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式气冷器中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国强 顾众 +1 位作者 谢晶 陈旭升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1,共9页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的主导因素、改变板片尺寸和流量使最值点移动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伪临界温度对板式气冷器中h最值的出现更具有决定性;一定压力下的C_(p)最大值会随着压力的增加不断增大,但伪临界温度逐渐降低;减小板片尺寸或者增大质量流量,可以使得平均换热系数增加,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增大,而且由质量流量增加所带来的换热量增加幅度在3种工况下分别为12.72%,12.79%,11.75%,同时压降也会增加;当h最大值保持在6170 W/(m^(2)·K)或5120 W/(m^(2)·K)附近时,最值点中移不会使平均换热系数增加明显,而且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气冷器 超临界CO_(2) 表面换热系数 最值与最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集中热容法的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测算
2
作者 吴志杰 吴运新 +1 位作者 何鹏 袁忠禹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9-114,共6页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TC17钛合金水浴淬火过程中会经历3个主要阶段: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及对流冷却阶段。表面换热系数在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会快速增大,随后在对流冷却阶段会逐渐减小,在第50 s达到峰值1299 W/(m^(2)·℃),此时淬火面温度为355℃。将换热系数代入数值模型中进行温度场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温降曲线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7钛合金 表面换热系数 水浴淬火 改进集中热容法 数值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FORM反传热模型表面换热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18
3
作者 曹欣 孙志超 杨合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以7075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为对象,研究DEFORM反传热模型中控制参数对表面换热系数计算和温度预测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选择实测温度曲线上的拐点温度作为温度控制点,且表面换热系数初始值接近平均换热系数时,采用反传热模型确定... 以7075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为对象,研究DEFORM反传热模型中控制参数对表面换热系数计算和温度预测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选择实测温度曲线上的拐点温度作为温度控制点,且表面换热系数初始值接近平均换热系数时,采用反传热模型确定的表面换热系数所预测的冷却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的控制参数,并确定了7075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的表面换热系数,经冷却曲线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对比表明,采用DEFORM反传热模型确定的表面换热系数所预测的温度场有较高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换热系数 反传热模型 DE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高速气雾喷射淬火表面换热系数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冬芳 邵宝东 +6 位作者 程赫明 李建云 李自良 侯立军 侯杰 王丽凤 田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2-475,共4页
针对淬火过程中试件与淬火介质间的表面换热系数难于测量的问题,采用反传热求解方法,根据实验测定的试件表面的冷却曲线,通过非线性估计法和有限差分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随试件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氮气-雾化水混合物的冷却能... 针对淬火过程中试件与淬火介质间的表面换热系数难于测量的问题,采用反传热求解方法,根据实验测定的试件表面的冷却曲线,通过非线性估计法和有限差分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随试件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氮气-雾化水混合物的冷却能力与水淬或油淬差不多。在氮气-雾化水混合物喷射淬火过程中,开始时的表面换热系数趋于平稳,在Ms点(170℃)附近,表面换热系数明显增加。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相变潜热用于增加相变驱动力,从而克服相变阻力,完成马氏体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雾化水混合物 气体淬火 表面换热系数 数值计算 马氏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非线性表面换热系数半圆柱薄壳在快速冷却过程中的热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程赫明 黄协清 +1 位作者 方梦霞 谢建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得到半圆柱壳体快速冷却过程中内外表面的非线性表面换热系数。在此基础上 ,用有限单元法对半圆柱壳体的热应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在数值计算中 ,模拟钢的CCT图 ,计算了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 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得到半圆柱壳体快速冷却过程中内外表面的非线性表面换热系数。在此基础上 ,用有限单元法对半圆柱壳体的热应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在数值计算中 ,模拟钢的CCT图 ,计算了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的体积百分比 ,并将热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处理为相变体积百分比和温度的函数。所得结果表明 ,在半圆柱壳体快速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和变形计算中 ,有必要考虑非线性表面换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圆柱薄壳 快速冷却过程 非线性表面换热系数 有限单元法 热应力 变形 数值计算 淬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墙体表面换热系数的辨识方法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宁华 陈友明 +1 位作者 陈在康 张泠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3-87,共5页
实测了墙体表面热流和墙体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 ,并通过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法辨识分别得到了各算法的表面换热系数估计值。比较热流实测值和两种算法的热流预测值 ,可知遗传算法的预测热流与实验热流非常吻合 ,说明遗传算法是一种... 实测了墙体表面热流和墙体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 ,并通过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法辨识分别得到了各算法的表面换热系数估计值。比较热流实测值和两种算法的热流预测值 ,可知遗传算法的预测热流与实验热流非常吻合 ,说明遗传算法是一种利用墙体表面的动态实验数据获得表面换热系数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体表面换热系数 表面热流 遗传算法 最小二乘法 辨识方法 围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集中热容法的Mg-Gd-Y-Zr-Ag变形镁合金表面换热系数求解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忠禹 吴运新 +3 位作者 龚海 张涛 谢秋敏 彭顺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1289,共9页
表面换热系数作为淬火数值模拟过程的重要边界条件,其求解精度直接影响温度场、热应力场的演变规律。实验通过设计矩形淬火探头并进行单面水浴淬火,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降数据,采用改进的集中热容法对Mg-Gd-Y-Zr-Ag变形镁合金进行表面换... 表面换热系数作为淬火数值模拟过程的重要边界条件,其求解精度直接影响温度场、热应力场的演变规律。实验通过设计矩形淬火探头并进行单面水浴淬火,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降数据,采用改进的集中热容法对Mg-Gd-Y-Zr-Ag变形镁合金进行表面换热系数的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换热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水浴淬火过程存在蒸汽膜沸腾阶段、二次形核阶段以及对流换热阶段3个阶段,在第27秒时表面换热系数达到峰值2496.31 W/(m^(2)·℃),此时淬火面温度为211℃。用此方法计算得到的随温度变化的换热系数以列表的形式代入Abaqus有限元模型的相互作用模块,同一深度处仿真温度与实测温度最大相对误差为15%,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采用K-S双样本分布检验对仿真与实验的温度曲线进行分布检验,在合适的显著性水平下4个样本的统计量均不在拒绝域内,验证了改进的集中热容法用来求解水浴淬火过程中表面换热系数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镁合金 表面换热系数 水浴淬火 集中热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纲分析的油炒表面换热系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宏文 何腊平 +5 位作者 邓力 李翠芹 冯伦元 陈翠翠 余冰妍 常瑞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0,共8页
基于量纲分析原理导出4个无量纲量,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具有量纲和谐性的油炒过程表面换热系数(hfp)无量纲预测关系式,用残差分析修正后的决定系数R2达到0.973。采用5组验证集数据对获得的无量纲预测关系式可靠性进行验证,理论模型预测... 基于量纲分析原理导出4个无量纲量,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具有量纲和谐性的油炒过程表面换热系数(hfp)无量纲预测关系式,用残差分析修正后的决定系数R2达到0.973。采用5组验证集数据对获得的无量纲预测关系式可靠性进行验证,理论模型预测值与实测数据计算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79%。由此表明:量纲分析法用于油炒过程中流体—颗粒表面换热系数的预测,具有可靠性和普适性,可为食品烹饪及加工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换热系数 油炒 烹饪 量纲分析 预测模型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A85铝合金表面换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建平 葛鹏 侯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41-143,147,共4页
为了测量7A85铝合金表面换热系数以及优化反传热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的偏差,利用精密测温仪(GL900)对7A85铝合金片状试样进行了淬火冷却曲线测量,测量点A和B距端面间距为20 mm和40 mm。使用激光导热仪测量了在30~500℃之间试样的比热容,... 为了测量7A85铝合金表面换热系数以及优化反传热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的偏差,利用精密测温仪(GL900)对7A85铝合金片状试样进行了淬火冷却曲线测量,测量点A和B距端面间距为20 mm和40 mm。使用激光导热仪测量了在30~500℃之间试样的比热容,并进行了线性拟合。随后通过有限差分法外推得到端面冷却曲线,进而计算出表面换热系数。结果表明,使用室温比热容数据计算得到的端面淬火冷却曲线比实际曲线高,使用线性拟合后的比热容计算得到的端面淬火温度更准确。7A85铝合金端面换热系数随着温度降低,先增大后出现波动段,最终降低,在270℃时的最大表面换热系数为2250 W·m^-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A85铝合金 表面换热系数 比热容 反传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灯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测算研究
10
作者 李劲松 杨庆新 +5 位作者 牛萍娟 张献 张建新 金亮 李阳 孙连根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8-632,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根据LED灯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其表面温度的实际数值测定来推算LED灯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基于对流热平衡理论,设计了一种可以在较高表面换热强度条件下进行测试的装置,通过实验测定... 提出了一种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根据LED灯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其表面温度的实际数值测定来推算LED灯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基于对流热平衡理论,设计了一种可以在较高表面换热强度条件下进行测试的装置,通过实验测定LED灯上下表面的温度,结合曲线拟合对实测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得到较宽范围内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简单、实用,测试时间较短(实验准备与数据测定大约需要30 min),测试精度较高(数据拟合误差不高于0.2%),可靠性强,可以用于工程热设计等多种相关发热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热平衡 曲线拟合 工程热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高温合金端淬表面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佩 周萍 +2 位作者 赵天阳 陈卓 李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18-4129,共12页
端淬实验是研究材料冷却速率与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高通量方法,而工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则是端淬数值模拟研究的必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法、传热反问题法及流-固耦合分析法,计算了CSU-A1型镍基高温合金工件在空气端淬实验中的各表面... 端淬实验是研究材料冷却速率与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高通量方法,而工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则是端淬数值模拟研究的必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法、传热反问题法及流-固耦合分析法,计算了CSU-A1型镍基高温合金工件在空气端淬实验中的各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结合工件实验温度测点的冷却曲线及平均冷却速率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工件底端、侧部以及顶端的综合换热系数分别在323~555、16~30、58~184W/(m~2·K)之间。三种方法中,经验公式法获得的冷却曲线误差较大;传热反问题法的冷却曲线误差最小,但对实验数据及其他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强;流-固耦合分析法获得的平均冷却速率准确度最高,且不需要通过实验即可获取工件任意位置的换热系数,是研究气体端淬过程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淬实验 表面综合换热系数 流-固耦合分析法 传热反问题法 镍基高温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换热系数的求解与验证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园园 吴运新 廖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7-90,97,共5页
在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换热系数的正确求解是工件温度场、应力场模拟结果和实验相符的先决条件。分析换热系数反求法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编程实现该数学模型的求解。用求得的换热系数作为MSC·MARC建立的有限元模... 在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换热系数的正确求解是工件温度场、应力场模拟结果和实验相符的先决条件。分析换热系数反求法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编程实现该数学模型的求解。用求得的换热系数作为MSC·MARC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计算试件的温度场变化曲线,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厚板 淬火 表面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过程换热系数反求法的有限元实现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鹏 刘超英 魏兴钊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7年第6期34-36,71,共4页
在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换热系数的正确求解是工件温度场、应力/应变场模拟结果和实际相符的先决条件。分析换热系数反求法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实现该数学模型的求解。与有限差分求解法比较,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的换热系数曲线连续... 在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中,换热系数的正确求解是工件温度场、应力/应变场模拟结果和实际相符的先决条件。分析换热系数反求法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实现该数学模型的求解。与有限差分求解法比较,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的换热系数曲线连续、平滑,结果可靠,而且编程量小,用求得的换热系数计算试件中心的温度场变化曲线,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 表面换热系数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周期风洞上动叶表面压力和换热测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红才 朱惠人 +1 位作者 任战鹏 许都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采用短周期冷态传热风洞研究了某型放大动叶表面静压及换热系数分布,实验中雷诺数和叶栅压比范围涵盖了叶片的典型工作状态。结果表明:压比是影响表面压力系数的主要因素,雷诺数的影响可以忽略;雷诺数和压比都会影响表面换热系数和绝热... 采用短周期冷态传热风洞研究了某型放大动叶表面静压及换热系数分布,实验中雷诺数和叶栅压比范围涵盖了叶片的典型工作状态。结果表明:压比是影响表面压力系数的主要因素,雷诺数的影响可以忽略;雷诺数和压比都会影响表面换热系数和绝热壁温,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增加,吸力面转捩点前移,大雷诺数的换热系数分布趋势有别于小雷诺数;保持主流总温不变,随着叶栅压比的增大或雷诺数的减小,绝热壁温降低,小雷诺数下绝热壁温实验值低于平板的理论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风洞 表面压力系数 表面换热系数 雷诺数 叶栅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角对涡轮叶片表面流动及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樊剑博 朱惠人 +1 位作者 刘聪 李红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72-1377,共6页
利用短周期跨声速换热风洞测量非设计状态下攻角对涡轮叶片表面静压及换热的影响,研究攻角对涡轮叶栅压力分布及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攻角变化对吸力面压力分布影响较大,正攻角时在靠近吸力面前缘处产生很大的逆压梯度... 利用短周期跨声速换热风洞测量非设计状态下攻角对涡轮叶片表面静压及换热的影响,研究攻角对涡轮叶栅压力分布及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攻角变化对吸力面压力分布影响较大,正攻角时在靠近吸力面前缘处产生很大的逆压梯度,随攻角增大吸力面后部压力逐渐增高,负攻角时压力面前缘产生较小的逆压梯度;正攻角主要影响吸力面换热系数,随攻角增大吸力面前缘局部区域换热显著加强,负攻角主要影响压力面换热分布,随攻角减小压力面换热加强,大雷诺数下换热系数分布规律与小雷诺数时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风洞 非设计攻角 表面压力系数 表面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周期跨声速风洞叶栅换热实验验证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红才 朱惠人 +1 位作者 任战鹏 许都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9-54,共6页
利用短周期风洞,在发动机典型雷诺数和马赫数状态下对MarkII叶型进行了表面换热测量;用基于一维半无限假设的脉冲响应法将测量的表面温度处理为热流密度,并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主流绝热壁温和表面换热系数。实验结果与国外文献使用稳态实... 利用短周期风洞,在发动机典型雷诺数和马赫数状态下对MarkII叶型进行了表面换热测量;用基于一维半无限假设的脉冲响应法将测量的表面温度处理为热流密度,并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主流绝热壁温和表面换热系数。实验结果与国外文献使用稳态实验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误差分析,并将二维瞬态热分析法与脉冲响应法进行了对比,表明在叶片前缘曲率较大处、尾缘壁厚较薄处和换热系数剧烈变化处,一维半无限大假设条件遭到破坏,脉冲响应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风洞 脉冲响应法 表面换热系数 绝热壁温 瞬态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传热管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萌 金滔 +1 位作者 汤珂 陈国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07,共6页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SuperORV)是一种以海水为热源的新型气化器,它采用双层结构的传热管,可有效改善传统开架式气化器管束外结冰的状况并提高换热效率,而目前国内对该装置传热性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对SuperORV关键传热单元——传热管的...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SuperORV)是一种以海水为热源的新型气化器,它采用双层结构的传热管,可有效改善传统开架式气化器管束外结冰的状况并提高换热效率,而目前国内对该装置传热性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对SuperORV关键传热单元——传热管的换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SuperORV传热管整体换热过程的传热计算模型。该模型利用两组离散化方程组分别描述了SuperORV传热管气化段和加热段的传热过程,在给定的尺寸和边界条件下对传热管的整体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传热管各个局部的表面换热系数和温度分布曲线,进而推导出了传热管总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的分布曲线。海水和外翅片管上的温度分布曲线可用于预测传热管外表面易结冰的位置,传热管总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的分布曲线则可为传热管的整体换热性能描述提供帮助。该模型及相关模拟分析可望为该类气化器的设计、选型和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开架式气化器 LNG接收终端 气化 低温传热 沸腾传热 数值模拟 表面换热系数 温度分布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的沸腾换热与PEC评价
18
作者 王金锋 滕文强 +2 位作者 谢晶 朱生林 常婉莹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6,143,共7页
以套管结构为设计模型,通过外管流动的水对内管R32加热使其沸腾,采用CFD对不同数量竖凹槽的内螺旋波纹管进行沸腾换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内螺旋波纹结构强化了沸腾换热但增大了内管压降,表面换热系数和内管压强分别提高至... 以套管结构为设计模型,通过外管流动的水对内管R32加热使其沸腾,采用CFD对不同数量竖凹槽的内螺旋波纹管进行沸腾换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内螺旋波纹结构强化了沸腾换热但增大了内管压降,表面换热系数和内管压强分别提高至光管的147%,221%。随着竖凹槽数量的增加,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的表面换热系数和内管压降均先增大后减小,当竖凹槽数量为16时均达最大值,分别为光管的157%,261%。此外,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的强化沸腾效果与泵功率损耗的关系(PEC),发现竖凹槽数量为16时,PEC最大(1.523),因此,竖凹槽数量为16时,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凹槽 表面换热系数 压降 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柱群通道内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慧君 郭保仓 +2 位作者 杜保周 刘志刚 吕明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实现微小空间高效散热,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工质流经高度和直径均为500μ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时的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实验参数设定质量流速为341~598.3... 为实现微小空间高效散热,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工质流经高度和直径均为500μ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时的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实验参数设定质量流速为341~598.3 kg/(m^2·s),热流密度为20~160 W/cm^2,蒸气干度为0~0.2。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近似单调递减。在低干度区,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蒸气干度的增加而减小;受过冷沸腾气泡影响,工质进口温度越低,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越大;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气泡流型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且泡状流区的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明显高于环状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饱和沸腾 两相流 可视化 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表面温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宋款 张磊 孟庆林 《南方建筑》 2014年第5期120-122,共3页
本文在一维导热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蒸发过程的热平衡方程组,并采用了使用外表面总换热系数的简化模型与蒸发潜热模型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蒸发表面温度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室所得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 本文在一维导热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蒸发过程的热平衡方程组,并采用了使用外表面总换热系数的简化模型与蒸发潜热模型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蒸发表面温度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室所得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模型均能很好的与实测结果趋势一致,没有延迟现象。当采用外表面总换热系数的简化模型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很接近,最大相对误差为3.4%。而采用蒸发潜热模型则差别较大,最大相对误差达到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表面 表面换热系数 蒸发潜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