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辐照猪肉透热深度影响因素和表面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谷宏圆 苏润洲 戴福临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96,共5页
生物组织吸收微波辐照的影响因素及微波辐照效率是临床上进行体外辐照治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以猪肉样本块为研究对象,用频率为2450 MHz的微波,通过控制辐照的3个变量(时间、功率、距离),分别探测了表层、透热最深层的温度和微... 生物组织吸收微波辐照的影响因素及微波辐照效率是临床上进行体外辐照治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以猪肉样本块为研究对象,用频率为2450 MHz的微波,通过控制辐照的3个变量(时间、功率、距离),分别探测了表层、透热最深层的温度和微观组织形貌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增大辐照功率提升上表面温度效果最明显;根据不同深度位置的温度变化曲线,当上表面达到一定温度后才产生透热深度;从理论上解释了由于极化和弛豫现象而使上表面温度影响透热深度的原因,并由热传导方程的推导公式,验证了控制辐照影响上表面温度能够间接影响透热深度的实验结果,为微波辐照热疗中温度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照 影响因素 表面变化 生物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表面结构变化的SEM图像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松 孙学信 +4 位作者 李敏 向军 孙路石 李玲 程俊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3-467,共5页
介绍了SEM图像分析的多种方法 ,并讨论了各自的描述能力。利用这些方法分析煤在燃烧各阶段SEM图像。通过研究得到煤在燃烧过程中表面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 ,同时可获得表面孔的某些参数变化历程。分析表明 ,淮南低变质煤在 85 0℃燃烧过程... 介绍了SEM图像分析的多种方法 ,并讨论了各自的描述能力。利用这些方法分析煤在燃烧各阶段SEM图像。通过研究得到煤在燃烧过程中表面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 ,同时可获得表面孔的某些参数变化历程。分析表明 ,淮南低变质煤在 85 0℃燃烧过程中 ,煤焦颗粒表面的分维数有一个先变低后变高的过程 ,煤焦表面分维数在 2 2至 2 5区间内变化 ;同时孔径分布由近双曲线分布变化为近正态分布 ,孔洞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增加。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对图像的分形维数数值产生影响 ,确定合适的计算方法是分形理论在煤燃烧领域中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SEM图像 簇分析 统计分析 燃烧 表面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4年喀喇昆仑山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蒋宗立 王磊 +6 位作者 张震 刘时银 张勇 唐志光 魏俊锋 黄丹妮 张莎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9,共8页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必要。音苏盖提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是典型的大型表碛覆盖冰川。通过应用TanDEM-X/TerraSAR-X(2014年2月)与SRTM-X DEM(2000年2月)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计算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并结合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跃动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0—2014年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了1.68±0.94 m,即冰川整体厚度在减薄,年变化率为 -0.12±0.07 m·a-1。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分布不均,其中南分支(S)冰流冰川整体减薄较为显著,冰川南分支冰流运动速度较快,前进/跃动的末端占据了冰川的主干,阻滞原主干冰川物质的向下运移(跃动),导致原主干冰舌表面高程上升;冰川厚度减薄随着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同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低海拔表碛区域消融大于裸冰区,可能存在较薄表碛,因热传导高、覆盖大量冰面湖塘和冰崖存在,加速了冰川消融;在坡度小于30°的区域,冰川厚度减薄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加剧;坡向朝南冰川厚度略微增加(0.01 m),西南坡向冰川厚度略微减薄(-0.03 m),其他坡向冰川厚度减薄明显。近14 a来,表碛覆盖的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下降表明物质处于亏损状态,冰川跃动导致局部冰川表面高程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苏盖提冰川 TanDEM-X/TerraSAR-X 差分干涉测量 表面高程变化 冰川跃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夯土建筑遗址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博 周仲华 +2 位作者 张虎元 张永霞 郑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7-871,共5页
在国内首次把红外热像仪应用于交河故城土遗址保护中,解决了土遗址表面温度测量的难题。通过对夯土建筑遗址墙体表面温度的监测,得出墙体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监测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墙体朝向、风化程度等是影响土... 在国内首次把红外热像仪应用于交河故城土遗址保护中,解决了土遗址表面温度测量的难题。通过对夯土建筑遗址墙体表面温度的监测,得出墙体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监测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墙体朝向、风化程度等是影响土遗址墙体表面温度的重要因素。监测期间墙体的最高日温差达35℃,若在极端条件下则会更高,剧烈的温度变化减弱了土体强度,加剧了土遗址的劣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拟合的方法,建立了夯土建筑遗址表面温度预报模型,通过气温即可计算出土遗址墙体表面的日温差,为土遗址的水热研究、盐分运移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建筑遗址 红外热成像法 表面温度变化规律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ery冰架附近区域年际表面高程变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谢欢 顾振雄 +1 位作者 刘俊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69-1273,1280,共6页
使用基于坡度改正的ICESat(冰云和地面高度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重复轨分析法对2003至2009年2月与10月Amery冰架及其附近区域进行了表面高程变化分析.该区域的ICESat轨道重复轨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00m,平均坡度为0.3%,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 使用基于坡度改正的ICESat(冰云和地面高度卫星)激光测高数据重复轨分析法对2003至2009年2月与10月Amery冰架及其附近区域进行了表面高程变化分析.该区域的ICESat轨道重复轨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00m,平均坡度为0.3%,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重复轨间的坡度改正可以消除坡度对重复轨之间高程点投影时的影响.最终得到了2003~2009年2月和10月的总体平均高程变化,以及不同高程区间内的平均高程变化.结果表明海拔较低即更靠近海洋的区域高程变化剧烈,波动范围在±40cm左右甚至超出,而海拔较高即内陆区域的高程变化较缓和,波动范围在±10c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云和地面高度卫星(ICESat) 重复轨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 坡度改正 表面高程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形成过程中硬组织替代材料表面化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欧国敏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1997年第4期231-234,共4页
材料表面化学成份是影响界面形成过程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钛及其合金、生物玻璃陶瓷、钙磷灰石3类材料界面形成过程中材料表面的化学改变和形成过程,认为产生组成和结构类似干骨中磷灰石的表面层,是所有生物活性硬组织替代材料的共性。
关键词 表面化学变化 磷灰石层 生物活性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鹏飞 刘海龙 +1 位作者 章丽娜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强迫上层垂向分辨率为10m的海洋模式LI-COM,模拟出了SST日变化一些特征,同时海洋的上层流场也产生明显日变化。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与观测接近,且受太阳辐射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调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约为0.3~0.4℃)比观测偏小约0.1~0.2℃。模拟的SST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5~16时(当地标准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峰值2~3个小时,接近观测。进一步减弱混合后,模拟的日变化振幅增加约0.1℃,更接近观测。这说明在东太平洋冷舌区SST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和垂直混合影响。此外,混合减小后,在太阳辐射日变化调制下,平均态(如混合层、温度和流场)也出现明显变化。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北侧,弱混合导致混合层变浅,变浅使热量堆积进而使平均SST升高约0.3℃;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南侧,经向平流加强导致平均SST降低约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SST)日变化 模拟 混合 东太平洋冷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紫外光老化落叶松木材表面材色变化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符瑞云 符小慧 +3 位作者 张文博 黎冬青 管成 张厚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自然光中的紫外光在木材表面产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是木材在自然环境中老化降解速度最快,反应最强的化学过程。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探讨了落叶松表面材色在340 nm波长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老化状况。不同时间(180,540,900,1080 h)试... 自然光中的紫外光在木材表面产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是木材在自然环境中老化降解速度最快,反应最强的化学过程。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探讨了落叶松表面材色在340 nm波长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老化状况。不同时间(180,540,900,1080 h)试材弦切面经紫外光人工老化后,测量木材表面材色色度学指数,并采集NIRs信息。由NIRs二阶导数及其差谱图反映的信息,定性分析和讨论了木材表面化学组分基团的变化;定量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留一交叉验证的木材表面材色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老化时间延长,木材表面明度值L^(*)降低,红绿指数a^(*)与黄蓝指数b*出现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表明发色基团的形成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辐射时间540 h达到最大值,此外,色差值ΔE^(*)与紫外光照射时间成正相关。(2)NIRs二阶导数在6996,6773以及6287 cm^(-1)等分别反映木材中纤维素非结晶区、半结晶区和结晶区的光谱吸光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5986 cm^(-1)反映木质素特征性谱带吸收峰随着紫外光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木质素出现降解。通过紫外光照射1080 h与对照材的差谱分析发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差谱值为正,表明紫外光辐射后木材表面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而木质素基团特征峰差谱值为负,表明经紫外光辐射后,木质素的降解导致其相对含量减少。这些结果与色度值测量结果相一致。(3)基于NIRs建立的紫外光照射落叶松表面材色预测模型中,L^(*)交叉验证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49,相对分析误差(RPD)为4.42;a^(*)交叉验证模型R^(2)是0.928,RPD是3.73;b^(*)的交叉验证模型R^(2)是0.831,RPD为2.43,建立的材色预测模型满足预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差谱 落叶松 表面材色变化 紫外光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冰期—间冰期大洋表面条件的变化
9
作者 F.Vimeux 王红 孙萍 《海洋地质动态》 1999年第8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南半球 冰期 间冰期 大洋 古气候 表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糖基化处理大豆11S蛋白后的表面活性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沁岭 周思懿 +4 位作者 吴岱泽 张效铭 王珮 杨文钰 张清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8,共9页
为改善大豆11S蛋白的表面活性,从脱脂豆粕中提取大豆11S蛋白,采用湿热糖基化法将大豆11S蛋白分别与不同分子质量(4、10、70 ku)的葡聚糖在80℃下反应1、2、3、4、5 h,进行糖基化改性处理,研究糖基化改性产生的大豆11S蛋白-葡聚糖轭合物... 为改善大豆11S蛋白的表面活性,从脱脂豆粕中提取大豆11S蛋白,采用湿热糖基化法将大豆11S蛋白分别与不同分子质量(4、10、70 ku)的葡聚糖在80℃下反应1、2、3、4、5 h,进行糖基化改性处理,研究糖基化改性产生的大豆11S蛋白-葡聚糖轭合物的表面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糖基化可以改变大豆11S蛋白的结构,从而对其表面活性产生影响,低分子葡聚糖(4、10 ku)湿法糖基化反应有利于增加大豆11S蛋白在等电点附近的溶解性;湿法糖基化处理后轭合物的乳化稳定性、持水性、Zeta电位值普遍增加;乳化活性、持油性、表面疏水性普遍降低。此外,低分子质量葡聚糖与大豆11S蛋白糖基化反应程度更深,对表面活性改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11S蛋白 葡聚糖 湿法糖基化 表面活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铋合金/微波膨化木复合材料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媛 陶鑫 +1 位作者 梁善庆 傅峰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58,共7页
为了给锡铋合金/微波膨化木复合材料(WMC)作为地采暖地板基材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选择低熔点锡铋合金和微波膨化木为原料,通过真空浸渍方法制备填缝型WMC,采用多通道温度记录仪、恒温加热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分析木材纹理方向、加热温度和... 为了给锡铋合金/微波膨化木复合材料(WMC)作为地采暖地板基材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选择低熔点锡铋合金和微波膨化木为原料,通过真空浸渍方法制备填缝型WMC,采用多通道温度记录仪、恒温加热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分析木材纹理方向、加热温度和受热面积对WMC温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纹理方向对WMC温度变化存在较大影响,表面温度均随加热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纵向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最高,径向与弦向次之。加热温度越高,WMC表面温度越高,其传热性能与加热温度呈正相关,升降温速率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加热70℃时的升降温速率比30℃提高了583%和400%,温度不均匀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受热面积的增加,WMC的稳定最高温度、升降温速率均略有增加。在纹理方向、加热温度和受热面积3种影响因素中,纹理方向和加热温度对WMC的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采用填缝型WMC作为地采暖用木质地板基材时,应优先考虑纹理方向和加热温度的影响。研究证明,低熔点合金(LMA)的加入提高了微波膨化木的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膨化木 低熔点锡铋合金 复合材料 表面温度变化 采暖木质地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鲤鱼的外观变化及几种常见鲤鱼病的诊治
12
作者 姚洋 《养殖技术顾问》 2010年第11期162-162,共1页
1病鲤鱼外观变化1.1鱼体表面变化大部分的疾病都会在鱼体表面显出,每天注意观察不难发现,发现异状进行详细检查。锚虫、鱼蚤等经常寄生在胸鳍,肉眼看得见,故须特别留意。
关键词 外观变化 鱼病 鲤鱼 诊治 表面变化 表面 锚虫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吸附有甘氨酸的Cu(111)表面铜台阶的产生和运动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四平 朱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3-428,共6页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成单元,它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为研究蛋白质同金属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吸附了氨基酸的金属表面会发生诸如重构改变或小面化等形貌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在吸附了氨基酸的全部金属表面都能够发生。在较大负偏压(|Vb| >2 ....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成单元,它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为研究蛋白质同金属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吸附了氨基酸的金属表面会发生诸如重构改变或小面化等形貌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在吸附了氨基酸的全部金属表面都能够发生。在较大负偏压(|Vb| >2 . 5V)的条件下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吸附有甘氨酸的Cu(111)表面,在扫描区域内原有铜台阶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新的铜台阶。本文对甘氨酸在铜表面形貌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CU(111)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形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樟 吴仁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 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巴伦支海海冰在2个时期内以稳定的速率减少;白令海海冰不减反增;鄂霍次克海海冰缩减速度在后期减小;圣劳伦斯湾的海冰范围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显著增大,后期缓慢缩减.3月海冰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与同期表面气温和表面风场的趋势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变化趋势 区域差异 表面气温变化 表面风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苑精萃
15
《印染》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无盐染色 弹性纤维 吸附材料 纤维表面 水分控制 表面变化 棉织物 预处理 氯化铵 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property variations in flotation performance of calcite particles under different grinding patterns 被引量:6
16
作者 XU Peng-yunq LI Jing +4 位作者 HU Cong CHEN Zhou YE Hong-qi YUAN Zhong-quan CAI Wen-j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06-1316,共11页
Based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particle bed comminution, particles produced by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HPGR) have surface properties different from particles produced by other grinding patterns, which exer... Based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particle bed comminution, particles produced by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HPGR) have surface properties different from particles produced by other grinding patterns, which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mineral flotation. Flotation performances of calcite particles under different grinding patterns involving the use of HPGR, a jaw crusher, a dry ball mill, a wet ball mill, and a wet rod mill were studied using single mineral flotation tests.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particles under different grinding patterns were characterized to determine the flotation performance variation in terms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FM, XPS, and zeta potent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s ground by HPGR exhibited improved flotation performance within the lower range of grinding fineness in both NaOL and dodecyl amine flotation systems compared to the particles prepared using other grinding patterns. Specific surface area,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urface roughness, Fe(III) contamination, binding energy, and zeta potential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grinding pattern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flotation performanc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TE surface property grinding patterns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flot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saturated expansive soil fissur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behaviors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雄威 王勇 +1 位作者 俞竞伟 王艳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64-3571,共8页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rface fissure ratio, moisture content, seepage coefficient and deformation modulus of field unsaturated expansive soil in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China, was obtained by a direct or indi...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rface fissure ratio, moisture content, seepage coefficient and deformation modulus of field unsaturated expansive soil in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China, was obtained by a direct or indirect method. Digital images of expansive soil of the surface fissure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binarization statistic method. In addition, the fissure fractal dimension was computed with a self-compiled program. Combined with in situ seepage and loading plate tes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rface fissure ratio, moisture content, seepage coefficient and deformation modulus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surface fissure ratio and moisture content show a linear relation, "y=-0.019 1x+1.028 5" for rufous expansive soil and "y=-0.07 1x+2.610 5" for grey expansive soil. Soil initial seepage coefficient and surface fissure ratio show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y=1× 10^-9exp(15.472x)" for rufous expansive soil and "y=5× 10^-7exp(4.209 6x)" for grey expansive soil. Grey expansive soil deformation modulus and surface fissure ratio show a power fimction relation of "y=3.935 7exp(0.993 6x)". Based on the binarization and fractal dimens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fissure statistics can depict the fi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view of two dimensions. And the evolvement behaviors of permeability and the deformation modulus can indirectly describe the developing state of the fissure. The analysis reflects that the engineering behaviors of unsaturated expansive soil are objectively influenced by fi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ansive soil surface fissure ratio fractal dimension PERMEABILITY deformation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