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型蓄热式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茵 高惠民 龙锋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5,29,共3页
以一套W型蓄热式辐射管实验装置为对象,利用商业CFD软件CFX4.3对蓄热式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辐射管沿长度方向温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速煤气射流有利于提高辐射管表面温度... 以一套W型蓄热式辐射管实验装置为对象,利用商业CFD软件CFX4.3对蓄热式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辐射管沿长度方向温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速煤气射流有利于提高辐射管表面温度,降低温差,改善温度分布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式辐射管 表面温度分布 数值模拟 W型 CFD软件 分布均匀性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圆柱亚表面缺陷板条材料的表面温度分布
2
作者 马晓波 姜欢琦 陈德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7-284,共8页
基于非傅里叶热传导方程,采用复变函数法和镜像法,研究了含双圆柱亚表面缺陷板条材料热波散射的温度场,并给出了热波散射温度场的解析解。分析了入射波波数、热扩散长度、缺陷的埋藏深度以及板条材料的厚度等对板条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基于非傅里叶热传导方程,采用复变函数法和镜像法,研究了含双圆柱亚表面缺陷板条材料热波散射的温度场,并给出了热波散射温度场的解析解。分析了入射波波数、热扩散长度、缺陷的埋藏深度以及板条材料的厚度等对板条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温度波由调制光束在材料表面激发,缺陷表面的边界条件为绝热。该分析方法和数值结果可为工程材料结构的传热分析、热波成像和材料内部缺陷评估,以及热物理反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傅里叶热传导方程 复变函数法 双圆柱亚表面缺陷 表面温度分布 板条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微型加热下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定华 吴慧英 吴信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9-3045,共7页
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直接影响液滴内部微流状况,而目前文献对液滴表面温度研究主要基于平板全局加热模式。采用MEMS集成工艺和红外热像分析手段,对基于中心局部微型加热下的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局部加热液滴表... 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直接影响液滴内部微流状况,而目前文献对液滴表面温度研究主要基于平板全局加热模式。采用MEMS集成工艺和红外热像分析手段,对基于中心局部微型加热下的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局部加热液滴表面温度分布与平板全局加热液滴表面温度分布不同,呈现顶端温度高、边缘温度低的凸形温度分布规律;随着加热功率增加,液滴表面温度和温度梯度都会随之增加,而当加热功率增加到一定值后,液滴表面温度增幅趋于一致,表面温度梯度趋于稳定分布状态。同时对液滴局部沸腾时气泡破裂前后液滴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和控制液滴微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局部加热 微型加热器 表面温度分布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厚度对蒸发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凯 王依霖 徐学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3-708,共6页
蒸发液滴的表面温度分布对液滴的液体流动和颗粒沉积有着重要的影响。获得液滴表面温度目前主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有限厚度基底上的蒸发液滴,分析了网格划分对液滴表面温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液滴边缘附近区域,液滴... 蒸发液滴的表面温度分布对液滴的液体流动和颗粒沉积有着重要的影响。获得液滴表面温度目前主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有限厚度基底上的蒸发液滴,分析了网格划分对液滴表面温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液滴边缘附近区域,液滴中心区域网格的细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而在接触线附近,相比于网格尺寸,网格细化区域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也很小。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基底厚度对蒸发液滴表面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基底厚度的改变液滴表面出现3种温度分布模式:(1)从液滴顶点到边缘处表面温度逐渐升高;(2)液滴表面温度非单调变化;(3)从液滴顶点到边缘处表面温度逐渐降低。考虑热传导路径长度和蒸发制冷的共同作用,对不同表面温度分布模式进行了解释,并获得了(hR,θ)坐标平面上的表面温度分布模式相图。本文结果将有助于对液滴蒸发过程的理解,并为蒸发诱导自组装、喷墨印刷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蒸发 传热 表面温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的表面温度与红外辐射特性(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晓迪 黄超超 +2 位作者 凌永顺 吕相银 杨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10,共6页
建立了卫星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温度场分布,然后根据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在3-6μm和6-16μm波段计算了卫星的红外辐射出射度,并对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 建立了卫星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温度场分布,然后根据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在3-6μm和6-16μm波段计算了卫星的红外辐射出射度,并对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将卫星视为空间点目标,计算比较了卫星处于日照区和地影区时两个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该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激光点光源热成像方法检测钢材表面裂纹 被引量:9
6
作者 董宁琛 张志杰 +1 位作者 尹武良 赵晨阳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5-1200,共6页
在损伤之前检测和表征钢材上的表面裂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涉及相关的结构安全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了一种非接触式的脉冲激光点光源热成像技术,用于检测钢结构试件的表面破裂裂纹。使用脉冲点激光源将热量加载到材料表面,热流... 在损伤之前检测和表征钢材上的表面裂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涉及相关的结构安全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了一种非接触式的脉冲激光点光源热成像技术,用于检测钢结构试件的表面破裂裂纹。使用脉冲点激光源将热量加载到材料表面,热流在传导过程中会受到裂纹缺陷的影响,裂纹的边界处阻挡的热流导致表面产生了明显的温度差,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表面温度场的变化来实现裂纹缺陷的可视化。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开始后,裂纹缺陷边界开始出现温度差,激励结束后,温度差达到峰值,实现裂纹缺陷的可视化;缺陷边界的温度差峰值以及出现时间与激励中心的距离相关。同时为下一步的定量检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激励 红外热成像 裂纹检测 表面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辐射地板采暖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晓伟 由世俊 +1 位作者 张欢 张俊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4-688,共5页
介绍塑料低温辐射采暖地板的结构和特点,对其稳态传热建立数学模型,用VB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对不同的传热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实验进行测试,得出不同工况下的地板表面温度分布。通过与数值解的对比,验证地板采暖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用模拟... 介绍塑料低温辐射采暖地板的结构和特点,对其稳态传热建立数学模型,用VB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对不同的传热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实验进行测试,得出不同工况下的地板表面温度分布。通过与数值解的对比,验证地板采暖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析不同地板内水流速、不同供水温度、不同室温对地板单位面积散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速在0.01~0.03m/s范围内为最佳选择。根据建筑物的采暖负荷,对于"三步节能"居住建筑,供水温度在28~30℃范围内完全可满足建筑物的供热负荷要求。低温辐射地板采暖可与热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热泵机组的COP值,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低温辐射采暖地板 数值模拟 单位面积散热量 地板表面温度分布 供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红外特性及空间热流对其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3 位作者 杨明 吕相银 杨华 黄超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4,共7页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作为点源...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作为点源时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最后比较了卫星、卫星本体和卫星太阳翼在红外双波段的辐射强度,并详细分析了空间热流对卫星红外特性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滚动轮胎单向实时红外测温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杰 赵旗 +2 位作者 王庆年 赵子亮 管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4-136,共3页
为研究汽车轮胎高速滚动温度分布及爆胎机理 ,研制了由高速轮胎转鼓试验台、Mikron M90 B型红外测温仪及红外测温仪夹具等组成的高速滚动轮胎单向实时红外测温系统 ,并用于某中型载货汽车轮胎的滚动测温试验。研究表明所研制的红外测温... 为研究汽车轮胎高速滚动温度分布及爆胎机理 ,研制了由高速轮胎转鼓试验台、Mikron M90 B型红外测温仪及红外测温仪夹具等组成的高速滚动轮胎单向实时红外测温系统 ,并用于某中型载货汽车轮胎的滚动测温试验。研究表明所研制的红外测温系统不用接触轮胎表面就能快速准确地测试出其表面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滚动轮胎 单向实时红外测温系统 汽车轮胎 爆胎机理 转鼓试验台 表面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思臣 李龙 +2 位作者 王奔 韩明 贾俊波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7,87,共4页
对实验室自制的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不同工况时的稳定性、负载阶跃响应、单体电池电压分布以及表面温度分布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定期阳极排气可维持空冷型PEMFC长时间稳定运行;大负载条件下,单体电池电压分布... 对实验室自制的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不同工况时的稳定性、负载阶跃响应、单体电池电压分布以及表面温度分布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定期阳极排气可维持空冷型PEMFC长时间稳定运行;大负载条件下,单体电池电压分布均匀性降低,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电池组温度分布与单体电池电压分布具有一致性。该工作对于空冷型PEMFC性能研究以及燃料电池系统效率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空冷型 输出特性 单体电池电压分布 表面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激励下脉冲涡流热成像响应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晓莹 侯德鑫 叶树亮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为探索脉冲涡流热成像技术中涡流与裂纹平行时的响应规律并分析致热机理,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具有贯穿裂纹缺陷的铁磁、非铁磁材料平行激励时的温度分布;运用MATLAB软件提取仿真及实验数据定量分析磁通密度、电流密度、温度等参数... 为探索脉冲涡流热成像技术中涡流与裂纹平行时的响应规律并分析致热机理,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具有贯穿裂纹缺陷的铁磁、非铁磁材料平行激励时的温度分布;运用MATLAB软件提取仿真及实验数据定量分析磁通密度、电流密度、温度等参数并探究了导致铁磁、非铁磁材料温度分布差异的原因;提出铁磁材料除尖端效应外,裂纹内表面趋肤效应导致裂纹边缘温度升高,非铁磁材料裂纹内表面趋肤效应和裂纹边缘涡流密度增大共同作用导致裂纹边缘温度升高。运用高周波电感应加热器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非铁磁材料平行激励下的温度响应规律,为工程应用中可能的各方向裂纹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激励 脉冲涡流热成像 非铁磁材料 试样表面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水压对高炉风口寿命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勇保 李晓桥 +2 位作者 李玲 石奇峰 杨东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154,共3页
为了明确进口水压对高炉风口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利用CFD的方法对高炉风口进行了温度场的模拟,采用Gambit建模、Tgrid划分网格和Fluent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水压的提高,最高温度下降,风口前端的高温区域减少,风口发生熔... 为了明确进口水压对高炉风口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利用CFD的方法对高炉风口进行了温度场的模拟,采用Gambit建模、Tgrid划分网格和Fluent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水压的提高,最高温度下降,风口前端的高温区域减少,风口发生熔损的几率降低。当进口水压无限增大时,风口的最高温度理论上只能下降到442.9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风口 温度 进口水压 表面温度分布 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气球的红外特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2 位作者 吕相银 杨华 黄超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32,共6页
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气球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征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建立了计算所需要的空间坐标系并计算了空间气球接收到的空间辐射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空间气球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 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气球温度场与红外辐射特征的理论计算模型。首先建立了计算所需要的空间坐标系并计算了空间气球接收到的空间辐射热流,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空间气球的表面温度分布,然后在3~6μm和6~16μm红外波段分别计算了空间气球作为点源时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最后详细比较并分析了空间气球与空间弹道式目标在表面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不同。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气球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双波段红外热像仿真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晓迪 凌永顺 +3 位作者 杨明 吕相银 黄超超 冯云松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9-212,共4页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卫星3~6μm和6~16μm波段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然后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 建立了完善的卫星温度场与红外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卫星3~6μm和6~16μm波段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首先根据卫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计算了卫星接收的空间热流;然后利用有限元法求解瞬态热平衡方程得到了卫星的表面温度分布;最后在3~6μm和6~16μm波段分别计算了卫星的红外辐射出射度并对卫星的红外热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研究结果对于空间目标的红外探测与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 空间热流 热平衡方程 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热像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组织中异常热源信息获取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敏华 陈钱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9-382,387,共5页
为通过相对简单的热传递模型建立表面温度分布与内部热源之间的关系,从生物传热理论出发,研究了内热源影响下的组织表面温度分布,实现了在表面温度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得到内部热源的相关信息。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具有内... 为通过相对简单的热传递模型建立表面温度分布与内部热源之间的关系,从生物传热理论出发,研究了内热源影响下的组织表面温度分布,实现了在表面温度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得到内部热源的相关信息。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具有内热源的组织导热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推导出组织表面温度分布与内部异常热源之间的组织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数值分析。考虑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组织内部异常热源信息的获取,所得结果(1.64 cm、1.56 cm、1.55 cm和0.78 cm、1.64 cm、2.55 cm)与根据热断层成像技术估测所得的热源深度(1.6 cm和0.8 cm、1.6 cm、2.5 cm)十分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热 生物组织 表面温度分布 有限元分析 热源深度 信息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异常热源信息的红外无损探测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龚靖棠 屈惠明 +1 位作者 陈钱 王新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77-2481,共5页
为了有效地探测人体内部异常热源信息,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含球状热源的传热微分方程,通过表面等温线分布求解微分方程,得到表面温度分布与内部异常热源的深度、大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体表面温度分布与体内球状... 为了有效地探测人体内部异常热源信息,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含球状热源的传热微分方程,通过表面等温线分布求解微分方程,得到表面温度分布与内部异常热源的深度、大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体表面温度分布与体内球状异常热源之间的球状热源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数值分析,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实体模型的表面温度分布,逆向求解内热源信息。将仿真分析和实际数值分析得到的内部异常热源信息与实际对比,两者所得的结果与实际达到毫米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级误差 等温线分布 内部异常热源 表面温度分布 球状热源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热电非平衡融冰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梦杰 李翔 +2 位作者 乔师帅 王元 魏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55,共7页
采用压制成型及浇筑成型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平板状热电水泥基复合材料融冰实验模块。通过恒流电源与数据记录仪组成的测试装置监测了室温下单块模块两侧以及水泥基复合材料融冰模块两侧的温度变化及电压变化,研究了水泥基复合材料两侧... 采用压制成型及浇筑成型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平板状热电水泥基复合材料融冰实验模块。通过恒流电源与数据记录仪组成的测试装置监测了室温下单块模块两侧以及水泥基复合材料融冰模块两侧的温度变化及电压变化,研究了水泥基复合材料两侧的温度随通电电流大小及通电时间的变化规律,计算了试样两侧的平均温差以及额定时间内所产生的焦耳热。随着通电电流逐渐变大,两侧升温速率逐渐加快,温差也逐渐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N型半导体)中的电子载流子随着电场强度的递增,其在电场中的迁移越发明显,即帕尔贴效应逐渐增强。由于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环境之间存在热交换,遂其表面温度存在上限。于冰箱中模拟了融冰实验,当通电电流分别为1.0 A、2.0 A、3.0 A时,冰块完全融化的温度虽有所差别,但实测的融冰时间与预测值基本一致。当通电电流为3 A时,正负极两侧的融冰时间相差23 min。因此,温差路面的研究对路面融冰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状热电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温度分布 融冰实验 焦耳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NO_(x)排放自身预热式I型辐射管烧嘴热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阳 秦凤华 李明明 《冶金能源》 2021年第5期43-47,共5页
介绍了一种超低NO_(x)排放自身预热I型辐射管烧嘴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采用热态实验对烧嘴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得出了烧嘴的冷态点火特性曲线、烧嘴在不同燃烧模式下NO_(x)排放水平、火焰稳定性及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研究烧嘴不同工作模... 介绍了一种超低NO_(x)排放自身预热I型辐射管烧嘴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采用热态实验对烧嘴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得出了烧嘴的冷态点火特性曲线、烧嘴在不同燃烧模式下NO_(x)排放水平、火焰稳定性及辐射管表面温度分布。研究烧嘴不同工作模式对NO_(x)排放的抑制作用,得出了从冷态升温到高温应用全过程的NO_(x)排放指标,为该类型烧嘴实现工程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调试依据,从而确保应用炉窑实现超低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NO_(x)排放 自预热辐射管烧嘴 点火性能 烟气回流 ENO_(x)模式 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cating method of fire source for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sulfide ores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辉 吴超 石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034-1040,共7页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accurately detect the position of the fire source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underground mine, a simple fire source locating method, based on infrared scanning system which c...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accurately detect the position of the fire source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underground mine, a simple fire source locating method, based on infrared scanning system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point where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on the surface of igniting ores occurs, was proposed. First,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at describe heat flow in ore body were presen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depth and intensity of inner fire source was established with a relatively simple heat transfer model. With the solution of equ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inner fire source was deduced and the mathematical-physical model of heat transfer process was set up. Then, with the model, visualization of fire source on the basis of MATLAB simulation platform wa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within 10 m, when the detecting depth is less than 2 m, the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on ores surface can change rapidly, and then slowly; after 4 m, in contrast, it changes very little, and is even close to zero at 10 m; 2) When it is close to self-ignition duration and the detective depths are 2, 5 and 10 m,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re correspondingly 0.5, 0.04 and 0.005 ℃ in the scope of 1 m×1 m;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re 1.391, 0.136 and 0.018 ℃, respectively, in the scope of 2 m×2 m. Therefore, this system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n the surface of ore body and determine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point directly. Also, 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fire source and its intensity by locating method of fire source indi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ide ore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location of fire source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祥宁 朱苗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18-325,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hot surface is mainly governed by cooling structure and heat-transfer conditions. For hot surface centricity, max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promotions are 30 ℃and 15 ℃ with thickness increments of copper plates of 5 mm and nickel layers of 1 ram,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out nickel layers is depressed by 10 ℃ when the depth increment of water slots is 2 mm and that with nickel layers adjacent to and away from mold outlet is depressed by 7℃ and 5 ℃,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 trend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ransverse sections of copper plates is nearly free of cooling structure, but temperature is changed and its law is similar to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copper plate cooling structure thermal behavi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