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双面金属光栅设计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州 耿红艳 +4 位作者 刘杰涛 许斌宗 胡海峰 宋国峰 徐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5-1379,共5页
提出了一种增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耦合效率的双面金属光栅结构。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算法(3D-FDTD)对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双面结构金属光栅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周期、占空比、金属层厚度结构参数下探测器的电场分布及... 提出了一种增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耦合效率的双面金属光栅结构。采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算法(3D-FDTD)对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双面结构金属光栅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周期、占空比、金属层厚度结构参数下探测器的电场分布及相对耦合效率,确定了4.8μm探测器优化的双面金属光栅结构。与顶部和底部单层金属光栅结构比较,双面金属光栅结构探测器相对耦合效率提高到3倍以上。探测器相对耦合效率随光栅周期变化的双峰曲线特性体现了双面金属光栅结构在双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耦合方面的潜力。同时该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单色、双色及多色量子阱焦平面红外探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结构 金属光栅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线填充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分束器(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白育堃 王彪 《光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98,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金线填充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超短偏振分束器,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金线表面激发的表面等离子激元与双芯光子晶体光纤纤芯模之间的强烈耦合,导致更短的偏振分束器长度和更大的工作带宽.与同类的偏振分束器相比,所提出的偏... 提出了一种基于金线填充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超短偏振分束器,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金线表面激发的表面等离子激元与双芯光子晶体光纤纤芯模之间的强烈耦合,导致更短的偏振分束器长度和更大的工作带宽.与同类的偏振分束器相比,所提出的偏振分束器能同时实现较短的长度和较高的消光比.数值结果表明,长度为0.263mm的偏振分束器,在波长1.55μm处消光比达-70dB,-20dB消光比带宽为12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 金线 表面等离子极化 偏振分束器 消光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蛾膜结构阵列对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王彩霞 张海明 +2 位作者 秦飞飞 张晶晶 郭聪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98-1801,1808,共5页
设计了一种带有Ag纳米蛾膜结构阵列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背反射器。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系统仿真研究了Ag纳米蛾膜阵列的底部直径、高度、阵列周期常数对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g纳米蛾膜结构最佳结构参数为:... 设计了一种带有Ag纳米蛾膜结构阵列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背反射器。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系统仿真研究了Ag纳米蛾膜阵列的底部直径、高度、阵列周期常数对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g纳米蛾膜结构最佳结构参数为:d=60 nm,a=120 nm,h=100 nm。吸收光谱表明带有Ag纳米蛾膜结构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可有效增加700~1200 nm波段范围的光,同带有Ag层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光吸收平均增强53.8%,这是因为Si/Ag界面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蛾膜结构 时域有限差分(FDTD) 光吸收增强 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