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路萍萍 孟志云 +6 位作者 王敏伟 刘婷 王欣 毕学智 田慧芳 王慧 窦桂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建立一种新的测定白蛋白与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方法。方法将人血清白蛋白(HSA)固定在CM5芯片表面。不同化合物的溶液流经固定于芯片表面的HSA,SPR显示在芯片表面的折射系数变化。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用... 目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建立一种新的测定白蛋白与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方法。方法将人血清白蛋白(HSA)固定在CM5芯片表面。不同化合物的溶液流经固定于芯片表面的HSA,SPR显示在芯片表面的折射系数变化。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用HSA流通池得到的数据减去参比池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结合常数。结果所有测试药物与固定的HSA可逆结合。紫草素1的平衡结合常数巧为3000L·mol^-1。SPR样品需要量最小而且能够自动分析,还可以直接检测小分子(Mr308—585)结合,使之适用于评价药物与HSA相互作用。结论HSA主要的药物键合位点没有因为被固定到芯片表面而破坏。验证了SPR可以准确简易测定化合物的结合解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血清白蛋白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其生物传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君 赵玲玲 +3 位作者 严蕾 牛力勇 孟晓云 李志全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将生物学识别机制与光电装置相结合,把生物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非常适合于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动态实时研究。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具有检测过程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无需标记样品,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将生物学识别机制与光电装置相结合,把生物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非常适合于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动态实时研究。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具有检测过程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无需标记样品,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能在混浊的甚至不透明的样品中进行等特点。本文以表面等离子技术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应用广泛的Kretschmann模型特点,回顾和讨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系统的研究概况,旨在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学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Kretschmann模型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颖 张阳德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10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蛋白质组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静 陶宁萍 +2 位作者 卢瑛 刘源 丛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1-365,370,共6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以及罗列综述了近几年来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食品微生物、药物残留、过敏原、添加剂以及海洋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并对SPR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虾青素与跨膜转运蛋白CD36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俊林 陈祉晴 +3 位作者 郑钦生 肖杰 曹庸 刘晓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究虾青素与跨膜转运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determinant 36,CD36)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虾青素与CD36的结合作用,结合算法获得相互作用参数,确定结合位点,建立最佳匹配模型。同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 目的:探究虾青素与跨膜转运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determinant 36,CD36)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虾青素与CD36的结合作用,结合算法获得相互作用参数,确定结合位点,建立最佳匹配模型。同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合和解离常数。结果:虾青素进入CD36内部的疏水腔中,对接结合能为-11.70 kcal/mol,且呈剂量依赖性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D为1.00×10^(-6) mol/L,表明虾青素与CD36以高亲和力结合,且动力学曲线显示虾青素与CD36的结合模式为慢结合慢解离;虾青素与CD36更多的氨基酸结合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不同于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与CD36的极性氨基酸Asn53形成弱的范德华力,虾青素与天冬酰胺Asn53形成氢键作用,可能是虾青素以高亲和力结合CD36的部分原因,同时推断虾青素末端环上的酮基或羟基与酮基形成的α-羟基酮对于形成氢键起一定作用。结论:虾青素与CD36发生自发的相互作用且以高亲和力结合,结合模式为慢结合慢解离,从而实现有效的跨膜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白细胞分化抗原36 分子对接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鉴定鸡补体受体2与其配体chC3 d的亲和力
6
作者 靳换 杨芊芊 +7 位作者 王聪 涂敏 赵蕾 澎湃 王海良 孟昭英 李永清 章振华 《中国兽药杂志》 2023年第7期1-7,共7页
鸡补体受体2(Chicken complement receptor 2,chCR2)是一种表达于鸡B淋巴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chCR2可以与其生理学配体鸡补体组分3 d(Chicken complement component 3 d,chC3 d)相互作用。目前评估受体与配体亲和力的方法主要有表面等... 鸡补体受体2(Chicken complement receptor 2,chCR2)是一种表达于鸡B淋巴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chCR2可以与其生理学配体鸡补体组分3 d(Chicken complement component 3 d,chC3 d)相互作用。目前评估受体与配体亲和力的方法主要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和生物膜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等。旨在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鉴定chCR2受体分子与其配体chC3 d分子的亲和力。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TT5-chCR2和pTT5-chC3 d;利用HEK 293F表达系统表达了His-chCR2和His-chC3 d蛋白;利用NI柱纯化系统纯化了His-chCR2和His-chC3 d蛋白;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通过分析chCR2与chC3 d结合的动力学参数得出两者之间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1.37μmol/L。结果表明chCR2与其配体chC3 d之间的亲和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补体受体2 鸡补体组分3 d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研究肝素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亲合力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凌燕 王春友 杨智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84-3087,共4页
测定肝素与高迁移率族蛋1(HMGB1),及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的亲和力,探讨肝素对HMGB1/RAGE亲和力的影响。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实时分析肝素与HMGB1,HMGB1与RAGE的亲和常数,利用其binding analysis分析肝素对HMGB1/RAGE配... 测定肝素与高迁移率族蛋1(HMGB1),及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的亲和力,探讨肝素对HMGB1/RAGE亲和力的影响。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实时分析肝素与HMGB1,HMGB1与RAGE的亲和常数,利用其binding analysis分析肝素对HMGB1/RAGE配受体结合的影响。肝素与HMGB1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1.78×105L.(mol.s)-1,kd=8.02×10-4.s-1,亲和常数KA=2.22×108L·mol-1,KD=4.5×10-9mol·L-1;HMGB1与RAGE的动力学常数ka=1.85×103L.(mol.s)-1,kd=1.81×10-4.s-1,亲和常数KA=1.02×107L·mol-1,KD=9.77×10-8mol·L-1。肝素与RAGE的亲和力极低。当浓度分别为50,100,1000,10000U.L-1的肝素与HMGB1混合后,后者与RAGE的亲和力下降。上述不同浓度的肝素对HMGB1/RAGE亲和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肝素可与HMGB1结合并影响后者与RAGE的亲和力,该作用并不与肝素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肝素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包宇 毛燕 +2 位作者 王伟 李正刚 牛利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8,共12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利用金属薄膜光学耦合产生的物理光学现象建立的一种非常灵敏的光学分析手段.近年发展的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EC-SPR)是将时间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利用金属薄膜光学耦合产生的物理光学现象建立的一种非常灵敏的光学分析手段.近年发展的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EC-SPR)是将时间分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介绍了SPR和EC-SPR的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了时间分辨SPR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及应用.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反应动态过程研究、生物化学传感器、电极/溶液界面的表征、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以及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高时间分辨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技术 电化学 电化学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应用于小分子检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雪梅 王晓琳 +4 位作者 仇增凤 王亚东 张斌 徐超 尹洪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1-516,共6页
人体内的生物小分子对维持生命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此类分子参与生命体的血液循环及免疫系统,因此检测生命体中生物小分子对研究小分子在生命体中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傅里叶变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Fourier transform-surface pla... 人体内的生物小分子对维持生命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此类分子参与生命体的血液循环及免疫系统,因此检测生命体中生物小分子对研究小分子在生命体中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傅里叶变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Fourier transform-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FT-SPR)光谱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需样品少、可实时检测等优点,近年越来越多应用于分子的检测。对于部分分子尤其是分子量非常小的生物小分子,FT-SPR直接检测法存在信号稳定性差、灵敏度不高等缺点,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检测目标构建系列SPR小分子生物传感器通过信号扩增弥补以上缺点。该研究分类并列举了用于小分子检测的SPR免疫传感器(直接检测法、“三明治”法、竞争检测法以及抑制检测法)、SPR分子印迹传感器以及其他基于SPR传感器,系统综述了SPR技术检测小分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小分子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放大检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裴仁军 汪尔康 杨秀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一层生物素分子随后与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中的链霉亲和素的活性位点发生亲和反应 ,从而使传感片表面特异健合的物质质量显著增加 ,大大提高了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免疫反应经放大后 ,可检测 0 0 0 5~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免疫传感器 放大检测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 免疫检测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快速修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的研究
11
作者 张良 张然 +4 位作者 崔丽丽 李涛 顾大勇 何建安 张思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5-800,共6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光学检测技术。其主要利用光波经全反射后产生的倏逝场与金属相互作用而感知外界介质的折射率变化。理论上任何介质折射率变化现象的发生都能被SPR技术检测到。在实际应用中,SPR传感器存在灵敏...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光学检测技术。其主要利用光波经全反射后产生的倏逝场与金属相互作用而感知外界介质的折射率变化。理论上任何介质折射率变化现象的发生都能被SPR技术检测到。在实际应用中,SPR传感器存在灵敏度不高,检测信号不强等缺点,因此对提高SPR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氧化石墨烯又被看成是石墨烯的氧化物,它有着与石墨烯相近似的光电学特性,但又比石墨烯更容易进行化学修饰,因此被广泛用作SPR传感芯片的表面镀层来提高灵敏度。将氧化石墨烯用于修饰SPR芯片以提高灵敏度的报道很多,但对氧化石墨烯的使用量说法不一,并且在制备氧化石墨烯修饰传感芯片时需要浸泡很长一段时间,大大影响了芯片制备效率。该研究中使用长直链功能化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对SPR金芯片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用流动冲刷的方法使氧化石墨烯溶液对芯片进行修饰。通过对折射率变化响应信号的对比,最终确定氧化石墨烯最佳使用浓度为0.5 mg·mL^(-1),并且将修饰时间降到20 min以内。研究了不同波长入射光对氧化石墨烯修饰后芯片共振峰的影响,并对芯片整体性能进行了评估,得到950 nm入射光波下芯片灵敏度为243.2°·RIU^(-1),品质因数(FOM)值为82.2 RIU^(-1)。这一数值比在原始800 nm入射波长下的同芯片灵敏度提高了33.3%,FOM值提高了36.1%;是800 nm波长下裸金芯片灵敏度的4倍,FOM值的3.41倍。该研究所提出快速制备氧化石墨烯修饰SPR传感芯片有着成本低,制作快等优点,在生化检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氧化石墨烯 近红外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功能区抗菌肽与内毒素亲和性的SPR技术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晶琴 孔庆利 樊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研究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PI)不同功能区抗菌肽与内毒素(LPS)结合的能力。方法:设计、合成来自杀菌/渗透增强蛋白N端不同功能区的3段抗菌肽,分别为BPI22-36、BPI85-99和BPI147-161,将其固定于CM5蛋白质芯片上,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 目的:研究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PI)不同功能区抗菌肽与内毒素(LPS)结合的能力。方法:设计、合成来自杀菌/渗透增强蛋白N端不同功能区的3段抗菌肽,分别为BPI22-36、BPI85-99和BPI147-161,将其固定于CM5蛋白质芯片上,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仪检测3种抗菌肽与LPS和类脂A(Lipid A)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3种抗菌肽中,BPI147-161与LPS和Lipid A结合的能力最强,BPI85-99次之,但BPI22-36与其不结合;BPI147-161与Lipid A的亲和常数KA为1.12×106L/mol,相比,多黏菌素B(PMB)的亲和常数KA为5.58×106L/mol。结论:来自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的抗菌肽BPI147-161能有效地中和内毒素,这可能为败血症休克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 内毒素 (类)脂质A 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筛选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翠 杨书程 +3 位作者 李民 刘培庆 陈缵光 张仁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24-1330,共7页
药物筛选是应用适当的筛选方法和筛选技术从海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的方法,是提高研发效率、缩短周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使新药研发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药物筛选新技术的开发已成为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 药物筛选是应用适当的筛选方法和筛选技术从海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的方法,是提高研发效率、缩短周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使新药研发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药物筛选新技术的开发已成为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就近年来发展的药物筛选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筛选 高通量筛选 高内涵筛选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SPRI技术与microRNA检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芳 顾大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miRNA是一种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含19-23个核苷酸,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从而阻断翻译,调节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表达,并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细胞裂解、增殖、凋亡及诱导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 miRNA是一种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含19-23个核苷酸,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从而阻断翻译,调节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表达,并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细胞裂解、增殖、凋亡及诱导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而检测miRNA的表达是研究miRNA功能的第一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传感检测技术,它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可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或生化反应的信号转化成光信号进行传感,具有无需标记、实时检测、快速、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在miRNA的检测上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目前miRNA的检测方法,以及高通量SPRI技术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 微RNA检测 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稳定”生物膜力学探针技术准确解析PD-1免疫治疗抗体的原位解离速率
15
作者 安宸毅 胡炜 陈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29-429,共1页
目的针对PD-1的免疫治疗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中,然而传统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基于体外纯化蛋白的检测手段由于缺少细胞的原位膜环境以及忽略了生物力的调控作用,其得到的抗原—抗体亲和力参数无法准确表征不同抗体的临... 目的针对PD-1的免疫治疗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中,然而传统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基于体外纯化蛋白的检测手段由于缺少细胞的原位膜环境以及忽略了生物力的调控作用,其得到的抗原—抗体亲和力参数无法准确表征不同抗体的临床治愈率。方法利用生物膜力学探针技术能够在活细胞上解析单分子键解离速率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免疫治疗 纯化蛋白 超稳定 分子键 生物膜 抗体亲和力 临床治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抗人CD2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立军 孔永 +3 位作者 颜天铭 王玉玉 王婧 邱玉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53-2257,共5页
目的:制备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A免疫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的抗体进行SEC-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与重组CD28抗原及Jurkat... 目的:制备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A免疫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的抗体进行SEC-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与重组CD28抗原及Jurkat膜表达CD28的结合活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抗体与CD28的结合动力学参数,并研究抗体对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制备获得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其纯度>95%,能够结合重组及天然表达的CD28,其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9.8μg/ml和15.2μg/ml,该抗体与CD28结合亲和力常数(KD)为2.13×10^-9M。基于细胞的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抗体具有明显的促进人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本研究制备获得纯化的鼠抗人CD28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识别CD28的特性以及促进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8 单克隆抗体 生物学活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结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纳豆激酶有亲和吸附特性的大豆蛋白性质研究
17
作者 李希生 史延茂 +1 位作者 田智斌 董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采用偶联纳豆激酶的Sepharose-4B作为吸附介质,用亲和层析技术从大豆蛋白中得到了与纳豆激酶具有亲和吸附作用的目的蛋白,采用变性电泳技术测得其分子量分别约为30.0和26.0 kDa;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了目的蛋白与纳豆激酶的亲和吸... 采用偶联纳豆激酶的Sepharose-4B作为吸附介质,用亲和层析技术从大豆蛋白中得到了与纳豆激酶具有亲和吸附作用的目的蛋白,采用变性电泳技术测得其分子量分别约为30.0和26.0 kDa;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了目的蛋白与纳豆激酶的亲和吸附,检测出此蛋白中含有与纳豆激酶偶联的结构,并且推测得出2种目的蛋白是11S(大豆球蛋白)的2个亚基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亲和吸附 大豆蛋白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与唾液相互作用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18
作者 李水根 姚江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监测茶黄素(TF)、姜黄素(Cur)和矢车菊素(Cy)吸附于人全唾液(WS)表面的过程。方法运用SPR技术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确定色素与WS之间的亲和力及色素吸附于WS表面...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监测茶黄素(TF)、姜黄素(Cur)和矢车菊素(Cy)吸附于人全唾液(WS)表面的过程。方法运用SPR技术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确定色素与WS之间的亲和力及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结合平衡常数KA和解离平衡常数KD。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处理。结果 3种色素之间的ka、kd、KA和K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eundlich模型较Langmuir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等温线。色素对WS表面的吸附受到特殊反应的控制,如氢键结合。色素对WS表面的亲和力为TF>Cur>Cy(P<0.05),该结果被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所证实。结论与Cur和Cy相比较,TF显示出与WS表面高度结合的能力,提示羟基官能团在色素与唾液相互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色素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