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烷偶联剂KH-570对硅藻土表面疏水改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丽红 李力 +1 位作者 周超 李文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95,97,共4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硅藻土进行表面疏水改性以增强其在油性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应用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等实验分析手段对表面疏水改性前后的硅藻土进行表征,考察了改性剂KH-570用量对硅藻土表面...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硅藻土进行表面疏水改性以增强其在油性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应用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等实验分析手段对表面疏水改性前后的硅藻土进行表征,考察了改性剂KH-570用量对硅藻土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KH-570作用于硅藻土表面疏水改性机理。结果表明,KH-570用量是影响硅藻土表面疏水性能的主要因素,当KH-570质量达到硅藻土质量的5%后,接触角达125.4°~147.3°,吸湿率为0.6%~0.8%,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均表明KH-570在硅藻土表面形成了疏水的有机包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KH-570 表面疏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锑矿表面疏水产物——丁基双黄药的电化学还原行为
2
作者 冯其明 欧乐明 陈荩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电化学研究表明,丁基双黄药在铂电极上还原时,其还原电位为-300mV左右,存在近350mV的还原过电位;而在辉锑矿表面还原时,还原电位为-150mV左右,其还原过电位只有200mV。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丁基双黄药在不同的载体表面还原时,有不同的电化... 电化学研究表明,丁基双黄药在铂电极上还原时,其还原电位为-300mV左右,存在近350mV的还原过电位;而在辉锑矿表面还原时,还原电位为-150mV左右,其还原过电位只有200mV。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丁基双黄药在不同的载体表面还原时,有不同的电化学还原行为,即在不同的矿物表面,被还原的电位是不同的。据此,可控制矿物的浮选过程,为混合精矿体系中矿物的浮选分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双黄药 电化学 表面疏水 辉锑矿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疏水型海藻酸钠微球保水剂缓释性能调控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柳佳利 白波 孙钰琨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5,共6页
释水速度快与机械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在保水方面的应用,表面疏水改性是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以SA(海藻酸钠)和PVA(聚乙烯醇)组成的载水微球为基质,通过BW(蜂蜡)表面修饰,制备具有疏水缓释性能的环境友好型BW@SA/PV... 释水速度快与机械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在保水方面的应用,表面疏水改性是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以SA(海藻酸钠)和PVA(聚乙烯醇)组成的载水微球为基质,通过BW(蜂蜡)表面修饰,制备具有疏水缓释性能的环境友好型BW@SA/PVA复合微球。研究复合微球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溶胀性能和土壤保水性能,探讨BW@SA/PVA复合微球的保水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复合微球表面的BW修饰层可有效地降低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孔隙度并提高微球的机械强度,从而使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内外水分的传质阻力得到显著增强。其中SA与BW质量比为1∶1的BW@SA/PVA复合微球具有最好的形貌结构和保水性能,相比于SA/PVA复合微球,BW@SA/PVA复合微球(1∶1)的机械性能提高了13.18%,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了26.11%,且在水中的溶胀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凝胶微球 蜂蜡 表面疏水 保水剂 传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微结构对铝合金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弯艳玲 张猛 +1 位作者 杨健 于化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715-2719,共5页
利用微铣削技术和电火花复合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加工微沟槽阵列结构。通过改变沟槽阵列凸台宽度,获得具有不同粗糙度因子的一级结构。采用不同脉宽参数对微沟槽阵列表面进行加工,获得具有不同粗糙度因子的二级结构。对具有不同粗糙度表面... 利用微铣削技术和电火花复合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加工微沟槽阵列结构。通过改变沟槽阵列凸台宽度,获得具有不同粗糙度因子的一级结构。采用不同脉宽参数对微沟槽阵列表面进行加工,获得具有不同粗糙度因子的二级结构。对具有不同粗糙度表面的疏水性能进行观测,并对其疏水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征接触角为50°的铝合金表面,微铣削技术构建的单尺度微结构实现了铝合金表面从亲水向疏水的转变,微铣削-电火花复合加工的多尺度结构实现了铝合金表面的超疏水性能。在二级结构粗糙度恒定的基础上,随着一级沟槽凸起宽度的增大,铝合金表面的疏水性呈线性减小的趋势。当一级结构一定时,复合加工后的铝合金表面接触角随二级结构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水滴与一级结构的接触状态为Cassie与Wenzel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与二级微米级陨石坑结构的接触状态为Wenzel状态,与二级纳米级结构的接触状态为Cassie-Baxter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微结构 疏水表面 微铣削 电火花线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墨液滴撞击疏水表面的溅射现象研究
5
作者 王泳杭 汝长海 +3 位作者 王勇 叶子豪 姚佳升 姜健康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210,共8页
为研究喷墨打印中液滴撞击疏水表面时产生的溅射现象,本研究进行了液滴撞击实验和有限元模拟。通过调控液滴速度得到沉积和溅射两种撞击结果,使用有限元法对撞击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液滴铺展前沿部分存在惯性力、黏性力和表面张力的局部... 为研究喷墨打印中液滴撞击疏水表面时产生的溅射现象,本研究进行了液滴撞击实验和有限元模拟。通过调控液滴速度得到沉积和溅射两种撞击结果,使用有限元法对撞击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液滴铺展前沿部分存在惯性力、黏性力和表面张力的局部竞争关系。据此进行量纲分析,得出无量纲系数K的形式,通过数据拟合得到由沉积转向溅射的临界值K=107.5。研究结果表明,密度、直径和速度的增大会导致惯性力的增大,促进溅射;表面张力的增大会促使液滴回缩,抑制溅射;黏度的增加会使黏性耗散增大,从而削弱惯性力,抑制溅射。利用此规律可以推导出定量打印的最大安全速度,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打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墨打印 液滴溅射 疏水表面 表面 黏性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高传质和亲和表面的NH_(2)-UIO-66基疏水多孔液体用于增强CO_(2)光还原
6
作者 徐阳锐 任叶炜 +2 位作者 刘馨琳 李宏平 逯子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0,共2页
增加光催化剂表面的CO_(2)浓度有助于提高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动力学速率。然而,CO_(2)在水相中的低溶解度和较差的传质严重阻碍了CO_(2)在活性位点的吸附和转化。在本工作中,将疏水性液体端长链(PDMS)接枝到金属有机骨架(NH_(2)-UIO... 增加光催化剂表面的CO_(2)浓度有助于提高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动力学速率。然而,CO_(2)在水相中的低溶解度和较差的传质严重阻碍了CO_(2)在活性位点的吸附和转化。在本工作中,将疏水性液体端长链(PDMS)接枝到金属有机骨架(NH_(2)-UIO-66)的氨基位点上,合成了具有强疏水性的多孔液体光催化剂(NH_(2)-UIO-66 PL)。研究发现,具有永久孔隙率的NH_(2)-UIO-66 PL能够使大量CO_(2)富集在多孔液体的空腔中,便于CO_(2)的快速运输并扩散到光催化剂表面。通过接枝疏水性PDMS形成具有高正电位的CO_(2)亲和表面和活化还原反应的关键中间体,从而形成更强的电子富集Zr活性位点,增强整体的光还原CO_(2)能力。NH_(2)-UIO-66 PL的CO产率为24.70μmol·g^(-1)·h^(-1),CH_(4)产率为7.93μmol·g^(-1)·h^(-1),分别是亲水性NH_(2)-UIO-66的2.3倍和2.7倍。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疏水性多孔液体的设计,为高CO_(2)吸附和还原提供了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UIO-66 疏水表面 CO_(2)传输通道 CO_(2)光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船舶气层减阻影响规律的研究
7
作者 李延坤 马丽然 徐学锋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8,共11页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层稳定性的问题,以带有矩形通气凹槽的平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探讨平板表面润湿性和通气质量流率对平板表面气层覆盖及减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表面空气覆盖通常随着空气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并沿流向逐渐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空气质量流率;在低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由于平板表面形成的不连续气层增加了周围流体的湍动能,减阻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阻力增加的现象;而在具有明显减阻效果的高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减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通常,疏水表面有助于平板表面气层的形成和维持,从而展现出更佳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润湿性 气层减阻 平板通气 摩擦阻力 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结构疏水表面结霜过程及抑霜特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丁云飞 殷帅 +1 位作者 廖云丹 吴会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13-3219,共7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通过调节电纺母液浓度,制备出7种具有典型微米颗粒结构、微米颗粒/纳米纤维混合结构和纳米纤维结构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纳微结构的表面可控;对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疏水性能;通过表面结霜过程和抑霜性能实验比... 采用静电纺丝法,通过调节电纺母液浓度,制备出7种具有典型微米颗粒结构、微米颗粒/纳米纤维混合结构和纳米纤维结构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纳微结构的表面可控;对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疏水性能;通过表面结霜过程和抑霜性能实验比较,结合表面分形维数分析,研究了纳微结构疏水表面的抑霜特性。结果表明,虽然7种纳微结构疏水表面接触角均在139°~152°之间,具有明显的疏水特性,但其抑霜性能与疏水性能并不呈一致关系;抑霜性能与表面结构密切相关,随着表面结构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霜 静电纺丝 纳微结构 疏水表面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表面能效应的疏水表面减阻机理 被引量:5
9
作者 潘光 黄桥高 +2 位作者 刘占一 胡海豹 宋保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40-1443,1449,共5页
针对疏水表面功能材料在流动减阻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水洞实验研究了具有疏水表面航行器模型的阻力特性,获得了其减阻特性曲线,并得到了大于30%的实验室减阻效果.对疏水表面进行了表面能特性分析,认为表面组分中的-C-Si疏水基团引起了... 针对疏水表面功能材料在流动减阻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水洞实验研究了具有疏水表面航行器模型的阻力特性,获得了其减阻特性曲线,并得到了大于30%的实验室减阻效果.对疏水表面进行了表面能特性分析,认为表面组分中的-C-Si疏水基团引起了疏水表面的低表面能效应,是疏水表面具有减阻作用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表面 减阻机理 水洞实验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表面的摩擦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禹营 汪家道 陈大融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16,20,共3页
考虑到单纯的形貌和低表面能涂层减小摩擦阻力的效果有限,利用铝基底、聚四氟乙烯涂层制备了几种表面形貌和低表面涂层相结合的疏水表面,并应用到水下航行体的减阻实验中。结果表明:具有聚四氟乙烯涂层的微形貌结构的表面接触角可超过12... 考虑到单纯的形貌和低表面能涂层减小摩擦阻力的效果有限,利用铝基底、聚四氟乙烯涂层制备了几种表面形貌和低表面涂层相结合的疏水表面,并应用到水下航行体的减阻实验中。结果表明:具有聚四氟乙烯涂层的微形貌结构的表面接触角可超过120°,形成疏水状态;部分疏水表面在减阻实验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比只有微形貌的表面的周期性减阻有了更好的稳定性;不是所有的疏水表面都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偏角的方向、进刀量的大小、形貌的周期等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阻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形貌 表面 疏水表面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王掌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疏水表面 影响因素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结构疏水表面的液滴浸润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刚 贾志海 +2 位作者 贺吉昌 雷威 蔡泰民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7-562,共6页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底采用光刻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粗糙度的微方柱结构疏水表面,研究了微结构疏水表面的液滴浸润特性.结果表明,微方柱高度对表观接触角影响很小,但会显著影响疏水表面液滴浸润状态的稳定性,当微方柱边长和间距...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底采用光刻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粗糙度的微方柱结构疏水表面,研究了微结构疏水表面的液滴浸润特性.结果表明,微方柱高度对表观接触角影响很小,但会显著影响疏水表面液滴浸润状态的稳定性,当微方柱边长和间距一定时,存在一个临界高度,当微方柱高度大于该临界值时,液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疏水表面液滴浸润状态的研究表明,在露点温度至环境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表观接触角呈增大趋势;在环境温度至沸点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表观接触角呈减小的趋势.研究认为,合理的微结构尺寸和应用环境温度对液滴浸润状态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 疏水表面 接触角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撞击疏水/超疏水表面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磊 李小磊 +1 位作者 马晓雯 张会臣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3-68,共6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液滴撞击疏水/超疏水表面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液滴滴落高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倾斜角度3个因素对液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滴滴落高度的增大,液滴铺展系数增大,回弹系数减小,滴落高度对液滴铺展系数和...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液滴撞击疏水/超疏水表面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液滴滴落高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倾斜角度3个因素对液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滴滴落高度的增大,液滴铺展系数增大,回弹系数减小,滴落高度对液滴铺展系数和回弹系数的影响随表面静态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表面疏水性增强,液滴铺展系数减小,回弹系数增大,滴落高度的增大会减弱表面润湿性对液滴铺展系数和回弹系数的影响;表面倾斜角度增大,液滴铺展系数和回弹系数减小,液滴内部最大速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疏水表面 疏水表面 铺展系数 回弹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结构对聚合物超疏水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吉海燕 陈刚 +3 位作者 胡杰 袁新华 宋浩杰 赵玉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96,共3页
对聚合物超疏水表面疏水原因的理论分析及其超疏水表面常用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从热力学角度评述了关于超疏水状态的两种理论模型:W 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分析了微纳米结构对聚合物超疏水表面表观接触角的影响。
关键词 聚合物超疏水表面 微纳米结构 润湿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牟丹 周奕含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378,共5页
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聚合度(N)的聚乙烯(PE)单链在Si(111)表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别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为1和78模拟无溶剂和不良溶剂环境.PE单链的平衡吸附构象均呈现为二维吸附构象,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呈现... 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聚合度(N)的聚乙烯(PE)单链在Si(111)表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别设置相对介电常数为1和78模拟无溶剂和不良溶剂环境.PE单链的平衡吸附构象均呈现为二维吸附构象,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呈现不同的构象和动力学特征,说明溶剂环境对于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吸附能与聚合度呈线性关系,单位链长的平均吸附能是-0.38 kJ·mol-1.另外,扩散系数(D)与聚合度之间的标度关系是D^N-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高分子单链 疏水表面 二维吸附构象 标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表面流体流动特性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1-1218,共8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了微形貌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了具有微形貌的疏水表面通道内的流体流动,从法向速度、剪应力、滑移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疏水表面的流场特性,揭示了疏水表面滑移流动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了微形貌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了具有微形貌的疏水表面通道内的流体流动,从法向速度、剪应力、滑移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疏水表面的流场特性,揭示了疏水表面滑移流动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疏水表面的滑移流动是由低表面能作用和微形貌共同引起的。具有微形貌的疏水表面比光滑疏水表面具有更好的减阻效果,原因在于微形貌能够驻留气体,形成的气液自由剪切面加剧了疏水表面的滑移流动,最大滑移速度可以达到主流平均速度的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表面 格子BOLTZMANN方法 微形貌 滑移流动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疏水表面润湿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23-10028,共6页
润湿性对固体表面上液体的各种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疏水表面的特殊润湿性是其在减阻、降噪、防污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根本原因。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对疏水表面润湿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材料属性和微形貌对... 润湿性对固体表面上液体的各种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疏水表面的特殊润湿性是其在减阻、降噪、防污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根本原因。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对疏水表面润湿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材料属性和微形貌对疏水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要使疏水表面处于Cassie-Baxter润湿状态,微形貌高度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值,而当疏水表面一旦处于Cassie-Baxter润湿状态后,继续增加微形貌高度也不会提高其疏水性能;疏水表面的表观接触角随气液界面分数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气液界面分数使表观接触角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表面 格子BOLTZMANN方法 材料属性 微形貌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彩色超疏水表面制备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晶 周强 +2 位作者 任元 许荣超 徐文骥 《电加工与模具》 2015年第5期35-37,共3页
先用电化学刻蚀在铝表面加工出超疏水性所需的微纳米粗糙结构,再通过直流阳极氧化在微纳米结构表面形成氧化层,并在高锰酸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电解着色,最后通过氟硅烷修饰降低表面能后即可获得彩色的铝基超疏水表面。对样品表面... 先用电化学刻蚀在铝表面加工出超疏水性所需的微纳米粗糙结构,再通过直流阳极氧化在微纳米结构表面形成氧化层,并在高锰酸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电解着色,最后通过氟硅烷修饰降低表面能后即可获得彩色的铝基超疏水表面。对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及润湿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电解加工时间为4 min时,铝表面颜色较暗,其超疏水性一般,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53.1°,滚动角为1°;当电解加工时间为3 min时,铝表面为黄褐色,有较好的疏水性能,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57.2°,滚动角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超疏水表面 电化学刻蚀 电解着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表面沸腾气泡底部微液层生长特性
19
作者 高明 左启蓉 +2 位作者 张凌霜 张达 章立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46-54,共9页
将激光干涉法和高速摄像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疏水ITO加热表面生成的单个乙醇气泡的动态特性,观测研究了其底部的微液层,并与之前的亲水加热表面的气泡生长脱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本实验同时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一台记录气泡底部微液层干... 将激光干涉法和高速摄像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疏水ITO加热表面生成的单个乙醇气泡的动态特性,观测研究了其底部的微液层,并与之前的亲水加热表面的气泡生长脱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本实验同时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一台记录气泡底部微液层干涉条纹,另一台从侧面同步记录单个气泡的生长和脱离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逐帧比较,并与亲水表面的气泡生长过程对比后,发现疏水表面气泡的生长周期没有等待期,且脱离期时间远大于生长期,气泡底部的微液层存在形态不稳定,气泡在生长和脱离过程中会发生随机滑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相变 蒸发 微液层 疏水表面 激光干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酸铜超疏水表面的溶剂热法制备及其润湿性
20
作者 洪文鹏 兰景瑞 +2 位作者 李浩然 陈小龙 李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574-6580,共7页
超疏水表面是防止低温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结冰、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以十四酸乙醇溶液和铜片为前体,基于溶剂热法将十四酸铜原位生长于铜片表面,通过调控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了不同润湿性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疏水表... 超疏水表面是防止低温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结冰、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以十四酸乙醇溶液和铜片为前体,基于溶剂热法将十四酸铜原位生长于铜片表面,通过调控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了不同润湿性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疏水表面润湿性的有效调控。此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十四酸铜团簇的微结构及分布状态;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验证团簇粉末的晶格成分;通过接触角测量仪量化不同条件下样品的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随着铜片表面十四酸铜团簇密集程度的增加,液滴与铜片的接触角增大,铜片润湿性降低;十四酸乙醇溶液浓度及反应时间可以显著改变十四酸铜分布状态,进而改变表面润湿性。疏水表面润湿性的变化是由于Ostwald熟化促进晶体生长,使表面的“禾苗”状聚合物逐渐生长成十四酸铜微米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铜 疏水表面 润湿性调控 微米花 Ostwald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