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表面弹性性质连续变化材料中激光声表面波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袁玲 沈中华 +2 位作者 关建飞 倪晓武 陆建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69-1773,共5页
基于金属材料近表面层弹性性质(杨氏模量)的连续变化,建立了一种激光在基底上的梯度材料中激发声表面波的理论模型,并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上表面激发出的超声波及其传播过程·讨论了表面层厚度的变化以及表面层弹... 基于金属材料近表面层弹性性质(杨氏模量)的连续变化,建立了一种激光在基底上的梯度材料中激发声表面波的理论模型,并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上表面激发出的超声波及其传播过程·讨论了表面层厚度的变化以及表面层弹性性质的变化对热弹条件下产生的声表面波波形特征的影响,并分别计算了两种情况下的声表面波的相速度色散,得到了两种情况下声表面波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超声学 有限元法 表面弹性性质 表面 色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弹性自由能k_(13)项与楔形液晶盒中阈值厚度附近的指向矢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邢红玉 杨国琛 +1 位作者 叶文江 李志广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考虑楔形液晶盒,液晶指向矢倾角θ是两个空间变量x,z的函数,即θ=θ(x,z)。导出了液晶盒的吉布斯自由能,其中包括表面弹性自由能k13 项。由拉格朗日 欧拉方程得到了θ(x,z)满足的微分方程。在k11 k33近似下,方程变为二维拉普拉斯方程... 考虑楔形液晶盒,液晶指向矢倾角θ是两个空间变量x,z的函数,即θ=θ(x,z)。导出了液晶盒的吉布斯自由能,其中包括表面弹性自由能k13 项。由拉格朗日 欧拉方程得到了θ(x,z)满足的微分方程。在k11 k33近似下,方程变为二维拉普拉斯方程。在阈值厚度 hc 附近θ很小,方程的解可近似为θ=cz(qx-1)。代入自由能表达式中,求极值可确定 c和q 的值。计算和讨论了k13项对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液晶盒 指向矢 阈值厚度 表面弹性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弹性能K_(24)项对液晶盒指向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关荣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0-535,共6页
采用混合锚定非对称楔形液晶盒,导出了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根据平衡态自由能最小的原理,利用变分的方法,得到了表面弹性能K24项存在时,指向矢分布满足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方程,计算讨论了K24项对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K24项... 采用混合锚定非对称楔形液晶盒,导出了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根据平衡态自由能最小的原理,利用变分的方法,得到了表面弹性能K24项存在时,指向矢分布满足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方程,计算讨论了K24项对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K24项对楔形液晶盒指向矢分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弹性能K24项 指向矢分布 楔形液晶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弹性波马达的工作机理和优化设计研究
4
作者 崔喜泉 吴兰 章海军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探讨了表面弹性波马达的工作机理和优化设计。采用具有能量循环功能的表面弹性波换能器结构,提高了表面弹性波马达效率,将马达的驱动电压阈值从100V降到了10V以下。在频率10MHz,峰峰值为10V的正弦电压激励下,获得振动幅度为20nm的表面... 探讨了表面弹性波马达的工作机理和优化设计。采用具有能量循环功能的表面弹性波换能器结构,提高了表面弹性波马达效率,将马达的驱动电压阈值从100V降到了10V以下。在频率10MHz,峰峰值为10V的正弦电压激励下,获得振动幅度为20nm的表面弹性波,马达的无负载速度达到0.34m/s,最大推动力输出达到0.06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机理 优化设计 表面弹性波马达 微执行器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BR确定面心立方金属的表面弹性参量
5
作者 刘建云 宋晶如 魏悦广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1-547,共7页
首先从能量变分出发基于同时考虑应变梯度效应和表面效应的跨尺度力学理论,推导出表面能和表面弹性本构等基本关系,然后基于简单的准连续Cauchy-Born法则(CBR)建立一种确定表面能密度以及表面弹性参量的方法.进一步以面心立方(face-cent... 首先从能量变分出发基于同时考虑应变梯度效应和表面效应的跨尺度力学理论,推导出表面能和表面弹性本构等基本关系,然后基于简单的准连续Cauchy-Born法则(CBR)建立一种确定表面能密度以及表面弹性参量的方法.进一步以面心立方(face-centre-cubic,FCC)金属为例,系统地获得了常用FCC金属表面弹性参量的数值,结果与他人应用分子动力学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尺度力学理论 面心立方金属 Cauchy--Born法则 表面能密度 表面弹性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六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压裂液体系流变性
6
作者 宾钰洁 韩晓阳 +4 位作者 田珍瑞 武志颖 张思琪 方波 卢拥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为开发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新稠化剂和新体系,以乙二胺、环氧氯丙烷、芥酸酰胺二甲基丙基叔胺(PKO-E)、氯乙酸钠为原料,分别研制了四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ET)、六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ET)和四聚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TZI),并将其... 为开发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新稠化剂和新体系,以乙二胺、环氧氯丙烷、芥酸酰胺二甲基丙基叔胺(PKO-E)、氯乙酸钠为原料,分别研制了四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ET)、六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ET)和四聚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TZI),并将其与反离子盐溴化钾(KBr)、水杨酸钠(NaSal)形成黏弹性胶束,获得4种VES压裂液新体系。考察反离子盐种类和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胶束体系流变性影响,获得黏弹性HET/KBr胶束体系的稳态黏度、流动曲线、黏弹性、触变性、热触变性及模量-温度曲线,以及HET/KBr胶束体系最优组成,建立四参数流变动力学方程描述黏度随剪切时间的变化曲线,建立四参数黏温方程描述HET/KBr体系温度触变性曲线,明确了HET/KBr、HET/NaSal、TET/KBr、TZI/KBr胶束体系流变性差异。初步考察了NaOH对HET/HSal延缓形成胶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表面活性剂 弹性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流变性 流变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四聚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杨酸钠胶束体系流变性研究
7
作者 张思琪 方波 +2 位作者 李昱蝶 田珍瑞 卢拥军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4-1171,共8页
为丰富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胶束压裂液体系,合成了一种新型四聚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TPC),其与水杨酸钠(NaSal)复配后形成黏弹性STPC/NaSal胶束压裂液新体系,并对胶束体系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四参数流变动力学方程可用于... 为丰富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胶束压裂液体系,合成了一种新型四聚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TPC),其与水杨酸钠(NaSal)复配后形成黏弹性STPC/NaSal胶束压裂液新体系,并对胶束体系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四参数流变动力学方程可用于描述胶束体系黏度随剪切时间变化曲线;四参数黏温关系模型可用于表征胶束体系黏度随温度变化曲线;证实STPC/NaSal胶束体系流动曲线符合Carreau模型。考察了反离子盐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STPC/NaSal胶束体系流变性影响,确定了STPC/NaSal胶束体系的最优质量组成为5%/1.6%。黏温关系结果表明,STPC/NaSal(5%/1.6%质量分数)胶束溶液表现出“热增稠”行为,其在90℃下的保留黏度为743.09 mPa·s,有望丰富耐高温VES压裂液体系。黏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曲线证实STPC/NaSal(5%/1.6%)胶束溶液具有温度触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聚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低聚表面活性剂 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芥酰丙基二甲基羧基甜菜碱与水溶性聚丙烯酰胺的溶液拉伸流变行为对比
8
作者 余率 陈昊 +3 位作者 王骥 殷鸿尧 韩一秀 冯玉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8,共9页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常被称为“活聚合物”或“平衡聚合物”,但其与聚合物溶液在拉伸流变行为方面的异同却鲜见报道。文中利用自行搭建的液珠滴落平板(DoS)拉伸流变仪,对比研究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芥酰丙基二甲基羧基甜菜碱(EDAB)与常用的...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常被称为“活聚合物”或“平衡聚合物”,但其与聚合物溶液在拉伸流变行为方面的异同却鲜见报道。文中利用自行搭建的液珠滴落平板(DoS)拉伸流变仪,对比研究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芥酰丙基二甲基羧基甜菜碱(EDAB)与常用的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的溶液拉伸流变行为。结果表明,PAM比EDAB溶液中的蠕虫状胶束具有更强的结构柔韧性,因此表现出更高的拉伸黏度和特殊的应变硬化行为。此外,相比于EDAB溶液,PAM溶液的拉伸流变行为对温度更为敏感,因为温度能加速PAM链段的解缠结过程。文中工作可加深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在拉伸流场下的溶液行为的理解,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水溶性聚合物 蠕虫状胶束 拉伸流变 冷冻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潘一 王瞳煜 +3 位作者 杨双春 王世栋 ABDUL QAYUM Zain Ullah 刘子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6-1574,共9页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是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清洁压裂液。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体系具有破胶后无残渣、携砂性好、滤失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但随着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及钻井深度的不断增加,丰富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体系迫...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是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清洁压裂液。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体系具有破胶后无残渣、携砂性好、滤失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但随着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及钻井深度的不断增加,丰富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发展和应用。根据压裂液配方不同,将其分为常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和非常规新型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总结了不同种类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组成、耐温耐剪切等性能及应用情况。分析表明,降低成本、研制简单的配制工艺是常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油田进行大规模实际应用及得到更完善的体系是非常规新型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环境 耐温性 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酸化用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溶液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罗明良 贾自龙 +3 位作者 刘佳林 温庆志 刘洪见 孙厚台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12-915,共4页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高表面活性及独特的流变特性可以作为理想的压裂、酸化、砾石充填等增产改造以及三次采油措施流体。详细介绍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的组成、制备与表征方法,阐述了典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流变特性研究现状;概...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高表面活性及独特的流变特性可以作为理想的压裂、酸化、砾石充填等增产改造以及三次采油措施流体。详细介绍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的组成、制备与表征方法,阐述了典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流变特性研究现状;概述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在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中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矿场推广应用尚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水力压裂 酸化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增黏转向的判别标准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雪峰 吴向阳 +2 位作者 朱杰 易爱文 陈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54,共5页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酸液体系是油田酸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如何评价其是否达到转向效果及转向效果判别标准方面鲜有报道。将酸液在储层中的流动视为达西渗流,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自转向酸增黏转向的原理...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酸液体系是油田酸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如何评价其是否达到转向效果及转向效果判别标准方面鲜有报道。将酸液在储层中的流动视为达西渗流,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自转向酸增黏转向的原理,推导增黏转向的判别标准,并采用岩心并联实验验证判别标准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必须同时满足pH值和阳离子浓度的要求,体系才能增黏;沿自转向酸液流动剖面上可将其分为高渗透区域、阻力区域、酸液滤液区域和原始地层区域,阻力区是实现自转向的关键;引入阻力孔隙体积倍数和无因次最大压力比推导了自转向酸均匀推进的判别依据;影响自转向酸实现理想转向的关键参数有无因次最大压力比、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自转向酸驱替后,并联岩心的渗透率均显著提高,根据推导的判别标准,判断该酸化处理并没有达到最佳转向效果。该项研究为深入掌握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自转向酸 黏度 转向 判别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新技术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均 何兴贵 +2 位作者 周小平 王萍 关兴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研究进展分为四个部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成胶破胶机理研究与认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研制与优选、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性能评价与研究、改性疏水(缔合)聚合物与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压裂液。通常粘弹... 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研究进展分为四个部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成胶破胶机理研究与认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研制与优选、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性能评价与研究、改性疏水(缔合)聚合物与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压裂液。通常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不含聚合物,只有几种添加剂,在含盐介质中自动成胶而不需要交联剂,遇地层产出油气和水会自动破胶而不需要破胶剂;该体系配液方便,操作性强,可有效控制缝高,施工摩阻小,在低渗透储层中滤失量小,储层伤害小,压后油气增产效果显著,特别适合渗透率小于5×10-3μm2的油气层压裂,在高渗透层中渗透率又比胍胶压裂液大而有利于采用端部脱砂压裂工艺。加强改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制备与应用研究以降低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成本是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弹性表面活性剂 改性疏水(缔合)聚合物 研究 进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6
13
作者 马利成 李爱山 +1 位作者 张晓云 吴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100,共3页
在酸化或酸压施工中,由于酸液的滤失和酸岩反应速度过快,导致活性酸液的穿透距离有限或酸液因不能分流转向而进入高渗透带,从而降低酸化或酸压施工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了交联酸、温控变粘酸等多种高分子类型酸液体系,但却容... 在酸化或酸压施工中,由于酸液的滤失和酸岩反应速度过快,导致活性酸液的穿透距离有限或酸液因不能分流转向而进入高渗透带,从而降低酸化或酸压施工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了交联酸、温控变粘酸等多种高分子类型酸液体系,但却容易对油藏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在室内合成了一种粘弹性表面活性剂SL,利用该表面活性剂配制了新型的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VDA-SL,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当酸液质量分数为25%左右时,VDA-SL粘弹性表面活性自转向酸的粘度为20mPa.s左右,当酸液质量分数从21%降低到10%时,粘度出现变化。其变粘特性及机理与文献报导的高分子类变粘酸明显不同,随酸液的消耗,其粘度约在酸液剩余质量分数为20%处开始增大,当酸液质量分数降低到15%左右时粘度出现最大值,可以达到650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自转向酸 性能评价 酸化 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侠清 张弛 +2 位作者 张贵才 葛际江 王宗圣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21-524,538,共5页
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组成结构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胶束的转变机制;通过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在国内外油田应用现状的广泛调研,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的VES在清洁压裂液、自转向酸等工艺技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并对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问... 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组成结构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胶束的转变机制;通过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在国内外油田应用现状的广泛调研,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的VES在清洁压裂液、自转向酸等工艺技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并对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VES具有特殊的分子组成和流变性质,在压裂、酸化、三次采油、钻井液以及流体减阻输送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清洁压裂液 自转向酸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用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J的合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馥 李圣涛 刘彝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8,42,共3页
清洁压裂液(VES)主要是采用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但常规VES存在刺激性大和由于吸附使储集层发生润湿反转带来伤害2大问题。研究表明这2个问题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来尽量避免。在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合成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J,并通过... 清洁压裂液(VES)主要是采用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但常规VES存在刺激性大和由于吸附使储集层发生润湿反转带来伤害2大问题。研究表明这2个问题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来尽量避免。在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合成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J,并通过测定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水杨酸钠加量下体系水溶液黏度得出了压裂液配方。该压裂液配方在70℃1、70 s-1下表观黏度达到100 mPa.s,具有较好的耐剪切能力和优异的破胶能力,破胶后均无残渣,对地层伤害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防止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纳米颗粒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泡沫压裂液性能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2 位作者 李小刚 费阳 齐双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7,共6页
为了实现低压、低渗、强水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研究了纳米颗粒在高温条件下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泡沫压裂液的性能影响。压裂液体系中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将亲水型纳米SiO_2颗粒和黏弹性的蠕虫状胶束加入到基液... 为了实现低压、低渗、强水敏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研究了纳米颗粒在高温条件下对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泡沫压裂液的性能影响。压裂液体系中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将亲水型纳米SiO_2颗粒和黏弹性的蠕虫状胶束加入到基液中,从而对泡沫的稳定和压裂液的增黏起到协同作用,最终提高了压裂液的高温抗剪切性、黏弹性、稳定性和悬砂性。实验结果表明,含有纳米SiO_2颗粒的VES泡沫压裂液配制简单、成本较低,抗高温能力达到120℃,能在地层条件下自动破胶,在90℃下的半衰期接近80 min。与常规压裂液相比,含纳米颗粒的VES泡沫压裂液性能提高显著,对于特殊油气藏的开发极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泡沫压裂液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曲占庆 曲冠政 +2 位作者 齐宁 路辉 张永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2,96,共5页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均质地层酸化处理新技术。相比于目前常用的转向酸液体系,该体系具有配制简单、破胶容易、对地层伤害少及缓速、降滤失的优点。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该酸液体系依靠粘弹性表面活性...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均质地层酸化处理新技术。相比于目前常用的转向酸液体系,该体系具有配制简单、破胶容易、对地层伤害少及缓速、降滤失的优点。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该酸液体系依靠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排列结构的变化实现酸液的转向、破胶。为了更好地研究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调研了中外关于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系统地总结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的转向及破胶机理、自转向酸主剂的选择原则、酸液体系的流变性分析。同时,对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的转向性能及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提出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自转向酸液体系 非均质地层 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a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大勇 陈馥 +2 位作者 刘徐慧 张启根 刘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用化学试剂长链烷基季铵盐CSAa制备了两种VES压裂液并研究了相关性能,其组成(CSAa/水杨酸钠/氯化钾/正丁醇,以g/dL为单位)如下:1.0/0.3/1.0/0.2;2.0/0.6/0.5/0.1。在耐温性测定中,1.0 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由30℃时的75.0 mPa.s降至50... 用化学试剂长链烷基季铵盐CSAa制备了两种VES压裂液并研究了相关性能,其组成(CSAa/水杨酸钠/氯化钾/正丁醇,以g/dL为单位)如下:1.0/0.3/1.0/0.2;2.0/0.6/0.5/0.1。在耐温性测定中,1.0 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由30℃时的75.0 mPa.s降至50℃时的37.5 mPa.s;2.0 g/dL CSAa压裂液的黏度由40℃时的225 mPa.s逐渐降至55℃时的110 mPa.s,再降至60℃时的65.0 mPa.s。在170 1/s剪切2 h后,剪切温度为42℃时1.0 g/dLCSAa压裂液的黏度下降26%,剪切温度为53℃时2.0 g/dL CSAa压裂液黏度下降9%。陶粒沉降速度测定结果表明,40℃、42℃时的1.0 g/dL CSAa压裂液(黏度分别为60和54 mPa.s)和50℃、53℃时的2.0 g/dL CSAa压裂液(黏度分别为180和145 mPa.s)携砂性能良好,而45℃、50℃时的1.0 g/dL CSAa压裂液和55℃、60℃时的2.0 g/dL CSAa压裂液,携砂性能则较差或很差。认为VES压裂液的携砂性能来源于棒状胶束网络,并不全由压裂液黏度决定。还考察了VES压裂液的破胶性能。图1表2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 长链烷基季铵盐 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 配方研究 携砂性能 棒状胶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茂章 宋新民 +5 位作者 马德胜 张群 周朝晖 蔡红岩 张帆 宣英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4-809,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突破快、无效水循环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通过界面性能和体相流变性能对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进行了评价和优化,得到了具有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功能,并具有良好注入性的粘...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突破快、无效水循环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通过界面性能和体相流变性能对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进行了评价和优化,得到了具有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功能,并具有良好注入性的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该表面活性剂还具有良好的界面性能,浓度介于0.05%~0.3%时,能够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2m N/m数量级,并具有迅速剥离油膜的能力。在0.15%以上,体系的粘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迅速升高,当浓度达到0.3%时,体系的粘度达到20.1 m Pa·s(50℃)。该体系能够通过直径0.2μm的核孔膜,而聚合物则因为堵塞核孔,不能通过0.2μm核孔膜。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8%左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低储层伤害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弹性表面活性剂 低界面张力 粘度 注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春芳 李应成 +2 位作者 沈之芹 沙鸥 王辉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2,共6页
借助黏度法、表面张力法、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AP-P5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P-P5与VES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对AP-P5-VES二元体系的表观黏度、表面张力影响较大。随VES质量浓度的增大,二元体系... 借助黏度法、表面张力法、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AP-P5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P-P5与VES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对AP-P5-VES二元体系的表观黏度、表面张力影响较大。随VES质量浓度的增大,二元体系的表观黏度快速升高后急剧降低再稳步升高。当VES的质量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二元体系的表观黏度开始高于单一聚合物的表观黏度。与单独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相比,随VES质量浓度的增大,AP-P5-VES二元体系的表面张力先低后高,最后趋于一致。VES与AP-P5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形态密切相关。当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态或球状胶束存在时,它与聚合物的疏水基团形成混合胶束;当表面活性剂以棒状胶束形态存在时,它与聚合物缔合形成混合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弹性表面活性剂 疏水基团 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