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量供油条件下表面润湿性对纯滑点接触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王仕进 谢自奇 +4 位作者 刘成龙 郭峰 张建军 李兴林 王华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00,共12页
限量供油条件下,利用AF(Anti-fingerprint)疏油涂层提高摩擦副表面的自集油作用,改善摩擦副在纯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和承载能力.首先在润滑滚道表面或滚动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利用高黏度聚异丁烯润滑油在纯滑条件下容易产生油膜凹陷的... 限量供油条件下,利用AF(Anti-fingerprint)疏油涂层提高摩擦副表面的自集油作用,改善摩擦副在纯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和承载能力.首先在润滑滚道表面或滚动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利用高黏度聚异丁烯润滑油在纯滑条件下容易产生油膜凹陷的特性,使用点接触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仪探究了充分及限量供油条件下不同润湿性表面对润滑油膜形态的影响.通过对油池及膜厚形态的分析发现,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滚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降低了表面润湿性,相较于原始表面具有更好的集油效果,减缓了乏油程度;油膜凹陷由下弦月形状转变为椭圆形状,凹陷膜厚和最小膜厚随速度增大而逐渐升高.载荷对油膜凹陷形态影响显著,载荷越大入口油膜凹陷越明显.AF疏油涂层增强了入口处油膜的反常堆积现象,凹陷面积及膜厚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摩擦力测量试验表明:在充分或者限量供油条件下,原始表面和AF疏油涂层表面摩擦系数均呈现出Stribeck曲线形状.原始表面摩擦系数随着润滑状态的优化逐渐下降,速度继续增加,充分供油产生的搅动阻力导致摩擦系数升高.限量供油导致的乏油状态导致摩擦系数随着速度增加而迅速增加.AF表面在充分或者限量供油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降低摩擦系数的效果,与其表面滑移特性和自集油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供油 表面润湿性 自集油 油膜厚度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船舶气层减阻影响规律的研究
2
作者 李延坤 马丽然 徐学锋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8,共11页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层稳定性的问题,以带有矩形通气凹槽的平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探讨平板表面润湿性和通气质量流率对平板表面气层覆盖及减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表面空气覆盖通常随着空气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并沿流向逐渐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空气质量流率;在低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由于平板表面形成的不连续气层增加了周围流体的湍动能,减阻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阻力增加的现象;而在具有明显减阻效果的高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减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通常,疏水表面有助于平板表面气层的形成和维持,从而展现出更佳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润湿性 气层减阻 平板通气 摩擦阻力 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表面润湿性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影响因素与研究进展
3
作者 程凯 彭勃 +2 位作者 张正昊 张玉鹏 MUHAMMAD Arif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2-99,共8页
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页岩的润湿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作用机理及实验测量方法尚存在一定争议。准确表征页岩润湿性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优化CO_(2)地质封存效率以及提升水力压裂回流效果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高温高压条件... 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页岩的润湿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作用机理及实验测量方法尚存在一定争议。准确表征页岩润湿性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优化CO_(2)地质封存效率以及提升水力压裂回流效果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润湿性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温度、压力、有机碳含量、盐浓度和矿物组成等关键因素对页岩润湿性的影响,评估了不同润湿性测量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表面润湿性 润湿性表征 高温高压条件 矿物组成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池沸腾表面润湿性的气泡成核及强化传热机制
4
作者 白依冉 翟玉玲 +1 位作者 戴晶慧 李舟航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1,共9页
为了研究加热表面润湿性对传热的影响,以纳米铜基板上液氩的池沸腾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探究疏水/亲水性表面的气泡成核过程,进而揭示微纳尺度下池沸腾强化传热机制。使用大规模原子/分子并行模拟器LAMMPS构建Cu-Ar池沸腾模型,通... 为了研究加热表面润湿性对传热的影响,以纳米铜基板上液氩的池沸腾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探究疏水/亲水性表面的气泡成核过程,进而揭示微纳尺度下池沸腾强化传热机制。使用大规模原子/分子并行模拟器LAMMPS构建Cu-Ar池沸腾模型,通过改变界面能量系数α调节表面润湿性程度。在加热温度160K下,研究了α(疏水性α=0.2、0.4、0.5,中性α=1.0以及亲水性α=1.5和2.0)对气泡生长、合并及破裂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气泡核体积、液氩吸收的热流密度以及界面热阻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铜基板表面液氩池沸腾中的传热机制。结果表明:当α=0.2(超疏水性)时,加热表面向液体的传热量小,界面热阻较大,无气泡生成;当α从0.4增大到2.0时,气泡成核和液膜脱离基板时间分别从7ns缩短到4ns、从8.5ns提前至7ns;在沸腾起始时刻,当α从0.4增大到2.0时,气泡核体积从291.1nm^(3)增大到373.4nm^(3),热流密度从130k W/cm^(2)增大到161.3k W/cm^(2),分别提高了22.1%和19.4%。说明亲水表面比疏水表面具有更强的液固相互作用,在沸腾过程中液氩持续吸收热能,促进了气泡的生长和合并,使气泡成核体积增大。同时,亲水性表面的液膜在气膜形成前吸收了更多的热能,界面热阻更低。总之,亲水性表面提供了更有利的沸腾条件,缩短液-气相的转变时间,加速了气泡成核以及气膜的形成,提高了气泡成核及沸腾传热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成核 表面润湿性 沸腾过程 强化传热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威 程坤宇 +2 位作者 曹霆 陈浩杰 王欣竹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3,共6页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设置亲水性蒸发段、疏水性冷凝段以及两者组合,研究不同润湿特性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和汽液流型。结果表明:热端和冷端温度由于工质在管内不断流动和相变而发生振荡,两者变化趋势相反;3种不同的润湿性表面均能降低热阻;蒸发段亲水性的提高可使启动时间延长,振荡频率和幅度提高;疏水性冷凝段能够促进滴状凝结,降低流动阻力。研究可为脉动热管的流动传热特性及运行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表面润湿性 流型 流动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球体斜射入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思华 李利剑 +2 位作者 朱晋 王占莹 张敏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71,共12页
针对球体表面润湿性对倾斜入水空泡演化过程及球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以便能够进一步理解润湿性对入水过程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多种情况下的入水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球体入水过程空泡形态观察、采集与测量实验平台,分析了亲水性和... 针对球体表面润湿性对倾斜入水空泡演化过程及球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以便能够进一步理解润湿性对入水过程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多种情况下的入水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球体入水过程空泡形态观察、采集与测量实验平台,分析了亲水性和疏水性球体入水过程中入水喷溅和空泡的演变规律,并深入讨论了不同速度下球体表面润湿性对球体入水过程中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表面润湿性球体在入水过程中的喷溅及入水空泡演化与动力特性存在明显区别.在相同入水速度下,亲水性球体的三相接触点远高于疏水性球体,而喷溅的高度却低于疏水性球体,但该差异随入水速度的增加反而减小.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大,亲水性球体依次经历了无空泡、浅闭合和面闭合3种闭合方式,而疏水性球体先后只出现了深闭合和面闭合两种.但是,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加,球体表面润湿性对空泡演化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弱,当速度增加到11.25 m/s时,二者不存在区别.同时发现,在入水过程中,在相同速度下生成入水空泡较无入水空泡其总流动阻力系数降低49.94%;亲水性球体生成空泡体积更小,空泡带来的附加质量力也更小,减阻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润湿性 亲疏水性 入水喷溅 空泡演化 空泡闭合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农药助剂对3种农药药液在藜麦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晋琳 房雅丽 +1 位作者 张治家 王德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1-1999,共9页
利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Owens-Wendt-Rabel&Kaelble法测定藜麦近分支端和分支顶端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并研究2种农药助剂Silwet L-77和Triton X-100对3种农药药液在藜麦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分支顶端叶片的表面自由... 利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Owens-Wendt-Rabel&Kaelble法测定藜麦近分支端和分支顶端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并研究2种农药助剂Silwet L-77和Triton X-100对3种农药药液在藜麦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分支顶端叶片的表面自由能低于近分支端叶片;分支顶端叶片远轴面盐囊的存在进一步降低其表面自由能,与近轴面相比更疏水。分支顶端叶片近轴面的表面自由能为25.37 mJ/m^(2),远轴面为21.89 mJ/m^(2),并以此建立藜麦分支顶端叶片表面润湿性包络图。Silwet L-77在其临界胶束浓度(1.0×10^(-3) g/mL)下使3种农药药液在藜麦分支顶端叶片的接触角降至30°~40°,与未添加相比,农药药液的润湿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且其性能优于临界胶束浓度下的Triton X-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叶片 表面润湿性 润湿性包络图 农药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煤粉表面润湿性的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董平 单忠健 李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49,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经超细化处理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利用德国产的接触角自动测量仪(OperatingmanualDCAT21)对所制的5种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进行了接触角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各煤样的变质程度和平均粒径各不相同,但超细... 为了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经超细化处理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利用德国产的接触角自动测量仪(OperatingmanualDCAT21)对所制的5种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进行了接触角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各煤样的变质程度和平均粒径各不相同,但超细化粉碎后,表面润湿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表面都变成了强疏水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煤粉 表面润湿性 变质程度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梅钦 赵志海 +2 位作者 李明远 董朝霞 彭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采用毛玻璃模型、填充砂管和人造岩心封堵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的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毛玻璃模型注入4.5Vp(Vp-孔隙体积)的LPS后,体系压力明显匕升,达到120kPa左右;... 采用毛玻璃模型、填充砂管和人造岩心封堵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的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毛玻璃模型注入4.5Vp(Vp-孔隙体积)的LPS后,体系压力明显匕升,达到120kPa左右;经甲基硅油处理的毛玻璃模型注入10Vp的LPS后,体系压力始终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6~8kPa)。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填充砂管注入40Vp的LPS后,体系压力达到70kPa左右;经甲基硅油处理过的填充砂管注入80Vp的LPS后,体系压力只达到18kPa,没有明显上升。岩心并联实验中,甲基硅油处理的岩心与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岩心相比,注水时的出口液体流量明显降低,但注LPS后的出口液体流量明显增加。这表明LPS具有选择性封堵性质,即易于封堵水润湿的多孔介质,而难于封堵油润湿的多孔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封堵性质 孔隙介质 表面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盐水调节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林梅钦 华朝 李明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油藏润湿性调节的新方法。原油中有机物质与岩石表面基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和表面力相互作用,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利用盐水调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包括:化学基团转化、界面电势改变、注入水pH值改变、多组分离子交换及盐溶/盐析效应。对砂岩油藏,随着盐水中阳离子价态、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pH值(对矿化度影响不大)增加,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相互作用变弱,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对碳酸盐岩油藏,高矿化度CaSO_4、MgSO_4盐水有利于增强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因此通过调节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可调控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表面润湿性 盐水 分子间作用力 微观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对柚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杜官本 孙照斌 黄林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33,共3页
改善木材表面润湿性可显著提高其胶合性能,进而提高木质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对柚木木材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测量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液体接触角及计算表面自由能来评价表面润湿性改善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 改善木材表面润湿性可显著提高其胶合性能,进而提高木质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对柚木木材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测量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液体接触角及计算表面自由能来评价表面润湿性改善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件距反应腔120mm时处理效果略好于试件距反应腔80mm时的效果,短时间微波等离子处理即可降低柚木表面接触角,提高表面自由能。反应距离为120mm,由水作为试液所测的接触角降幅最高可达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等离子体 柚木 接触角 表面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球体入水空泡形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钊 曹伟 +1 位作者 王聪 魏英杰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76,共7页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采用流体体积法多相流模型,并引入动网格技术,对不同表面润湿性球体的垂直入水问题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将球体垂直入水空泡形态的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结果的正确性。对不同润湿性球体的垂直...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采用流体体积法多相流模型,并引入动网格技术,对不同表面润湿性球体的垂直入水问题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将球体垂直入水空泡形态的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结果的正确性。对不同润湿性球体的垂直入水空泡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球体入水空泡形态主要有4种:完全无空泡、深闭合空泡、面闭合空泡以及类面闭合空泡。入水初期形成的液体薄层是影响随后产生空泡形态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生成不同空泡形态的临界速度与球体的表面润湿性有密切关系,建立了描述入水空泡生成的临界速度与表面接触角关系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表面润湿性 空泡形态 面闭合 球体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介质热处理对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侯玲艳 安珍 +1 位作者 赵荣军 任海青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6,共5页
选取蒸汽介质热处理方法对毛竹材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液滴法测定热处理前后蒸馏水、甲酰胺和二碘甲烷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探讨热处理竹材表面化学组分变化,进一步说明热处理对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取蒸汽介质热处理方法对毛竹材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液滴法测定热处理前后蒸馏水、甲酰胺和二碘甲烷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探讨热处理竹材表面化学组分变化,进一步说明热处理对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竹材表面润湿性均有显著影响;与未处理竹材相比,热处理竹材表面接触角均增大。不同润湿液体在竹材表面的润湿程度不一样。热处理后竹材细胞壁组分发生变化,纤维素、半纤维素发生热降解,其含量降低,羟基减少,使得竹材表面润湿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材 热处理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表面润湿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砂细微粒组分的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贵贤 朱天虹 +4 位作者 丁明山 杨红强 王艳红 胡斌 任嗣利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2,8-9,共5页
以内蒙古扎赉特旗和新疆黑油山油砂为研究对象,用溶剂洗涤法获得油砂中的砂样,然后分离出粒径小于50μm的微粒组分,分别用油水法、渗透法和压片法对各种微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微粒组分均显示疏水性,而相比扎赉特旗... 以内蒙古扎赉特旗和新疆黑油山油砂为研究对象,用溶剂洗涤法获得油砂中的砂样,然后分离出粒径小于50μm的微粒组分,分别用油水法、渗透法和压片法对各种微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微粒组分均显示疏水性,而相比扎赉特旗油砂微粒组分,黑油山油砂微粒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当微粒样品经过高温灼烧后,表面疏水性变为强亲水性,这是由微粒表面有机物质被燃烧所致.XPS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微粒表面的润湿性能是由微粒表面有机物质的吸附量所决定的.通常油润性油砂(微粒组分为疏水性)不能用水基提取法进行分离提取,而实验所研究的2种油砂属于油润性油砂,由于均从地表几米深处采取,经历长期风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微粒 表面润湿性 水基提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RF-等离子体处理对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媛 马元辉 +3 位作者 尹民 刘昌胜 谢小波 朱瑞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5,共6页
以聚乙烯-乙烯醇(EVAL)为模型高分子,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不锈钢表面EVAL溶液的铺展润湿情况、EVAL膜的形貌及其结合强度。并建立了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不锈钢表面... 以聚乙烯-乙烯醇(EVAL)为模型高分子,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不锈钢表面EVAL溶液的铺展润湿情况、EVAL膜的形貌及其结合强度。并建立了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不锈钢表面的铺展润湿性显著提高。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氮气,偏压100V,时间10min。最佳条件处理后,不锈钢表面EVAL膜均匀性、致密度以及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均得到明显提高。反射红外(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显示Ar、N2气体等离子体,尤其是N2气体等离子体预处理后,材料的表面自由能(尤其是极性分量)显著增大,润湿性增强。极性分量的增加与等离子体对材料表面的清洗、刻蚀以及活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等离子体 不锈钢 表面润湿性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酸溶液处理对废旧轮胎橡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建军 邱祖民 +3 位作者 金斐 何维娟 周伟 杜成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在水分散体系中考察了次氯酸钠酸溶液对废旧轮胎胶粉表面活化改性的情况。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次氯酸钠酸溶液处理可在废旧轮胎胶粉表面引入氯基、羟基、羰基等极性基团,提高废旧轮胎胶粉的表面活性;采用透过高度法测定废旧轮胎胶粉的... 在水分散体系中考察了次氯酸钠酸溶液对废旧轮胎胶粉表面活化改性的情况。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次氯酸钠酸溶液处理可在废旧轮胎胶粉表面引入氯基、羟基、羰基等极性基团,提高废旧轮胎胶粉的表面活性;采用透过高度法测定废旧轮胎胶粉的表面润湿性,建立了未改性胶粉表面润湿性标准曲线;重点研究了次氯酸钠用量、活化反应温度、活化反应时间对废旧轮胎胶粉活化改性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轮胎橡胶 次氯酸钠 盐酸 表面润湿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亲油纳米二氧化硅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兴隆 秦积舜 李治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8-331,348,共5页
实验研究了注水井增注用的4种商品表面亲油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能力.kg为0.01~0.1 μm2的胜利义北砂岩岩心,洗油后浸泡在盐水中使表面亲水,注入0.5~3.0 PV 1.5 g/L的纳米二氧化硅柴油悬浮液,静置不同时间,用自吸吸... 实验研究了注水井增注用的4种商品表面亲油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能力.kg为0.01~0.1 μm2的胜利义北砂岩岩心,洗油后浸泡在盐水中使表面亲水,注入0.5~3.0 PV 1.5 g/L的纳米二氧化硅柴油悬浮液,静置不同时间,用自吸吸入法测定岩心相对润湿指数W(水、油润湿指数之比).结果表明,W值随注入量增大按指数关系减小,注入量3 PV时达到稳定值,注入量相同时随静置时间(18~40小时)延长而减小;在注入量2 PV、静置40小时条件下除829外的3种样品使亲水岩心(W=1.7)变亲油(W<1.0),俄罗斯产品101效果最好,W=0.5.用光学投影法测量并图示了表面亲水岩石薄片依次浸泡在煤油、纳米二氧化硅柴油悬浮液、盐水中时接触角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在煤油中,大理石和灰岩表面变亲油,纳米二氧化硅处理使接触角略有增大;在盐水中,经101处理的大理石表面亲油性至少维持500小时,其余样品处理的大理石迅速变为亲水,各种样品处理的亲油灰岩表面在盐水中经过~0~70小时(样品101)先后变为亲水.玻璃表面在煤油中仍亲水,不同纳米二氧化硅处理玻璃的效果各不相同:迅速亲油化(101和727),~60小时后变亲油(829),接触角增大但仍亲水(902);处理后的亲油玻璃表面在盐水中迅速变强亲水.纳米二氧化硅不能使石英表面亲油化.图6表4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油纳米 二氧化硅 亲油化处理剂 表面润湿性 润湿性反转 砂岩储层岩心 储层矿物 润湿性指数 接触角(润湿角) 注水井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对6种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彭晓瑞 张占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基于现有大量空气等离子体对人工林木材表面改性的研究,采用不同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3种人工林和3种天然林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对比研究其对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为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基于现有大量空气等离子体对人工林木材表面改性的研究,采用不同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3种人工林和3种天然林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对比研究其对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为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为等离子体在不同木材表面改性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空气(Air)、氧气(O2)、氮气(N2)、氩气(Ar)和氦气(He)5种气体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分别处理山杨、云杉、蓝桉3种人工林木材和实木制品及木质制品表面饰面常用的红栎、白桦和黑胡桃3种天然林木材,测试计算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木材的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以及经氮气等离子体不同时间处理后木材的表面水接触角,研究不同气体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不同材质木材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木材表面经空气、氦气、氩气、氮气和氧气5种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与水、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均明显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试验条件下,氦气等离子体处理对云杉、山杨木材表面润湿性能影响最大,而蓝桉、红栎、白桦和黑胡桃木材均为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表面接触角降幅最大,表面自由能增大明显。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木材表面润湿性影响相对较大,一般人工林木材以3 min为宜,天然木材以4 min为宜。【结论】不同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后,木材表面润湿性能均得到改善,且以空气作为等离子体处理气体的润湿效果相对较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提高木材及木基复合材料间的胶合、接枝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人工林木材 天然林木材 表面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品的电晕处理与表面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迟克栋 江红 +1 位作者 罗欣 吴慧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4,共3页
比较了电晕处理对不同纺织品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纺织品经电晕处理后表面润湿性能随时间衰减的规律 ,测定了纺织品电晕处理后表面自由基的产生情况 ,并从自由基量的变化情况解释了纺织品表面润湿性能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纺织品 电晕处理 表面润湿性 表面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氧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红霞 张慧君 陈杰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0-125,共6页
研究了远程氧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的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测定接触角,采用Zisman曲线法求得试样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利用扩展的Fowkes公式计算试样表面自由能γS及其分量γdS(色散力)、pγS(偶极矩... 研究了远程氧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的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测定接触角,采用Zisman曲线法求得试样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利用扩展的Fowkes公式计算试样表面自由能γS及其分量γdS(色散力)、pγS(偶极矩力)和γhS(氢键力)的变化,并与远程氧等离子体中活性物种的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处理的PTFE表面润湿性是由表面自由能中极性分量(γpS+γhS),尤其是氢键力hSγ的大小决定的,而与表面能态没有特定关系;氧等离子体场中活性物种混合存在和较纯的高浓度自由基氛围均有利于极性分量(γpS+γhS)的增加,但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则主要受电子、离子浓度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PTFE表面C—F键断裂形成的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C—O和C=O活性基团,氧含量增大,使表面润湿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氧等离子体 聚四氟乙烯 表面润湿性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