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无损等离子体处理聚丙烯粘结强度产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国明 唐颂超 +2 位作者 左立增 孙刚 陈延安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以空气为等离子体反应气体对聚丙烯(PP)样板表面进行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电晕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处理后PP样板的表面形貌、表面润湿张力以及表面基团类型。将处理后PP样板与聚氨酯粘合剂以及聚氯乙... 以空气为等离子体反应气体对聚丙烯(PP)样板表面进行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电晕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处理后PP样板的表面形貌、表面润湿张力以及表面基团类型。将处理后PP样板与聚氨酯粘合剂以及聚氯乙烯(PVC)皮革复合制得PP/PVC复合板,测试了三者之间的粘结强度,并对粘结强度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可以获得表面形貌无损的PP样板;表面无损PP样板的表面润湿张力相较于未处理样板仅由28 mN/m提高至31 mN/m,但粘结强度由40 N/m提升至809 N/m;表面无损PP样板表面的酰胺基团与粘合剂中的异氰酸根之间的化学键作用是粘结强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增加表面无损PP样板可与粘合剂反应的表面基团含量,能有效提升表面无损PP材料与粘合剂之间的粘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无损 常压低温等离子体 聚丙烯 润湿张力 化学键作用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宇 朱莉娅 +1 位作者 陈文 刘东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37-341,共5页
农药违规使用带来的危害使得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经比较不同的检测方法,发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用于农药检测极具潜力。本文从增强基底发展历程的角度阐述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发展,并详述了该技术在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方... 农药违规使用带来的危害使得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经比较不同的检测方法,发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用于农药检测极具潜力。本文从增强基底发展历程的角度阐述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发展,并详述了该技术在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状况,比较并总结了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最后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在果蔬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 农药残留检测 四步检测法 表面无损检测法 渗透检测法 选择性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man光谱的铜导线熔痕鉴定方法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涵 汪箭 +2 位作者 张健 刘纪达 王志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4,共4页
为了对铜导线熔痕的Raman光谱鉴定方法进行优化,选择表面无损检测、Raman面成像检测、附着碳洗脱检测三种Raman光谱法对铜导线熔痕进行检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附着碳洗脱检测法是最佳的铜导线熔痕... 为了对铜导线熔痕的Raman光谱鉴定方法进行优化,选择表面无损检测、Raman面成像检测、附着碳洗脱检测三种Raman光谱法对铜导线熔痕进行检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附着碳洗脱检测法是最佳的铜导线熔痕Raman光谱鉴定方法。该方法高效,预处理程序简便,所需的样品用量与放置时间等都满足火灾物证鉴定工作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痕 RAMAN光谱 表面无损 Raman面成像 附着碳洗脱法 火灾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ubsurface damage depth of lapped optics by fluorescent method 被引量:5
4
作者 WANG Hong-xiang HOU Jing +2 位作者 WANG Jing-he ZHU Ben-wen ZHANG Yan-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78-1689,共12页
Subsurface defects were fluorescently tagged with nanoscale quantum dots and scanned layer by layer using 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 obtain images at various depths. Subsurface damage depths of fused silica o... Subsurface defects were fluorescently tagged with nanoscale quantum dots and scanned layer by layer using 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 obtain images at various depths. Subsurface damage depths of fused silica optics were characterized quantitatively by changes i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feature point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vs scan depth revealed that the maximum fluorescence intensity decreases sharply when the scan depth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 The subsurface damage depth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actual embedded depth of the quantum dots. Taper polishing and 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 were perform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ondestructive fluorescence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quantum dots effectively tagged subsurface defects of fused-silica optics, and that the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method could effectively evaluate subsurface damage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S subsurface defect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LAPPING subsurface da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