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分散过程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国霖 陈月华 唐有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盐类和氧化物等活性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在高比表面载体上自发分散。研究这些过程对多相催化剂、吸附剂的制备过程理解和控制无疑是重要的。这类分散过程已被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单层分散模型,对CuCl_2/γ-Al_2O_3、HgCl_2/活性炭等多... 盐类和氧化物等活性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在高比表面载体上自发分散。研究这些过程对多相催化剂、吸附剂的制备过程理解和控制无疑是重要的。这类分散过程已被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单层分散模型,对CuCl_2/γ-Al_2O_3、HgCl_2/活性炭等多种体系,测定了单层分散阈值。表面化学习惯上理解为就是二维的化学。早在1931年Tayor就指出表面是不均匀的,但这种不均匀性是作为对理想二维表面的修正而引入的,如TLK模型。表面科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其数学基础是欧基里德几何学,其物理背景是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分散 分形 分维 多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分散剂对电化学制备纳米铜粉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建林 陈纪东 +2 位作者 王智平 冉奋 杨树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为探讨表面分散剂对电化学制备铜粉的影响,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20、吐温40和吐温80单独或复配作为表面分散剂,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纳米铜粉.利用XRD、TEM及FT-IR等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铜粉的物相、形貌及粒径大小... 为探讨表面分散剂对电化学制备铜粉的影响,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20、吐温40和吐温80单独或复配作为表面分散剂,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纳米铜粉.利用XRD、TEM及FT-IR等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铜粉的物相、形貌及粒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分散剂对采用电化学所制备的纳米铜粉的作用是不同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双电层静电吸引机制和空间位阻效应防止纳米铜粉的氧化;吐温系列以强的空间位阻防止铜粉的团聚,其中以吐温80效果最佳;单一的表面分散剂均无法制备出无氧化、无团聚的纳米铜粉;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复配做为表面分散剂使用时,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双电层静电吸引机制和吐温80强的空间位阻效应有效地防止纳米铜粉的氧化与团聚,可制备出20~50 nm、粒径均匀的纳米铜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电化学 表面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时间对三氧化钼在MCM-41表面分散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正平 高濂 郑珊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73-1077,共5页
通过热处理实现了MoO3在介孔分子筛MCM-41表面的分散.用XRD和LRS研究了热处理时间对MoO3在MCM-41表面分散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MoO3不断由聚集态转变成分散态,在m(MoO3):m(MCM-41)=0.2:1、500℃热处理8h,就能... 通过热处理实现了MoO3在介孔分子筛MCM-41表面的分散.用XRD和LRS研究了热处理时间对MoO3在MCM-41表面分散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MoO3不断由聚集态转变成分散态,在m(MoO3):m(MCM-41)=0.2:1、500℃热处理8h,就能基本实现MoO3在MCM-41表面的完全分散,而MCM-41的有序介孔结构仍然保持.BET比表面积、孔容和BJH孔径的测定结果显示在MoO3分散到MCM-41表面后MCM-41孔结构参数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钼 表面分散状态 热处理时间 MOO3 MCM-41 介孔分子筛 催化剂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EXAFS方法研究双功能催化剂NiO-MoO_3/γ-A_2O_3的表面分散
4
作者 金祥林 葛志红 +2 位作者 陈宝欣 赵雅琴 陆坤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47-349,共3页
NiO-MoO_3/γ-Al_2O_3是加氢脱硫催化剂,关于此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和结构已作了各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我们已用EXAFS方法研究了NiO在γ-Al_2O_3表面上的分散,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用EXAFS方法研究不同... NiO-MoO_3/γ-Al_2O_3是加氢脱硫催化剂,关于此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和结构已作了各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我们已用EXAFS方法研究了NiO在γ-Al_2O_3表面上的分散,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用EXAFS方法研究不同制备条件下NiO和MoO_3在此催化剂表面上的分散,对此催化剂的结构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 三氧化钼 氧化铝 表面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在硅胶表面的分散及助剂K_2SO_4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璧英 王秋霞 唐有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用原位XRD方法证明V_2O_5能在硅胶表面自发分散,但所需温度较高.水汽对V_2O_6的分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K_2SO_4可显著加快V_2O_5在SiO_2表面的分散速度,并能降低V_2O_5/SiO_2的表面酸性.被中和的主要是强酸位.这可能是K_2SO_4能够改善V_2... 用原位XRD方法证明V_2O_5能在硅胶表面自发分散,但所需温度较高.水汽对V_2O_6的分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K_2SO_4可显著加快V_2O_5在SiO_2表面的分散速度,并能降低V_2O_5/SiO_2的表面酸性.被中和的主要是强酸位.这可能是K_2SO_4能够改善V_2O_5/SiO_2催化剂在选择氧化反应中选择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氧化二钒 催化剂 表面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_2O_5在t-ZrO_2表面的分散状态与Bronsted酸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杰 范以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16-2420,共5页
以草酸铌为前驱物,四方相氧化锆(t-ZrO_2)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Nb_2O_5/t-ZrO_2催化剂.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技术对t-ZrO_2表面Nb_2O_3分散状态进行表征;采用异... 以草酸铌为前驱物,四方相氧化锆(t-ZrO_2)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Nb_2O_5/t-ZrO_2催化剂.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技术对t-ZrO_2表面Nb_2O_3分散状态进行表征;采用异丁烯(IB)与异丁醛(IBA)缩合生成2,5-二甲基-2,4-己二烯(DMHD)反应评价不同负载量的Nb_2O_5/t-ZrO_2的催化性能,采用吡啶吸附红外(Py-IR)光谱表征催化剂Bronsted酸中心特征.结果表明,由XRD定量相分析方法测定的Nb_2O_5在t-ZrO_2表面单层分散容量与"嵌入模型"预测值接近.Nb_2O_5/t-ZrO_2表面Bronsted酸中心特征与Nb_2O_5聚集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2O5 t-ZrO2 表面分散状态: 酸性特征:烯醛缩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棒在Au(111)表面上的分散与STM表征
7
作者 何伟臻 高洪营 +2 位作者 耿锋 廖源 董振超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本文报道了金纳米棒的合成、在Au(111)表面上的分散、有机污染物清洗以及STM形貌表征工作。金纳米棒通过金晶种在金生长液中的选择性生长来制备。通过对金纳米棒和Au(111)表面进行修饰,利用涂层外端基团之间的静电相吸作用,把金纳米棒... 本文报道了金纳米棒的合成、在Au(111)表面上的分散、有机污染物清洗以及STM形貌表征工作。金纳米棒通过金晶种在金生长液中的选择性生长来制备。通过对金纳米棒和Au(111)表面进行修饰,利用涂层外端基团之间的静电相吸作用,把金纳米棒经由点滴法均匀地吸附在Au(111)表面上,且分散密度可通过点滴次数加以控制。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真空氩离子溅射方法,可有效清除金纳米棒表面的有机物,并给出了清晰的金纳米棒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图像。研究结果表明,从STM获得的金纳米棒的尺寸信息与TEM测量结果十分吻合。这一工作为今后研究单根金纳米棒的电光性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表面分散 真空溅射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膜分散技术连续制备纳米Fe_3O_4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关晓辉 王雪 +1 位作者 鲁敏 赵会彬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70-73,共4页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132012)基于膜分散技术,以Fe2+、Fe3+的混合溶液和NaOH溶液为分散相,利用中空纤维膜将分散相均匀分散到水中并发生微混合反应,连续制备粒径均匀、球形度好的纳米Fe3O4颗粒。考察了铁混合溶液与N...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132012)基于膜分散技术,以Fe2+、Fe3+的混合溶液和NaOH溶液为分散相,利用中空纤维膜将分散相均匀分散到水中并发生微混合反应,连续制备粒径均匀、球形度好的纳米Fe3O4颗粒。考察了铁混合溶液与NaOH溶液的流量以及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制备纳米Fe3O4的影响;同时,对纳米Fe3O4进行了XRD、IR、SEM表征。结果表明:控制铁混合溶液的平均流量为68mL/h,NaOH溶液的平均流量为132mL/h,制得的纳米Fe3O4平均产量为420g/(m2·h),平均粒径在10-20nm之间;通过添加分散剂可以有效减轻纳米Fe3O4的团聚,其中油酸钠的修饰效果优于十二烷基硫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膜分散技术连续制备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reinforced nanofluid with nanoparticles on cutting tool wear morphology 被引量:5
9
作者 Seyed Hasan MUSAVI Behnam DAVOODI Seyed Ali NIKN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50-1064,共15页
Superalloys are grouped as hard-to-cut materials with relatively poor machinability.Tool wear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machinability attributes in machining superalloys.Although numerous 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 Superalloys are grouped as hard-to-cut materials with relatively poor machinability.Tool wear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machinability attributes in machining superalloys.Although numerous 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on factors governing tool life in machining superalloys,no study was found on 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stability on nanofluid performance and consequently resulted tool wear morphologies.In the present work,the nanoparticles were reinforced by means of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base fluid.To that accomplished,the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 was added to the base cutting fluid as a reinforcing element.The effects of new lubricant on the tool wear morphology of A286 works parts were ass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 nanoparticles dispersion built-up ed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mmonia-water nanofluids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柳 杜垲 张小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22-1628,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olyacrylic acid(PAA),TiO2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PEG 1000),and TiN,SiC,hydroxyapatite(noodle-like) with PEG 10000 to ammonia-water solution,respectively.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KD2 Pro thermal properties analyzer.The influences of surfactant and ammonia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ies of the binary nanofluid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light absorbency ratio index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content and size of nanoparticles,the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are the ke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For the given nanoparticle material and the base fluid,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of the nanofluid to the ammonia-water liquid increases as the nanoparticle content and the temperature are increased,and the diameter of nanoparticle is decreased.Furthermore,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y improving the stabilities of nanofluids,which is achieved by adding surfactants or performing the proper ammonia content in th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nanofluids AMMONIA-WATER thermal conductivity size effect dispersion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