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萘甲酸/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及其对Fe^(3+)的荧光传感
1
作者 宋合兴 孙赞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5-892,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以硫酸锰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锰配合物[Mn(na)_(2)(Dmbpy)(H_(2)O)]·Hna(1),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Hirshfeld表面... 在水热条件下,以硫酸锰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锰配合物[Mn(na)_(2)(Dmbpy)(H_(2)O)]·Hna(1),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Hirshfeld表面分析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Mn(Ⅱ)位于六配位扭曲的三棱柱构型中,分子间通过C/O—H…O、C—H…π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利用Crystal Explorer对1的Hirshfeld表面进行了分析。固态荧光光谱显示,1在347 nm的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为423 nm。在荧光传感实验中,1对Fe^(3+)表现出选择性识别的能力,检出限为0.52μmol·L^(-1),此外还探究了Fe^(3+)猝灭1的荧光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固态发射 荧光传感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层表面分析的脑结构MRI研究在抑郁症异质性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凡 徐莉 +1 位作者 刘威 杨建中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1,132,共7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临床症状、治疗反应及病理机制表现出显著异质性,传统神经影像技术难以解析其复杂脑结构特征。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通过量化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临床症状、治疗反应及病理机制表现出显著异质性,传统神经影像技术难以解析其复杂脑结构特征。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通过量化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表面积(surface area,SA)及局部脑回指数(local gyrification index,LGI)等指标,为揭示MDD的神经生物学异质性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系统综述了SBM在MDD研究中的关键进展,旨在为MDD的精准分型提供关键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含5-溴水杨酸钠(Ⅰ)/镉(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与抑菌活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熊欣婷 熊志强 +3 位作者 肖攀蕾 聂旭亮 宋秀英 易绣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1-1670,共10页
由5-溴水杨酸(H_(2)BBA)合成了钠/镉配合物[Na(HBBA)]_(n) (1)和[Cd(HBBA)_(2)(4,4′-Bipy)]_(n) (2)(H_(2)BBA=5-溴水杨酸,4,4′-Bi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配合... 由5-溴水杨酸(H_(2)BBA)合成了钠/镉配合物[Na(HBBA)]_(n) (1)和[Cd(HBBA)_(2)(4,4′-Bipy)]_(n) (2)(H_(2)BBA=5-溴水杨酸,4,4′-Bi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配合物1的不对称单元中有1个钠离子和1个HBBA-。钠离子是六配位的三棱柱构型,HBBA-配体的3个氧原子分别与2个钠离子配位,连接相邻的钠离子形成了3条一维链结构,HBBA-配体连接相邻的3条一维链形成了二维网络结构。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二维网络结构形成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配合物2中有1个镉离子、2个HBBA-和1个4,4′-Bipy。镉离子是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4,4′-Bipy配体连接相邻的2个镉离子形成了一维链结构。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一维链结构形成了三维氢键网络结构。通过Hirshfeld表面和指纹图分析了配合物晶体中的弱分子间作用力。详细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水杨酸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例基于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的锌(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凯民 顾雄 +3 位作者 邓娜 于红梅 叶艳青 马钰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7-1408,共12页
利用配体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_(2)dia)和咪唑(mdz)分别与锌(Ⅱ)和铜(Ⅱ)金属盐反应,制备了3例过渡金属配合物[Zn(dia)(mdz)_(2)]·2H_(2)O(1)、[Cu(dia)(mdz)_(2)(DMF)](2)和[Cu(dia)(mdz)_(2)]·H_(2)O(3)。利用单晶X... 利用配体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_(2)dia)和咪唑(mdz)分别与锌(Ⅱ)和铜(Ⅱ)金属盐反应,制备了3例过渡金属配合物[Zn(dia)(mdz)_(2)]·2H_(2)O(1)、[Cu(dia)(mdz)_(2)(DMF)](2)和[Cu(dia)(mdz)_(2)]·H_(2)O(3)。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为一维线状链,1中每个四配位的Zn(Ⅱ)处于变形四面体中心,2中Cu(Ⅱ)中心拥有五配位的三角双锥几何构型。改变合成溶剂条件得到锯齿形一维链状配合物3,其四配位Cu(Ⅱ)中心展现出对称平面四边形构型。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离子几何构型以及合成溶剂可能对配合物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分子间氢键帮助3例配合物形成稳定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表明,3例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强荧光性,而配合物2和3荧光强度均远低于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过渡金属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配体构筑的Cd(Ⅱ)荧光配合物及Hirshfeld表面分析
5
作者 王凯民 顾雄 +4 位作者 邓娜 杨冲福 叶艳青 孙蔚青 马钰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5,共7页
采用4-羧基-1(-3-羧基苄基)吡啶-1-鎓氯化物(H_(2)LCl)作为有机配体,利用常温挥发法,在室温下与Cd^(2+)自组装构筑了一例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d_(2)(L)_(2)Cl_(2)(H_(2)O)4]·3H_(2)O}(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Hirshfeld表面... 采用4-羧基-1(-3-羧基苄基)吡啶-1-鎓氯化物(H_(2)LCl)作为有机配体,利用常温挥发法,在室温下与Cd^(2+)自组装构筑了一例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d_(2)(L)_(2)Cl_(2)(H_(2)O)4]·3H_(2)O}(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Hirshfeld表面与二维指纹图、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及固体荧光对配合物1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该配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双Cd^(2+)金属中心分别通过完全去质子化的配体连接,形成了两条呈镜面对称的“S”形双链结构。丰富的分子间作用力如O…H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等帮助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室温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荧光发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晶体结构 单晶培养 Hirshfeld表面分析 固体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O纤维表面分析与表面偶联剂处理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新东 丘哲明 +1 位作者 王斌 杨建奎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0-73,共4页
通过热重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PBO纤维表面涂层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单丝拔出实验研究了偶联剂浓度与单丝拔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纤维表面涂层是由几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用偶联剂表面处理后 ,纤维单丝拔出强度得到了提... 通过热重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PBO纤维表面涂层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单丝拔出实验研究了偶联剂浓度与单丝拔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纤维表面涂层是由几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用偶联剂表面处理后 ,纤维单丝拔出强度得到了提高 ,其中用KH5 6 0处理后的强度要比经KH5 5 0 ,KH5 70 ,KH5 90处理的强度高 ,提高率最高可达 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O纤维 表面分析 表面偶联剂 涂层 表面处理 红外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异烟肼共晶的结构分析及Hirshfeld表面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宝喜 张丽 +2 位作者 龚宁波 吕扬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制备异烟肼-丙二酸和异烟肼-戊二酸2种共晶化合物,并分析其共晶形成机制及分子间作用力。方法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获得2种共晶三维立体结构,采用Hirshfeld表面分析法对其各自分子间氢键作用力进行分析。结果异烟肼-丙二酸以1∶0.5... 目的制备异烟肼-丙二酸和异烟肼-戊二酸2种共晶化合物,并分析其共晶形成机制及分子间作用力。方法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获得2种共晶三维立体结构,采用Hirshfeld表面分析法对其各自分子间氢键作用力进行分析。结果异烟肼-丙二酸以1∶0.5的化学计量比形成共晶,异烟肼-戊二酸以1∶1的化学计量比形成共晶,2种共晶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维持其在空间的稳定排列。结论异烟肼分子中存在吡啶环、酰肼基团,易与含羧基化合物形成氢键,采用Hirshfeld表面分析法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揭示晶体结构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共晶 分子间作用力 Hirshfeld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表面分析的方法研究复合缓蚀剂在天然海水中的缓蚀阻垢机理 被引量:9
8
作者 柳鑫华 孙彩云 +1 位作者 王庆辉 韩婕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2,共4页
通过EDS,XPS和SEM分析方法,探讨了海水中,复合缓蚀剂钼酸盐+有机膦酸盐+聚环氧琥珀酸+锌离子在碳钢表面的缓蚀阻垢协同作用机理。EDS分析表明,碳钢试片在空白海水中与在添加了缓蚀剂的海水中相比,表面Fe元素含量由62.68%增加到96.80%,... 通过EDS,XPS和SEM分析方法,探讨了海水中,复合缓蚀剂钼酸盐+有机膦酸盐+聚环氧琥珀酸+锌离子在碳钢表面的缓蚀阻垢协同作用机理。EDS分析表明,碳钢试片在空白海水中与在添加了缓蚀剂的海水中相比,表面Fe元素含量由62.68%增加到96.80%,而钙元素含量由34.56%降低到0.10%,说明缓蚀剂减缓了垢下引起的缝隙腐蚀。XPS分析表明,添加复合缓蚀剂使得金属表面铁氧化物膜的覆盖率更高,更为致密,而且试片表面没有发现钙,与EDS的测试结果一致。SEM分析表明,添加复合缓蚀剂浸泡后,试片没有腐蚀痕迹和新试片存在的机械划痕,碳酸钙由浸泡前的稳定方解石变为不稳定的分散状结晶体球霰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分析 缓蚀阻垢机理 协同作用 天然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添加剂润滑摩擦表面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谦 徐滨士 +3 位作者 许一 李新 史佩京 于鹤龙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6,共4页
利用T-11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了用纳米铜添加剂润滑的摩擦磨损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摩擦表面进行了形貌分析,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磨痕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磨痕表面形成了富含Cu元素的表面膜,静止上试样的磨痕表面比运动的下... 利用T-11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了用纳米铜添加剂润滑的摩擦磨损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摩擦表面进行了形貌分析,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磨痕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磨痕表面形成了富含Cu元素的表面膜,静止上试样的磨痕表面比运动的下试样表面形成的薄膜厚,在摩擦表面有原始微损伤(磨削沟槽)的部位边缘有明显的Cu元素沉积,而在沟槽的底部没有Cu元素。分析认为摩擦使得表面金属活化,不断产生新鲜金属表面,有利于润滑剂中的纳米Cu与金属结合形成表面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 表面分析 成膜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材料表面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勇 贾云海 +8 位作者 陈吉文 刘英 沈学静 赵雷 王书明 于洪 韩鹏程 屈华阳 刘少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1-1446,共6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作为表面分析工具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对表面分析基础理论、仪器装置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综述。重点阐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国内外冶金、半导体、电子等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元素分布分析及镀层分析应...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作为表面分析工具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对表面分析基础理论、仪器装置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综述。重点阐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国内外冶金、半导体、电子等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元素分布分析及镀层分析应用进展,指出激光束单个脉冲能量、环境气体及气压、激光束能量分布等参数对分辨率的影响,同时指出在兼顾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分辨率的途径。与传统经典表面分析工具相比较具有扫描面积大、分析速度快及样品导电与否均可分析等优点,成为传统表面分析工具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材料科学 表面分析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的表面性能及表面分析技术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崎峰 詹怀宇 +1 位作者 王双飞 李可成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阐述了纤维表面性能的重要性,并主要介绍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纤维 表面性能 表面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型聚氨酯/纳米炭纤维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表面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海燕 杨子彬 +2 位作者 孔桦 陆颂芳 彭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9-101,共3页
采用纳米炭纤维 ( nano CF)与聚醚型聚氨酯 ( SEPU)共混复合 ,通过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及表面电子能谱分析 ,对该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表面化学组成进行了初步的表征与探讨。实验结果表明 ,共混体系中聚醚型聚氨酯的硬段微区含量增... 采用纳米炭纤维 ( nano CF)与聚醚型聚氨酯 ( SEPU)共混复合 ,通过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及表面电子能谱分析 ,对该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和表面化学组成进行了初步的表征与探讨。实验结果表明 ,共混体系中聚醚型聚氨酯的硬段微区含量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型聚氨酯 纳米炭纤维 热行为 表面分析 共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AM钢、EUROFER97钢与钨在HT-7托卡马克中辐照后的表面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强 黄群英 +3 位作者 郁金南 李建刚 吴宜灿 何晓雄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两种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EUROFER97)以及钨被放入HT-7托卡马克的刮削层中,以研究托卡马克装置中高温等离子体与低活化马氏体钢和钨表面的相互作用。通过SEM装置观察,发现某些样品的表面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低活化马氏体钢的表面起泡... 两种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EUROFER97)以及钨被放入HT-7托卡马克的刮削层中,以研究托卡马克装置中高温等离子体与低活化马氏体钢和钨表面的相互作用。通过SEM装置观察,发现某些样品的表面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低活化马氏体钢的表面起泡比较密集,钨的表面起泡比较稀少,且直径较大。在一些样品的表面,还观察到了等离子体灰尘以及明显的被等离子体冲击后的痕迹。另外,XPS分析发现样品表面的某些元素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处在托卡马克装置中不同位置处的样品,其表面硅的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7托卡马克 表面分析 低活化马氏体钢 EUROFER9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材料磨损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乙潜 黄立萍 郦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0,共3页
随着分形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材料的磨损中,分形理论也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形理论在材料磨损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形 冲蚀磨损 材料 磨损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2Al-2.5Zr合金在300℃碱性水中氧化的表面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封向东 祖小涛 +5 位作者 王治国 向霞 牟云峰 邱绍宇 李燕伶 黄新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18,37,共3页
利用原位 AES深度分析 ,XRD,和 XPS方法研究了 Ti- 2 Al- 2 .5 Zr合金在 30 0℃碱性水中氧化 130 0 0 h所形成的氧化膜的结构、成分和价态 ,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氧化膜是由板钛型 Ti O2 、Al2 Ti O5(Ti O2 ·Al2 O3) ,Ti3O... 利用原位 AES深度分析 ,XRD,和 XPS方法研究了 Ti- 2 Al- 2 .5 Zr合金在 30 0℃碱性水中氧化 130 0 0 h所形成的氧化膜的结构、成分和价态 ,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氧化膜是由板钛型 Ti O2 、Al2 Ti O5(Ti O2 ·Al2 O3) ,Ti3O5,Ti2 O3和 Ti O所组成 ,氧化膜由表面到基体基本是按以上顺序交迭构成。通过 XPS和原位 AES分析发现钛合金表面形成由 Ti O2 ,Al2 Ti O5(Ti O2 ·Al2 O3) ,Ti3O5组成的较为稳定的厚约 80 0 nm的 Ti4 + (Ti O2 )层 ,随深度的增加出现了 Ti3+ (Ti3O5,Ti2 O3)和 Ti2 + (Ti O) ,直至基体 ,氧化膜总厚度约 30 0 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AL-2.5ZR合金 碱性水 表面分析 中温氧化 原位AES分析 XPS分析 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清华 秦梦华 石淑兰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7-211,共5页
主要介绍了扫描电境(SEM)、透射电境(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化学分析电子能谱(ESCA)、次级离子质谱(SIMS)、接触角(Contact Angle)、红外反射-吸收光谱(RA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及这些技术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表面分析技术 制浆造纸 技术应用 扫描电境 透射电境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硫酸固相反应中表面形貌与化学组成变化特性的表面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阮湘元 彭敏 +1 位作者 陈小明 蒋致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研究了粉煤灰在与H2SO4固相反应过程中表而形貌与组成变化特性。室温下反应约4h后,粉煤灰表面产生直径20—100nm的结晶颗粒并由此相互粘结,反应产生的水溶物可结晶成.花辨状铝铁硫酸盐。在150℃及以上...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研究了粉煤灰在与H2SO4固相反应过程中表而形貌与组成变化特性。室温下反应约4h后,粉煤灰表面产生直径20—100nm的结晶颗粒并由此相互粘结,反应产生的水溶物可结晶成.花辨状铝铁硫酸盐。在150℃及以上温度反应3h,粉煤灰表面生成大量硫酸盐结晶并由此紧密粘结,大颗粒表面产生纳米级圆形凹陷点,形貌几乎完全改变。固相反应过程中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变化特性揭示,粉煤灰是由可被硫酸剥离的硅、铝、铁等元素纯氧化物构成的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色散谱 扫描电镜 粉煤灰 表面分析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粉体表面分析及偶联剂作用量的选择 被引量:4
18
作者 颜鲁婷 司文捷 +1 位作者 苗赫濯 齐龙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73-978,共6页
在Si3N4粉体的生产和存储过程中,氧化和水解是两个不利的因素,但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它们在提高陶瓷粉体与有机载体的相容性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测定了未经处理的Si3N4。粉及通过氧化和水解改性的Si3N4粉的表面性质,并分析了它们对偶... 在Si3N4粉体的生产和存储过程中,氧化和水解是两个不利的因素,但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它们在提高陶瓷粉体与有机载体的相容性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测定了未经处理的Si3N4。粉及通过氧化和水解改性的Si3N4粉的表面性质,并分析了它们对偶联剂选择作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3N4粉体 表面分析 偶联剂 作用量 氧化 水解 氮化硅 结构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和镍(Ⅱ)Salamo型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热稳定和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苏琼 赵青 +3 位作者 安晓欣 王彦斌 李肖妍 董文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4-536,共13页
基于香豆素类配体H_2L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Ⅱ)和三核镍(Ⅱ)配合物,[CuL](1)和[Ni_3(L)_2(μ-OAc)_2(CH_3OH)_2]·CH_3OH (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热稳定性(TGA)和Hirshfeld表面... 基于香豆素类配体H_2L合成了2个新的单核铜(Ⅱ)和三核镍(Ⅱ)配合物,[CuL](1)和[Ni_3(L)_2(μ-OAc)_2(CH_3OH)_2]·CH_3OH (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热稳定性(TGA)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晶体学证明在配合物1中,位于[N_2O_2]空腔的铜(Ⅱ)离子是四配位的,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平面四边形构型。同时,在配合物2中所有的镍(Ⅱ)离子都是六配位的、具有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甲醇分子作为配体参与配合物2的配位作用。在配合物1和2中,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形成了强的超分子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Hirshfeld表面分析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类Salamo配体 制备 配合物 荧光性质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新晶型及多晶型Hirshfeld表面分析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雪 张宝喜 +2 位作者 邢逞 龚宁波 吕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研究制备尼莫地平新晶型,并分析尼莫地平3种晶型的分子间作用力差异及形成机制。方法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尼莫地平新晶型C,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获得晶C型晶体的三维立体结构,通过Crystal Explorer软件对3种晶型进行Hirshf... 目的研究制备尼莫地平新晶型,并分析尼莫地平3种晶型的分子间作用力差异及形成机制。方法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尼莫地平新晶型C,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获得晶C型晶体的三维立体结构,通过Crystal Explorer软件对3种晶型进行Hirshfeld表面分析,计算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力。结果晶C型为尼莫地平与DMSO以1:1比例形成的新晶型,根据已报道的单晶数据得知晶A型和晶B型为不同构型的无溶剂尼莫地平。3种晶型具有近似的分子相互作用,H…H、H…O、H…C 3种作用力占据了90%以上的贡献,且3种作用力大小存在差异。结论尼莫地平分子含有二氢吡啶环,N原子作为主要的氢键供体与O原子形成氢键,成为尼莫地平晶型分子中主要作用力,通过Hirshfeld表面分析方法能清晰直观地揭示各分子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多晶型 Hirshfeld表面分析 氢键 X-射线衍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