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表面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范萍 武正炎 +2 位作者 王水 查小明 甄林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IL 4)、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细胞因子组合 ,刺激树突状细胞 (DC)增殖、分化。用标有荧光素的单抗标记培养细胞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标记有荧光素的细胞 ,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所培养的细胞。结果 :该细胞直径在 10~ 2 0 μm ,培养 14天后 ,CD1a+ 48% ,CD83+ 97% ,CD40 + 33% ,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Ⅱ + 95 % ,CD80 + 98% ,CD86 + 93% ,CD83是DC的成熟标记。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诱导和培养DC的方法 ,对于乳腺癌患者还可通过动员等措施进一步提高DC的分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共刺激分子 诱导 培养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艳春 赵丽娜 +1 位作者 张献宇 乔红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07-160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37℃细胞孵箱中体外培养3 d后,向细胞中加入流式抗体Mouse CD3e PE-CY7、Mouse CD4FITC、Mouse CD44 PE...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37℃细胞孵箱中体外培养3 d后,向细胞中加入流式抗体Mouse CD3e PE-CY7、Mouse CD4FITC、Mouse CD44 PE、Mouse CD62L APC,同时设阴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水平。结果: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19.09%,其中98.61%的细胞为CD44^+,68.71%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8.96%,其中71.82%为CD44^+,11.27%为CD62L^+。哮喘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20.33%,其中97.72%的细胞为CD44^+,75.74%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7.2%,CD44阳性细胞占58.21%,CD62L阳性细胞仅占2.77%。结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和CD62L发生巨大变化,CD62L呈现明显下调趋势,接近消失,CD44也有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标记 小鼠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感染时新生儿CD4^+T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建幸 李玉峰 +2 位作者 朱晓东 沈铮 陈同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B10期9-11,120,共4页
目的 研究新生儿CD4^+T细胞在细菌感染时的作用及作为临床应用感染性证据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其CD4^+T细胞表面的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β链(CD1... 目的 研究新生儿CD4^+T细胞在细菌感染时的作用及作为临床应用感染性证据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其CD4^+T细胞表面的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β链(CD122)、γ链(CD132)和CD154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5、CD122、CD132和CD154在正常新生儿CD4^+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分别为(3.84±3.61)%、(0.74±0.53)%、(12.70±8.54)%和(1.08±1.04)%,其在细菌感染组新生儿CD4^+T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9.89±9.66)%、(5.79±11.14)%、(21.78±11.34)%和(6.69±7.87)%,较正常新生儿组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正常新生儿CD4^+T细胞的CD25、CD122、CD132和CD154表达较低,在细菌感染时表达上调,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新生儿 CD4^+T细胞 表面标记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T细胞表面标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车小燕 王瑞华 +2 位作者 刘严庄 李新发 张国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22-24,共3页
采用硷性磷酸酶-抗硷性磷酸酶(APAAP)技术检测3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标记发现:1.急性期CD3、CD4和CD8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1岁而有喘鸣症状的患儿CD8细胞... 采用硷性磷酸酶-抗硷性磷酸酶(APAAP)技术检测3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标记发现:1.急性期CD3、CD4和CD8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1岁而有喘鸣症状的患儿CD8细胞减少更明显,CD4/CD8比值升高,恢复期CD3和CD8细胞仍低于正常。2.急性期HNK-1细胞变化与年龄有正相关性,1-4岁组HNK-1细胞明显高于<1岁组,恢复期HNK-1细胞显著减少。3.TaC和IFN-r表达细胞在急性期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恢复期TaC表达细胞下降,而IFN-r表达细胞升高更明显。T细胞表型变化提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RSV感染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 合胞病毒 T细胞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对小儿白血病疑难病例的诊断意义
5
作者 汤永民 郭淑芬 +5 位作者 徐淑芝 宋华 魏健 俞锡林 程永樟 厉矞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1-93,共3页
用单克隆抗体对83例初诊为急性白血病(急白)患儿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分析,发现9例形态学与免疫学分型诊断不一致,其中3例形态学诊断为ALL中,2例属于淋或T-髓系双表型急白,1例为极低分化型ANLL;形态学分类属于AUL的5例中,1例为AMKL,... 用单克隆抗体对83例初诊为急性白血病(急白)患儿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分析,发现9例形态学与免疫学分型诊断不一致,其中3例形态学诊断为ALL中,2例属于淋或T-髓系双表型急白,1例为极低分化型ANLL;形态学分类属于AUL的5例中,1例为AMKL,4例为AML,其中3例可能为定向于单核系的未分化型AML;形态学疑为肿瘤骨髓转移的1例,也证实是AML。作者认为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在小儿急白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表面标记 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表面标记CD1a、CD83的研究
6
作者 范萍 王水 武正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表面分子CD1a、CD83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表面分子CD1a、CD83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因子组合,刺激DC增殖、分化。用标有荧光素的单抗标记培养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所培养的细胞。结果:该细胞表达CD1a、CD83分子,但CD1a、CD83在CD3+T、CD19+B淋巴细胞上也表达。CD1a、CD83在活化的淋巴细胞上表达水平比未活化的高,CD19+B细胞上表达水平比CD3+T细胞高。结论:CD1a、CD83等分子并非DC特有的标记,目前鉴定DC仍然要靠细胞形态、细胞表达CD1a、CD83以及共刺激分子等综合因素来确定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血 表面标记 树突状细胞 CD1A CD8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转化的人B淋巴母细胞和人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朱勇 金伯泉 +2 位作者 赵宁 刘雪松 黄传书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本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EB病毒(EBV)转化的人B淋巴母细胞(LCL)、人B淋巴细胞杂交瘤以及它们的亲本骨髓瘤细胞系的部分表面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人B淋巴细胞在EBV转... 本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EB病毒(EBV)转化的人B淋巴母细胞(LCL)、人B淋巴细胞杂交瘤以及它们的亲本骨髓瘤细胞系的部分表面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人B淋巴细胞在EBV转化或杂交过程中表面标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LCL和杂交瘤细胞表面标记的检测可能为探寻人B细胞在这些过程中染色体保留或丢失的规律提供一种手段。此外,LCL及人B细胞杂交瘤细胞系有可能被用作一种新的模型,来研究人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标记 B细胞 杂交瘤 APAAP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1-磷酸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表面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宏伟 怡荣 +3 位作者 那仁格日勒 高锦 陈曦 阿拉坦高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9-476,共8页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脂质信号分子,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S1P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增殖,但目前关于其作用信号通路及...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脂质信号分子,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S1P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增殖,但目前关于其作用信号通路及S1P对hUC-MSCs表面标记表达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中S1P受体mRNA表达情况,发现在hUC-MSCs中优势表达S1PR1-3,而S1PR4、S1PR5的表达很少.MTT法检测S1PR1/3拮抗剂VPC23019、S1PR2拮抗剂JTE013、S1PR3拮抗剂CAY10444、Gi蛋白抑制剂PTX和ERK抑制剂PD98059对S1P诱导hUC-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VPC23019完全抑制S1P诱导的hUC-MSCs增殖,JTE013对此没有明显影响,CAY10444部分抑制S1P诱导的hUC-MSCs增殖,PTX、PD98059完全抑制S1P诱导hUC-MSCs增殖.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检测ERK1/2磷酸化水平揭示,S1P通过促进ERK1/2磷酸化进而促进hUC-MS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1P对hUC-MSCs表面标记物(CD45、CD34、CD90、CD29、CD105、CD44、CD73、CD71)表达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证明,S1P通过S1PR1/3、Gi偶联蛋白及ERK1/2信号通路促进hUC-MSCs增殖,而对hUC-MSCs表面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1-磷酸受体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细胞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韧带细胞的表型分化及其表面标记物 被引量:3
9
作者 峰煜 周彬 +1 位作者 王贻宁 施斌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3年第4期280-282,共3页
体外培养的未经克隆化的牙周韧带细胞是具有多种细胞表型的细胞群。按照细胞的分化潜能,可分为成纤维细胞表型和成骨样细胞表型。其中,成骨样细胞表型又可分为成牙骨质细胞表型和成骨细胞表型。笔者就牙周韧带细胞不同细胞表型的表面标... 体外培养的未经克隆化的牙周韧带细胞是具有多种细胞表型的细胞群。按照细胞的分化潜能,可分为成纤维细胞表型和成骨样细胞表型。其中,成骨样细胞表型又可分为成牙骨质细胞表型和成骨细胞表型。笔者就牙周韧带细胞不同细胞表型的表面标记物(surface marker)、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细胞克隆在表型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韧带细胞 表型分化 表面标记 调控机制 细胞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半细毛羊毛囊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东江 权国波 +2 位作者 杨红远 吕春荣 洪琼花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5-7,共3页
设计8对引物(CK14、CK15、CK19、CD34、CD271、CD200、nestin和β1),分别扩增云南半细毛羊成纤维细胞和毛囊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表明:在成纤维细胞中CK19和β1表现为阳性,而在毛囊干细胞中CK14、CK19和β1表现为阳性,其他标记物的表... 设计8对引物(CK14、CK15、CK19、CD34、CD271、CD200、nestin和β1),分别扩增云南半细毛羊成纤维细胞和毛囊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表明:在成纤维细胞中CK19和β1表现为阳性,而在毛囊干细胞中CK14、CK19和β1表现为阳性,其他标记物的表达都为阴性。因此,CK14可以作为鉴定云南半细毛羊毛囊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半细毛羊 毛囊干细胞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在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滑膜间充质细胞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路红艳 李健 龙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cells,SMCs)上的表达;同时比较这些标记在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患者SMCs上表达水... 目的: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cells,SMCs)上的表达;同时比较这些标记在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患者SMCs上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多次贴壁培养和组织块法分离得到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颞下颌关节原代SMCs并传至3代,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73、CD90、CD105、CD271的表达水平。结果:髂骨MSCs及颞下颌关节SMCs表面CD73、CD90、CD105表达量均>90%,CD271表达量<1%,CD34表达量较低为0.47%~30.00%。结论:髂骨MSCs和颞下颌关节SMCs高表达CD73、CD90、CD105,CD271和CD34表达量较低;CD34在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SMCs上的表达量较髁突肥大滑膜无病变患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上皮细胞中有效表面标记物的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燕琴 王易之 智宇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2,共6页
动物上皮细胞容易被多种病毒感染,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表征上皮细胞状态的一种手段,但是大多数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也会在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为了选择高效、独特的上皮标记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动物上皮细胞容易被多种病毒感染,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表征上皮细胞状态的一种手段,但是大多数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也会在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为了选择高效、独特的上皮标记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牛肾上皮细胞(KE)、舌上皮细胞(TE)、甲状腺上皮细胞(TYE)以及A549细胞和SW480细胞中,检测了AE3(basic cytokeratin)、AE5(CK3/2p)、CK7、LH1(CK1/10)、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DesmoplakinⅠ/Ⅱ(DSPⅠ/Ⅱ)、E-cadherin和ZO1(zona occludens-1)等8种上皮标记物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在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来源的A549、SW480肿瘤细胞中表达良好;E-cadherin仅在上皮细胞中表达;LH1(CK1/10)和ZO1在所有被检测的细胞中都没有表达。结果表明,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可以作为有效的上皮细胞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标记物,E-cadherin可以作为特异性的上皮细胞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肿瘤细胞 表面标记 间接免疫荧光 细胞角蛋白 细胞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发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颜政 方驰华 高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特征。方法取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分离、培养肝癌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CD34、c-Kit、Thy-1、CK7、CK14、CK19)分选肿瘤细胞,各个表面标记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细胞分别异体移植裸鼠,检测体...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特征。方法取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分离、培养肝癌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CD34、c-Kit、Thy-1、CK7、CK14、CK19)分选肿瘤细胞,各个表面标记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细胞分别异体移植裸鼠,检测体内成瘤能力差异,并且稀释成瘤能力强的细胞亚群,分析低密度下强成瘤能力细胞亚群与相应阴性细胞亚群成瘤差异。结果(1)CD34、c-kit、CK7等3个标记的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差异显著(P<0.05)。(2)在低细胞密度下,CD34-、CK7+、c-kit+肿瘤细胞亚群成瘤能力仍强于对应阴性或阳性肿瘤细胞亚群。结论(1)人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细胞中存在成瘤能力差异巨大的肿瘤细胞亚群。CD34-、CK7+、c-kit+可能是人肝细胞癌干细胞的部分表面标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干细胞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过程表面标志物的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姗姗 郑永富 +2 位作者 马梦婷 高庆华 韩春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8-1464,共7页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逐渐达强阳性,至第28天时蛋白多糖胞外积累量开始下降;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第14~35天,细胞阳性结果均逐渐上升,第35天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结果显著高于前3个阶段。表明:体外诱导鹿茸MSCs至第14天软骨细胞开始出现,并分泌蛋白多糖和少量Ⅱ型胶原蛋白,第21天软骨细胞大量出现,开始分泌少量Ca^(2+),至第28天时软骨开始向骨分化,蛋白多糖分泌下降,Ca^(2+)在胞外积累,第35天软骨细胞完成终末分化进入钙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体外诱导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mSiO2空心微球的制备及SERS标记性能
15
作者 任志宇 李忠涛 +3 位作者 杜世超 吴君 孔令俊 付宏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41-1545,共5页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经过原位还原和种子生长过程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包覆银(Ag)纳米粒子;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导向下实现介孔二氧化硅(mSiO2)可控包覆,去除模板得到Ag/mSiO2空心微球.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经过原位还原和种子生长过程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包覆银(Ag)纳米粒子;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导向下实现介孔二氧化硅(mSiO2)可控包覆,去除模板得到Ag/mSiO2空心微球.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结果表明,SiO2壳层厚度约为20 nm,介孔孔径为2.1 nm,孔道分布均匀.进一步利用虹吸作用使对巯基苯胺(4-ATP)分子进入微球内与Ag粒子结合,构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标记材料.SERS测试结果表明,该标记材料检测限达到10-7mol/L,SERS增强因子达到3.7×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空心微球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下肢全长片和深度学习的骨肌建模方法对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估计精度验证
16
作者 聂涌 王俊清 李康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33,共1页
目的验证利用基于双下肢全长片的骨肌建模方法建立的骨肌模型是否可以提高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估计精度。方法采用一例包含了定制膝关节假体的开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双下肢全长片以及同步的标记点轨迹、地面反作用力和在体膝关节... 目的验证利用基于双下肢全长片的骨肌建模方法建立的骨肌模型是否可以提高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估计精度。方法采用一例包含了定制膝关节假体的开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双下肢全长片以及同步的标记点轨迹、地面反作用力和在体膝关节接触力。根据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双下肢全长片建模方法,利用从双下肢全长片中提取的关键解剖参数建立个性化骨肌模型。同时,采用基于表面标记点的线性缩放方法建立骨肌模型。在Open Sim软件中,分别对这两种方法建立的骨肌模型进行骨肌仿真,计算膝关节内侧和外侧接触力。采用均方根误差和峰值误差来评估骨肌仿真估计和在体测量的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之间的差异。结果相比基于表面标记点的线性缩放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双下肢全长片建模方法使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38.3%和41.3%,同时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平均峰值误差分别减少了50.0%和49.3%。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双下肢全长片建模方法可以取得比基于表面标记点的线性缩放方法更加精确的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估计,尤其是针对膝骨关节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标记 膝关节内侧 膝骨关节炎 深度学习 膝关节假体 骨肌 接触力 均方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茹 夏文杰 +5 位作者 戎霞 叶欣 邵媛 王敏 罗广平 付涌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96-1400,共5页
目的探讨人血小板裂解液(human platelet lysates,HPL)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以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机采血小板反复冻融获得HP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分离MSCs,分别用10%胎牛血清(feotal ... 目的探讨人血小板裂解液(human platelet lysates,HPL)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以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机采血小板反复冻融获得HP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分离MSCs,分别用10%胎牛血清(feotal calf serum,FCS)和LD-DMEM添加不同浓度的HPL进行培养,以确定最佳HPL浓度。分离6株人源MSCs,从原代开始分别用添加胎牛血清和最佳HPL浓度的LD-DMEM进行培养,对两种培养体系下6株不同来源的MSCs的增殖能力,表面标记表达量以及细胞周期进行研究,并利用t-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研究发现HPL中含有MSCs生长所必需的4种生长因子,PDGF-AB(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分别为:(0.53±0.06)ng/ml,(37.5±4.31)pg/ml,(0.15±0.06)mg/ml,(5150±463)pg/ml。适合MSCs增殖的最佳HPL浓度为7.5%。两种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均为长梭形。8代以前,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培养条件下的MSCs均表达CD105,CD106以及粘附分子CD29和CD44,不表达CD34,CD45,且其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培养体系下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FCS培养的MSCs其G0-G1期占(96.97±0.95)%,7.5%的HPL培养的MSCs其G0-G1期占(94.58±1.56)%,两种培养条件下不同周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适合MSCs增殖的最佳HPL浓度为7.5%,HPL可以替代胎牛血清体外培养扩增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血小板裂解液 增殖 表面标记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康 金伯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0-844,共5页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单个核吞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份。单核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其表面分子CD14、CD16表达水平可分为经典型(CD14^(++)CD16-)、中间型(CD14^(++)CD16^+)和非经典型(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单个核吞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份。单核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其表面分子CD14、CD16表达水平可分为经典型(CD14^(++)CD16-)、中间型(CD14^(++)CD16^+)和非经典型(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各单核细胞亚群具有相对独特的功能,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CD14^(++)CD16^-单核细胞吞噬能力最强,在血液系统固有免疫防御的第一线发挥重要作用。CD14^(++)CD16^+单核细胞可快速募集至炎症部位,参与炎症反应。CD14^+CD16^(++)单核细胞可沿血管壁爬行,展现"巡逻"功能。在脂多糖(LPS)、病毒等刺激下,3个单核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表达谱亦各具特点。此外,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异常与临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亚群 表面标记 细胞因子 临床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宣旻 邱国强 谢晓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通过Fi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MSC,获取第3代细胞。将其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在第3、5天,采...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通过Fi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MSC,获取第3代细胞。将其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在第3、5天,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LC中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与MSC共孵育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了MSC的MLC体系中,MSC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且随着时间延长,抑制程度增强;其中,CD4+T细胞亚群受抑不如CD8+T细胞亚群显著;另外,T淋巴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虽然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是CD4、CD25共表达的细胞却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有轻度减低。结论:MSC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主要是针对CD8+T细胞(CTL)。另外,它还能下调活化T淋巴细胞上一些较特异的表面标记CD25和HLA-D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MSC)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2/neu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弦 谢小强 +2 位作者 曹亮 徐振山 宋礼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HER-2/neu基因,又名c-erbB2,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1,编码185kD的跨膜糖蛋白(p185),p185在乳腺、卵巢、肺、胃、前列腺等十余种癌症中均显示部分患者有过量表达,p185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表面标记蛋白,尤其对乳腺癌,已被国际公认是重要... HER-2/neu基因,又名c-erbB2,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1,编码185kD的跨膜糖蛋白(p185),p185在乳腺、卵巢、肺、胃、前列腺等十余种癌症中均显示部分患者有过量表达,p185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表面标记蛋白,尤其对乳腺癌,已被国际公认是重要的临床指标。目前国外已有上市的免疫组化Herceptest试剂盒和Herceptin药物用于检测和靶向治疗乳腺癌,但乳腺癌的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及新的检测方法还须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 肿瘤表面标记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