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
7
1
作者
丁武泉
李强
李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6-904,共9页
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的电荷性质,研究了不同pH、电解质体系、浓度条件下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中的扩散过程,分析了两种土壤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离子扩散通量和扩散系数的特点。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
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的电荷性质,研究了不同pH、电解质体系、浓度条件下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中的扩散过程,分析了两种土壤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离子扩散通量和扩散系数的特点。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中离子平衡扩散量为2.6~3.1 mg g-1和0.26~0.51 mg g-1,前者的扩散平衡量是后者的6倍~10倍;2)中性紫色土胶体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1.17×10-9~1.91×10-9cm2s-1,砖红壤胶体中在与其对应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0.23×10-9~0.45×10-9cm2s-1,前者是后者的4倍~5倍。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离子
胶体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种紫色土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
19
2
作者
杨兴伦
李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7-583,共7页
采用恒流置换法测定了酸性、中性、石灰性紫色土表面电荷总量、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比表面积 ,并讨论了电解质浓度、类型、环境温度以及pH对这些电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 2∶1型电解质体系 (Mg(NO3 ) 2 )...
采用恒流置换法测定了酸性、中性、石灰性紫色土表面电荷总量、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比表面积 ,并讨论了电解质浓度、类型、环境温度以及pH对这些电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 2∶1型电解质体系 (Mg(NO3 ) 2 )中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分别约为 - 0 .16~ - 0 .18V、- 0 .17~- 0 .19V、 - 0 .18~ - 0 .19V ;表面负电荷密度分别为 - 0 .2 6~ - 0 .4 4Cm-2 、- 0 .37~ - 0 .5 9Cm-2 、- 0 .5 8~ - 0 .6 7Cm-2 ;(2 )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的负值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表面电荷密度负值则表现出稍微增加趋势 ;(3)在 2∶1型电解质体系中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都约为在 1∶1型电解质体系 (KNO3 )中的一半 ,而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和比表面积则在两种体系中基本相等 ;(4 )随温度的升高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的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表面电荷性质
表面
电位
恒流置换法
表面
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表面电荷性质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丁武泉
李航
杨兴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4-177,190,共5页
表面电荷性质对于水体中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和聚沉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测定3种紫色土胶体的表面电荷性质,并讨论其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紫色土胶体在2∶1型电解质中的表面电位分别约-...
表面电荷性质对于水体中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和聚沉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测定3种紫色土胶体的表面电荷性质,并讨论其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紫色土胶体在2∶1型电解质中的表面电位分别约-0.14-0.192 V,1∶1型电解质中约为其2倍,在2种离子体系中的絮凝值分别为0.721.12 mol/m3和11.717.8 mol/m3,胶体稳定性随其表面电位增加而增强;(2)1∶1型电解质中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分别达到40.647.0 h,比在2∶1型电解质中长12.414.6 h,电解质浓度增加,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下降,稳定性减弱。pH对完全沉降时间影响强烈,当pH=5时,2种电解质体系中的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减少近1/2;pH=3时,60 min左右悬浮液已经沉降完全。3种紫色土悬浮液稳定性是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絮凝值
完全沉降时间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机质和游离铁对湘南红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11
4
作者
陈铭
刘更另
孙富臣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7年第1期20-25,共6页
用双氧水破坏土壤有机质和用DCB(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脱铁等方法研究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的土壤的表面电荷性质.结果表明:去除土壤有机质.使红壤胶体表面的阴离子交换量(AEC)增加、可变负电荷量(CECV)降低...
用双氧水破坏土壤有机质和用DCB(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脱铁等方法研究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的土壤的表面电荷性质.结果表明:去除土壤有机质.使红壤胶体表面的阴离子交换量(AEC)增加、可变负电荷量(CECV)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其永久负电荷量(CECP)增加;脱游离氧化铁使红壤AEC减少、CECp增加,CECV增减不一.笔者认为,这与土壤胶体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游离铁
红壤
表面电荷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
22
5
作者
马任甜
胡斐南
+4 位作者
刘婧芳
许晨阳
杨志花
王子龙
赵世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2,共11页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土壤胶体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
7
1
作者
丁武泉
李强
李航
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6-90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40420660)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91206
+1 种基金
KJ081206)
重庆文理学院科研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的电荷性质,研究了不同pH、电解质体系、浓度条件下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中的扩散过程,分析了两种土壤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离子扩散通量和扩散系数的特点。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中离子平衡扩散量为2.6~3.1 mg g-1和0.26~0.51 mg g-1,前者的扩散平衡量是后者的6倍~10倍;2)中性紫色土胶体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1.17×10-9~1.91×10-9cm2s-1,砖红壤胶体中在与其对应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0.23×10-9~0.45×10-9cm2s-1,前者是后者的4倍~5倍。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离子
胶体
扩散
Keywords
Surface charge properties
Ion
Charged colloid
Diffusion
分类号
X13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种紫色土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
19
2
作者
杨兴伦
李航
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7-583,共7页
文摘
采用恒流置换法测定了酸性、中性、石灰性紫色土表面电荷总量、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比表面积 ,并讨论了电解质浓度、类型、环境温度以及pH对这些电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 2∶1型电解质体系 (Mg(NO3 ) 2 )中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分别约为 - 0 .16~ - 0 .18V、- 0 .17~- 0 .19V、 - 0 .18~ - 0 .19V ;表面负电荷密度分别为 - 0 .2 6~ - 0 .4 4Cm-2 、- 0 .37~ - 0 .5 9Cm-2 、- 0 .5 8~ - 0 .6 7Cm-2 ;(2 )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的负值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表面电荷密度负值则表现出稍微增加趋势 ;(3)在 2∶1型电解质体系中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都约为在 1∶1型电解质体系 (KNO3 )中的一半 ,而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和比表面积则在两种体系中基本相等 ;(4 )随温度的升高 ,三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的负值。
关键词
紫色土
表面电荷性质
表面
电位
恒流置换法
表面
电场强度
Keywords
Purple soil
Surface potential
Surface charge density
分类号
S155.25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表面电荷性质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丁武泉
李航
杨兴伦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4-177,19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61)
中国科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035108)共同资助
文摘
表面电荷性质对于水体中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和聚沉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测定3种紫色土胶体的表面电荷性质,并讨论其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紫色土胶体在2∶1型电解质中的表面电位分别约-0.14-0.192 V,1∶1型电解质中约为其2倍,在2种离子体系中的絮凝值分别为0.721.12 mol/m3和11.717.8 mol/m3,胶体稳定性随其表面电位增加而增强;(2)1∶1型电解质中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分别达到40.647.0 h,比在2∶1型电解质中长12.414.6 h,电解质浓度增加,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下降,稳定性减弱。pH对完全沉降时间影响强烈,当pH=5时,2种电解质体系中的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减少近1/2;pH=3时,60 min左右悬浮液已经沉降完全。3种紫色土悬浮液稳定性是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絮凝值
完全沉降时间
稳定性
Keywords
surface charge properties
Critical Cohesion Concentration
deposition time
stability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质和游离铁对湘南红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11
4
作者
陈铭
刘更另
孙富臣
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山区研究室
出处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7年第1期20-25,共6页
文摘
用双氧水破坏土壤有机质和用DCB(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脱铁等方法研究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的土壤的表面电荷性质.结果表明:去除土壤有机质.使红壤胶体表面的阴离子交换量(AEC)增加、可变负电荷量(CECV)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其永久负电荷量(CECP)增加;脱游离氧化铁使红壤AEC减少、CECp增加,CECV增减不一.笔者认为,这与土壤胶体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关键词
有机质
游离铁
红壤
表面电荷性质
Keywords
organic matter, free iron oxide, red soil, surface electric charge
分类号
S155.2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
22
5
作者
马任甜
胡斐南
刘婧芳
许晨阳
杨志花
王子龙
赵世伟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236,41701261)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XAB2016B07)资助。
文摘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土壤胶体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Keywords
Surface charge properties
Soil colloi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Loess Plateau
分类号
S153.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
丁武泉
李强
李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种紫色土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
杨兴伦
李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表面电荷性质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影响研究
丁武泉
李航
杨兴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有机质和游离铁对湘南红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陈铭
刘更另
孙富臣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马任甜
胡斐南
刘婧芳
许晨阳
杨志花
王子龙
赵世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