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在黄铁矿表面沉淀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贻善 姜士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了研究金在黄铁矿表面沉淀的机理,于室温、常压,在氯化物溶液中进行了黄铁矿粉末吸附金的实验。在不同pH的溶液中,黄铁矿均可吸附金,而且pH值明显地影响吸附速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反应后黄铁矿粒表面有金晶体形成。XPS... 为了研究金在黄铁矿表面沉淀的机理,于室温、常压,在氯化物溶液中进行了黄铁矿粉末吸附金的实验。在不同pH的溶液中,黄铁矿均可吸附金,而且pH值明显地影响吸附速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反应后黄铁矿粒表面有金晶体形成。XPS研究得知,黄铁矿光片与含金氯化物溶液反应后表面有AU存在;硫在反应初期为S0、S2O3,随后转变为SO4,而铁成为Fe3+。黄铁矿中的Fe2+和S2是溶液中金的还原剂。金在黄铁矿表面沉淀可能涉及吸附、还原和晶体生长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吸附作用 界面反应 表面沉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引发丙烯酰胺表面沉淀接枝聚合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孟祥飞 杨万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62-867,共6页
利用称量法、水接触角,研究紫外光引发的丙烯酰胺/丙酮(AM/AC)体系在聚丙烯(PP)膜表面沉淀接枝聚合反应的特征,系统考察了单体浓度、光敏剂浓度、溶剂中水含量对沉淀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ATR-FTIR技术研究了溶剂对接枝链在PP膜表面... 利用称量法、水接触角,研究紫外光引发的丙烯酰胺/丙酮(AM/AC)体系在聚丙烯(PP)膜表面沉淀接枝聚合反应的特征,系统考察了单体浓度、光敏剂浓度、溶剂中水含量对沉淀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ATR-FTIR技术研究了溶剂对接枝链在PP膜表面分布的影响。利用SEM技术观察了接枝膜表面形貌,接枝链聚集在表面呈现球冠状结构,且接枝链团大小基本都为200~300 nm;接枝膜经良溶剂处理后,接枝链比较舒展,易形成片状结构;而经不良溶剂处理后,接枝链卷曲成团,形成孤立的球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光接枝 接枝聚合 表面形貌 表面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诱导沉淀法制备Al_2O_3-ZrO_2纳米复合粉体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晓林 黄勇 袁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89-1092,共4页
采用表面诱导沉淀法,制备了Al2O3-ZrO2(15vol%)纳米复合粉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5时,可以使ZrO2前驱体均匀地包裹在Al2O3颗粒表面,经过800℃煅烧之后,Al... 采用表面诱导沉淀法,制备了Al2O3-ZrO2(15vol%)纳米复合粉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5时,可以使ZrO2前驱体均匀地包裹在Al2O3颗粒表面,经过800℃煅烧之后,Al2O3颗粒表面均匀地结合着粒径约为30nm的ZrO2颗粒,ZrO2颗粒尺寸均匀.该粉体经过24h球磨和超声波处理之后,未发生ZrO2颗粒脱落现象,表明ZrO2颗粒与Al2O3颗粒表面结合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ZRO2 纳米复合粉体 表面诱导沉淀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喷雾N,N-二甲基乙酰胺/水-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PVDF多孔膜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晨洋 徐浪 +2 位作者 成世杰 帅旗 左丹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2-298,共7页
在刮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上喷雾N,N-二甲基乙酰胺/水(DMAc/H_(2)O)混合溶液进行表面凝胶,随后将表面凝胶的液膜浸入凝固浴中使沉淀相转变成PVDF多孔膜。考察了喷雾溶液中DMAc的体积分数(φ(DMAc))对平板PVDF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 在刮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上喷雾N,N-二甲基乙酰胺/水(DMAc/H_(2)O)混合溶液进行表面凝胶,随后将表面凝胶的液膜浸入凝固浴中使沉淀相转变成PVDF多孔膜。考察了喷雾溶液中DMAc的体积分数(φ(DMAc))对平板PVDF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φ(DMAc)增加,膜上表面的β晶含量逐渐减少,α晶含量逐渐增多,但是膜总体的结晶度逐渐增加,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先增加后减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喷雾了DMAc/H_(2)O混合溶液的PVDF膜上表面为多孔皮层,且随着φ(DMAc)的增加,上表面球形晶粒逐渐增加,断面由指状大孔结构转变为海绵状孔结构。当喷雾中φ(DMAc)=30%时,膜的水通量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截留率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多孔膜 表面凝胶-浸没沉淀 相转变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机制的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严玉鹏 王小明 +5 位作者 熊娟 王慧 胡震 刘凡 谭文峰 冯雄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5,共14页
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联系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的关键元素。对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了解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综述了磷酸根在常见(土壤)矿物表面... 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联系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的关键元素。对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了解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综述了磷酸根在常见(土壤)矿物表面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各种分析技术或方法,如OH–释放量分析、Zeta电位分析(电泳迁移率测试)、等温滴定量热法、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吸收光谱、表面络合模型、量子化学计算等,均以不同方式揭示磷酸根在不同矿物体系的吸附机制。磷酸根在矿物(尤其是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通常伴随着水基和羟基的交换。一般认为磷酸根在矿物表面主要形成双齿双核、单齿单核内圈络合物,且受pH的影响较大。pH以及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影响内圈络合物的质子化状态。在低pH、高磷浓度、较高反应温度、较长吸附时间,以及弱晶质矿物吸附等条件下矿物表面吸附的磷可在矿物表面转化形成含磷的表面沉淀,造成矿物溶解转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的进一步降低。最后展望了磷酸盐在矿物-水界面吸附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根 矿物 表面吸附 表面沉淀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硬化不锈钢表面冶金工艺
6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专利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沉淀硬化不锈钢表面冶金工艺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共热解活化钛石膏材料的吸附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育红 韩彤彤 +3 位作者 寇丽栋 许欣欣 刘永波 王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9,共7页
以工业副产钛石膏(TiG)为原料,与木屑共热解制备吸附材料(单独热解TiG-a与木屑共热解TiG-s),研究了不同pH、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共存物质等条件下TiG-s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结果显示,木屑共存、氮气氛围、700℃热解条件... 以工业副产钛石膏(TiG)为原料,与木屑共热解制备吸附材料(单独热解TiG-a与木屑共热解TiG-s),研究了不同pH、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共存物质等条件下TiG-s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结果显示,木屑共存、氮气氛围、700℃热解条件下TiG-s的磷吸附容量是TiG-a的近20倍,计算饱和吸附容量112.6 mg/g;TiG-s对初始浓度小于25 mg/L的磷溶液去除率大于99%,吸附平衡TP质量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要求;水中共存物质对TiG-s吸附磷影响不明显。材料表征分析表明TiG-s比表面积BET小于10 m^(2)/g,物理吸附贡献少;溶液pH<3.5环境下TiG-s的Zeta电位为正,磷吸附机理为静电吸附和表面化学沉淀共同作用;FTIR、XRD、XPS图谱显示,更广泛pH条件下,TiG-s吸附磷以Ca-P表面化学沉淀为主。木屑共热解制备磁性钛石膏基吸附材料为钛石膏资源化利用、去除水中磷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石膏 热改性 除磷 吸附 表面化学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土质白云岩去除水中铜离子的效果及其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邱高 谢巧勤 +4 位作者 陈天虎 刘海波 谢晶晶 李宏伟 田漪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22,共7页
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溶液p H值、反应时间、初始Cu^(2+)浓度等因素对凹凸棒石粘土矿中粘土质白云岩去除Cu^(2+)效果的影响,将准一级、准二级、Elovich动力学方程与反应动力学进行拟合,再利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 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溶液p H值、反应时间、初始Cu^(2+)浓度等因素对凹凸棒石粘土矿中粘土质白云岩去除Cu^(2+)效果的影响,将准一级、准二级、Elovich动力学方程与反应动力学进行拟合,再利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等温式拟合,并与普通白云岩和凹凸棒石粘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粘土质白云岩相对于其他两种材料受p H影响较小,且在p H 3~5范围内对Cu^(2+)去除率均大于85%,最佳p H为5;对Cu^(2+)的去除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粘土质白云岩对铜的去除速率和去除率均最高;等温数据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Cu^(2+)的最大去除量(p H=5,30℃)为186.2×10-3。粘土质白云岩去除水中Cu^(2+)的主要机制为矿物水化与溶解引起的表面沉淀及凹凸棒石与新生碱式碳酸铜[Cu_2CO_3(OH)_2]胶体的静电吸附。粘土质白云岩中纳米凹凸棒石与亚微米多孔白云石共生,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除Cu^(2+)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白云岩和凹凸棒石粘土,在处理含Cu2+废水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质白云岩 白云岩 凹凸棒石粘土 去除 表面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
9
作者 江梅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年第12期17-17,共1页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世界石油资源日趋耗竭,新燃料资源的开发也更加迫切。人们尝试用植物油取代常规的内燃机燃料。短期试验表明,植物油可用作内燃机燃料。但是长期试验却曝露了这种新燃料的缺陷,如润滑剂污染、发动机表面沉淀以...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世界石油资源日趋耗竭,新燃料资源的开发也更加迫切。人们尝试用植物油取代常规的内燃机燃料。短期试验表明,植物油可用作内燃机燃料。但是长期试验却曝露了这种新燃料的缺陷,如润滑剂污染、发动机表面沉淀以及注油等问题都会对发动机的耐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混合物 内燃机燃料 发动机 长期性能 比较性研究 负面影响 最佳配方 长期试验 表面沉淀 短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混凝处理夏季高浊度黄河水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慧娜 李杰 +1 位作者 朱雪燕 边云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49,共5页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处理兰州夏季超高浊度黄河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比表面负荷及沉淀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以响应面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浊度去除率、CODMn去除率的影响次序:混凝剂投加...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处理兰州夏季超高浊度黄河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比表面负荷及沉淀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以响应面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浊度去除率、CODMn去除率的影响次序: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比表面负荷>沉淀时间;最佳混凝条件:混凝剂投加量640 mg/L,沉淀比表面负荷0.08 m^3/m^2,沉淀时间32 min。在最佳条件下,浊度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62%、98.14%,与模型预测值相对偏差分别为0.5%、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黄河水 高浊度 聚合氯化铝铁 混凝 沉淀表面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