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6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丹红Ⅰ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春燕 陈长宝 +3 位作者 李洁 隋红光 高吉刚 周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7-1114,共8页
以苏丹红I印迹的凝胶膜对模板分子的响应收缩为基础,利用表面引发聚合技术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芯片上制备了苏丹红I印迹SPR传感器,利用电化学和溶胀测量技术对传感器进行表征,建立了对苏丹红I的SP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 以苏丹红I印迹的凝胶膜对模板分子的响应收缩为基础,利用表面引发聚合技术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芯片上制备了苏丹红I印迹SPR传感器,利用电化学和溶胀测量技术对传感器进行表征,建立了对苏丹红I的SP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10~1.0×10^-8 mol/L(R2=0.9987)。 方法用于样品红辣椒粉和腌制品中苏丹红I的检测,其检出限分别为3.4×10^-10和2.5×10^-10 mol/L。 红辣椒粉中两个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8%和2.10%,腌制品试样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3%。 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的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凝胶膜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苏丹红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3种果汁中亚胺硫磷残留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洋 王静 陈晓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72-176,共5页
基于亚胺硫磷多克隆抗体,建立苹果汁、桃汁、橙汁中亚胺硫磷残留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检测方法。采用磷酸盐缓冲液直接稀释样品10倍后,基本消除基质影响,加标回收率为84.88%~104.69%,变异系数低于6... 基于亚胺硫磷多克隆抗体,建立苹果汁、桃汁、橙汁中亚胺硫磷残留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检测方法。采用磷酸盐缓冲液直接稀释样品10倍后,基本消除基质影响,加标回收率为84.88%~104.69%,变异系数低于6.70%,样品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L,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92,所建立的SPR检测方法达到了快速准确检测的要求。SPR反应芯片对亚胺硫磷的检测时间为30 min,且在3 d内可反复检测30次,可有效降低检测成本。通过与同源抗体建立的酶联免疫方法比较发现:SPR方法在检测限、精确度、灵敏度等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但对于单残留样品的检测,在时间上不具有明显优势,更适合于高通量、多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汁 亚胺硫磷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酶联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转基因植物中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蛋白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方 纪淑娟 黄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2-486,共5页
为建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转基因植物中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蛋白的方法,根据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金片表面修饰cry1Ac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稀释梯度的cry1Ac蛋白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的检测到cry1Ac... 为建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转基因植物中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蛋白的方法,根据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金片表面修饰cry1Ac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稀释梯度的cry1Ac蛋白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的检测到cry1Ac蛋白,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ng·mL-1,与cry2A蛋白及CP4-EPSPS蛋白无交叉反应。说明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方法检测cry1Ac蛋白操作简单,省时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对cry1Ac蛋白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cry1Ac蛋白 苏云金芽孢杆菌 转基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姚婷 李腾飞 +4 位作者 秦玉昌 王静 赵祯 谷旭 佘永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空间结构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和制备过程简单等特点,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可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特性的研究。随着石墨烯、量子点等纳米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灵...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空间结构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和制备过程简单等特点,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可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特性的研究。随着石墨烯、量子点等纳米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灵敏度获得了改善,促进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该文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芯片的制备技术、分析体系及其优点,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将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优势,并展望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表面等离子共振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英才 袁一方 徐艳平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表面等离子体是在金属和电介质交界面上所形成的电荷层,在电磁波的激励下表面等离子体发生共振现象,影响电磁波的传播。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可对化学和生物等量进行探测。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最... 表面等离子体是在金属和电介质交界面上所形成的电荷层,在电磁波的激励下表面等离子体发生共振现象,影响电磁波的传播。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可对化学和生物等量进行探测。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由于具有体积小、准确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可用于遥测等优点,SPR传感器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传感器 折射率 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制备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洁 陈长宝 +1 位作者 张丽丽 周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3-878,共6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光谱,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SPR传感器,建立了检测孔雀石绿的分析方法。探讨了pH值对分子印迹膜吸附特性的影响,并在最佳pH下对其吸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应非印迹传感膜相...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光谱,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SPR传感器,建立了检测孔雀石绿的分析方法。探讨了pH值对分子印迹膜吸附特性的影响,并在最佳pH下对其吸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应非印迹传感膜相比,孔雀石绿印迹传感膜对孔雀石绿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能。该方法测定河水及河泥中孔雀绿的线性范围为8.0×10^-10 - 1.0×10^-8 mol/L,检出限(S/N=3)分别为8.83×10^-11 mol/L和1.55×10^-10 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97%和93.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和2.1%。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河水和河泥中孔雀石绿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表面等离子共振 传感器 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过敏原牛血清白蛋白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玮 滕爽 +2 位作者 朱业培 徐幸莲 周光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9-74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用于快速、准确、灵敏、定量检测动物过敏原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方法]将鼠抗BSA单克隆抗体偶联于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监测BSA与抗体结合后... [目的]建立一种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用于快速、准确、灵敏、定量检测动物过敏原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方法]将鼠抗BSA单克隆抗体偶联于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监测BSA与抗体结合后芯片表面的变化,并基于SPR技术建立快速检测微量BSA的新方法,确定其检出限和最佳线性范围,并进行重复性验证和初步应用。[结果]抗体的偶联水平为18 000,对BSA具有良好的亲和能力;BSA质量浓度在6.25~400 ng·m L^(-1)范围内,与SPR响应值的变化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方法检测限为33.68 ng·m L^(-1);用建立的SP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BSA的日内RSD为1.12%~3.42%,日间RSD为0.84%~3.98%,均小于5%;SPR方法与ELISA商业化试剂盒检测不同市售食品中BSA含量的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SPR方法可靠性好、稳定性强,适用于食品中过敏原BSA的高通量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动物过敏原 表面等离子共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长指示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隋成华 李燕 +1 位作者 蔡霞 许晓军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36,共4页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波长指示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装置,该装置由光源系统,传感器系统及测试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固定入射角,以波长为变量,利用检测反射光归一化光谱强度的方法,进行化学液体的等离子共振现象的研究.在实验中,利...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波长指示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装置,该装置由光源系统,传感器系统及测试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固定入射角,以波长为变量,利用检测反射光归一化光谱强度的方法,进行化学液体的等离子共振现象的研究.在实验中,利用去离子水作为待测样品,每隔一周监测其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装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该装置可以实现酒精溶液质量分数的测量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实验数据显示,该装置对质量分数为0%~40%酒精溶液检测时,其灵敏度为0.3%;对质量分数为40%~60%溶液检测时,其灵敏度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波长 传感器 酒精溶液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bO_3棱镜耦合双金属薄膜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被引量:4
9
作者 符运良 刘汉军 +1 位作者 邹旭 杨红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8年第3期18-21,共4页
高折射率铌酸锂(LiNbO_3)(2.202)为棱镜耦合激发的角度调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利用反射率公式优化单层银膜、金膜和双层银/金膜传感器薄膜的厚度,分别计算了优化厚度的传感器在检测样品折射率为1.330时的共振角、灵敏度、峰值半宽... 高折射率铌酸锂(LiNbO_3)(2.202)为棱镜耦合激发的角度调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利用反射率公式优化单层银膜、金膜和双层银/金膜传感器薄膜的厚度,分别计算了优化厚度的传感器在检测样品折射率为1.330时的共振角、灵敏度、峰值半宽度(FWHM)和品质因数(FOM),理论计算表明:双层金属薄膜,随着金膜厚度的增加,传感器灵敏度增加,但峰值半宽度增加,品质因数下降。综合考虑,选择银/金(41/5)优化组合,传感器品质因数为优化的单层金膜(47 nm)传感器品质因数的2倍以上,另外,与常用的BK7玻璃棱镜耦合相比,LiNbO_3棱镜耦合具有较大的样品动态检测范围。优化厚度的传感器实验检测糖水浓度表明:糖水浓度与共振角为线性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传感器 铌酸锂棱镜 灵敏度 品质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强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瑾 刘海珊 +1 位作者 杨海马 陈军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9-532,共4页
针对角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结构复杂,不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的特点,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提出了采用双LE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设计了参考光路,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比... 针对角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结构复杂,不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的特点,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提出了采用双LE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设计了参考光路,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比单LED光强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倍。由于没有使用角度检测装置及光谱仪,易于实现仪器的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差分检测 参考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COVID-19检测与药物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荣欣 刘晓 +2 位作者 车津晶 黄仁亮 齐崴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自新冠病毒发现以来,新冠肺炎在社会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传播能力相较于其他冠状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灵敏检测和早期诊断是实现新冠病毒COVID-19有效阻隔和治疗的关键环节,... 自新冠病毒发现以来,新冠肺炎在社会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传播能力相较于其他冠状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灵敏检测和早期诊断是实现新冠病毒COVID-19有效阻隔和治疗的关键环节,传统的PCR等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COVID-19的诊断与检测当中,但其仍存在着定量困难、耗时长、成本昂贵等缺点.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无标记和快速的实时分析工具,可用于特定蛋白质、核酸和病毒粒子的定量检测,在COVID-19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夹心法在内的SPR传感器对COVID-19的定量检测与诊断研究进展,对固定配体进行分类,研究目标分子包括COVID-19的核酸分子、抗原、抗体及病毒粒子.同时,也从传感器设计、表面修饰、检测性能等方面对SPR传感器进行了介绍,总结了SPR传感器针对COVID-19检测的开发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另外,SPR传感器可以通过其独特的亲和力动力学分析实现分子间KD值的计算,对SPR传感器在COVID-19潜在药物评价方面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和展望.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和开发新冠病毒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并为相关治疗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表面等离子共振 定量检测 药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增强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竟宏 辛子怡 +1 位作者 段俊毅 周亚东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2-1589,共8页
利用2种纳米颗粒阵列结构分析了其耦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器的共振模式和灵敏度。该传感器多采用Kretschmann结构,由五层材料组成,分别为棱镜、金薄膜、SiO2介质体、纳米颗粒阵列和空气。实验中选... 利用2种纳米颗粒阵列结构分析了其耦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器的共振模式和灵敏度。该传感器多采用Kretschmann结构,由五层材料组成,分别为棱镜、金薄膜、SiO2介质体、纳米颗粒阵列和空气。实验中选取了金球状颗粒(AuNps)和Au-SiO2核壳结构颗粒(CSNps)组成阵列层,并采用Maxwell-Garnett进行建模,计算出了相应的有效介电常数,进而结合广义反射系数分析了它们的传播特性。结果显示,AuNps阵列不同层厚和阵列几何构型对反射率和模态场分布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次,CSNps阵列结构表明,在TM极化下可以激发多种共振模式,且内核半径和壳体厚度会影响SPR传感器的灵敏度,其中内核半径对灵敏度的影响更大。纳米颗粒的间距和尺寸会影响阵列层中CSNps的浓度,从而影响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模式分析 纳米颗粒阵列 有效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式强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瑾 陈抱雪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0-54,共5页
针对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需要昂贵的角度转动或光谱分析装置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双L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等离子共振原理,采用两个波长对应的反射光强差来实现对介质折射率变化量的传感,设计了参考光路,... 针对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需要昂贵的角度转动或光谱分析装置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双L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等离子共振原理,采用两个波长对应的反射光强差来实现对介质折射率变化量的传感,设计了参考光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比单LD光强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近一倍。由于没有使用角度检测装置及光谱仪,易于实现仪器的小型化。可通过调整入射角和采用不同光源的方法来实现不同区间的折射率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差分检测 参考光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研究
14
作者 庄志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5,共3页
设计了一种双通道的多功能检测范围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采用K棱镜结构模型激发实现表面等离子共振,结构采用上下2种非对称介质-金属-介质波导形式实现双通道的传感。结果表明,该传感器金的通道灵敏度由3μm/RIU提高到7μm/RI... 设计了一种双通道的多功能检测范围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采用K棱镜结构模型激发实现表面等离子共振,结构采用上下2种非对称介质-金属-介质波导形式实现双通道的传感。结果表明,该传感器金的通道灵敏度由3μm/RIU提高到7μm/RIU左右,但检测精度下降明显;设计的传感器金属层为金的传感通道更适合检测折射率较低的物质,而金属层为银的传感通道更适合检测折射率较高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双通道 多功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bO_3光波导紫外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模拟计算
15
作者 符运良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126,130,共4页
高折射率的L iNbO3光波导,构成四层高折射率波导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采用传输矩阵方法得基模TM模色散表达式,研究了光波导有效折射与样品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光波导传输常数和波长的关系,由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耦合条件,得到不同样品... 高折射率的L iNbO3光波导,构成四层高折射率波导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采用传输矩阵方法得基模TM模色散表达式,研究了光波导有效折射与样品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光波导传输常数和波长的关系,由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耦合条件,得到不同样品折射率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利用菲涅耳的反射率公式,计算了四层结构波导传感器的透射谱,得到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计算结果表明:与低折射率的玻璃波导相比,高折射率的L iNbO3光波导传感器,在相同样品折射率下,共振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并且测量的折射率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BO3光波导 表面等离子共振 传播常数 共振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控制的8孔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78,共3页
为解决建筑控制中遇到的传感器灵敏度不稳定、检测范围小等问题,融合可光子晶体光纤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8孔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采用传输矩阵法分析了传感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输特性。传感性能分... 为解决建筑控制中遇到的传感器灵敏度不稳定、检测范围小等问题,融合可光子晶体光纤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8孔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采用传输矩阵法分析了传感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输特性。传感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增大,表面等离子共振波长深度下降,半峰宽变窄;入射角为85°,效果较为理想;金属薄膜占比越大,传感器的灵敏度会有一定的增加,测量液态待测物,灵敏度可达到10-5RIU水平。设计结构降低了纤芯模的有效折射率,解决了纤芯模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模式发生相位匹配问题,表现了较高的灵敏度以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光纤 表面等离子共振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金属层(Au/Ag)/MXene/WS_(2)/BP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17
作者 邹丹旦 白玉杰 +2 位作者 马思帆 祝四强 潘建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4-1269,共6页
含盐量检测传感器对于快速和准确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高海拔复杂环境下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盐密度监测。传统检测方法通常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含盐量检测传感器对于快速和准确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高海拔复杂环境下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盐密度监测。传统检测方法通常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该传感器结合了金(Au)和银(Ag)的双金属层优点,以及二维材料MXene、二硫化钨(WS_(2))和黑磷(BP)的独特性质,如高导电性、亲水性、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吸附能力。通过优化传感器的各层结构,进而对比传感器不同金属结构的共振光谱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这种双金属层(Au/Ag)/MXene/WS_(2)/BP结构传感器具有高达200°·RIU^(-1)的灵敏度。该传感器具有更强的检测能力,因此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共振光谱 二维材料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型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18
作者 刘旭安 杨克成 +3 位作者 胡新广 姜小刚 罗伟漩 陈达如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5-840,共6页
提出了一种中红外波段宽范围低折射率检测的D型环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该结构为一个D型环,并在其内外表面都沉积一层金属层。采用全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该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低... 提出了一种中红外波段宽范围低折射率检测的D型环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该结构为一个D型环,并在其内外表面都沉积一层金属层。采用全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该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低折射率传感,并具有高传感灵敏度特性。分析物的折射率可检测范围为1.20~1.38,平均波长灵敏度和最大波长灵敏度可分别达到13717 nm/RIU和21150 nm/RIU,分辨率可达到1.94×10^(-5) RIU。该传感器可在化学、生物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光子晶体光纤 表面等离子共振 波长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研究进展(特邀)
19
作者 王琦 张滇澐 +2 位作者 张丽超 祁志美 赵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74,共18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作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在实时监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SPR I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作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在实时监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SPR I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而探测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介绍了SPRI的基本原理,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和SPRI的详细机制。SPR现象是由于光波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光波与表面等离子体发生共振时,反射光强度会大幅度地减弱,这一现象可以用来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SPRI技术则是将SPR技术与成像技术结合,通过监测生物芯片表面的折射率变化来实时检测分子相互作用,确定分析物浓度和相互作用的亲和力,随后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在成像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与革新,这些进步不仅提升了成像的分辨率与精确度,还极大地拓展了SPRI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外,还探讨了SPR I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包括细胞研究、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细菌和病毒检测等方面。最后,对SPR I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SPR I技术在检测灵敏度、成像速度和便携性等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 棱镜耦合 非棱镜耦合 成像技术提升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20
作者 李兰英 陶晴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射仪标准块,从而建立折射率的校准依据,实现折射率重复性检测、折射率标准值1.330~1.400范围内的线性校准,以及分析仪相对基线噪声和相对基线漂移的分析。最后,利用梯度稀释的蔗糖纯度标准物质,完成了检测限的校准。首次建立了全面、科学和有效的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制领域的相关仪器计量校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共振 折射率 蔗糖标准物质 校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