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DF静电纺纤维毡表面电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传文 严玉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4,共5页
研究静电纺丝过程中纺丝液的质量浓度和性质、施加电压的极性和施加方式对所得聚偏二氟乙烯(PVDF)超细纤维微观形貌、纤维直径和纤维毡表面电性能的影响,并考察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VDF驻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所得PVDF纤维... 研究静电纺丝过程中纺丝液的质量浓度和性质、施加电压的极性和施加方式对所得聚偏二氟乙烯(PVDF)超细纤维微观形貌、纤维直径和纤维毡表面电性能的影响,并考察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VDF驻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所得PVDF纤维毡表面有一定量的电荷残留,其电荷残留量与纺丝原液质量浓度成正比,但残留电荷很快耗散,不能直接用来制备驻极体;对比发现不同介电常数的接收介质(如:锡箔、非织造布、塑料薄膜等)对静电纺丝纤维毡表面电势残留有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二氟乙烯 静电纺丝 表面电性能 电压极性 残留电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rO_2前驱物表面电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晓峰 罗庆平 +2 位作者 杨世源 王军霞 尹光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4-76,共3页
利用3000HS型ζ-电位分析仪研究了ZrOCl2浓度、pH值、分散剂等因素对纳米氧化锆前驱物表面ζ-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ZrOCl2溶液生成的ZrO2前驱物的ζ-电位对pH值变化更加敏感;添加2%(质量分数,下同)的PEG6000和PEG20000使ZrO2前... 利用3000HS型ζ-电位分析仪研究了ZrOCl2浓度、pH值、分散剂等因素对纳米氧化锆前驱物表面ζ-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ZrOCl2溶液生成的ZrO2前驱物的ζ-电位对pH值变化更加敏感;添加2%(质量分数,下同)的PEG6000和PEG20000使ZrO2前驱物的表面ζ-电位有所降低,添加2%的PEG100对前驱物ζ-电位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材料 断裂韧性 纳米ZRO2 纳米氧化锆 前驱物表面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环氧树脂表面改性的比较研究:电荷积聚抑制与闪络性能改善
3
作者 杨知非 董曼玲 +3 位作者 詹振宇 王鑫 郑含博 安振连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2,共7页
为了抑制高压直流穿墙套管内绝缘的表面电荷积聚、改善其闪络性能,使用氟/氮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对套管支撑绝缘子用环氧树脂和管体用环氧树脂进行了表面氟化改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氟原子通过取代氢原子和加成碳-碳双键分别引入到两... 为了抑制高压直流穿墙套管内绝缘的表面电荷积聚、改善其闪络性能,使用氟/氮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对套管支撑绝缘子用环氧树脂和管体用环氧树脂进行了表面氟化改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氟原子通过取代氢原子和加成碳-碳双键分别引入到两种环氧树脂的表层并形成C-F键。氟化伴随有断链发生,断链主要发生在交联点。由于环氧值的不同,两种环氧树脂显现出不同的交联密度。SEM图像显示两种环氧树脂有不同的氟化层厚度和表面形貌。表面电位衰减测试和表面电导率测量表明氟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两种环氧树脂的表面电导率,抑制了它们的表面电荷积聚。闪络试验表明氟化显著地提高了两种环氧树脂的直流闪络电压,且提升幅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环氧值 直接氟化 表面物化特征 表面电性能 表面电荷积聚 直流闪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离子注入ZrO_2的研究(英文)
4
作者 樊东辉 徐政 李世普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0,共5页
陶瓷材料的表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条件.例如:陶瓷的表面微裂纹影响着机械强度,而磁学及电学性能则对其表面结构及化学成份非常敏感.近年来离子注入法已经开辟了研制现代材料的新途径,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半导体及部分聚合... 陶瓷材料的表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条件.例如:陶瓷的表面微裂纹影响着机械强度,而磁学及电学性能则对其表面结构及化学成份非常敏感.近年来离子注入法已经开辟了研制现代材料的新途径,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半导体及部分聚合物材料中.对于陶瓷材料,目前大多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改善陶瓷表面的机械性能,很少有论文涉及其表面电性能的改善.本文介绍了一种改善ZrO2陶瓷表面导电性能的新方法.ZrO2陶瓷是绝缘体,常温下其电阻率大于1012Ωcm.通过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可以使得样品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电性能变化.试验表明,当采用2×1017Fe/cm2注入,并在950℃下真空退火30分钟,ZrO2的表面电阻率将下降十余个数量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样品的导电性.文中还通过应 用X射线衍射及光电子能谱技术,分别对注入元素的化学结合状态及表面注入层的结晶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从XPS测试发现,注入离子在ZrO2表层中以Fe2+、Fe3+及Fe0三种形式的状态存在;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注入层中除ZrO2主晶相外,还存在少量的FeZrO3等晶相.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离子注入样品的导电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材料 表面性能 ZRO2 Fe 离子注入法 表面改性 表面电性能 表面结构 导电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1.4)Al_(0.4)Ti_(1.6)(PO_(4))_(3) coated 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 for 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2
5
作者 LAI Xiang-wan HU Guo-rong +3 位作者 PENG Zhong-dong CAO Yan-bing DU Ke LIU Ye-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63-1478,共16页
Lithium(Li)-rich manganese(Mn)-based cathode 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LRNCM)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owing to its high specific discharge capacity and low cost.However,unsatisfactory cycle ... Lithium(Li)-rich manganese(Mn)-based cathode 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LRNCM)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owing to its high specific discharge capacity and low cost.However,unsatisfactory cycle performance and poor rate property hinder its large-scale application.The fast ionic conductor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cathode coating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lithium-ion conductivity rate.In this study,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 is modified by using Li_(1.4)Al_(0.4)Ti_(1.6)(PO_(4))_(3)(LATP)ionic conductor.The electrochemica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resulting LRNCM@LATP1 sample is 198 mA·h/g after 100 cycles at 0.2C,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81%.Compared with the uncoated pristine LRNCM(188.4 m A·h/g and 76%),LRNCM after the LATP modification shows superior cycle performance.Moreover,the lithium-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D_(Li+)is a crucial factor affecting the rate performance,and the D_(Li+)of the LRNCM material is improved from 4.94×10^(-13) to 5.68×10^(-12)cm^(2)/s after modification.The specific capacity of LRNCM@LATP1 reaches 102.5 mA·h/g at 5C,with an improved rate performance.Thus,the modification layer can considerably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RN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odification Li-rich cathode materi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Li_(1.4)Al_(0.4)Ti_(1.6)(PO_(4))_(3) 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 Li-ion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