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研究进展(特邀)
1
作者 王琦 张滇澐 +2 位作者 张丽超 祁志美 赵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74,共18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作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在实时监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SPR I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作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在实时监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SPR I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而探测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介绍了SPRI的基本原理,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和SPRI的详细机制。SPR现象是由于光波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光波与表面等离子体发生共振时,反射光强度会大幅度地减弱,这一现象可以用来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SPRI技术则是将SPR技术与成像技术结合,通过监测生物芯片表面的折射率变化来实时检测分子相互作用,确定分析物浓度和相互作用的亲和力,随后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在成像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与革新,这些进步不仅提升了成像的分辨率与精确度,还极大地拓展了SPRI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外,还探讨了SPR I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包括细胞研究、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细菌和病毒检测等方面。最后,对SPR I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SPR I技术在检测灵敏度、成像速度和便携性等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棱镜耦合 非棱镜耦合 成像技术提升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生物芯片检测系统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莹 钟金钢 +2 位作者 张永林 顾大勇 张雅鸥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90-2293,共4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原理,提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的生物芯片检测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SPRI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的原理、自行组建的SPRI生物芯片检测系统...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原理,提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的生物芯片检测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SPRI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的原理、自行组建的SPRI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的结构.采用Kretschmann型棱镜耦合结构激励SPR,偏振的平行光经棱镜投射到生物芯片上,发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由CCD摄像机采集反射光芯片图像.以巯基修饰淋病奈瑟氏菌探针为例验证该系统,利用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固定探针.应用该检测系统采集了探针共振、非探针处共振、探针和非探针处都不共振时的生物芯片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检测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生物芯片 高通量微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法用于糖蛋白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巍 陈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44-1746,共3页
建立了一套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方法,用于筛选糖蛋白和非糖蛋白,并可以区分不同糖蛋白与伴刀豆凝集素的识别强度.波长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成像法所得结果一致.伴刀豆凝集素的洗脱成像实验为识别强度提供了补充验证方案.
关键词 糖蛋白 蛋白质微阵列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狭缝扫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来勖 李松权 +4 位作者 叶红安 刘书钢 蒋式弘 柳春郁 安旭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185,共5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进行电介质样品成像研究.采用高数值孔径显微物镜作为耦合元件,632.8nm He-Ne激光会聚激发金膜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通过狭缝光阑限制光束入射角,对金膜上的氮化硅光栅进行成像.反射光由放置在样品像方共轭面...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进行电介质样品成像研究.采用高数值孔径显微物镜作为耦合元件,632.8nm He-Ne激光会聚激发金膜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通过狭缝光阑限制光束入射角,对金膜上的氮化硅光栅进行成像.反射光由放置在样品像方共轭面上的CCD摄像机接收,获得样品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像.通过扫描移动狭缝,得到入射角从44°至54°的扫描样品图像,从图像中提取样品各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曲线,由计算机重构出样品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谱灰度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显微物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色相算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传感器对苯并芘的敏感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范智博 龚晓庆 +2 位作者 逯丹凤 高然 祁志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1-1009,共9页
报道了一种用于原位探测水中苯并芘的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传感器,该传感器既能提供直观的图像信息,又能借助色相算法定量分析待测物质的浓度及其吸附/脱附过程。首先利用自制的波长-图像同步检测型SPR传感器测试了裸金薄膜... 报道了一种用于原位探测水中苯并芘的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传感器,该传感器既能提供直观的图像信息,又能借助色相算法定量分析待测物质的浓度及其吸附/脱附过程。首先利用自制的波长-图像同步检测型SPR传感器测试了裸金薄膜芯片在不同入射角下的共振波长和共振图像,然后利用色相算法建立了SPR共振波长与图像色相的依赖关系,基于该依赖关系获得了SPR传感器最佳色相灵敏度对应的起始共振波长约为650 nm;另一方面,制备了聚四氟乙烯涂覆的SPR传感芯片,基于聚四氟乙烯膜对水中苯并芘的可逆富集作用实现了苯并芘的原位快速探测。实验取得以下4个结果:(1)在20-100 nmol?L-1浓度范围内彩色SPR图像的平均色相值随着苯并芘浓度的升高线性减小;(2)对100 nmol?L-1的苯并芘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7和5 s;(3)由于聚四氟乙烯膜的厚度大于SPR消逝场穿透深度,检测结果不受溶液折射率影响;(4)在聚四氟乙烯敏感膜厚度较小且不均匀的情况下,传感器容许获取敏感膜的不同厚度区域对苯并芘的色相灵敏度。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彩色SPR图像传感器在生化物质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色相 苯并芘 聚四氟乙烯富集层 原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色相算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传感器 被引量:3
6
作者 范智博 龚晓庆 +3 位作者 逯丹凤 高然 邓耀华 祁志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2-409,共8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色相算法的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成像传感器,该传感器不仅能够对发生于SPR芯片表面的物理化学反应进行直观的图像观测,还能基于色相算法对这些表面反应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自制的波长/图像同步检测型SPR传感器,...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色相算法的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成像传感器,该传感器不仅能够对发生于SPR芯片表面的物理化学反应进行直观的图像观测,还能基于色相算法对这些表面反应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自制的波长/图像同步检测型SPR传感器,实验获得了不同共振波长对应的共振图像,然后借助色相算法求得每一幅共振图像对应的二维色相分布及其平均色相,建立了共振波长与图像平均色相的依赖关系,用于优化基于色相参数的SPR折射率灵敏度。实验选择起始共振波长为650nm,测得基于色相的折射率灵敏度为3 338/RIU,是基于共振波长的折射率灵敏度的1.49倍。利用彩色SPR成像技术能够直观地观测到金膜表面涂布的聚四氟乙烯薄膜的不均匀性,再通过计算图像局部区间的平均色相,可以定量获得不同薄膜厚度对应的折射率灵敏度。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色相算法的彩色SPR成像传感器明显优于常规SPR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共振波长 色相 厚度不均匀性 折射率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7
作者 李兰英 陶晴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射仪标准块,从而建立折射率的校准依据,实现折射率重复性检测、折射率标准值1.330~1.400范围内的线性校准,以及分析仪相对基线噪声和相对基线漂移的分析。最后,利用梯度稀释的蔗糖纯度标准物质,完成了检测限的校准。首次建立了全面、科学和有效的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制领域的相关仪器计量校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折射率 蔗糖标准物质 校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马氏珠母贝肉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8
作者 夏小雨 温财兴 +7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李钰金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高加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50,共8页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后,筛选潜在抑制ACE活性强的肽段进行合成,研究其体外ACE抑制活性、抑制类型及多肽与ACE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HPM分子质量在3 000~5 000 Da的超滤组分与ACE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信号,在结合物质的肽序列中优选出4种具有潜在活性的ACE抑制肽进行合成,其中多肽SLPWPMKPMNLIE的半数抑制浓度最低,并且通过氢键与ACE蛋白C端结构域的疏水口袋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酶抑制动力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金属层(Au/Ag)/MXene/WS_(2)/BP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9
作者 邹丹旦 白玉杰 +2 位作者 马思帆 祝四强 潘建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4-1269,共6页
含盐量检测传感器对于快速和准确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高海拔复杂环境下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盐密度监测。传统检测方法通常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含盐量检测传感器对于快速和准确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高海拔复杂环境下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盐密度监测。传统检测方法通常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该传感器结合了金(Au)和银(Ag)的双金属层优点,以及二维材料MXene、二硫化钨(WS_(2))和黑磷(BP)的独特性质,如高导电性、亲水性、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吸附能力。通过优化传感器的各层结构,进而对比传感器不同金属结构的共振光谱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这种双金属层(Au/Ag)/MXene/WS_(2)/BP结构传感器具有高达200°·RIU^(-1)的灵敏度。该传感器具有更强的检测能力,因此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溶液含盐量,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共振光谱 二维材料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提高TiO_(2)光催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史顺超 张海伦 +1 位作者 王建省 曾雄丰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9,共12页
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水处理手段,以其无二次污染、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以TiO_(2)这一典型光催化剂为例,其光量子效率低、禁带宽度大以及对可见光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 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水处理手段,以其无二次污染、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以TiO_(2)这一典型光催化剂为例,其光量子效率低、禁带宽度大以及对可见光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基于贵金属(Au、Ag、Pt)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被证明是提升光催化性能的一种有效策略。但贵金属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通过系统总结LSPR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机制与关键问题,并重点综述了以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和主族金属等非贵金属通过修饰TiO_(2),梳理等离子体增强光催化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光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性能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芯片超灵敏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
11
作者 冀威昊 龚蕾 +3 位作者 梁嘉宁 周陶鸿 范小龙 陈锂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92-298,共7页
基于纳米杯阵列结构的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芯片,结合金纳米颗粒(Au nanoparticles,AuNPs),构建水产品中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的免疫竞争传感平台。通过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等手段表征芯片及AuNPs的结构、粒径等性质;通过不... 基于纳米杯阵列结构的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芯片,结合金纳米颗粒(Au nanoparticles,AuNPs),构建水产品中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的免疫竞争传感平台。通过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等手段表征芯片及AuNPs的结构、粒径等性质;通过不同条件下亲和力的测试探究免疫竞争传感策略的可行性;在优化条件下,传感器对CAP的检出限为0.06 ng/mL,检测范围为0.125~16 ng/mL(R2=0.998),加标回收率为102.5%~105.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此外,本检测方法速度快(10 min),通量高(96个检测孔同时检测),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芯片 金纳米颗粒 氯霉素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S型异质结Bi_(2)S_(3)/TiO_(2)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12
作者 曹铁平 李跃军 孙大伟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3-912,共10页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硝酸铋为铋源,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原位水热法构筑了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硝酸铋为铋源,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原位水热法构筑了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抗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复合纤维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在气固相反应环境下,对Bi/Bi_(2)S_(3)/TiO_(2)复合纤维的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Bi纳米粒子和鳞片状Bi_(2)S_(3)有序构筑在TiO_(2)纳米纤维表面。金属Bi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与Bi_(2)S_(3)/TiO_(2)异质结产生了协同作用,有效增强了Bi/Bi_(2)S_(3)/TiO_(2)的光催化CO_(2)还原活性,还原反应主要产物为CH_(4)和CH_(3)OH,产率分别达到4.21和9.86μmol·h^(-1)·g^(-1),约为Bi_(2)S_(3)/TiO_(2)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型异质结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纳米化提升真空开关内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信号研究
13
作者 陈家伟 刘佳琪 +3 位作者 袁欢 杨爱军 王小华 荣命哲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8,共7页
针对真空开关带电检测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表面纳米化技术,系统研究了低气压下不同延迟时间、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对铜靶材光谱信号的增强规律。结果表明,金... 针对真空开关带电检测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表面纳米化技术,系统研究了低气压下不同延迟时间、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对铜靶材光谱信号的增强规律。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在低气压下可显著增强光谱信号,并将检测限降低至10-4Pa,5nm粒径在100ns延迟时间下增强效果最优,最大增强倍数达13.55倍,平均增强倍数达到6.77倍。随着气压升高,增强效果呈线性下降,但金纳米粒子仍能有效抑制气压对等离子体辐射的负面影响。此外,金纳米粒子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延长了等离子体信号持续时间,使等离子体束缚在膨胀的初始阶段,并提高辐射积分强度拟合精度R2至0.9998。本研究揭示了金纳米粒子在低气压下的增强机制,为真空断路器真空度在线检测提供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 纳米粒子 真空开关 真空度 信号增强 光谱分析 在线检测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型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14
作者 刘旭安 杨克成 +3 位作者 胡新广 姜小刚 罗伟漩 陈达如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5-840,共6页
提出了一种中红外波段宽范围低折射率检测的D型环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该结构为一个D型环,并在其内外表面都沉积一层金属层。采用全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该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低... 提出了一种中红外波段宽范围低折射率检测的D型环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该结构为一个D型环,并在其内外表面都沉积一层金属层。采用全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该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低折射率传感,并具有高传感灵敏度特性。分析物的折射率可检测范围为1.20~1.38,平均波长灵敏度和最大波长灵敏度可分别达到13717 nm/RIU和21150 nm/RIU,分辨率可达到1.94×10^(-5) RIU。该传感器可在化学、生物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光子晶体光纤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波长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癌症标志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雅岚 赵钊 +3 位作者 梁花蕾 万红 崔海容 刘虎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86-1996,共11页
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在早期癌症诊断中非常重要,然而,这些标志物通常以非常低的浓度存在,特别是在肿瘤发展的早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一种光学现象,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实时追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 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在早期癌症诊断中非常重要,然而,这些标志物通常以非常低的浓度存在,特别是在肿瘤发展的早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一种光学现象,通过检测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实时追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实时性和免标记等优势。SPR传感器在生命科学、医疗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文综述了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各种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方面的最新进展,从检测灵敏度等方面评估了各种SPR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并探讨了与SPR生物传感器有关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传感器 癌症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苏拉明和顺铂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解飞 张莹 +5 位作者 金伟 潘婷婷 周超 任昊 金钦汉 牟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6,共7页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SPRi)技术提出了一种实时、非标记的新型抗癌药物药效评估方法.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材料,制作了包含微柱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作为流通反应池,配合自行设计组装的SPRi生物传感器完成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捕获...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SPRi)技术提出了一种实时、非标记的新型抗癌药物药效评估方法.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材料,制作了包含微柱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作为流通反应池,配合自行设计组装的SPRi生物传感器完成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捕获及检测,研究了苏拉明和顺铂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同时引入辅助验证实验,即采用常规八肽胆囊收缩素(简称CCK-8)法测定上述药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SPRi检测结果表明,苏拉明和顺铂能抑制肿瘤细胞HepG2增殖并呈现剂量、时间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微流控芯片 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法 苏拉明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郑荣升 鲁拥华 +4 位作者 林开群 谢志国 王沛 罗昭锋 明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7-664,共8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免标记及检测快速等优点,在生命科学、药物开发、公共安全、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灵敏度、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高可靠性是未来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免标记及检测快速等优点,在生命科学、药物开发、公共安全、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灵敏度、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高可靠性是未来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介绍了棱镜耦合复合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的研究新进展,重点论述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高通量、多组分识别表面等离子体成像技术以及金属微纳结构(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纤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阵列样品检测的扫描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齐攀 李莹 +1 位作者 冯明创 钟金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65-2372,共8页
针对阵列样品的定量检测,构建了一种用于阵列样品检测的扫描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首先,基于平面棱镜耦合下的最佳旋转轴位置和双棱镜探测光路搭建了阵列扫描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然后,计算了可探测阵列样品的点密... 针对阵列样品的定量检测,构建了一种用于阵列样品检测的扫描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首先,基于平面棱镜耦合下的最佳旋转轴位置和双棱镜探测光路搭建了阵列扫描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然后,计算了可探测阵列样品的点密度。最后,以蒸馏水和浓度分别为5,10,15,20,25,30,35mg/mL的葡萄糖溶液作为待测阵列样品进行了多样品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实验测得阵列样品的共振角分别为73.745,73.919,74.052,74.185,74.306,74.408,74.549,74.660°,显示葡萄糖溶液浓度与共振角线性关系良好,证明了该方法和装置的可行性。该装置对提高阵列样品点密度,实现高精度定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传感器 阵列扫描 样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用于蛋白对氨基酸手性识别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申刚义 高妍 +3 位作者 戴东升 崔箭 刘裕明 裴凌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09-1713,共5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以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探针构筑了手性识别传感膜,对L-和D-苯丙氨酸以及L-和D-色氨酸手性识别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在与每种氨基酸分子的L和D型异构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动...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以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探针构筑了手性识别传感膜,对L-和D-苯丙氨酸以及L-和D-色氨酸手性识别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在与每种氨基酸分子的L和D型异构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动力学差异.动力学数据显示,两种蛋白与每种氨基酸L型异构体的亲和力均大于D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手性识别 氨基酸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光学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氨苄青霉素残留的方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增福 徐可欣 +2 位作者 刘瑾 黄福祥 于海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3-356,共4页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光学传感器的方法,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原理及传感器对折射率的高度敏感性,结合传感器金膜表面绑定抗氨苄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实现了牛奶中氨苄青霉素含量的定量检测。实验中利用微型表面等离子体...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光学传感器的方法,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原理及传感器对折射率的高度敏感性,结合传感器金膜表面绑定抗氨苄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实现了牛奶中氨苄青霉素含量的定量检测。实验中利用微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构建了测量系统,介绍了传感器表面的处理方法,并对氨苄青霉素浓度为0、10、50、100ng/ml的牛奶样品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氨苄青霉素浓度的传感器响应图,对牛奶中氨苄青霉素含量的最低检测限达到了50ng/ml。结果表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在牛奶抗生素药物残留检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牛奶 抗体 氨苄青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