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13种常绿灌木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贺丹 原江琴 +4 位作者 高振飞 李朝梅 雷雅凯 刘艺平 董娜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2)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3)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灌木 颗粒物滞留 表面形态特征 粗糙度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路边9种植物叶片表面微结构及其滞尘潜力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鹏骞 朱明淏 +1 位作者 刘艳菊 杨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26-2133,共8页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在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是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叶片上下表皮的微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颗粒物的滞留潜力。叶片上的细纹结构、细胞之间的间隔、气孔等部位镶嵌着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叶片表皮的细纹结构越密集、细胞之间的间隔越小、气孔密度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越明显。另外,叶片表皮毛能够对颗粒物起到一定的滞留作用。植物分泌的液态状物质能够粘滞颗粒物。除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表面滞留的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的颗粒物最多,介于0.5~1 mm之间的次之,粒径>1 m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最少。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和O在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中广泛存在;Si、Fe、Mn等在大多数植物叶片上也有发现。以北京西三环这一市区主干道为例,根据不同元素在植物叶片上的积累,基本可以判断,植物借助叶表皮微形态学结构特征,在富集颗粒物的同时,对以燃油型、燃煤型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颗粒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形态特征 颗粒物 滞尘潜力 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常用体表骨性标志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黎明 金建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52-1355,共4页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是研究人体深层结构与表面关系的科学,它借助于人体的表面形态特征,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皮纹标志和一些标志线来确定深部脏器和结构的体表定位、大小、范围和走向,为体格检查和技术操作、手术定位... 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是研究人体深层结构与表面关系的科学,它借助于人体的表面形态特征,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皮纹标志和一些标志线来确定深部脏器和结构的体表定位、大小、范围和走向,为体格检查和技术操作、手术定位等提供比较强的应用性解剖知识,是解剖学知识走向实际应用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标志 体表定位 应用 康复治疗 表面解剖学 表面形态特征 深层结构 深部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兴6种常见绿化树种吸附PM_(2.5)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斌 鲁绍伟 +3 位作者 李少宁 陈波 马成东 李琛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7,共7页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小,且针叶树种PM_(2.5)吸附能力强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均值:4月在(0.008±0.002)^(0.053±0.008)μg/cm2之间、5月在(0.010±0.001)^(0.067±0.017)μg/cm2之间、6月在(0.014±0.001)^(0.328±0.073)μg/cm2之间,从不同月份看,表现为6月(0.093±0.124)μg/cm2>5月(0.031±0.023)μg/cm2>4月(0.027±0.019)μg/cm2;油松、白皮松叶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度较大,且气孔密集,开度较大,从而致使其吸附PM_(2.5)能力最强;而杨树、银杏、五角枫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颗粒物不易附着,且因蜡质的疏水特性,对植物表面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其吸附PM_(2.5)能力较弱;此外,叶表面存在绒毛有利于植物叶片吸附PM_(2.5)等颗粒物。因此,在绿化造林时可优先考虑种植叶表面粗糙、有绒毛存在的针叶树种,将更有利于PM_(2.5)等颗粒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_(2.5) 表面形态特征 气溶胶再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工程技术与工程仿生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世武 佟金 +1 位作者 张书军 陈秉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工程仿生研究本身在方法上具有逆向工程研究的特点。本文对逆向工程技术与工程仿生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讨了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进行生物体几何特征描述的一般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 工程仿生技术 生物体 表面几何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常绿针叶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彤 张丹 +3 位作者 杨轶晗 常宇飞 吴俊杰 王紫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77-82,共6页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植物叶表面的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观形态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气孔直径、沟壑宽度、沟壑数量皆与其滞留大气颗粒物量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针叶树种 滞留大气颗粒物 表面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不同树种吸附PM2.5能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鲁君悦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叶片吸附PM2.5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等组织有利于叶片吸附PM2.5;叶片表面平滑,凹凸起伏程度较小不利于叶片吸附PM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吸附量 表面形态结构特征 气孔密度 针叶树种 阔叶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