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推进等离子体对航天器表面带电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冯娜 李得天 +3 位作者 杨生胜 陈益峰 赵呈选 汤道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9-1454,共6页
电推进在轨工作时将产生低温稠密等离子体,与地球同步轨道的空间离子体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且等离子体中的低速交换电荷离子易受到卫星表面电位的作用,形成返流并作用于卫星表面材料,对航天器表面充放电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综合考... 电推进在轨工作时将产生低温稠密等离子体,与地球同步轨道的空间离子体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且等离子体中的低速交换电荷离子易受到卫星表面电位的作用,形成返流并作用于卫星表面材料,对航天器表面充放电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综合考虑材料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发射电流,分析电推进产生等离子体充电电流特性,基于充放电平衡方程进行电推进等离子体及空间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的表面带电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磁亚暴时期,航天器表面受到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的影响,其表面电位可高达–10~4 k V;电推进工作时,其羽流等离子体充电电流为10-3 A/m^2,远大于空间等离子体充电电流,从而成为卫星表面带电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电推进等离子体将航天器表面电位中和至–10 V,即电推进交换电荷返流可以有效缓解由空间等离子体造成的危害性表面充放电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地球同步轨道 表面带电 充放电平衡方程 空间等离子体 交换电荷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雾滴表面带电尘粒捕集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亢燕铭 王明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4,共4页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带电粉尘粒子在荷电雾滴上的捕集特性,主要考虑尘粒惯性和静电效应对于提高粒子捕集效率的相对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粒径区间内,粒子的惯性效应和雾滴与粒子间的库仑力对强化粒子靶效率的作用需要仔细加以辨认,同时...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带电粉尘粒子在荷电雾滴上的捕集特性,主要考虑尘粒惯性和静电效应对于提高粒子捕集效率的相对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粒径区间内,粒子的惯性效应和雾滴与粒子间的库仑力对强化粒子靶效率的作用需要仔细加以辨认,同时证明了当雾滴弱荷电时,对亚微米带电粒子捕集依然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效应 靶效率 表面带电尘粒 捕集特性 荷电雾滴 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体表面带电的均匀性研究
3
作者 常琳 孟泉水 王雪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0-822,共3页
分析了带电导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从电荷分布的微观解释和导体表面的特性出发,对带电导体表面电荷及分布做出了定性分析,并估算出任何带电体的带电层厚度均不超过一个原子的线度。根据带电导体与电介质的特性,给出了带电导体表面电荷与... 分析了带电导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从电荷分布的微观解释和导体表面的特性出发,对带电导体表面电荷及分布做出了定性分析,并估算出任何带电体的带电层厚度均不超过一个原子的线度。根据带电导体与电介质的特性,给出了带电导体表面电荷与表面外电场间的定量关系式,并进行了详细地计算讨论。进而得出,无论是怎样的带电体,都至少有2个带电表面,不存在理论分析中二维度的纯数学带电面。现实中的任意带电体,仅有宏观意义上的均匀带电表面,而微观上是不存在均匀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分布 表面带电 击穿场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的表面带电及其防带电设计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立 《航天器工程》 1994年第4期42-48,共7页
本文概要叙述了航天器表面带电对航天器系统的危害并提出在航天器设计和制造期间所必须考虑的相关问题。随后介绍了国外有关航天器表面带电问题的技术文档,其中包括用于评价和控制航天器带电影响的设计指南、航天器带电试验技术标准及... 本文概要叙述了航天器表面带电对航天器系统的危害并提出在航天器设计和制造期间所必须考虑的相关问题。随后介绍了国外有关航天器表面带电问题的技术文档,其中包括用于评价和控制航天器带电影响的设计指南、航天器带电试验技术标准及航天器带电手册。最后简要介绍了这些技术文档在减少航天器带电危害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设计 表面带电效应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撞击介质表面引发的带电现象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丹 贺永宁 李韵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共10页
现有关于介质微波部件微放电的相关研究多从谐振条件及出射电子产额方面出发分析微放电发生原因及其抑制方法,而很少分析航天器表面电位对于微放电发生的影响。文章对碰撞电子与介质表面相互作用后二次电子发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研... 现有关于介质微波部件微放电的相关研究多从谐振条件及出射电子产额方面出发分析微放电发生原因及其抑制方法,而很少分析航天器表面电位对于微放电发生的影响。文章对碰撞电子与介质表面相互作用后二次电子发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介质表面初始电位情况下,恒定能量的电子束流持续轰击介质表面时介质表面电位及电子束流碰撞能量的变化趋势;并对稳定后的电子束流碰撞能量和介质表面电位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平衡状态时的表面电位受初始电子能量及第二临界能量影响有明显改变。此外,文章探究了单一能量及连续能量入射介质表面时表面带电对于二次电子发射的影响,研究表明:带有电位的表面会使临界能量发生偏移量为-e的相对偏移;对于连续能量的入射电子束,介质表面带电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入射电子束的能量范围,从而影响微放电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表面带电 二次电子发射 碰撞能量 表面电位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中航天器带电与尾迹效应的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毕嘉眙 李磊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914,共6页
航天器充电和尾迹效应会对周围等离子体造成扰动,影响测量装置结果的准确性.利用SPIS (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oftware)分别模拟了航天器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光电效应以及航天器尺度对表面充电情况和尾迹效应的影响.结... 航天器充电和尾迹效应会对周围等离子体造成扰动,影响测量装置结果的准确性.利用SPIS (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oftware)分别模拟了航天器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光电效应以及航天器尺度对表面充电情况和尾迹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风环境下,等离子体密度稀薄,电子电流比光电子电流小得多,航天器表面为正电势,航天器后部有清晰的尾迹结构,尾迹带负电;光电效应可改变尾迹结构,与无光电效应相比,光电效应使得航天器尾迹尺度变大;由于太阳风定向运动动能大于航天器表面势能,航天器的尾迹结构与其几何尺寸有关,航天器尺寸越大,尾迹尺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表面带电 尾迹效应 PIC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成功使电子在绝缘体表面集聚的现象可视化
7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2,共1页
2016年6月7日日本东北大学与理化学研究所宣布,让经过微细加工的绝缘体表面带电之后,通过采用电子束全息摄影法,成功实现了绝缘体二次电子积聚现象的可视化。据发布资料介绍,这项成果可为直接观察以前一直看不到的电子积聚现象以及... 2016年6月7日日本东北大学与理化学研究所宣布,让经过微细加工的绝缘体表面带电之后,通过采用电子束全息摄影法,成功实现了绝缘体二次电子积聚现象的可视化。据发布资料介绍,这项成果可为直接观察以前一直看不到的电子积聚现象以及为复杂的集体运动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大学 绝缘体 电子束 可视化 表面 集聚 化学研究所 表面带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离子在蒙脱石-Cu2+表面吸附的离子特异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潘小丽 刘新敏 +1 位作者 李航 李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0-380,共11页
研究离子交换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有助于揭示离子-带电表面相互作用机制。以蒙脱石Cu2+饱和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恒流法研究不同浓度碱金属离子Li+、Na+和K+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建立1︰1型(LiNO3、NaNO3、KNO3)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吸附量... 研究离子交换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有助于揭示离子-带电表面相互作用机制。以蒙脱石Cu2+饱和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恒流法研究不同浓度碱金属离子Li+、Na+和K+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建立1︰1型(LiNO3、NaNO3、KNO3)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吸附量与体系吸附活化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Li+、Na+和K+在蒙脱石-Cu2+表面的吸附过程仅呈现出弱静电力作用下的一级动力学特征,并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效应。(2)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与体积效应共同决定了离子在双电层中的位置,从而导致表面电位存在差异;并且表面电位(绝对值)随着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加,表现为Li+>Na+>K+。(3)根据新建立的模型可预测吸附离子在双电层中的位置,进而求出体系的吸附活化能,并发现离子特异性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活化能决定的,同时本研究表明建立的新模型在固/液界面反应中具有普适性。本研究将对固/液界面反应理论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表面 离子吸附 表面电位 非经典极化 活化能 离子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中A-B-A绝缘结构的电场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拓 李盛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44-1948,共5页
提出了一种变插入层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三层(A-B-A)绝缘结构。分析了插入层(A)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对三层绝缘结构真空-绝缘子-阴极三结合点处和真空-插入层绝缘子(A)-主绝缘子(B)三结合点处电场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控制插入层电导率和介... 提出了一种变插入层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三层(A-B-A)绝缘结构。分析了插入层(A)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对三层绝缘结构真空-绝缘子-阴极三结合点处和真空-插入层绝缘子(A)-主绝缘子(B)三结合点处电场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控制插入层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可以有效降低真空-绝缘子-阴极三结合点处的电场又不至于使真空-插入层绝缘子-主绝缘子三结合点处电场过高。考虑了介质表面带电的情况,分析插入层介质表面带不同极性电荷对真空-绝缘子-阴极和真空-插入层绝缘子-主绝缘子两个三结合点电场分布的影响。估计了三层绝缘结构真空沿面闪络电压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插入层电导率或介电常数不断增大时,真空沿面闪络电压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A-B-A绝缘结构 真空沿面闪络 三结合点 电场分布 表面带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源型航天器主动电位控制方法
10
作者 银鸿 李得天 +3 位作者 柳青 刘海波 秦晓刚 杨生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11-3818,共8页
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地磁场等相互作用,会引起充放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空间任务。通过等离子体源发射人为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航天器表面电位,保障航天器运行安全,且较其他电位控制方法更灵活、高效,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基础... 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地磁场等相互作用,会引起充放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空间任务。通过等离子体源发射人为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航天器表面电位,保障航天器运行安全,且较其他电位控制方法更灵活、高效,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基础薄弱。为此,基于航天器电流平衡方程进行航天器带电理论分析,并结合球对称模型对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理论进行阐述;进一步通过SPIS(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ystem)仿真平台模拟分析空间等离子体和人为等离子体对航天器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GEO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的作用下,航天器不同材料表面存在不等量带电,且电位可达−14000 V;等离子体源工作可高效地将航天器控制在−10 V以内,控制器适合安装于卫星东侧面,其净发射电流直接影响着控制效果;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地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等离子体源控制器可将−6000~−5000 V的航天器模拟件在数秒内控制至0 V左右,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技术对航天器表面高电位及不等量带电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上研究成果将为其空间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带电 空间等离子体 人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源 主动电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评估阳离子交换吸附活化能的方法(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嫣婷 刘新敏 +5 位作者 田锐 丁武泉 修维宁 唐玲玲 张静 李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98-2003,共6页
离子和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纳米/胶体颗粒表面上离子吸附控制,同时它决定着颗粒的微观性质、界面反应过程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现有的离子界面反应理论没有考虑到离子特异性对离子-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带电颗粒表面... 离子和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纳米/胶体颗粒表面上离子吸附控制,同时它决定着颗粒的微观性质、界面反应过程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现有的离子界面反应理论没有考虑到离子特异性对离子-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带电颗粒表面离子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蒙脱石胶体表面离子吸附平衡存在着强烈的离子特异性效应。离子和表面之间的吸附能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粒子电荷密度(绝对值)升高而增加。根据建立的模型还可预测吸附反离子在扩散层中的位置,进而可计算出离子的吸附能与活化能。活化能直接决定了离子的吸附饱和度,且不同的离子遵循相同的规律。本研究表明建立的离子-表面相互作用模型在固/液界面反应中具有普适性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特异性效应 离子吸附 带电表面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