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夯作用下成层地基的表面接触应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
作者 孔令伟 袁建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结合夯锤的刚体运动方程和成层弹性地基空间轴对称动力问题的传递矩阵法,导出了强穷的接触应力沿锤底的应力分布在变换域中的解析式,通过Laplace-Hankel联合反交换求得了接触应力分布及沉降的时域解,确定了接触应力时... 结合夯锤的刚体运动方程和成层弹性地基空间轴对称动力问题的传递矩阵法,导出了强穷的接触应力沿锤底的应力分布在变换域中的解析式,通过Laplace-Hankel联合反交换求得了接触应力分布及沉降的时域解,确定了接触应力时间,并将数值结果与现场测试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夯锤冲击成层地基的接触应力分布特征,为确定强夯的表面接触应力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法 表面接触应力 成层地基 应力分布 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动微动下亚表面接触应力分布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裴喜永 李玲 +2 位作者 杜文刚 原思聪 郭铁能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15-1622,I0016,共9页
求解螺栓连接结构在扭动微动下的应力分布时,通常接触体的亚表面应力是由表面应力推导而得。而扭矩卸载时,由于接触表面切向力的表达式非常复杂,很难获得亚表面应力分布规律,为此引入半解析法求解亚表面应力分布特征。首先,根据加、卸... 求解螺栓连接结构在扭动微动下的应力分布时,通常接触体的亚表面应力是由表面应力推导而得。而扭矩卸载时,由于接触表面切向力的表达式非常复杂,很难获得亚表面应力分布规律,为此引入半解析法求解亚表面应力分布特征。首先,根据加、卸载时的切向力和扭矩方程,获得加、卸载时的表面切向应力分布规律;然后,利用半解析法计算出加载时的亚表面应力,并与解析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半解析法的正确性,再用半解析法计算出卸载时的亚表面应力;最后,探讨了扭矩和摩擦系数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卸载时,最大应力出现在接触表面或接触中心的正下方;随着扭矩的减小,整体应力减小,而最大应力先减小后不变;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整体应力、最大应力值增大;应力值相对较小时,最大应力点出现在亚表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结构 扭动微动 表面接触应力 应力分布 半解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缸往复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监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黎建中 赵秀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在液压缸中,往复动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是决定其密封有效性的关键,但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对往复密封表面接触状态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因此对其变化规律仍缺乏深入了解。针对这一问题,以液压缸活塞杆Y形密封圈为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密封... 在液压缸中,往复动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是决定其密封有效性的关键,但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对往复密封表面接触状态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因此对其变化规律仍缺乏深入了解。针对这一问题,以液压缸活塞杆Y形密封圈为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密封圈内唇磨损对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的影响,确定密封圈表面接触应力的最佳监测部位;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FBG)进行密封槽表面接触应力监测试验,通过铺设于密封槽的FBG传感器采集应力数据,得出密封圈周向和轴向接触应力均随内唇磨损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接触应力对密封磨损程度变化的响应灵敏度会随密封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液压缸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复动密封状态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往复密封 表面接触应力 Y形密封圈 内唇磨损 光纤光栅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机过流面的粒子冲蚀强度分析与缓冲涂层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源君 李文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6,68,共3页
本文分析了水机过流面受粒子冲蚀过程的表面接触应力 ,讨论了表面材料特性对应力水平的影响 ,指出粒子入射速度 0 .65m/s左右时碳钢表面即发生屈服 ,采用弹性缓冲涂层可降低应力两个量级 。
关键词 冲蚀 缓冲涂层 水轮机 结构 表面接触应力 碳钢 冲蚀强度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滚子转盘轴承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雪 张钢 +2 位作者 周凯峰 李明彦 张坚 《轴承》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分析交叉滚子转盘轴承两组滚子的载荷分布情况,确定受载最大滚子,计算接触表面及次表面应力值,利用Pro/E和ANSYS Workbench之间的无缝连接,将在Pro/E中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传统的理论分析... 通过分析交叉滚子转盘轴承两组滚子的载荷分布情况,确定受载最大滚子,计算接触表面及次表面应力值,利用Pro/E和ANSYS Workbench之间的无缝连接,将在Pro/E中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传统的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为转盘轴承的设计优化和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滚子转盘轴承 表面接触应力 VonMises应力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P无磨粒抛光微机械作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被引量:4
6
作者 郭亮龙 董会 +1 位作者 黄姝珂 潘金龙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60,共7页
无磨粒化学机械抛光是一种柔和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磷酸二氢钾(KDP)晶体表面的小尺度飞切刀纹。在抛光过程中不使用磨粒,KDP晶体与抛光垫粗糙峰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相对运动,在表面接触应力的作用下,抛光垫对KDP晶体表面产生微机... 无磨粒化学机械抛光是一种柔和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磷酸二氢钾(KDP)晶体表面的小尺度飞切刀纹。在抛光过程中不使用磨粒,KDP晶体与抛光垫粗糙峰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相对运动,在表面接触应力的作用下,抛光垫对KDP晶体表面产生微机械作用,在实现材料去除和改善表面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无磨粒化学机械抛光中微机械去除作用,文章通过研究表面接触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抛光过程中的微机械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KDP晶体与抛光垫粗糙峰接触力学的数学模型并开展系统研究。根据Hertz理论对抛光过程中KDP晶体表面接触应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了抛光压力、摩擦系数、抛光垫杨氏模量和抛光垫粗糙峰半径等抛光参数对微机械作用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不同抛光条件下最大许用抛光压力。结合实验结果,对KDP晶体与抛光垫之间的微机械作用进行了实验验证,进一步揭示了KDP晶体无磨粒化学机械抛光去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氢钾晶体 无磨粒化学机械抛光 表面接触应力 微机械作用 力学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尼龙/碳钢摩擦副磨损量预测
7
作者 管永强 王建梅 侯定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6,共6页
在传动系统中,尼龙66制零件会与碳钢零件配合传递运动和转矩,由于尼龙66硬度远远低于碳钢,所以尼龙66制零件表面极易产生磨损导致失效,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尼龙66的摩擦磨损。为有效评估尼龙66与碳钢配对运行的摩擦磨损性能,在不... 在传动系统中,尼龙66制零件会与碳钢零件配合传递运动和转矩,由于尼龙66硬度远远低于碳钢,所以尼龙66制零件表面极易产生磨损导致失效,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尼龙66的摩擦磨损。为有效评估尼龙66与碳钢配对运行的摩擦磨损性能,在不同载荷下进行尼龙66/45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试验,通过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磨损形貌及磨痕的深度,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磨损量预测的灰色GM(1,1)模型,建立考虑表面接触应力的磨损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灰色理论预测尼龙66/45钢的磨损量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预测值和试验值的最大误差为9.26%,平均相对误差为3.60%。采用该预测模型进行尼龙零部件磨损寿命设计,无需开展大量重复性的磨损试验,能够快速为尼龙零部件的产品设计提供磨损量的参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6 表面接触应力 磨损深度 灰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