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出血后表面活性物质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预后的改善效用
1
作者 刘云 潘晶晶 +4 位作者 沈金鑫 邹芸苏 程锐 封云 杨洋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2-660,共9页
目的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是否可以延长早产儿肺出血后的存活时间,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肺出血后给予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入院的胎龄(GA)<... 目的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是否可以延长早产儿肺出血后的存活时间,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肺出血后给予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入院的胎龄(GA)<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罹患有肺出血。肺出血发生后经父母同意将于出血稳定期后额外给予患儿一剂PS治疗,给药时间为肺出血发生后2~4小时。因此,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记录,参与者回顾性地被分为肺出血后PS给药组(n=16)和肺出血后非PS给药组(n=40)。结果 肺出血后PS给药组新生儿动脉血气数值更佳。此外,PS给药组咖啡因持续用药时间和有创通气持续时间更长(P<0.05)。组间比较显示肺出血后应用PS可以降低72小时及168小时内的短期全因死亡率(P<0.05),但对于702小时内及完整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考虑生存时间应用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显示肺出血后应用PS可以降低72小时内、168小时内和完整住院期间内的死亡风险(P<0.05),但对702小时内的死亡风险除外。而Breslow检验则显示肺出血后应用PS可以显著延长肺出血后72小时至出院的生存时间(P<0.05)。结论 GA<34周早产儿肺出血后给予PS可能具有潜在的获益,但是尚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探索该治疗方式是否能够改善此类患儿的远期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出血 预后 死亡率 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超声评分对晚期早产儿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机械通气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帅文 吕小明 +1 位作者 张林 武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0-777,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肺超声评分(LUS)对晚期早产儿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应用机械通气(MV)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并发RDS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4^(0/7)~36^(6/7)周)进行前瞻性分析,共纳入67例并发RDS的晚期早产儿。根据患... 目的:探讨使用肺超声评分(LUS)对晚期早产儿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应用机械通气(MV)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并发RDS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4^(0/7)~36^(6/7)周)进行前瞻性分析,共纳入67例并发RDS的晚期早产儿。根据患儿生后48 h内是否需要应用MV和PS,分为MV组(n=36)、非MV组(n=31)、PS组(n=30)和非PS组(n=37)。各组患儿在入院后2 h和应用PS前进行肺超声检查,并分别计算6分区、10分区和12分区LUS。绘制不同分区LUS预测晚期早产儿并发RDS应用MV和P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分区方法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PS组比较,PS组患儿出生体质量、LUS、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气道压(MAP)、MAP×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血分压(PaO_(2))比值、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升高(P<0.05或P<0.01),PaO_(2)/FiO_(2)比值降低(P<0.01)。与非MV组比较,MV组患儿出生体质量、LUS、PEEP、MAP、MAP×FiO_(2)/PaO_(2)值、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升高(P<0.05或P<0.01),PaO_(2)/FiO_(2)比值降低(P<0.01)。6分区LUS测PS应用时,PEEP、MAP和LUS是晚期早产儿并发RDS应用P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1,P<0.05]。10分区和12分区LUS预测PS应用时,MAP×FiO_(2)/PaO_(2)比值和LUS是晚期早产儿并发RDS应用PS的危险因素(OR>1,P<0.05)。6分区、10分区和12分区LUS预测MV应用时,MAP和LUS是晚期早产儿并发RDS应用MV的危险因素(OR>1,P<0.05)。6分区、10分区和12分区LUS预测晚期早产儿并发RD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9、 0.904和0.915,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使用6分区、10分区和12分区LUS预测晚期早产儿并发RDS应用MV的AUC分别为0.868、0.872和0.887,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LUS可有效预测晚期早产儿并发RDS是否需要应用MV和PS,MAP联合LUS可以提高单独使用LUS预测应用MV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早产儿 肺超声评分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凡殊 曹妍 +7 位作者 张林丰 师伟萌 宋浩然 王浩骏 杨艳琳 赵群 李杰 李曼焘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4-481,共8页
选择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为代表性微塑料,探究了微塑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LS)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VC和PE对LS活性组分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其对磷脂组分的吸附率可分别达到49.33%和47.00%,从而造成LS表面张力的升高和表面压... 选择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为代表性微塑料,探究了微塑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LS)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VC和PE对LS活性组分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其对磷脂组分的吸附率可分别达到49.33%和47.00%,从而造成LS表面张力的升高和表面压力-表面积等温线(π-A)的内缩.与LS接触后,微塑料的表面形貌和Zeta电位也发生了变化,PVC和PE的Zeta电位绝对值分别降低了5.61和5.20mV,进一步影响了微塑料的分散状态和沉降能力.因此,当微塑料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环境时,其不仅能造成LS界面化学性质的显著变化,其自身性质也受到影响,可能诱导更严重的健康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表面活性物质 界面性质 肺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忆阳 章容 +3 位作者 赵帅 康兰 雷小平 董文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布地奈德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和临床结局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历史对照试验。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生后3d内转入科室,且需要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PS替代治疗...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布地奈德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和临床结局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历史对照试验。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生后3d内转入科室,且需要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PS替代治疗的ARDS患儿,将2022年1-11月采用0.25mg/kg布地奈德联合200mg/kgPS混合后气管内滴注,并雾化布地奈德(0.25mg/kg,2次/d)至撤机的患儿作为干预组(PS+布地奈德组,n=35),与仅接受200mg/kgPS气管内滴注的历史队列(2020年1月-2021年12月,PS组,n=35)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儿的性别、分娩方式、1min及5minApgar评分、出生体重、胎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氧合功能和临床结局,包括:(1)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治疗前和治疗6、12、24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2)临床观察评价指标,如撤机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72h后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是否反复使用PS;(3)实验室检测指标,如治疗前和治疗3、7d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4)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高血糖]发生情况、体重增长情况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12、24h后PaO2逐渐升高,且PS+布地奈德组明显高于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6、12、24h后OI逐渐降低(P<0.001),且PS+布地奈德组明显低于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布地奈德组的撤机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较PS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肺部影像学检查显示,PS+布地奈德组肺部炎症吸收情况明显优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反复使用PS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后PS+布地奈德组外周血NEU明显高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d后PS+布地奈德组PCT水平明显低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NEC和高血糖的发生率,体重增长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联合布地奈德能更好地改善ARDS新生儿的氧合,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撤机时间、总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且无布地奈德使用相关的短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布地奈德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尔凡 杨宗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5-218,共4页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作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400038)谢尔凡杨宗城Efectsofsurfactant-asociatedproteinsonpulmonarysurfac...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作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400038)谢尔凡杨宗城Efectsofsurfactant-asociatedproteinsonpulmonarysurfactantsystemXIEE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系统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PS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与D在肺结核诊断中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华 鞠云飞 +4 位作者 徐勇 孟凡敏 迟晶宇 杨燕 李学政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pulmonary 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A、D,SP-A、SP-D)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探讨2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涂阳肺结核50例,涂阴肺结核5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30例及健康...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pulmonary 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A、D,SP-A、SP-D)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探讨2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涂阳肺结核50例,涂阴肺结核5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30例及健康人85名血清及痰液中SP-A、SP-D的表达情况。结果涂阳肺结核组痰液中SP-A、SP-D的表达与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含菌量有相关性;血清SP-A、SP-D在肺结核组高表达(P<0.05),痰SP-D在肺结核组低表达(P<0.01)。结论 SP-A、SP-D的表达与肺结核之间可能有相关性,或可成为协助肺结核诊断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诊断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始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多中心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7
作者 廖翎帆 龚华 +5 位作者 易明 龙华 陈文 周利刚 钟晓云 罗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始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按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三家... 目的探讨不同起始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按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三家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4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且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商品名:珂立苏)治疗,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使用起始剂量为70 mg/kg和100 mg/kg的PS进行治疗,检测并记录使用PS前后不同时间血气分析结果、胸片结果、重复使用PS的次数、并发症的发生、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1两组用药后需氧浓度、PaO_2、PaCO_2、胸片结果均较用药前有好转(P<0.05);2 PS100组应用PS后12、24、36 h较PS70组对氧的需求更低(P<0.05),PO_2及PCO_2改善更明显(P<0.05);3 PS100组应用PS后24 h,胸片情况较PS70组明显好转(P<0.05);4PS100组在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方面均低于PS70组(P<0.05)。结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起始剂量为100 mg/kg的疗效优于7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习文 修清玉 +3 位作者 孙波 李兵 石昭泉 陈吉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3-906,共4页
目的:研究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模型,分别于4、8、16h处死大鼠,再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ml/kg),... 目的:研究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模型,分别于4、8、16h处死大鼠,再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ml/kg),以Bartlett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总磷脂(TPL),以Mason法测定其中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中的总蛋白(TP),亦测定肺组织中的TPL和DSPC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BALF中TPL测定值分别为(9.1±1.1)、(6.7±2.2)、(11.7±1.3)、(9.0±3.0)mg/kg;DSPC测得值分别为(2.8±0.6)、(1.6±0.7)、(3.1±0.5)、(3.1±0.8)mg/kg。与对照组相比,淹溺4h组的TPL、DSPC均减少,DSPC/TPL比例也减小(P<0.05)。8h后TPL和DSPC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各组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后的肺实质内的TPL测定值分别为(100.8±11.3)、(101.1±14.5)、(102.7±14.5)、(120.4±21.2)mg/kg,DSPC测定值分别为(19.2±3.6)、(19.0±6.0)、(24.6±6.0)、(23.6±9.0)mg/k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海水淹溺各时段BALF中的TP分别为(47.2±18.3)、(35.1±11.6)、(29.6±5.0)mg/k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2.7)mg/kg(P<0.05),而以淹溺4hTP含量最高。结论:海水淹溺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效成分减少,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能对海水淹溺肺水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溺水 肺水肿 表面活性物质 磷脂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禄全 余加林 +34 位作者 封志纯 史源 汪丽 陈盛 钟晓云 陈文 刘建红 刘向红 唐成和 杨卫红 郑军 王晓鹏 刘芳 杜志方 武彦秋 刘霞 周晓玉 胡毓华 张成元 李忠良 杨震英 龙博文 瞿运萍 吕红艳 吴素静 乔彦霞 王素敏 叶青青 卞洪亮 蔡志勇 谢俊英 马友凤 赵柏丽 黄水霞 黎瑞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终应用时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国内22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应用PS治疗NRDS的相关临床资料。NRDS患儿分为3组,第1组:重度NRDS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CPS治疗;第2组:轻度NRDS采用CMV+CPS治疗;第3组:轻度NRDS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CPS治疗;将生后1、2、3、4、5、6、7、8 h作为时间界点,逐一比较在界点前后使用CPS的各组肺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NRDS严重程度相同的患儿在不同通气模式下肺出血发生率。结果对于重度NRDS患儿,以生后4、5、6、7、8 h作为使用CPS的时间界点时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生后5 h内使用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5 h后使用组(3.2%vs9.7%,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以生后5 h为界点,第3组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第2组(0.3%vs 6.5%,P<0.05)。结论生后5 h内使用CPS是治疗NRDS时有效降低肺出血发生率的最后时限,对于轻度NRDS,生后5 h内使用CPS联合nCPAP可明显减少肺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出血 表面活性物质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汪丽 赵锦宁 +3 位作者 胡章雪 唐仕芳 马娟 史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34-2036,共3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及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 目的观察并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及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需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的RDS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HFOV+PS组(n=48)及CMV+PS组(n=5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平均住院天数、上机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HFOV+PS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较CMV+PS组改善更为明显,平均住院天数、上机时间较CMV+PS组明显缩短,治愈率较CMV+PS组明显提高(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PS联合治疗早产儿RDS疗效显著,减少早产儿病死率并提高其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频振荡通气 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0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玉斌 曹亚芹 +4 位作者 郭秋芬 王英俊 李艳红 李磊 栾永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4-476,共3页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作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0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曾凌空 李文斌 +4 位作者 潘睿 单瑞艳 周玉荣 张佳 常立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病例为病例组,并按1∶2比例收集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无明显感染...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病例为病例组,并按1∶2比例收集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无明显感染症状早产儿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B-18A/C及SPB1580C/T多态性,观察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复习文献比较本研究汉族与其他种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2008至2010年NRDS组91例,对照组182名进入分析。①SPB-18A/C基因在NRDS组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0%、40.7%和48.4%,对照组分别为6.6%、31.3%和62.1%;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DS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1.3%vs22.3%)。②SPB1580C/T基因在NRDS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5%、63.7%和45.1%,对照组分别为30.8%、6.6%和48.4%;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DS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1%vs70.9%)。③本研究汉族人、美国人、巴西人和丹麦人SPB1580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79%、35%、41%和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日本人群等位基因C频率(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汉族人、巴西人、美国人和丹麦人SPB-18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1%、58%、57%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汉族人群SPB-18A/C及SPB1580C/T基因多态性是NRDS的危险因素。不同种族人群SPB1580C/T和SPB-18A/C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基因多态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胎儿炎症因子及氧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姜莉 李宇宁 +2 位作者 庞立宏 张兴道 王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合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MAS患儿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4例)行抗感染与呼吸... 目的: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合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MAS患儿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4例)行抗感染与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S治疗并雾化吸入NAC雾化液。观察患儿平均气道压(MAP)、阻力(Raw)、顺应性(Cydn)、肺功能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10、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记录患儿住院时间、氧暴露时间、上呼吸机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4 h观察组患儿Raw、MAP较0 h、对照组降低,Cydn较0 h、对照组升高;72 h观察组患儿Raw、MAP较24 h、对照组降低,Cydn较24 h、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12 h、24 h观察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较对照组升高,氧合功能指数(O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儿血清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IL-8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2 h观察组患儿血清PDGF、VEGF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显著提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临床疗效,可能通过调节VEGF和PDGF表达抑制肺部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儿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粪吸入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乙酰半胱氨酸 氧合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沐舒坦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娟 王晓蕾 +1 位作者 李征瀛 陈桃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0期2486-2489,2493,共5页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沐舒坦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的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影响,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沐舒坦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的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影响,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沐舒坦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检测两组新生患儿动脉血气相关指标、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因子、免疫相关因子和肝功能、肾功能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经过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PaO_2、TCO_2、SaO_2显著提高,PaCO_2显著降低,相关细胞因子KL-6、MIF-1、HMGB-1显著降低,免疫因子IFN-γ、IL-4显著升高,IL-10、TNF-α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AST、ALT和肾功能指标BUN、CRE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过联合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PaO_2、TCO_2、SaO_2显著提高,PaCO_2显著降低,相关细胞因子KL-6、MIF-1、HMGB-1显著降低,免疫因子IL-10、IL-4显著升高,IFN-γ、TNF-α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AST、ALT和肾功能指标BUN、CRE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沐舒坦能够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因子、免疫功能和肝功能、肾功能,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高重要的临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沐舒坦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免疫功能 肝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许峰 何勇 +2 位作者 匡凤梧 卢仲毅 王兴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3,152,共4页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SP)在内毒素 (LPS)性急性肺损伤 (ALI)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S组 )和肺损伤组 (ALI组 ) ,ALI组采用LPS诱导建立ALI模型。用定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SP)在内毒素 (LPS)性急性肺损伤 (ALI)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S组 )和肺损伤组 (ALI组 ) ,ALI组采用LPS诱导建立ALI模型。用定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了NS组和ALI组第 1、3、5、7h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总磷脂 (TPL)和磷脂各组分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SP -A、SP -BmRNA的表达情况 ,此外对肺损伤的病理学改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与NS组比较 ,ALI组有明显水肿、出血和炎症。BALF中TPL在 1、3、5、7h明显低于NS组 (P <0 .0 5 ) ,卵磷酯胆碱 (PC)在 3、5、7h明显低于NS组 (P <0 .0 5 ) ;而溶血卵磷脂 (LPC)在 1、3、5、7h明显高NS组 (P <0 .0 5 )。肺组织SP -A、SP -BmRNA表达在 3、5、7h明显低于NS组 (P <0 .0 5 )。结论 :ALI存在PS的代谢改变 ,以及SP -A、SP -BmRNA的表达降低 ,PS含量的降低和组分的改变是导致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董春光 李利 +2 位作者 刘忠伦 于常州 肖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儿咽鼓管和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探讨表面活性物质与SO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OM组)和32例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非SOM组)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Maso... 目的检测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儿咽鼓管和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探讨表面活性物质与SO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OM组)和32例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非SOM组)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Mason法检测饱和磷脂酰胆碱、Pyrogallol法检测总蛋白,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OM组鼻咽部及咽鼓管中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5.500 4±2.798mg/L,总蛋白含量为3.542±0.764 5mg/L,非SOM组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13.081±1.409 3mg/L,总蛋白含量为9.043 6±3.078 7mg/L,SOM组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显著低于非SOM组(均为P<0.01)。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可能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表面活性物质 饱和磷脂酰胆碱 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X线随访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廖承德 李杨芳 +2 位作者 张渝华 石浩 李红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的胸部X线影像改变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2例出生后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病例,分析治...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的胸部X线影像改变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2例出生后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病例,分析治疗后短期内(用药后2~6h)的胸部X线片及临床资料。结果复查胸片双肺透亮度恢复正常2例;较第一次胸片好转5例;病变无改变或进展5例。12例中出现肺及纵隔内气漏4例,其中伴随有肺部炎症改变3例。结论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部分病例短期内可有一侧或双侧肺透亮度增高、支气管充气征消失等改变,X线检查可反映药物的分布情况及间接评价疗效和预后;短期内X胸片复查能早期发现纵隔气肿、气胸、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计算机放射系统(CR)在影像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影像学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燕 谢建军 +2 位作者 林庆胜 陈永 钟国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环境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从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生产菌种、化学结构类型和特点、主要生产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农药生产加工、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环境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从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生产菌种、化学结构类型和特点、主要生产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农药生产加工、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类型 生产方法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对家兔急性盐酸肺损伤后血气及气道压力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冰冰 丁正年 +2 位作者 王国军 刘辉 傅诚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索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的方法治疗盐酸诱导家兔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家兔麻醉后纯氧机械通气15min,经气管导管注入0.0125mol/L的HCL12ml/kg,造成急性肺损伤。随后观察150min,将PaO2低于15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 目的:探索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的方法治疗盐酸诱导家兔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家兔麻醉后纯氧机械通气15min,经气管导管注入0.0125mol/L的HCL12ml/kg,造成急性肺损伤。随后观察150min,将PaO2低于15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L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注入(I组),生理盐水灌洗(S组)和机械通气(M组)处理,测定处理后30、60、120、180、240min时的血气值及气道峰压值(PIP)。结果:L组PaO2在处理后立即上升到400mmHg以上(P<0.01),并维持整个4h观察期。气道峰压明显下降(P<0.01),120min后有所上升,但仍较处理前降低(P<0.05);Ⅰ组PaO2平均上升至200mmHg但随后逐渐下降伴PIP明显升高(P<0.05)。M组和S组血气无明显改善,M组气道峰压维持在处理前水平,S组120min后气道峰压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法治疗盐酸误吸性急性肺损伤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肺灌洗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评估 被引量:17
20
作者 董慧芳 吉玲 +2 位作者 白琼丹 庄方莉 徐发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危险因素,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为足月儿RD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儿RDS为RDS组,以同期入院的非RDS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危险因素,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为足月儿RD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儿RDS为RDS组,以同期入院的非RDS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母亲妊高症、糖尿病、胎膜早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以RDS组中是否给予PS治疗分为应用PS亚组和未应用PS亚组,评估PS的疗效。结果 RDS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进入分析。①RDS组发病时间为生后5min至18h,平均(4.9±3.4)h,其中生后6h内发病87例(82.1%),~12h16例(15.1%),>12h3例(2.8%);X线胸片分级Ⅰ级28例(26.4%),Ⅱ级36例(34.0%),Ⅲ级23例(21.7%),Ⅳ级19例(17.9%);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0.35,95%CI:1.94~15.26)、胎龄<39周(OR=6.59,95%CI:2.33~36.51)、剖宫产(OR=7.26,95%CI:11.61~23.22)、择期剖宫产(OR=13.14,95%CI:3.55~21.84)和出生窒息(OR=4.33,95%CI:2.74~27.39)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③应用PS亚组72例,未应用PS亚组34例。机械通气发生率、机械通气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应用PS亚组均显著低于未应用PS亚组(P<0.05);两亚组气胸、肺出血、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胎龄<39周、剖宫产尤其是无医学指征的择期剖宫产、出生窒息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PS治疗足月儿RDS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足月儿 危险因素 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