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富含羧基的单分散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快速自组装制备胶体晶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志民 陈鑫 +3 位作者 张恺 崔铁钰 崔占臣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60-564,393,共6页
在 2 0~ 70℃范围内 ,用垂直沉积的方法可使表面富含羧基的单分散交联聚合物微球在不同的基底上快速自组装成三维有序的胶体晶 .不同粒径的微球形成的胶体晶其光禁带峰位不同 ,因此可调控不同波长的光在胶体晶中的传播 .利用紫外 -可... 在 2 0~ 70℃范围内 ,用垂直沉积的方法可使表面富含羧基的单分散交联聚合物微球在不同的基底上快速自组装成三维有序的胶体晶 .不同粒径的微球形成的胶体晶其光禁带峰位不同 ,因此可调控不同波长的光在胶体晶中的传播 .利用紫外 -可见光谱研究了胶体晶的光禁带峰位与组成其微球粒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随着构成胶体晶微球粒径的增大 ,胶体晶光禁带峰位发生了红移 ,而随着入射光角度的增大 ,胶体晶的光禁带峰位发生了蓝移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它条件对聚合物微球有序排列的影响 ,发现聚合物微球在 p H值为 3 .0~ 1 3 .0范围内可以形成三维有序自组装胶体晶 .这是由于在不同的 p H值下 ,聚合物微球表面发生羧基化及去羧基化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富含羧基的聚合物微球 垂直沉积法 快速自组装 胶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为例
2
作者 周娅芹 王健 +2 位作者 樊康杰 路宇豪 魏鸿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437-15446,共10页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性能以及复合体系的配伍性以及流变性进行评价;开展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岩心驱替实验,优选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注入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开展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制作可视化模型,对复合体系的调驱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粒径中值为3.755μm,老化30 d时膨胀倍数为2.15,残余阻力因子为2.50,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18 5 mN/m,两者之间的配伍性较好,复合体系黏度与剪切速率间呈剪切稀释特性;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分注的后续水驱采收率可达22.84%,比混注的采收率增加了10.42%;注入复合体系后,并联岩心模型采收率提高18.79%以上,且复合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改善程度随着并联岩心的渗透率级差增大而增大,可使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增加25.63%以上;调驱可视化实验表明,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高、中渗通道中的无效水循环,启动小孔隙中的原油,提高整体驱油效率。研究成果为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现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组油藏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用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曲文驰 李还向 +2 位作者 但庆祝 张安治 马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0,239,共5页
针对低渗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严重、水窜严重,常规调驱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难题,对实验室自制的聚合物微球(聚丙酰胺类微球)/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型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展开研究。在复合调驱体系配伍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 针对低渗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严重、水窜严重,常规调驱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难题,对实验室自制的聚合物微球(聚丙酰胺类微球)/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型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展开研究。在复合调驱体系配伍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了复合调驱各段塞的注入参数,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配伍性,最优的复合注入体系为0.4 PV聚合物微球溶液(2000 mg/L)+0.3 PV表面活性剂溶液(2000 mg/L),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采收率幅度达15%以上。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在裂缝性低渗油藏中具较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配伍性 低渗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交替段塞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蒲万芬 赵帅 +3 位作者 袁成东 王松 马新平 谢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4期69-73,共5页
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耐温抗盐型聚合物微球S5和耐温抗盐低界面张力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GH。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测定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采用并联岩心物理模拟驱替装置,开展不同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交替段塞调... 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耐温抗盐型聚合物微球S5和耐温抗盐低界面张力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GH。在高温高盐条件下,测定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采用并联岩心物理模拟驱替装置,开展不同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交替段塞调驱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体系在95℃和22×10~4mg/L矿化度条件下老化三个月后可以将界面张力降低至超低水平;在渗透率为(70~350)×10^(-3)μm^2的岩心中,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在非均质条件下,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交替段塞的调驱效果明显好于表面活性剂体系,开展水驱+微球驱+表活剂驱+后续水驱和水驱+微球驱+再次水驱+表活剂驱+后续水驱,其低渗透率岩心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5.59%和14.72%。该研究对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注入方案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温抗盐 非均质条件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交替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天江 赵燕红 +1 位作者 程辰 曹荣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0,81,共6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特点,提出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巯基苯甲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等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微球,以烷醇酰胺聚氧乙烯聚醚磺酸盐与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特点,提出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巯基苯甲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等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微球,以烷醇酰胺聚氧乙烯聚醚磺酸盐与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为原料制得表面活性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微球混合液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了聚合物微球与混合液的调驱性能,优选了复合调驱注入方式,并在安塞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初始粒径为50~300 nm,具有水化膨胀特性,膨胀倍数为20~100倍。微球在水化膨胀过程中产生聚集特性,分散性、球形度均较好,且粒径呈高斯正态分布。表面活性剂适宜用量为3 g/L。聚合物微球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混合液黏度增大,微球分散相颗粒屏蔽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以及形成胶束的能力,导致油水界面张力降幅变小,不利于表面活性剂驱油。聚合物微球溶液对岩心的封堵性较好,微球质量浓度大于4 g/L时的封堵率约80%。体积比为1∶1的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段塞式注入岩心的驱油效果好于二者混合式注入。该体系在安塞油田现场的应用效果显著,累计增油357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复合调驱 提高采收率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余彩莉 王丰昶 +2 位作者 蔡溢达 陈传伟 张发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3-1027,共5页
以松香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HR)、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研究St和MAA质量比例、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 以松香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HR)、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研究St和MAA质量比例、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等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电导滴定法对微球表面羧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微球球形较好,表面羧基含量达0.146mmol/g,加入MAA后微球的热稳定性变化不大。合成微球较优工艺条件:m(HR)∶m(St+MAA)∶m(DVB)=1∶1.5∶0.4,m(St)∶m(MAA)=3∶3,明胶用量4%(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羧基 聚合物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级羧基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瑞建 孟凡君 徐英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8,共4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表面含羧基的聚合物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羧基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并采用电导滴定法对微球表...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表面含羧基的聚合物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羧基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并采用电导滴定法对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进行表征。考察了羧基聚合物微球粒径及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验条件范围内最佳的乳液聚合条件为:AA摩尔百分含量≥12%,每摩尔单体用≥3.8226g SDBS乳化,用≤1.9114g KPS引发,KPS分两次(2/3,1/3)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功能基聚合物 羧基聚合物 纳米级 电导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表面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分子识别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进 牛延慧 王超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19-1524,共6页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二氧化硅微粒表面通过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以壬基酚(NP)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壬基酚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及比表面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呈均匀分散的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二氧化硅微粒表面通过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以壬基酚(NP)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壬基酚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及比表面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呈均匀分散的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情况,并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聚合物对NP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对壬基酚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性,最大结合量可达184.6 mg/g。印迹聚合物对NP的吸附量高于其结构类似物对特辛基酚和双酚A的吸附量,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壬基酚 二氧化硅 聚合物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蒋旭红 吴嫦秋 +1 位作者 刘展眉 程杏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7-171,176,共6页
以Poly(GMA.DVB)微球为载体,将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连接到微球表面,然后以茶碱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 以Poly(GMA.DVB)微球为载体,将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连接到微球表面,然后以茶碱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引发聚合,在Poly(GMA—DVB)微球表面上均匀地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借助红外、电镜、粒度等表征方法对微球的制备进行了评价和探讨,采用静态法研究微球对茶碱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表明,分子印迹微球的接枝率随着载体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的增加以及溶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分子印迹微球对茶碱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咖啡碱识别选择性系数为2.81~3.62,室温吸附3h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印迹聚合物 茶碱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丰昶 余彩莉 +2 位作者 许建本 陈传伟 张发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7-782,共6页
利用自制的含羧基功能基团的松香基聚合物微球,研究其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1∶250 g·m L^(-1)、p H=10.14、在313 K吸附300 min时,微球对MB的吸附量达到了38.1 mg·g^-,重复吸附5次后吸... 利用自制的含羧基功能基团的松香基聚合物微球,研究其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1∶250 g·m L^(-1)、p H=10.14、在313 K吸附300 min时,微球对MB的吸附量达到了38.1 mg·g^-,重复吸附5次后吸附率保持在87%。通过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该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S=24.66 J·mol^(-1)·K^(-1),△H=5.92 k J·mol^(-1),吸附△G<0,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量的增大。根据动力学研究可知,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羧基 聚合物 吸附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玉伟 渠波 +1 位作者 曹培涛 周俊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6,I0004,共5页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表面活性剂GSR-1的界面性能,并评价了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配伍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高、低渗岩心并联的方式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在温度为120℃时膨胀倍数可以达到6.74倍,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对渗透率为30~150mD的岩心,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表面活性剂溶液在120℃下放置30d后界面张力值仍能保持在10^-3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同时,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非均质条件下,复合调驱体系对低渗岩心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驱,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提高采收率达23.3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调驱措施后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生产井日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控水增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裂缝性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复合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庆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6-720,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JWQ-11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和封堵性能,当JWQ-11质量浓度为2000 mg/L、注入量为0.3 PV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率均在90%以上;表面活性剂SGS-Ⅱ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驱油效果,当SGS-Ⅱ质量浓度为25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 mN/m数量级,当其注入量为0.3 PV时,低渗岩心水驱后采收率提高12.0百分点以上;水驱后,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和后续水驱总共提高采收率24.2百分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W31井组实施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措施后,注入井高渗层吸液量下降,低渗层吸液量增大,生产井日产油量提升1倍以上,含水率明显下降,达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调驱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离子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爱民 穆锐 王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01-1304,共4页
首先采用不同的偶联剂对超细负离子粉进行表面改性,再分散到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热塑性聚氨酯(PU)以及过氧化苯甲酰(BPO)组成的混合物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包含有负离子粉的聚合物微球。结果表明,2.5... 首先采用不同的偶联剂对超细负离子粉进行表面改性,再分散到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热塑性聚氨酯(PU)以及过氧化苯甲酰(BPO)组成的混合物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包含有负离子粉的聚合物微球。结果表明,2.5%的硅烷偶联剂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聚合物微球的粒径越大能够包含的负离子粉越多;随聚氨酯添加量的增加,微球中负离子粉的平均含量及负离子粉的有效利用率均大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离子粉 表面改性 悬浮聚合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比表面积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彦辉 李景民 +1 位作者 安清明 宋光坤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1,47,共7页
为了获得羧基化的聚合物微球,利用改进的二步溶胀法,以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的聚苯乙烯种子微球溶胀羧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羧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研究羧基单体种类、种子球添加量对微球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并采用XPS和... 为了获得羧基化的聚合物微球,利用改进的二步溶胀法,以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的聚苯乙烯种子微球溶胀羧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羧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研究羧基单体种类、种子球添加量对微球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并采用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以苯乙烯-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为原料聚合得聚合物微球形貌不规整,且颗粒大小不一,原因推测为甲基丙烯酸亲水性强,不易与二乙烯基苯及聚苯乙烯种子微球互溶,造成不能完全共聚;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酸叔丁酯为原料进行聚合能得到形貌良好,比表面积大的微球颗粒,力学性能适中;在聚苯乙烯种子微球质量∶BA质量∶DVB质量=1.5∶10∶8时,得到了形貌较好、比表面积达到9.312 m2/g的丙烯酸叔丁酯改性聚苯乙烯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苯乙烯 丙烯酸叔丁酯 大比表面 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模型的纳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文景 赵鹏云 +1 位作者 杨海恩 赵倩云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常规粒径匹配理论认为,聚合物微球能否进入地层孔隙并向深部运移,取决于粒径和地层孔喉直径的匹配关系,但无法充分解释纳米聚合物微球粒径越小、调驱效果越好的现象。文中根据微观实验明确了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主要作用形式,建立... 常规粒径匹配理论认为,聚合物微球能否进入地层孔隙并向深部运移,取决于粒径和地层孔喉直径的匹配关系,但无法充分解释纳米聚合物微球粒径越小、调驱效果越好的现象。文中根据微观实验明确了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主要作用形式,建立了纳米聚合物微球沉积调控关键渗流参数数学模型,同时建立了2种基于毛细管模型的聚合物微球调驱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在孔隙中的作用形式主要为沉积,通过沉积使得液流部分转向,进而达到扩大波及体积的目的;纳米聚合物微球调控储层渗透率的作用机理,是沉积后改变了孔隙的比表面积;算例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通过沉积调驱的效果优于常规微球的封堵作用,也与数学模型及现场使用结果相符。该研究揭示了纳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为现场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模型 聚合物 数学模型 深部调驱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Es硅胶表面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识别特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康永锋 段吴平 +2 位作者 李艳 谢晶 康俊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9-62,共4页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选择结合作用最强的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胶表面进行修饰,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模板分子,在硅胶表面聚合制备了邻苯二甲酸...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选择结合作用最强的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胶表面进行修饰,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模板分子,在硅胶表面聚合制备了邻苯二甲酸酯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用傅里叶红外和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吸附等温曲线实验选择了效果最好的正己烷作为溶剂,实验表明:MIPMs-模板分子在4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Scatchard法分析了MIPMs-模板分子的吸附平衡常数(K)和吸附容量(Q),结果显示高吸附容量曲线Kd1=36.36mmol·L-1,Qmax1=33.58μmol·g-1;低吸附容量曲线Kd2=0.8850mmo·L-1,Qmax2=8.504μmol·g-1。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IPMs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硅胶 表面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Ms)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碧云 刘瑾 +2 位作者 付世财 张伟 王佳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2-94,共3页
采用分散聚合、无皂乳液聚合,经皂化水解,分别制备出羧基含量不同的4种单分散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利用FT-IR、SEM、电导率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皂化过程等对微球的形态、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改变反应原料配... 采用分散聚合、无皂乳液聚合,经皂化水解,分别制备出羧基含量不同的4种单分散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利用FT-IR、SEM、电导率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皂化过程等对微球的形态、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改变反应原料配比、皂化时间等能可控制备出0.25μm、0.45μm、0.8μm等粒径不同的羧基功能化微球;利用丙烯酸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经皂化水解可显著提升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至0.26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合物 表面羧基 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离子粉表面改性方法与聚合物包覆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爱民 穆锐 苏昭玮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238,共7页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改性方法对负离子粉表面改性的效果。方法以KH-570为改性剂,分别采用球磨法、溶剂回流法和干研磨法对超细负离子粉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将改性后的负离子粉分散到丙烯酸酯单体中,通过悬浮聚合在负离子粉表面生成聚合物...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改性方法对负离子粉表面改性的效果。方法以KH-570为改性剂,分别采用球磨法、溶剂回流法和干研磨法对超细负离子粉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将改性后的负离子粉分散到丙烯酸酯单体中,通过悬浮聚合在负离子粉表面生成聚合物包覆层,并制备成包含负离子粉的聚合物微球体。通过7230G分光光度计对比粉体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的悬浮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粉体的形貌特征以及聚合物包覆后粉体表面与聚合物的结合状况。分离出未被聚合物包覆的负离子粉,计算负离子粉的有效包覆率。采用COM-3010PRO负离子测试仪测试聚合物包覆前后负离子的释放性能。通过综合对比和分析,判断改性方法的优劣。结果三种改性方法都可以实现对负离子粉表面的有机化改性。负离子粉表面有机化改性后,平均粒径减小,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分散悬浮稳定性明显增加。通过悬浮聚合可以得到聚合物包覆的负离子粉体微球,负离子粉在聚合物中分布均匀、结合牢固,聚合物有效包覆率最高可达79.2%。从改性后负离子粉的悬浮稳定性、聚合物包覆率、在聚合物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负离子释放性能等方面,均体现出球磨法最优,溶剂回流法次之,干研磨法最差的规律。结论球磨法是最佳的处理方法,负离子粉在聚合物中分布均匀,聚合物有效包覆率高,负离子释放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改性 负离子粉 聚合物包覆 聚合物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对大尺寸双层空心微球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琳 李洁 +5 位作者 初巧妹 刘一杨 刘梅芳 李婧 张占文 李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显著降低了PS薄膜的亲水接触角,提高了PS与PVA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PS薄膜对PVA的吸附速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结果证明:在PVA固化过程中,由于PVA与T-20的相比太大,PS表面吸附的表面活性剂T-20部分会被PVA置换、迁移至PVA溶液中。T-20的迁移提高了制备双层球过程中水相与外油相的粘度比且显著降低PVA溶液表面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单分散。因此,T-20是制备大尺寸PS-PVA双层空心微球有效的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大尺寸双层空心聚合物 乳液封装法 表面改性 PS-PVA双重乳粒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化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的合成及其在织物防伪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明 黄亮 +2 位作者 罗龙永 毕曙光 冉建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0,共7页
为解决防伪技术中荧光织物制备方法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CPS),再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吸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羧基... 为解决防伪技术中荧光织物制备方法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CPS),再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吸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羧基化聚苯乙烯荧光微球(CPS-FITC),最后将其负载于织物上制备荧光织物。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荧光微球和荧光织物在紫外灯(365 nm)下具有明亮的黄绿色荧光,且放置不同时间(1~9 d)、在不同的pH值(3~11)下,经多次摩擦和水洗后均能保持良好的荧光稳定性。该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且荧光强度高,可用于不同织物的防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防伪 羧基化聚苯乙烯 异硫氰酸荧光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静电自组装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