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MEMS红外辐射源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国勋 纪新明 +3 位作者 周嘉 包宗明 鲍敏杭 黄宜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52-1356,共5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效应的红外辐射源,该辐射源基本结构为Si-SiO2(650nm)-Cr(100nm)-Au(800nm),并在Au表面刻蚀5μm的周期性排列的圆孔。设计加工了几种不同的结构...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效应的红外辐射源,该辐射源基本结构为Si-SiO2(650nm)-Cr(100nm)-Au(800nm),并在Au表面刻蚀5μm的周期性排列的圆孔。设计加工了几种不同的结构,包括三种不同的圆孔间距即晶格常数:6μm,7μm,和8μm;四种占空比(圆孔直径与晶格常数之比):3/8,4/8,9/16和11/16;以及三种圆孔排列方式:正方形排列,六边型排列,和带规则缺陷六边型排列。本文采用红外傅立叶测量设备对辐射源进行测试分析,通过该辐射源的红外反射谱表征其辐射性能,并利用FDTD软件进行模拟,和实验数据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得出了红外辐射源反射谱波谷位置即SPR共振峰位置,波谷强度即SPR共振峰强度与不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辐射源SPR共振峰位置基本与圆孔间距即晶格常数成正比,正方型排列基本接近于1:1,而六边型排列基本接近于3/2;常规六边型排列比带缺陷六边型排列和正方型排列具有更窄的半波宽和更大的SPR共振强度;随着占空比变大,该辐射源的SPR共振峰强度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MEMS红外辐射源 光子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制备及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杭 南辉 赵晓冲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97-3700,3708,共5页
当纳米金颗粒受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照射时,其表面导带的自由电子会以一定的频率局限在纳米金颗粒周围振荡,并在其表面激发较强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本文基于纳米金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设计了一种纳米金颗粒掺杂二氧化钛电荷传输... 当纳米金颗粒受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照射时,其表面导带的自由电子会以一定的频率局限在纳米金颗粒周围振荡,并在其表面激发较强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本文基于纳米金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设计了一种纳米金颗粒掺杂二氧化钛电荷传输层的器件结构(FTO/TiO2 dense layer(d-TiO2)/Au@TiO2/amorphous TiO2(a-TiO2)/CH 3 NH3PbI3/spiro/Au)。在该结构中,采用致密的非晶TiO2和介孔层TiO2能够缩短光电子的迁移距离,降低电子-空穴的复合概率,提高器件的光电性能。纳米金掺杂二氧化钛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促进了光电子的吸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吸光系数和光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TIO2 钙钛矿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吸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荧光太阳集光器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修东 张会红 +3 位作者 田野 张毅 顾港伟 张晓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403,共8页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器。研究发现,掺杂适量Au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为2.0×10^(-6)时,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为12.3%,相比未掺杂Au纳米颗粒的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提升了78.2%。进一步提高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下降。荧光发射谱和荧光寿命谱测试结果显示,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超过2.0×10^(-6)时,过高的Au纳米颗粒掺杂浓度导致CsPbBr_(3)量子点与Au纳米颗粒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太阳集光器荧光量子产率(η_(PL,LSC))下降导致了外量子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量子点 Au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外量子效率 非辐射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片等离子体效应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润秋 秦文静 +3 位作者 张强 杨利营 曹焕奇 印寿根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8-794,共7页
将银纳米片引入有机太阳能电池,增强了器件的光吸收及光电转换效率。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同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的银纳米片。当银纳米片的等离子共振吸收与活性层的吸收相匹配时,器件的光电流显著增强。通过改变银纳米片与活性层之间的距离... 将银纳米片引入有机太阳能电池,增强了器件的光吸收及光电转换效率。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同等离子共振吸收特性的银纳米片。当银纳米片的等离子共振吸收与活性层的吸收相匹配时,器件的光电流显著增强。通过改变银纳米片与活性层之间的距离,研究了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电磁场的传递特性。两者的距离越近则耦合入活性层的电磁场越强,器件的光电流越高。经优化后,以P3HT∶PCBM为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由3.04%增长到3.82%,提高了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银纳米片 能量转换效率 有机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电极在紫外区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志林 吴德印 +2 位作者 任斌 周海光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2-685,共4页
采用波长为 32 5nm的He Cd激光为激发光源 ,首次在粗糙铑电极上获得了高质量的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基于在紫外区获得SERS信号这一进展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此新的实验结果做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 ,在紫外区获... 采用波长为 32 5nm的He Cd激光为激发光源 ,首次在粗糙铑电极上获得了高质量的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基于在紫外区获得SERS信号这一进展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此新的实验结果做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 ,在紫外区获得的铑的SERS信号主要源自于有着特定形貌的铑纳米粒子所引起的避雷针效应及微弱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共同作用。对铑纳米粒子的表面平均SERS增强因子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为一致 ,约为两个数量级。我们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有着极佳SERS增强效应的银基底在采用 32 5nm激发光时却得不到任何SERS信号这一实验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电极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避雷针效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紫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Al2O3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建伟 张引沁 +2 位作者 姜雪锋 刘畇 史磊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3-1568,共6页
以介孔γ-Al2O3为载体,采用化学沉积-光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表面金属等离子体效应的Ag-AgCl/Al2O3复合光催化材料。用SEM、TEM、XRD及UV-Vis能谱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并以10 mg/L的亚甲基蓝(MB)溶液为目标降解物,对复合材料... 以介孔γ-Al2O3为载体,采用化学沉积-光还原法制备了具有表面金属等离子体效应的Ag-AgCl/Al2O3复合光催化材料。用SEM、TEM、XRD及UV-Vis能谱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并以10 mg/L的亚甲基蓝(MB)溶液为目标降解物,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下光照60 min后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5%以上,总有机碳TOC去除率约为65%,实验制备的Ag-AgCl/Al2O3具有很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循环使用5次后依然具有90%以上的MB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银 可见光催化 亚甲基蓝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辨近场结构之纳米光刻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沛 张斗国 +3 位作者 唐麟 鲁拥华 焦小瑾 明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0-843,共4页
超分辨近场结构(Super-RENS)是在传统的超分辨光盘技术和近场光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 术。介绍了超分辨近场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光刻方面的应用,拓展了超分辨近场结构的外延:在近场范 围内,能实现超过衍射极限的纳米多层膜结... 超分辨近场结构(Super-RENS)是在传统的超分辨光盘技术和近场光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 术。介绍了超分辨近场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光刻方面的应用,拓展了超分辨近场结构的外延:在近场范 围内,能实现超过衍射极限的纳米多层膜结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在高密光存储、纳米光刻等纳米光子学 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光学 超分辨近场结构 纳米光刻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阴极Ag/LiF/Al对P3HT:PCBM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周建萍 陈晓红 徐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65-1868,共4页
在P3HT∶PCBM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阴极LiF/Al中引入纳米结构的银膜组成Ag/LiF/Al复合阴极,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能显著提高。在AM1.5G和100mW.cm-2的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当银膜厚度为4纳米时,优化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要比只有LiF/Al的参比... 在P3HT∶PCBM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阴极LiF/Al中引入纳米结构的银膜组成Ag/LiF/Al复合阴极,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能显著提高。在AM1.5G和100mW.cm-2的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当银膜厚度为4纳米时,优化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要比只有LiF/Al的参比太阳能电池高20%以上。研究表明,纳米银膜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是增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池的主要原因。不过,银膜修饰的太阳能电池填充因子和开路电压要比参考电池低,最终使该类型电池效率降低。在银膜处增加的载流子复合可能是导致电池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能量转化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P3HT∶PCBM薄膜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纳米结构银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颗粒掺杂对有机-硅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申小娟 陈玲 +2 位作者 钟敏 张侃 盛维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55,共7页
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薄膜中,制备了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利用TEM和SEM对Au NPs及其掺杂的有机膜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纳米颗粒对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光学和电学性能... 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薄膜中,制备了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利用TEM和SEM对Au NPs及其掺杂的有机膜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纳米颗粒对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电池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J-V)、外量子效率(EQE)和电容-电压曲线(C-V)测试结果表明,Au NPs的引入提高了电池的光电性能,与纯PEDOT∶PSS-硅电池相比,掺入金纳米颗粒制备的杂化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PCE)提高了24%,达到12.87%;在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区域,电池对光的反射性能降低;当V(金纳米颗粒)∶V(PEDOT∶PSS)=0.15∶1.0时,膜的导电率由560 S/cm增加到860S/cm、PEDOT∶PSS-硅光伏电池的内建电场(Vbi)由0.68 V增加到0.78 V,金纳米颗粒与PEDOT∶PSS共同作用,极大地减少了电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电池中电荷的传输和收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硅基杂化光伏电池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内建电场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Eu(Ⅲ)配合物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10
作者 耿优辉 许申鸿 +9 位作者 唐建国 王瑶 黄林军 焦吉庆 刘继宪 黄震 沈文飞 武鹏 辛志超 Laurence A Belfiore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共4页
通过三步反应成功将铕配合物(EuTP)包覆在纳米棱壳结构Ag@SiO2复合颗粒的表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25~30 nm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银溶胶;然后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的Ag@SiO2复合颗粒;以氧化铕、α-噻... 通过三步反应成功将铕配合物(EuTP)包覆在纳米棱壳结构Ag@SiO2复合颗粒的表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25~30 nm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银溶胶;然后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的Ag@SiO2复合颗粒;以氧化铕、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邻菲罗啉为原料制备EuTP,并成功包覆在核壳结构的表面.分别采用TEM、FTIR、XRD等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比相同浓度的三价铕的配合物EuTP与复合粒子Ag@SiO2@EuTP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SiO2壳层厚度在20 nm左右时Eu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且随着棱壳结构表面配合物浓度的增大,包覆层的厚度增大,荧光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对于稀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TP Ag@SiO2 金属增强荧光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斗国 王沛 +4 位作者 鲁拥华 唐麟 袁仁民 饶瑞中 明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4-816,共3页
精确测量大气的折射率起伏,对于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用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的模型:采用全内反射方法激发金属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在金属-空气-金属组成的平面波导中形成振荡的导模... 精确测量大气的折射率起伏,对于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用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的模型:采用全内反射方法激发金属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在金属-空气-金属组成的平面波导中形成振荡的导模,选取衰减全反射曲线中变化最快的一点的角度作为入射光的角度,测量相应的反射光光强的变化,就可以得到相应空气的折射率的变化。初步数值模拟了该模型的测量精度,折射率变化的精度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近场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折射率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瑞岐 于秀章 +2 位作者 兰竹 李林 郄明蓉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新近出现的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的传感器因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极具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对周围介质环境变化敏感的基本原理,可将生物分子吸附引发的金属纳米颗粒外界介质折射率的改变转化为可测量的LSPR峰值吸收波长有规律的移动以实现对传感器表面样品的检测,具备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免标记、设备便携、成本低的优点,具备临床检测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利用此传感器检测与疾病及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类似研究报道较少。在本文中,我们针对LSPR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在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生物传感器 临床医学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Z-型CdS/Au/Bi2MoO6异质结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莉 赵强 +5 位作者 张越诚 张媛媛 韩宣宣 张开来 王丹军 付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和二次水热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dS和Au共同修饰Z型CdS/Au/Bi2MoO6(CdS/Au/BMO)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和二次水热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dS和Au共同修饰Z型CdS/Au/Bi2MoO6(CdS/Au/BMO)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吸收特性和光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系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dS/Au/BMO-2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表现出最佳的降解效率,其降解RhB的速率常数约为BMO的8.8倍和CdS的20倍。Au NPs作为固态电子媒介,为光生电子的传输和转移提供了一个通道,同时Au NP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和CdS纳米粒子显著拓宽了催化体系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通过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光电性能表征,确定了CdS/Au/BMO的能带结构,进而探讨了CdS/Au/BMO活性增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型CdS/Au/BMO异质结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 光催化 RH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Bi/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力光 杨猜霞 +1 位作者 刘哲 寇红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135,共6页
以三聚氰胺和五水合硝酸铋[Bi(NO_(3))3·5H_(2)O]为前驱体,硅藻土为基质,制备了硅藻土/Bi/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在可见光(波长大于400nm)照射下,通... 以三聚氰胺和五水合硝酸铋[Bi(NO_(3))3·5H_(2)O]为前驱体,硅藻土为基质,制备了硅藻土/Bi/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在可见光(波长大于400nm)照射下,通过还原液相体系中的甲基橙(MO)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6%的硅藻土/Bi/g-C_(3)N_(4)复合材料在30min内对MO降解效率可达100%。金属Bi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引起的内置电场加快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速度,硅藻土作为基质可以有效避免复合材料的团聚,其超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催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活性位点的暴露,同时其复杂的孔隙结构可以促进复合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提高MO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石墨相氮化碳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的MEMS红外辐射源特性研究
15
作者 姚翔 肖功利 +3 位作者 纪新明 周嘉 包宗明 黄宜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50-1554,共5页
以MEMS红外气敏传感器为应用目标,采用MEMS技术设计和制作一种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红外辐射源。探讨了不同厚度SU-8膜对金属/电介质/金属(M/D/M)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在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Au/SU-8/Au的M... 以MEMS红外气敏传感器为应用目标,采用MEMS技术设计和制作一种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红外辐射源。探讨了不同厚度SU-8膜对金属/电介质/金属(M/D/M)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在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Au/SU-8/Au的M/D/M结构,测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同时对M/D/M结构不同电介质层情况下的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SU-8厚度在小于1μm时,透射强度远大于厚度1μm以上的结构,且有透射强度最大值出现(SU-8厚度为360nm),同时,随着SU-8厚度的增加,透射谱峰值呈现规律性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 SU-8膜的厚度 透射增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2O纳米立方体核壳结构对光助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完颜永劲 张嘉伟 +3 位作者 陈佳煜 王秋祥 匡勤 谢兆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8,共8页
传统的丙烯氧化反应的生产工艺复杂并且会带来大量污染废弃物,相比之下丙烯与氧气直接进行氧化反应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关于如何提高这种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效率的报道较少.该文以Ag纳米立方体为种子,通过外延生长成功构建了具有核壳... 传统的丙烯氧化反应的生产工艺复杂并且会带来大量污染废弃物,相比之下丙烯与氧气直接进行氧化反应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关于如何提高这种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效率的报道较少.该文以Ag纳米立方体为种子,通过外延生长成功构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Ag@Cu2O纳米立方体,研究了其核壳结构对光助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催化测试结果表明,Cu2O壳层有效抑制了丙烯的过度氧化,提高了丙烯醛的选择性.此外,Ag@Cu2O核壳结构不仅有助于Cu2O壳层的光生电子-空穴的高效分离,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内核Ag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局部反应温度.因此,这种核壳型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利用光来提高丙烯氧化的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氧化反应 光助催化反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AG CU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与金纳米复合材料在抗菌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6,共1页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了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大的比表面积可做多种表面修饰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这些独特的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化传感器、药物递送、热疗和抗菌等方面的研究,抗菌纳米材料已成为传统小分子抗生素...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了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大的比表面积可做多种表面修饰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这些独特的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化传感器、药物递送、热疗和抗菌等方面的研究,抗菌纳米材料已成为传统小分子抗生素的有希望的替代者。多种纳米材料,如壳聚糖、银、铜、碲、氧化铁和氧化锌等纳米颗粒都具有抗菌活性。然而,大多数纳米抗菌材料具有高毒性,需要复杂的修饰或对细菌的选择性抑制方面比较差,它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理想的纳米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金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修饰 纳米抗菌材料 药物递送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选择性抑制 生化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煤化所等研究光催化实现不饱和醛的选择加氢
18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3,共1页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采用能够响应可见光的立方型高比表面积SiC为载体,利用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设计出新型Au/SiC光催化体系,在室温常压和可见光照的条件下,
关键词 光催化体系 选择加氢 不饱和醛 煤化 山西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Au纳米颗粒 高比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