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却水管表面合金化球墨铸铁冷却壁的热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琳 程素森 +1 位作者 冯力 沈猛 《炼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9,共4页
为了满足高炉长寿的需要,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冷却性能的铸铁冷却壁。热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铸铁冷却壁的冷却能力明显大于普通铸铁冷却壁,能够承受100kW/m^2的热流密度。由于该种冷却壁具备冷却能力大、造价低等优点,因此有着很好的工业... 为了满足高炉长寿的需要,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冷却性能的铸铁冷却壁。热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铸铁冷却壁的冷却能力明显大于普通铸铁冷却壁,能够承受100kW/m^2的热流密度。由于该种冷却壁具备冷却能力大、造价低等优点,因此有着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研究认为,在炉腹及炉身下部高热负荷区使用铜冷却壁,炉身中、上部正常热负荷区使用冷却水管表面合金化铸铁冷却壁,可以实现炉腹、炉腰冷却壁寿命与其他部位冷却壁寿命同步的高炉长寿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冷却水管表面合金化 铸铁冷却 热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冷却壁冷却比表面积的表征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雷 《炼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48,共3页
对高炉冷却壁冷却比表面积的两种表征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采用冷却壁中心线与高炉中心线的距离R_s来确定冷却比表面积更合理;对于斜炉壳设计的炉缸结构,建议采用"象脚"部位异常侵蚀区的参数来计算冷却比表面积。计算结果表明... 对高炉冷却壁冷却比表面积的两种表征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采用冷却壁中心线与高炉中心线的距离R_s来确定冷却比表面积更合理;对于斜炉壳设计的炉缸结构,建议采用"象脚"部位异常侵蚀区的参数来计算冷却比表面积。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800 m^3、2500m^3和3200 m^3高炉而言,冷却壁采用φ76×6水管与更小规格水管相比优势明显;对于采用φ76×6和φ80×6水管的铸铁冷却壁,推荐水管间距分别是≤238 mm和25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 冷却 冷却表面 水管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水膜冷却式光伏板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宁文 任能 吉影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8-1102,共5页
针对光伏电池的电效率受其运行温度的制约,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已有公开数据对所建光伏板的三维稳态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借助已验证的模型研究了表面水膜冷却方式下,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水流量等因素对光伏板各项性能的影响... 针对光伏电池的电效率受其运行温度的制约,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已有公开数据对所建光伏板的三维稳态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借助已验证的模型研究了表面水膜冷却方式下,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水流量等因素对光伏板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板平均温度和电效率与太阳辐照度及环境温度成线性分布,其中环境温度居主导地位;光伏板表面增加水膜后,其输出功率可提升9.6%~12.9%;水膜入口处Re为168时,光伏水冷系统整体效益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板 表面水膜冷却 电效率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软水冷却系统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潘钊彬 《炼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34,共4页
对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设计若干问题,如联合软水系统与独立软水系统,风口小套是否单独设置工业水开路循环冷却,以及几个冷却参数的选取等进行了探讨。建议:①新建高炉应优先采用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风口小套冷却并入联合软... 对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设计若干问题,如联合软水系统与独立软水系统,风口小套是否单独设置工业水开路循环冷却,以及几个冷却参数的选取等进行了探讨。建议:①新建高炉应优先采用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风口小套冷却并入联合软水系统;②分段调水量作用非常有限,高炉冷却应采用一串到顶的工艺流程;③冷却壁基准流速取1.6m/s,最大流速取2.0m/s;④合适的冷却比表面积范围应在0.9~1.2,炉缸部位的冷却比表面积不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联合软水 独立软水 冷却 水速 冷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长寿高炉的冷却结构及冷却强度刍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汤清华 史志苗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7,共5页
重点就高炉设计、改造、生产操作及维护中,经常遇到一些有关高炉冷却工艺和结构上的问题,如冷却壁冷却比表面积、冷却结构、冷却水质、热负荷、水速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应改善冷却壁结构,提高冷却比表面积达1.2以上;炉缸宜采用卧式弧形... 重点就高炉设计、改造、生产操作及维护中,经常遇到一些有关高炉冷却工艺和结构上的问题,如冷却壁冷却比表面积、冷却结构、冷却水质、热负荷、水速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应改善冷却壁结构,提高冷却比表面积达1.2以上;炉缸宜采用卧式弧形光面冷却壁;新设计高炉时应适当缩小炉腹角,己投产高炉则应适当调整风口小套的长度,以达到缩小操作炉型炉腹角的目的;采用闭路循环冷却工艺的高炉,冷却壁内的水流速度应达到2.5±0.2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冷却设备 冷却表面 冷却 冷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汽系统冷却器的优化设计
6
作者 周振起 闫涛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5-416,428,共3页
通过计算分析,以冷却器的阻力以及真空泵入口的绝对压力优化设计目标函数,建立了冷却器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了600MW机组在设计工况下冷却器的长度、宽度以及管间距对目标函数的影响,通过模拟得到了最佳的冷却器几何参数。
关键词 表面冷却 结构参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热送的表面快冷工艺及其节能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钟婧 张少达 《冶金能源》 2015年第1期16-19,共4页
对用于预防连铸坯热送裂纹的表面快速冷却工艺进行了介绍。以铸坯带入加热炉的物理热作为评价标准,将快速冷却送装与其他送装工艺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快冷送装能够提高温度控制的灵活性且能量损失较少,节能效果相当明显。
关键词 热送热装 表面快速冷却 节能效果 物理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小尺度实验研究及简化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冯金莉 余永刚 陆春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6-59,共4页
细水雾灭火技术以其环保性好、灭火迅速、耗水量低、破坏性小以及适用面宽等特点 ,已成为国际火灾领域关注研究的热点。以此为工程背景 ,开展了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小尺度模拟实验研究。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数码摄像机等仪器测量... 细水雾灭火技术以其环保性好、灭火迅速、耗水量低、破坏性小以及适用面宽等特点 ,已成为国际火灾领域关注研究的热点。以此为工程背景 ,开展了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小尺度模拟实验研究。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数码摄像机等仪器测量了细水雾作用前后燃烧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预燃时间、喷雾气压、细水雾作用时间等参数对灭火过程有显著影响。细水雾抑制熄灭木材火焰的主要机理是燃料表面冷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 木材 火焰 表面冷却效应 温度 燃烧场 火灾事故 灭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细水雾灭火系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6年第B03期39-40,共2页
1细水雾的灭火机理及应用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主要为表面冷却,窒息,冲击乳化和稀释。从水雾喷头喷出的雾状水滴,粒径细小,表面积很大,遇火后迅速汽化,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燃烧表面温度迅速降到燃点以下,使燃烧体达到冷却... 1细水雾的灭火机理及应用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主要为表面冷却,窒息,冲击乳化和稀释。从水雾喷头喷出的雾状水滴,粒径细小,表面积很大,遇火后迅速汽化,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燃烧表面温度迅速降到燃点以下,使燃烧体达到冷却目的;当雾状水喷射到燃烧区遇热汽化后,形成比原体积大1700倍的水蒸气,包围和覆盖在火焰周围,因燃烧体周围的氧浓度降低,使燃烧因缺氧而熄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灭火系统 水喷雾灭火系统 灭火机理 表面冷却 燃烧区 水雾喷头 表面温度 表面 水喷射 水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汽轮发电机氢气纯度低的处理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凯利 毕小朋 田俊义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87,共1页
大唐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3、4号亚临界600MW汽轮发电机采用水、氢、氢冷却方式,即发电机定子线圈为水内冷却,转子线圈为氢内冷却,定子铁芯和结构件为氢气表面冷却。为防止氢气泄漏,发电机两端采用双流环式密封瓦(氢气侧和空气... 大唐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3、4号亚临界600MW汽轮发电机采用水、氢、氢冷却方式,即发电机定子线圈为水内冷却,转子线圈为氢内冷却,定子铁芯和结构件为氢气表面冷却。为防止氢气泄漏,发电机两端采用双流环式密封瓦(氢气侧和空气侧2路油),密封瓦的油量、油温和油压均由密封油控制系统控制。2006年7月机组出现氢气纯度低、含水量高等问题,致使每天需排、补氢气1~2次,氢干燥器放水量达500mL左右。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MW汽轮发电机 氢气纯度 控制系统 含水量 冷却方式 定子线圈 转子线圈 表面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炉缸结构上一些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清华 《炼铁》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共5页
结合国内外一些高炉炉缸烧穿的实例,对延长高炉炉缸寿命结构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探讨。对于炉缸炉壳结构,建议凡新建或大修高炉,炉壳收缩变径至少应从炉底满铺炭砖中上部开始采取收缩,风口段有一段直段后至炉腹处再扩径,如果风口段砖衬... 结合国内外一些高炉炉缸烧穿的实例,对延长高炉炉缸寿命结构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探讨。对于炉缸炉壳结构,建议凡新建或大修高炉,炉壳收缩变径至少应从炉底满铺炭砖中上部开始采取收缩,风口段有一段直段后至炉腹处再扩径,如果风口段砖衬太薄又易烧坏炉腹冷却壁冷面水管。对于炉缸炭砖砖衬结构,一是,炭砖厚度应保证有一定的厚度;二是,大块炭砖砌筑的炉缸环炭应消除水平通缝;三是,坚持好传热的顺序;四是,高度关注炭捣料的材质与施工质量。对于冷却水与冷却器结构,水质和冷却比表积应满足高炉冷却要求,以及水速和水量应同时匹配。对于死铁层深度,认为死铁层深度为炉缸直径20%,不宜继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结构 冷却冷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锌白炉等级氧化锌一级品率的生产实践
12
作者 吴仲 《无机盐工业》 CAS 2003年第6期35-36,共2页
介绍了12m2锌白炉系统的生产控制情况。在表面冷却器冷却面积不变、原材料大致保持不变、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对表面冷却器进行改造,加大表面冷却器的摩擦阻力,提高表面冷却器的产粉率,达到提高等级氧化锌直产一级品率的目的。等... 介绍了12m2锌白炉系统的生产控制情况。在表面冷却器冷却面积不变、原材料大致保持不变、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对表面冷却器进行改造,加大表面冷却器的摩擦阻力,提高表面冷却器的产粉率,达到提高等级氧化锌直产一级品率的目的。等级氧化锌直产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白炉 等级氧化锌 一级品率 表面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空气在等厚度环肋上传热传质的优化研究
13
作者 侯海焱 魏琪 +1 位作者 张战 施爱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403-405,411,共4页
应用正则摄动方法研究了湿空气在等厚度环肋上传热传质时 ,在一定体积条件下 ,产生最大传热量时的最优几何尺寸。
关键词 湿空气 等厚度环肋 传热传质 湿工况 最优化 摄动方法 表面式空气冷却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optimiza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 of AA2024 alloy under different cooling-lubrication conditions using RSM method 被引量:3
14
作者 Seyed Hasan MUSAVI Behnam DAVOODI Behzad ESKAND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14-1728,共1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cutting fluid consumption on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tool wear was studied.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ed regression mod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values(R^2)for the developed models was 97.46%for dry,89.32%for flood mode(FM),and 99.44%for MQL,showing the high accuracy of fitted models.Also,under the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QL)condition,the surface roughness improved by 23%−44%and 19%−41%compared with dry and FM,respectively,and the SEM images of machined surface proved the statement.The prepared SEM images of tool rake face also showed a considerable decrease in adhesion wear.Built-up edge and built-up layer were the two main products of the adhesion wear,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analysis of specific points on the tool faces helped to discov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dhered materials.By changing dry and FM to MQL mode,dominant mechanism of tool wear in machining aluminum allo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Breakage wear that led to early failure of cutting edge was also controlled by MQ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lubrication methods surface roughness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A2024 aluminum all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