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CO_2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风城超稠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宪阳 宗原 +1 位作者 赵玲 刘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9-654,共6页
采用轴对称悬滴形状分析技术,测量了30℃与50℃下,CO_2压力在0.1~10.0 MPa范围内,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CO_2/风城超稠原油体系中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和原油的平衡界面张力随着CO_2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高... 采用轴对称悬滴形状分析技术,测量了30℃与50℃下,CO_2压力在0.1~10.0 MPa范围内,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CO_2/风城超稠原油体系中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和原油的平衡界面张力随着CO_2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高压CO_2的存在能有效降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水溶液/原油体系与纯水/原油体系中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而在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原油体系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水溶液/原油体系中,高压CO_2的存在则会使得油水两相界面张力增大。溶解在SDS水溶液中的CO_2能够协助SDS乳化原油,而溶解在DTAC水溶液中的CO_2则不利于DTAC乳化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co2 超稠原 界面张力 乳化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co2交替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CO_2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凡 罗跃 +4 位作者 丁康乐 汪庐山 刘承杰 刘巍 刘磊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含氢硅油和有机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6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ASiE-500,ASiD2-500,ASiD4-500,ASi E-700,ASiD2-700和ASiD4-700。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界面性质以及...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含氢硅油和有机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6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ASiE-500,ASiD2-500,ASiD4-500,ASi E-700,ASiD2-700和ASiD4-700。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界面性质以及CO_2驱油实验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6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产物ASiE-500水溶液在25℃下的表面张力最低可达25.3 mN/m;随NaCl和MgCl_2质量分数的增大,6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有上升趋势;6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溶液与胜利油田G89区块原油的界面张力分别为0.025,0.30,0.50,0.11,0.43和0.63 mN/m;选用表面活性较好的ASiE-500进行CO_2驱油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1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表面活性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 被引量:60
3
作者 赵涛涛 宫厚健 +3 位作者 徐桂英 曹绪龙 宋新旺 王红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针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问题,基于国内外45篇期刊论文、5部专著及作者所在研究组近期研究成果,综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论题包括:前言;①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②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针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问题,基于国内外45篇期刊论文、5部专著及作者所在研究组近期研究成果,综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论题包括:前言;①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②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改变表面活性剂Krafft点;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临界堆积系数,改变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的分配系数);③展望(机理研究;计算模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 水溶液 物化性能 耐盐性 盐/表面活性相互作用 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表面活性剂NF-201的性能与驱油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红 刘洪升 +3 位作者 王俊英 吕军 王栋 李国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0,共4页
实验考察了驱油用复合表面活性剂NF 201的应用性能及驱油效率。NF 201由30%复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5%~30%C2~C12一元脂肪醇及多元醇,20%石油磺酸盐HF 8903A,20%~25%添加剂组成。由30℃张力曲线求出,NF 201在水溶液中分别有临界胶束浓... 实验考察了驱油用复合表面活性剂NF 201的应用性能及驱油效率。NF 201由30%复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5%~30%C2~C12一元脂肪醇及多元醇,20%石油磺酸盐HF 8903A,20%~25%添加剂组成。由30℃张力曲线求出,NF 201在水溶液中分别有临界胶束浓度3 0g/L和5 0g/L,对应的表面张力为21 2mN/m,油(煤油)水界面张力为3 3×10-3mN/m。NF 201的耐温性为120~130℃。5 0g/LNF 201水溶液在Ca2++Mg2+浓度分别为1g/L或<0 6g/L时,或pH值变化范围为1 0~14 0时,均维持低表面张力和超低界面张力。在65℃下在填石英砂模型上驱替含饱和剩余水的饱和模拟油时,地层水(矿化度73g/L,Ca2++Mg2+浓度2 8~3 0g/L)、1 5g/LNaOH溶液及2 5%共聚物PSS溶液的驱油率分别为47 19%、49 30%、62 04%,加入5 0g/LNF 201使3种驱替液的驱油率分别增加10 10%、8 50%、5 61%,而加入石油磺酸盐HF 8903A使驱油率分别增加2 75%、5 11%、3 35%。在NF 201中加入2%络合剂NF可使抗钙镁能力达到3 0g/L。NF 201是一种耐温抗盐抗钙镁,适应性强,驱油效率高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图6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表面活性 效果 非离子表面活性 Mg^2+浓度 表面活性体系 磺酸盐 Ca^2+ 临界胶束浓度 超低界面张力 NaOH溶液 效率 表面张力 PH值变化 应用性能 耐温抗盐 水溶液 多元醇 脂肪醇 C12 添加 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表面活性剂/碱驱油体系中石油羧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宏度 何涛 +1 位作者 吴一慧 万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1-363,371,共4页
在45℃下测定了石油羧酸盐(室内制品O126,工业品ICO435)和重烷基苯磺酸盐(工业品WGN和ORS 41)从混合溶液中的吸附量。配液用水为大庆采油四厂净化污水,矿化度为4 3g/L。在静态吸附测定中液固比(mL/g)范围为1∶8~8∶1。在人造岩心粉上,O... 在45℃下测定了石油羧酸盐(室内制品O126,工业品ICO435)和重烷基苯磺酸盐(工业品WGN和ORS 41)从混合溶液中的吸附量。配液用水为大庆采油四厂净化污水,矿化度为4 3g/L。在静态吸附测定中液固比(mL/g)范围为1∶8~8∶1。在人造岩心粉上,O126/WGN(2 4/0 6g/L)溶液中O126和WGN的静吸附量随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大;加入电解质NaOH,NaCl或Na2CO3(9 0g/L)使吸附量增大,其中Na2CO3的影响程度较小;在液固比1∶4下,吸附后的不含和含电解质的溶液中O126和ORS 41的摩尔浓度比大体上接近初始比值(0 7971)。在大庆去油油砂上,吸附后ICO435/WGN/Na2CO3(5 33/0 67/10 0g/L)溶液中ICO435与WGN的摩尔浓度比,在液固比1∶4时为0 9063,接近初始比值(0 8919)。在人造岩心驱油中,注入O126/ORS 41/NaOH/HPAM(0 77/0 82/12 0/1 2g/L)驱油溶液0 3PV和HPAM(0 8g/L)溶液0 3PV后,流出液中O126和ORS 41的质量浓度与初始质量浓度之比随累计流出体积(0 31~3 49PV)的变化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认为:在接近实际驱油过程的液固比下(1∶3~1∶4),石油羧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的色谱分离较弱,在驱油液中可大体上保持初始比例。图1表4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烷基苯磺酸盐 羧酸盐 复配表面活性 吸附研究 体系 NA2CO3 人造岩心 NaOH 初始比值 质量浓度 吸附量 液固比 混合溶液 净化污水 静态吸附 NaCl 影响程度 溶液 变化趋势 过程 色谱分离 工业品 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室内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日亿 周广响 +3 位作者 杨开 王新伟 贾志英 喻西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7,共4页
针对辽河油田海26块油藏原油粘度高、常规水驱开发效果差等现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活性、界面张力、耐温性和吸附性等性能的评价,筛选出适用于海26块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一维管式驱油实验,研究了注入温度、表面活性剂溶液质... 针对辽河油田海26块油藏原油粘度高、常规水驱开发效果差等现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活性、界面张力、耐温性和吸附性等性能的评价,筛选出适用于海26块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一维管式驱油实验,研究了注入温度、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注入方式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温度的不断升高,最终采收率不断增加,当注入温度超过120℃后,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增加幅度变缓;随着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最终采收率不断增加,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达到0.3%后,最终采收率增加幅度变缓;表面活性剂与热水多轮次交替注入比单轮次注入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要好。在注入温度为120℃、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为0.3%和4轮次交替注入优化参数下,热水和表面活性剂驱的最终采收率为83.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 表面活性 实验 采收率 交替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CO_2驱油防止粘性指进和重力超覆工艺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彪 唐汝众 +1 位作者 栾传振 蒋维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2期64-66,共3页
在简述粘性指进和重力超覆的基础上 ,对国外采取的工艺措施进行了调研。针对广泛使用的水气交替注入 (WAG)法 ,介绍了设计原则、注入方案及存在的不足。泡沫注入法是在WAG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关键在于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使用。最... 在简述粘性指进和重力超覆的基础上 ,对国外采取的工艺措施进行了调研。针对广泛使用的水气交替注入 (WAG)法 ,介绍了设计原则、注入方案及存在的不足。泡沫注入法是在WAG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关键在于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使用。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外最新研究的稠化泡沫的原理和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混相 表面活性 稠化泡沫 气水交替注入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流体的性能及其渗吸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涛 曲冠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1,97,共7页
在分析储层岩石物性及地层水离子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评价了0.5%纳米SiO_(2)、0.5%纳米SiO_(2)+0.3%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地层水的流变性、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等参数,进而考察这3种不同组分流体的渗吸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实验所... 在分析储层岩石物性及地层水离子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评价了0.5%纳米SiO_(2)、0.5%纳米SiO_(2)+0.3%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地层水的流变性、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等参数,进而考察这3种不同组分流体的渗吸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纳米SiO_(2)流体中纳米颗粒的粒径介于10~100 nm,其中介于25~60 nm的占比最高,达75%以上,粒径均值约40 nm。这种纳米SO_(2)流体具有胀塑性流体特征,其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12.05 mN/m,约为地层水与原油界面张力的30%,能够将亲油性的岩心改变为弱亲水性,接触角从126°减小为86°;这种纳米SiO_(2)流体的渗吸驱油效率约为44.67%,比地层水的渗吸驱油效率提高了13.59%。纳米SiO_(2)颗粒和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不同程度降低流体与原油的界面张力,改变岩石孔喉表面的润湿性,促进岩心中的油水置换,最终提高渗吸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流体 致密储层 渗吸 流变性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亚甲基-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稀水溶液的特性 被引量:9
9
作者 毕只初 廖文胜 齐丽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5-1019,共5页
合成并表征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乙二亚甲基-α,β-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一16)。用表面张力和粘度法确定了其cmc,通过表面张力曲线计算了16-2-16的表面吸附量、吸附分子面积和胶束形成自由能;并用悬滴法测定了16-2-16在空... 合成并表征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乙二亚甲基-α,β-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一16)。用表面张力和粘度法确定了其cmc,通过表面张力曲线计算了16-2-16的表面吸附量、吸附分子面积和胶束形成自由能;并用悬滴法测定了16-2-16在空气表面和十二烷界面的动态表(界)面张力。用改进的Washburn方法测定16-2-16水溶液在硅胶粉末表面的接触角,并进一步讨论了16-2-16在硅胶表面的吸附引起的润湿性变化。探讨润湿性变化与动态张力的关系。将16-2-16与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做比较:两种物质在含油硅胶粉末上引起的最高脱油率(实验室模拟驱油)均发生在cmc附近,但16-2-16的最高脱油率是68%,CTAB的是63%。而所用CTAB的cmc比16-2-16的约大50倍,也就是说用16-2-16可以获得更高的脱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亚甲基 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 水溶液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 临界胶束浓度 动态表面张力 润湿性 开采 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辐照下HEC/NPEO_nA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水溶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杨宣 黄寿栗 +2 位作者 李志莉 刘江 陈克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71-73,共3页
研究了在超声辐照下羟乙基纤维素 (HEC)与活性大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 [NPEOnA (n =4 ,7,10 ,15 ) ]的共聚反应 ,通过IR、DSC研究了所得共聚物的结构 ,并对所制备的HEC/NPEOnA系列共聚物的水溶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研究了在超声辐照下羟乙基纤维素 (HEC)与活性大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 [NPEOnA (n =4 ,7,10 ,15 ) ]的共聚反应 ,通过IR、DSC研究了所得共聚物的结构 ,并对所制备的HEC/NPEOnA系列共聚物的水溶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超声辐照下HEC可以和NPEOnA活性大单体进行共聚反应而制得表面活性较高的共聚物 ,这种共聚物可作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其最低表面张力为 31.5mN/m ,最低界面张力 (5 %大庆原油煤油 /水 )为 1.0 5mN/m ,1%的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为 2 .5 0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纤维素 高分子表面活性 超声共聚反应 化学 水溶液性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 HEC/NPEOnA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AFSN及其与丙烯酰胺、丙烯酸的共聚物PAMF的合成与共聚物水溶液粘度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云芳 孔瑛 +2 位作者 杨金荣 辛伟 冯志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5,342,共4页
将杜邦公司的商品氟表面活性剂ZonylFSN(含全氟烷基的脂肪醇)与丙烯酰氯(AC)等在低温下反应,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AFSN,按产物收率和纯度确定最佳摩尔比FSN∶AC=1∶1 05,最佳反应时间为11~12小时。用IR谱表征了AFSN的结构。将AFSN、AM、A... 将杜邦公司的商品氟表面活性剂ZonylFSN(含全氟烷基的脂肪醇)与丙烯酰氯(AC)等在低温下反应,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AFSN,按产物收率和纯度确定最佳摩尔比FSN∶AC=1∶1 05,最佳反应时间为11~12小时。用IR谱表征了AFSN的结构。将AFSN、AM、AA在水溶液中共聚,得到了含氟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PAMF 3和PAMF 5(混合单体总质量中AFSN分别占0 3%和0 5%)。PAMF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增粘性、抗盐性和耐温性远高于超高分子量HPAM。室温下浓度为1 5g/L的HPAM、PAMF 5、PAMF 3水溶液不含盐时粘度分别为520、690、530mPa·s,NaCl浓度为15g/L时粘度分别为41、410、325mPa·s,粘度下降率分别为92%、40%、38%。1 5g/LPAMF 3水溶液在90℃时保有的粘度高达300mPa·s,而1 5g/LHPAM水溶液在90℃时粘度为14mPa·s。PAMF共聚物可望用作耐温抗盐的驱油聚合物。图5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酯 水溶液 共聚物 丙烯酰胺 粘度性能 合成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 表面活性 最佳反应时间 HPAM NaCl浓度 超高分子量 聚合物 杜邦公司 丙烯酰氯 全氟烷基 产物收率 混合单体 耐温抗盐 FSN 脂肪醇 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SiO_2纳米粉体改善油田注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高瑞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8-250,267,共4页
报道了用活性纳米SiO2粉体水基分散液改善注水井吸水能力的新技术并讨论了增注减压机理:在砂岩孔隙表面吸附,使表面由亲水变为亲油,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所选活性纳米粉体为市售品,先使表面吸附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报道了用活性纳米SiO2粉体水基分散液改善注水井吸水能力的新技术并讨论了增注减压机理:在砂岩孔隙表面吸附,使表面由亲水变为亲油,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所选活性纳米粉体为市售品,先使表面吸附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电荷由负变正,再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制成强憎水性的活性纳米SiO2粉体。将这种表面改性粉体分散在2.0%的某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制成水基分散液。岩心驱替结果表明,0.2%的纳米SiO2粉体水基分散液改善岩心渗透率的效果,基本上可以达到0.2%的乙醇、柴油分散液的效果;当纳米粉体在水基分散液中的浓度为0.10%~0.25%时,驱替后、驱替前岩心渗透率比Ki/K0>1,最佳浓度为0.10%,这时Ki/K0=1.39。注入纳米粉体水基分散液前用预处理液处理含油岩心,可大大提高用3%NH4Cl溶液测定的岩心渗透率比Ki/K0,12%盐酸+8%NaOH溶液预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8%NaOH溶液,12%盐酸再次之。介绍了用纳米SiO2粉体水基分散液处理中原文东油田6口注水井的增注减压效果。该技术特别适用于中渗油藏。图3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液 水基 纳米SiO2粉体 纳米粉体 阳离子表面活性 盐酸 岩心 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泡沫与AS体系交替注入驱油物理模拟研究
13
作者 张志龙 王茂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69,172,共5页
在气测渗透率~1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VK为0.60、0.72、0.80,模拟大庆主力油藏的两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人造岩心上,在水驱、聚驱(1000mg/L×0.57PV)之后。交替注入0.60PV气液比1:1的天然气泡沫和0.30PV AS二元复合溶液... 在气测渗透率~1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VK为0.60、0.72、0.80,模拟大庆主力油藏的两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人造岩心上,在水驱、聚驱(1000mg/L×0.57PV)之后。交替注入0.60PV气液比1:1的天然气泡沫和0.30PV AS二元复合溶液,考察了驱油效果(45℃)。起泡液含1g/L起泡剂和0.2以HPAM;AS液含12g/LNaOH和3g/L表面活性剂。泡沫+AS驱采收率增幅在交替注入轮次数≤3时随岩心K值增大而减小,交替轮次数为4时出现相反结果,K为0.80和0.72的岩心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0.9%和17.5%,累积采收率分别为67.3%和71.4%。根据注入压力曲线确定,出现该相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在非均质性较强岩心中调剖作用较强。K值相同的岩心采收率增幅,随交替注入轮次数增加而增大。当K=0.72时,交替注入轮次数1、2、3、4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9.2%、12.2%、14.1%、17.5%,累积采收率分别为61.8%、65.2%、71.0%、71.4%。聚合物HPAM在泡沫中起固泡稳泡作用。其浓度大大超过最适值而达到1g/L时,泡沫+AS驱采收率增幅大大降低,在Vk=0.80岩心交替注入3轮次时仅为6.6%。图6表1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泡沫 碱/表面活性 交替注入工艺 效果 物理模型 提高采收率(EOR) 聚合物 大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波及控制智能响应流体特征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熊春明 魏发林 +5 位作者 杨海洋 张松 丁彬 雷征东 张德平 周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8-656,共9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致密油CO_(2)驱面临的气体窜流控制难题,以叔胺基为响应单元,设计合成具有双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属性的CO_(2)驱波及控制智能响应流体,研究了该流体遇CO_(2)/遇原油智能响应特征及作用机理、遇CO_(2)自增稠聚集体的剪切... 针对低渗透油藏—致密油CO_(2)驱面临的气体窜流控制难题,以叔胺基为响应单元,设计合成具有双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属性的CO_(2)驱波及控制智能响应流体,研究了该流体遇CO_(2)/遇原油智能响应特征及作用机理、遇CO_(2)自增稠聚集体的剪切特征,评价了该流体与增稠聚集体耐温抗盐特性,验证了实现CO_(2)驱均衡波及控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1)智能流体遇CO_(2)响应组装为高黏聚集体,流体质量分数为0.05%~2.50%时,增稠倍数9~246,黏度13~3100 mPa·s,实验条件下低渗透岩心波及体积大幅提高;(2)智能流体遇模拟油,流体质量分数为0.5%~1.0%时界面张力降至1×10^(-2)mN/m数量级,模拟油饱和度大于10%时,囊泡状胶束增溶油相全部转化为球状胶束,流体具有遇原油响应不增稠、降低界面张力特征;(3)智能流体遇CO_(2)自增稠聚集体可剪切变稀、静止增稠,经剪切—静止多次循环后仍保持初始结构状态,具备自修复特性,可实现储集层深部放置;(4)智能流体与增稠聚集体耐温抗盐性能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 CO_(2) 波及控制 智能响应流体 流体特征 双子表面活性 自增稠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文献
15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39-540,共2页
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一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行为 徐敏,余斌,陈良勇,杨彬,马晓艳 摘要:将大单体4一乙烯苄基辛烷基酚聚氧乙烯(18)醚、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共聚合成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branched acrylamide—base... 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一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行为 徐敏,余斌,陈良勇,杨彬,马晓艳 摘要:将大单体4一乙烯苄基辛烷基酚聚氧乙烯(18)醚、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共聚合成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branched acrylamide—based copolymer,PAE),然后将具有表面活性的PAE分别与4种表面活性剂复合,获得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 丙烯酰胺共聚物 复合体系 表面活性 文献 期刊 聚氧乙烯 溶液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