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推拿[扌衮]的上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1
作者 陈金田 周鑫 +2 位作者 单一鸣 朱清广 孙武权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9,147,共7页
目的研究推拿医生[扌衮]法操作的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采集初学者和熟练者[扌衮]法操作时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规律和异同。结果熟练组尺侧腕伸肌iEMG比值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而初学组三角肌中束iEMG比... 目的研究推拿医生[扌衮]法操作的上肢发力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采集初学者和熟练者[扌衮]法操作时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规律和异同。结果熟练组尺侧腕伸肌iEMG比值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而初学组三角肌中束iEMG比值显著高于熟练组(P<0.05)。其他肌群iEM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熟练组主要使用尺侧腕伸肌、肱三头肌外侧头、胸大肌和尺侧腕屈肌,而初学组主要使用肱三头肌外侧头、胸大肌和桡侧腕屈肌。结论熟练组和初学组[扌衮]法肌电信号有共同特征,且熟练组通过募集更多的尺侧腕伸肌来增加尺偏角度,从而增加掌屈运动角度和手背侧接触面积,熟练组三角肌中束及后束肌肉的使用强度较低,“沉肩”要领掌握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推拿 [扌衮]法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枪立姿瞄准时射手上肢表面肌电测量与分析
2
作者 罗建华 张俊斌 +3 位作者 刘振元 景春阳 林洋 王缘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5-249,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步枪人机结构参数对射手上肢肌肉发力的影响机制,以典型有托自动步枪为对象,设计了上肢表面肌电测试方案,采用Delsy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测量了射手立姿瞄准过程上肢主要肌肉产生的肌电信号,从试验结果中提取出肌肉表面肌电中... 为了深入了解步枪人机结构参数对射手上肢肌肉发力的影响机制,以典型有托自动步枪为对象,设计了上肢表面肌电测试方案,采用Delsy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测量了射手立姿瞄准过程上肢主要肌肉产生的肌电信号,从试验结果中提取出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分别分析获得了枪托长度、枪托轴线相对枪管轴线的位置和护木上前握把位置对人体上肢肌肉发力和疲劳的影响情况,揭示了步枪人机结构参数与人体上肢肌肉发力的影响因素,为步枪人机工效改进设计与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步枪 人机工效 表面 测量 瞄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分解的皮层肌肉耦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席旭刚 王成浩 +2 位作者 汪婷 孔万增 厉力华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07-2617,共11页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分解还原了肌电信号最原始的组成成分,通过分解后肌电信号段的特征研究神经肌肉系统中脑肌电信息传递规律,可以从生物电信息传递机理探索人体运动的本质.本文分别采集了9名受试者最大抓握力量的15%和30%(15%MVC、30%MVC...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分解还原了肌电信号最原始的组成成分,通过分解后肌电信号段的特征研究神经肌肉系统中脑肌电信息传递规律,可以从生物电信息传递机理探索人体运动的本质.本文分别采集了9名受试者最大抓握力量的15%和30%(15%MVC、30%MVC)所对应的EEG(Electro Encephalo Graph)和sEMC(surface Electro Myo Graphy)信号,以形态学分解为基础对sEMG信号进行模板重构分解,获得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Motion Unit Action Potential),提取MUAP的幅值、数量和发射速率作为特征,基于该类特征与同步脑电信号的变化趋势以及传递熵值探索大脑皮层与肌肉的信息传递规律.不同抓握力量水平下,30%MVC提取的3个特征均比15%MVC的数值更显著,但两种力量水平提取的3个特征随同步脑电变化趋势相同:当EEG信号形成波峰或波谷信号时,MUAP数量、幅值和发射速率特征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MUAP幅值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且MUAP幅值特征与同步EEG信号的耦合(TE传递熵值)效果最好.虽然力量水平的不同会影响脑肌电信号强弱,但总体呈现的信息传递规律是一致的:当肢体肌肉收缩脑电信号增强而形成波峰或波谷时,MUAP数量、幅值和发射速率3个特征值均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MUAP幅值特征响应效果最好,该特征能较好体现人体运动控制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分解 耦合 传递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表面肌电和姿势信息的轮椅绩效评价方法
4
作者 王振宇 向泽锐 +2 位作者 吕思龙 龙思雨 支锦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目的为客观评价轮椅的使用效益,使用表面肌电设备测试轮椅使用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并融合姿势信号IMU来构建人机评价模型。方法分别对轮椅的折叠、刹车方式及行驶坡度进行试验来评估轮椅的使用绩效,通过对比用力肌群间的疲劳状况来判定较... 目的为客观评价轮椅的使用效益,使用表面肌电设备测试轮椅使用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并融合姿势信号IMU来构建人机评价模型。方法分别对轮椅的折叠、刹车方式及行驶坡度进行试验来评估轮椅的使用绩效,通过对比用力肌群间的疲劳状况来判定较为舒适的轮椅折叠及刹车方式。实验要求被试者在执行轮椅任务时,分别使用两种折叠方式和三种刹车方式不同的轮椅进行实验,并在操作动作任务过程中采集sEMG和IMU信号,在实验任务结束后填写NASA-TLX量表。结果根据模型的评价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横向收折式折叠和凹口式刹车(手刹位于前方)的轮椅疲劳度低,在3~4°坡度范围下轮椅使用者的受力最小,较为舒适,从而验证了模型在轮椅人机评价上的可行性,为优化轮椅设计提供参考。结论人机评价模型适用于评估产品绩效,同时提出的融合表面肌电和姿势信息的轮椅绩效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评估轮椅使用者的绩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姿势信号 轮椅绩效 评价模型 惯性测量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分支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识别方法
5
作者 王万良 潘杰 +1 位作者 王铮 潘家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8-2218,2229,共12页
针对目前表面肌电信号(sEMG)手势识别细节信息提取不充分,对相似手势区分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强二维化特征的双分支网络(ETDTBN)模型.该模型通过加强二维化方法生成二维特征图,使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ML-CNN)提取sEMG的空间特征,利用... 针对目前表面肌电信号(sEMG)手势识别细节信息提取不充分,对相似手势区分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强二维化特征的双分支网络(ETDTBN)模型.该模型通过加强二维化方法生成二维特征图,使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ML-CNN)提取sEMG的空间特征,利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提取原始信号的时序特征.考虑到不同的特征对网络的影响程度不同,引入自适应特征融合机制对不同分支进行融合,强化有用特征并弱化无用特征,提高表面肌电识别的准确率.实验在电极偏移和不同受试者2种情况下对ETDTBN进行训练与测试,与主流的肌电手势识别模型进行对比.可知,ETDTBN的总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6.95%和84.15%,准确率均为最优,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手势识别 加强二维化特征 双分支网络 自适应特征融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在肌肉疲劳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方博儒 仇大伟 +1 位作者 白洋 刘静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1-2275,共15页
肌肉疲劳是肌肉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遭受到过度使用或持续负荷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目前解析疲劳机制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方法成为关注焦点,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提高了... 肌肉疲劳是肌肉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遭受到过度使用或持续负荷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目前解析疲劳机制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方法成为关注焦点,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提高了对表面肌电数据的解码能力,深化了对肌肉疲劳机制的理解,为提升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以及改善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近几年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阐述了肌肉疲劳的定义以及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时域、频域、时频域等线性特征和使用非线性参数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表征肌肉疲劳的肌电特征,同时探讨了这些特征的优点与局限性;结合表征疲劳特征作为输入数据,对常用于肌肉疲劳的分类算法进行了探究,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两个方面准确归纳了各算法的适用条件和优劣势;指出了现阶段肌肉疲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疲劳 表面 特征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杰 吴瑛 康文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1-54,共4页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跑 摆动技术 表面 肉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手部动作识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振江 魏德健 +2 位作者 冯妍妍 于丰帆 马一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共15页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一种测量肌肉活动的非侵入式方法,蕴含着关联人体运动的丰富信息,可用于手部动作识别。基于sEMG手部动作识别是指通过分析手部肌肉的sEMG信号,实现对手部动作的分类和识别。在神经网络发...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一种测量肌肉活动的非侵入式方法,蕴含着关联人体运动的丰富信息,可用于手部动作识别。基于sEMG手部动作识别是指通过分析手部肌肉的sEMG信号,实现对手部动作的分类和识别。在神经网络发展的推动下,sEMG在手部动作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sEMG面临着噪声大、稳定性差等缺陷,难以有效利用,给高精度手部动作识别模型的获取带来了巨大困难,阻碍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详细归纳了sEMG手部动作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常用于动作识别领域的公开肌电数据集,并介绍了自测肌电数据集采集流程;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将现有的sEMG手部动作识别模型分为基于机器学习的手部动作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手部动作识别和基于混合网络结构的手部动作识别三类,分别对相关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最后对手部动作识别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手部动作识别 人工神经网络 算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关节连续运动估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一凡 魏德健 +2 位作者 冯妍妍 于丰帆 李振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6-36,共11页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生物电信号,用于捕捉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的变化。因其与运动密切相关,所以广泛应用于智能辅助康复设备的研发过程中,为康复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康复训练涉及到复杂的立体运...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生物电信号,用于捕捉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的变化。因其与运动密切相关,所以广泛应用于智能辅助康复设备的研发过程中,为康复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康复训练涉及到复杂的立体运动,而基于sEMG的关节连续运动估计是一种通过分析运动期间的sEMG来估计关节角度或力矩的方法,它能够有效缓解康复机器与人体之间的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并提供更安全的辅助,从而显著改善康复效果。介绍了关节连续运动估计的现状,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将现有的sEMG关节连续运动估计模型分为基于生物力学的肌肉骨骼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回归模型,分别对相关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关节连续运动 肉骨骼模型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穴位注射联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及血清MMP3、PGE_(2)、IL-1β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元朗 刘志杰 朱宏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穴位注射联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_(2),PGE_(2))、白细胞介素-1β(Int...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穴位注射联合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_(2),PGE_(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LDH患者1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A组(62例)、对照B组(62例)。对照A组予以灯盏花素穴位注射,对照B组予以针灸,观察组予以灯盏花素穴位注射联合针灸,均治疗1个月。比较3组疗效、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疼痛程度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BI)、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积分肌电值、平均功率频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补体C_(3)]、MMP3、PGE_(2)、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93.55%(58/62)高于对照A组7742%(48/62)、对照B组80.65%(50/62)(P<0.05);3组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JOA、BI评分与积分肌电值、平均功率频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3组治疗1个月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3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IgG、IgM、补体C_(3)、MMP3、PGE_(2)、IL-1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灯盏花素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治疗LDH可缓解疼痛程度与腰背伸肌群疲劳程度,提升腰背伸肌群肌肉收缩性,改善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下调血清MMP3、PGE_(2)、IL-1β表达,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穴位注射 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伸表面指标 MMP3 PGE_(2)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莉玉 任雅春 +1 位作者 曹叶凡 王鹤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软组织松解、关节松动术、关节连续被动运动和冷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冲击波疗法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两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周5 d,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经过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适症状。结论冲击波配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疼痛,改善肘关节的功能,并提高肘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僵硬 冲击波 表面 生物反馈训练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和表面肌电信号的上肢动作识别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恒玮 徐林森 +2 位作者 陈根 汪志焕 眭翔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24-132,共9页
准确识别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意图是实现高效康复训练的关键步骤。为了提高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上肢动作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结合预训练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肌电动作识别方法... 准确识别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意图是实现高效康复训练的关键步骤。为了提高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上肢动作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结合预训练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肌电动作识别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通道之间的关联性,将预处理后的时域信号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转换为对应频谱图,并将所有通道的频谱图沿竖直方向拼接。利用两种微调的预训练模型VGG16和Resnet50对肌电图像提取特征,分别考虑三种上肢动作识别方案:仅使用微调的预训练模型进行识别、单个微调预训练模型提取特征后使用SVM进行识别、两个微调预训练模型提取特征拼接后使用SVM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采集的受试者肌电信号数据集上均达到90%以上的识别精度,可有效区分不同的上肢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动作识别 表面信号(semg)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 预训练模型 支持向量机(S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蹦床运动员屈体前空翻2周转体180°动作的表面肌电特征对比分析
13
作者 陈思彤 周兴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2-522,共1页
目的对比国家健将级与国家一级运动员之间的网上前空翻2周转体180°动作完成过程中各肌肉的i EMG及贡献率的差异,为运动员今后的动作技术分析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仪(美国,2000 Hz)采集表面肌电数据。采... 目的对比国家健将级与国家一级运动员之间的网上前空翻2周转体180°动作完成过程中各肌肉的i EMG及贡献率的差异,为运动员今后的动作技术分析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仪(美国,2000 Hz)采集表面肌电数据。采集肌肉包括:优势侧的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侧、股直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腹直肌。应用Python 3.9、Excel 2021、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健将组主要发力肌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腓骨长肌。一级组主要发力肌为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且健将组i EMG大于一级组。两组运动员的比目鱼肌、股直肌、腓骨长肌的i EMG呈显著性差异(P<0.05)。(2)健将组腓骨长肌、股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肌肉贡献度相对较高(10%~20%),一级组腓骨长肌、股直肌、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股二头肌肌肉贡献度相对较高(11%~16%)。两组运动员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肌肉贡献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动作完成中健将组运动员各肌肉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健将组主要发力肌群较为集中,一级组主要发力肌群数量多且分散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可能是导致健将运动员成绩更加优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级运动员 屈体前空翻 腓骨长 比目鱼 表面 股直 胫骨前 健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Tomoa skip技术肌电特征
14
作者 游国鹏 伍勰 +2 位作者 李红梅 耿宇 赵少聪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0,共8页
目的 分析优秀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Tomoa skip技术肌电特征,为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10名一级及以上级别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采集其攀爬国际标准赛道的Tomoa skip技术运动学和表面肌电数据。结果 Tomoa s... 目的 分析优秀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Tomoa skip技术肌电特征,为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10名一级及以上级别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采集其攀爬国际标准赛道的Tomoa skip技术运动学和表面肌电数据。结果 Tomoa skip技术中肌肉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指浅屈肌、背阔肌、胫骨前肌、股外侧肌、臀大肌、腓肠肌内侧头。左侧所有肌肉贡献率之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长头贡献率显著低于右侧(P<0.05),左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右侧(P<0.05);左侧肱二头肌的激活程度显著低于右侧(P<0.05)。左侧肘关节和踝关节、右侧肘关节和踝关节共收缩指数分别为0.93±0.21、1.33±0.14、0.72±0.10、2.08±0.59,左侧肘关节和踝关节的共收缩程度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 Tomoa skip技术中男子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肌电特征,左右侧上肢肌肉和背阔肌的贡献率均高于下肢肌肉,肘关节和踝关节分别是以肱二头肌和胫骨前肌为主导的激活模式;同时肌电特征也存在显著的左右侧肢体间差异,上肢肌肉贡献率和激活程度的左右侧肢体间差异大于下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攀岩 Tomoa skip技术 表面 肉激活 专项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负重状态下女性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15
作者 刘祎瑶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1-481,共1页
目的研究女性在各种单肩负重方式下身体的各项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女性日常负重方式选择以及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18名女性大学生受试者,选取左右两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使用表面肌电分析4... 目的研究女性在各种单肩负重方式下身体的各项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女性日常负重方式选择以及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18名女性大学生受试者,选取左右两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使用表面肌电分析4种负重方式(单肩垂挂、单肩斜挎、手肘挂包、手提包)分别在3种负重重量(0%BW、5%BW、10%BW)下的左右两侧肌肉RMS对比以及肌肉贡献率变化。结果(1)与0%BW相比,在5%BW条件下手提包对侧下肢各肌肉RMS值均显著高于负重侧(P<0.05),单肩垂挂除胫骨前肌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肘挂包股直肌、股二头肌与腓肠肌外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肩斜挎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BW条件下,手提包对侧下肢各肌肉RMS值均显著高于负重侧(P<0.01),单肩垂挂和手肘挂包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外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肩斜挎除股直肌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肌肉贡献率方面,0%BW与5%BW下胫骨前肌的贡献率最大,而10%BW时屈髋肌群贡献率最大。结论4种单侧负重方式相比,手提包对于下肢肌肉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于对侧屈髋肌群和小腿后侧肌群,长期单侧负重会造成身体两侧不同程度神经肌肉疼痛,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胫骨前 肉疼痛 股直 预防损伤 表面 生物力学特征 股二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核心测试下椎旁肌表面肌电和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李柯蓉 孟繁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7-487,共1页
目的从脊柱椎旁肌激活,腰背肌核心肌力及肌耐力,功能性动作评估3个不同层面,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相比健康人群腰背肌和运动功能所受影响。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30例... 目的从脊柱椎旁肌激活,腰背肌核心肌力及肌耐力,功能性动作评估3个不同层面,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相比健康人群腰背肌和运动功能所受影响。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30例AIS患者为实验组,招募30例健康同龄人为健康组。表面肌电评估脊柱椎旁肌激活,躯干屈伸肌力及肌耐力评估受试者核心稳定,功能性动作筛查评估其运动功能并筛查运动风险。结果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在躯干屈曲和后伸测试下,不论是顶椎还是上下端椎凸凹侧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凸侧大于凹侧(P<0.05)。AIS组顶椎和上下端椎凸凹侧椎旁肌RMS比值大于1,但健康组双侧椎旁肌RMS比值接近1,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相比健康人群躯干屈伸肌力和肌耐力均下降(P<0.05)。FMS评估中AIS组总分低于健康组(P<0.01),细分中除了FMS-1分数小于健康组(P<0.01),其他6个FMS动作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脊柱椎旁肌的肌肉功能不平衡,躯干核心肌力及肌耐力均下降,且运动功能也呈现下降。临床针对AIS的运动治疗除三维平面的矫正,还应加强核心和运动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肉功能 腰背 顶椎 表面 运动功能训练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性化特征分析的表面肌电手势识别
17
作者 刘栋博 刘韵 +2 位作者 房玉 易民升 王维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0-1908,共9页
使用表面肌电信号对手势动作进行识别是实现人工智能假肢控制的重要方法。表面肌电信号是从皮肤表层采集的肌电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由于其随机非平稳的特性,利用表面肌电信号控制人工智能假肢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 使用表面肌电信号对手势动作进行识别是实现人工智能假肢控制的重要方法。表面肌电信号是从皮肤表层采集的肌电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由于其随机非平稳的特性,利用表面肌电信号控制人工智能假肢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体现在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影响上。通过差异化性别特征分析,针对7类手势动作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手势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5种分类器中的识别准确率都有明显提升。其中线性判别分析的提升最为显著,达到了15.84%;支持向量机和极端梯度提升在手势识别中效果最好,准确率达到了9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势识别 表面 个性化差异 能量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坐姿下的表面肌电特性及舒适度分析
18
作者 鲍洁 周立亚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97,共5页
为了解不同坐姿下人体主要工作肌群的活跃度与疲劳情况,让人们重视对坐姿的调整,并处于舒适健康的坐姿状态,邀请8名受试者对6种日常坐姿分别进行表面肌电测试,收集颈伸肌、竖脊肌、腹直肌与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以及不同身体部位与整... 为了解不同坐姿下人体主要工作肌群的活跃度与疲劳情况,让人们重视对坐姿的调整,并处于舒适健康的坐姿状态,邀请8名受试者对6种日常坐姿分别进行表面肌电测试,收集颈伸肌、竖脊肌、腹直肌与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以及不同身体部位与整体主观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坐姿舒适度为:靠背直立>后倾>直立>前倾>跷二郎腿>单边坐。其中靠背直立坐姿与后倾坐姿的肌肉活跃度与肌力水平较低,主观舒适度较高。因此,建议大众在工作和学习时保持靠背直立坐姿,在短暂放松休息时可采用后倾坐姿。同时,从肌力平衡角度,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腹肌肌群的锻炼,可缓解腰部肌肉的发力,减少脊柱患病的风险。最后,在坐姿状态下,颈伸肌与竖脊肌对不适较为敏感,因此在座椅设计与坐具舒适性研究中应该优先考虑颈部与腰部的设计合理性与舒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坐姿 肉活跃度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肌电假肢手控制的表面肌电双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涛 侯文生 +2 位作者 吴小鹰 万小萍 郑小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07-1913,共7页
表面肌电信号(sEMG)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但是由于解剖组织、生理状态等因素使肌电信号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参数归一化方法需要大样本的训练构建适合用户的肌电控制模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动作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线性模... 表面肌电信号(sEMG)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但是由于解剖组织、生理状态等因素使肌电信号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参数归一化方法需要大样本的训练构建适合用户的肌电控制模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动作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线性模型为肌电假肢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指总伸肌的综合强度和肌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双线性模型,将指总伸肌肌电活动从神经-肌肉生理机制的角度分解为用户相关的个人因素矩阵和与动作相关的动作模式矩阵。为了验证该模型,设计了食指、中指、无名指在20%MVC、40%MVC、60%MVC 3个力量水平的单指按压实验,然后利用32通道柔性阵列电极所采集的6名志愿者的指总伸肌sEMG完成双线性模型的构建,在较少的样本训练下实现了对力量水平和手指模式的较好识别。结果表明双线性模型可用于简化肌电假肢接口的训练过程,对肌电假肢手力量和手指动作控制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双线性模型 手指动作识别 假肢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白硕 葛瑞东 +7 位作者 崔婷捷 郭京伟 徐瑞泽 陈晔 李致衡 王培建 梁百川 赵吉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0-1354,共5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1周后,进行第二组测试(电针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委中穴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再1周后,进行第三组测试(电针假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间隔1周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进行剧烈活动,排除第二组、第三组测试时腰背肌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脱落样本),以避免前后两组测试间相互影响。测试由4人同步进行,分别操作测试床、关节活动度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三种干预方式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测试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缓解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疲劳 委中穴 腰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