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缩小角膜塑形镜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1
作者 赵丹丹 赵钰冰 +2 位作者 何阳 陆盛荣 袁圆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13-219,共7页
目的:观察缩小角膜塑形镜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后角膜高阶像差与相对屈光力值的改变。方法:选取8-12岁适合且愿意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6.0 mm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塑形镜组和5.0 mm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塑形镜组,研究两组患者戴镜后1 d... 目的:观察缩小角膜塑形镜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后角膜高阶像差与相对屈光力值的改变。方法:选取8-12岁适合且愿意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6.0 mm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塑形镜组和5.0 mm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塑形镜组,研究两组患者戴镜后1 d,1 wk,1、3 mo的角膜高阶像差、相对屈光力值与治疗区直径大小,对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与相对屈光力值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同直径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与彗差增量会随着戴镜时长出现变化(均P<0.001),两组间的总高阶像差与彗差变化值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5 mm范围的球差增量存在显著差异,增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F_(时间)=40.179,P时间<0.001;F_(分组)=11.948,P_(分组)=0.001;F_(交互)=3.262,P_(交互)=0.03)。4 mm范围的两组球差增量存在显著差异(F_(时间)=34.462,P时间<0.001;F_(分组)=13.094,P_(分组)<0.001;F_(交互)=1.372,P_(交互)=0.25)。相对屈光力会随着戴镜时长出现变化(F_(时间)=40.030,P时间<0.001),两组间的相对屈光力值无差异(F_(分组)=0.048,P_(分组)=0.83;F_(交互)=1.208,P_(交互)=0.31)。治疗区直径随着戴镜时长出现变化,两组间的治疗区直径大小有差异(F_(时间)=11.212,P时间<0.001;F_(分组)=74.073,P_(分组)<0.001;F_(交互)=0.312,P_(交互)=0.82)。4、5、6 mm范围内的总高阶像差增量、球差增量、彗差增量与相对屈光力值均呈正相关(均P<0.001)。戴镜3、6、12 mo后,两组眼轴比较有差异(F_(时间)=185.398,P时间<0.001;F_(分组)=5.618,P_(分组)=0.02;F_(交互)=2.315,P_(交互)=0.1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增加高阶像差,角膜塑形镜的后表面光学区直径缩小,治疗区直径变小,4、5 mm范围内角膜球差增大。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角膜相对屈光力正相关。配戴后表面光学区直径更小的角膜塑形镜,眼轴增长更缓慢,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表面光学区直径 近视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TR方法研究液晶表面光学性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炳奎 贺黎明 +3 位作者 李国梅 包于诗 王权 夏明思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本文用衰减全反射方法(ATR)研究液晶在基片表面上的性质,测试在外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重新定向引起光学性质的变化。液晶薄层的光学常数和厚度用ATR曲线拟合计算。
关键词 衰减全反射方法 液晶 ATR 表面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薄膜与介质相关的表面光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荣君 陈良尧 +7 位作者 郑玉祥 赵海斌 夏国强 陈岳立 杨月梅 王昱 周仕明 戴宁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7-242,共6页
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梯形棱镜作衬底,室温下用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棱镜底面生长一系列金膜和银膜,使用椭圆偏振光谱方法分别测量了金属与空气界面及金属与衬底界面的介电函数谱.发现从金属-衬底界面处测到的薄膜介电函数谱不... 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梯形棱镜作衬底,室温下用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棱镜底面生长一系列金膜和银膜,使用椭圆偏振光谱方法分别测量了金属与空气界面及金属与衬底界面的介电函数谱.发现从金属-衬底界面处测到的薄膜介电函数谱不仅有别于金属-空气界面处测到的值,而且随衬底折射率的不同而改变.通过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可解释为是由贵金属与相关介质接触时的内表面光学特性变化所引起,金属内表面的光学性质有别于体材料和膜材料的光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光 介电函数 金属光学性质 表面光学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相互作用的极性晶体膜量子比特
4
作者 王秀清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256,共5页
基于线性组合算符法和变分法,讨论了极性晶体膜中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SO)耦合强、与体纵光学声子(LO)耦合弱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比特及其声子效应。当膜中电子处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叠加态,电子的概率密度在空间做周期性振... 基于线性组合算符法和变分法,讨论了极性晶体膜中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SO)耦合强、与体纵光学声子(LO)耦合弱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比特及其声子效应。当膜中电子处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叠加态,电子的概率密度在空间做周期性振荡。结果表明振荡周期随耦合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极化子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考虑电子与SO声子的相互作用,极化子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引起电子概率密度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极性晶体膜 量子比特 表面光学声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卫星光压建模及表面光学特性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铁映 杨慧 王海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1-738,共8页
为分析某导航卫星(为表述方便,下文称为B导航卫星或B卫星)的表面光学特性参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参考GPS光压建模方法,结合B卫星的结构、控制及轨道特点,构建了一种适合B卫星的分析型光压模型。在该光压模型的约束下,分析表面光学... 为分析某导航卫星(为表述方便,下文称为B导航卫星或B卫星)的表面光学特性参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参考GPS光压建模方法,结合B卫星的结构、控制及轨道特点,构建了一种适合B卫星的分析型光压模型。在该光压模型的约束下,分析表面光学特性参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最后利用建立的光压模型进行轨道预报,与精密星历等实际数据比较,验证了模型并分析了表面光学特性参数对轨道预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压模型 Box—Wing模型 表面光学特性参数 轨道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光学声子对表面杂质激发态的影响
6
作者 黄冬柏 滕小瑛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用变分法计算了表面光学声子对表面浅态杂质原子的激发态的影响,发现表面光学声子对其激发态也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表面光学声子 表面杂质 激发态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表面光学系统在亚洲人种肤色上的参数设置
7
作者 高芳照 张俞 +1 位作者 周楫 钟仁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验证三维表面光学系统在亚洲人种皮肤颜色上参数的设置。方法选用从等级Ⅰ到Ⅳ的4种颜色(非常浅、浅、中间色、褐色)。通过调节增益(Gain)和整合时间(IT),以获得清晰的表面图像。所获得的图像可分为3种类型,没有图像a类(不能显示出... 目的验证三维表面光学系统在亚洲人种皮肤颜色上参数的设置。方法选用从等级Ⅰ到Ⅳ的4种颜色(非常浅、浅、中间色、褐色)。通过调节增益(Gain)和整合时间(IT),以获得清晰的表面图像。所获得的图像可分为3种类型,没有图像a类(不能显示出表面图像)、模糊图像b类(能够部分显示表面图像,但图像存在缺损,轮廓不全)、清晰图像c类(显示清晰的表面轮廓)。记录每种颜色不同类型时的Gain与IT的数值。结果膜体Ⅰ级肤色,很低的Gain和IT(Gain超过100%,IT超过2 800μs)就能获得c类图像,随着Gain的增高,获得c类图像的IT所需的值慢慢降低。过高的IT就会出现b类图像。膜体Ⅱ级肤色和膜体Ⅰ级肤色相差不多,只是c类图像出现和消失的阈值有所变化。膜体Ⅲ级肤色,Gain为100%、IT大于5 600μs时才能获得c类图像;Gain为400%,IT也要大于3 200μs才会获得c类图像;当Gain为400%时和IT大于6 600μs、Gain为500%时和IT大于6 200μs、Gain为600%时和IT大于5 800μs时,都会出现b类图像。膜体Ⅳ级肤色,只有在很高的Gain和IT时,才能看到c类图像,且范围很小。结论三维表面光学图像引导系统能够降低患者的额外剂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摆位误差。对于亚洲人中肤色可以选择IT在5 000μs及Gain范围为300%左右可以在相对广谱的扫描条件下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 亚洲人肤色 三维表面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智能反射表面辅助的UAV群分布式光移动通信
8
作者 王海卜 张在琛 +1 位作者 葛荧萌 曾涵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随着无人机(UAV)系统的规模持续扩大以及对更高通信速率的需求增长,UAV光移动通信(UAV-OMC)已经成为一个有前景的技术方向。然而,传统的UAV-OMC难以支持多UAV之间的通信。该文基于光学智能反射表面(OIRS)技术,提出一个适用于UAV群的分布... 随着无人机(UAV)系统的规模持续扩大以及对更高通信速率的需求增长,UAV光移动通信(UAV-OMC)已经成为一个有前景的技术方向。然而,传统的UAV-OMC难以支持多UAV之间的通信。该文基于光学智能反射表面(OIRS)技术,提出一个适用于UAV群的分布式OMC系统。通过在特定的UAV上设置OIRS,利用OIRS将光信号从单个UAV节点扩散到多个UAV节点。这一系统在保留UAV-OMC系统的高能效和高速度的同时,能够支持分布式UAV群的通信。对所提出的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考虑了一系列现实因素,如OIRS的光束控制、UAV之间的相对运动和UAV的抖动等,这些因素都符合实际系统的特点。此外,该文还推导出了系统的误比特率(BER)和渐进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基于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讨论了各个参数和系统设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移动通信 光学智能反射表面 无人机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小CRT与VST设计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后表面直径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比较
9
作者 荆思理 万雅群 +3 位作者 陈丹 陈媛媛 王珏 杨敏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3期475-480,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缩小CRT与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后表面直径(BOZD)对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06/2022-05就诊于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中心的8-16岁近视患者400例400眼(纳入右眼数据分... 目的:对比分析缩小CRT与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后表面直径(BOZD)对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06/2022-05就诊于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中心的8-16岁近视患者400例400眼(纳入右眼数据分析)。按验配角膜塑形镜品牌以及BOZD分组:CRT-S组(BOZD<6.0 mm),CRT组(BOZD=6.0 mm),VST-S组(BOZD<6.2 mm),VST组(BOZD=6.2 mm),每组各100例100眼。分别戴镜1 d,1 wk,1、6 mo,1、2 a时收集分析各组配戴前后裸眼视力(UCVA)、角膜平坦K值、眼轴、屈光度数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戴镜1 d时,VST-S组的UCVA提升最快,但1 wk后,各组均达到较好的UCVA,组间无显著差异。戴镜6 mo,CRT-S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最大,戴镜1 a后,各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无显著差异。在各时间点,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眼轴增长均显著降低。戴镜6 mo时,CRT-S组与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无显著差异,但在1、2 a时,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显著低于CRT-S组。随访2 a时,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球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SE)的增长均显著降低。VST-S组球镜度数及SE变化最小,近视控制效果最好。四组的柱镜度数变化值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缩小角膜塑形镜光BOZD可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及近视度数的进展;VST设计原理的镜片缩小BOZD后近视控制效果优于CRT设计原理镜片;缩小BOZD不会增加额外的角膜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光学区后表面直径 近视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损伤光学表面的检测研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志山 陈进榜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4-189,共6页
激光损伤光学表面的检测在激光武器和激光核聚变驱动器的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结合实验研讨了激光损伤光学表面的检测原理 。
关键词 激光损伤 检测 光学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诱发污染环境评估与光学表面污染分析技术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鹢 王先荣 +1 位作者 郭兴 姚日剑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9年第1期21-25,6,共5页
文章在调研NASA、ESA和俄罗斯相关研究组织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空间站自身运行引起的外部诱发污染环境对空间站功能表面、敏感载荷和科学试验载荷的影响以及国外在此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的评述,阐明了深入开展空间站外部诱... 文章在调研NASA、ESA和俄罗斯相关研究组织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空间站自身运行引起的外部诱发污染环境对空间站功能表面、敏感载荷和科学试验载荷的影响以及国外在此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的评述,阐明了深入开展空间站外部诱发污染环境分布规律和空间站表面污染分析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诱发污染环境 光学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中大规模驻留时间求解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丽丽 何建国 +3 位作者 王亚军 张云飞 黄文 吉方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07-3212,共6页
采用基于稀疏矩阵的大规模非负最小二乘法,对大口径、微浮雕结构光学元件加工中的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与求解,并对该算法开展了正则化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非负最小二乘法相比,基于稀疏矩阵的大规模非负最小二乘法精度高、效率快。... 采用基于稀疏矩阵的大规模非负最小二乘法,对大口径、微浮雕结构光学元件加工中的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与求解,并对该算法开展了正则化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非负最小二乘法相比,基于稀疏矩阵的大规模非负最小二乘法精度高、效率快。采用该算法仿真加工平均振幅为1.177 6倍波长的大口径、微浮雕结构光学元件,误差面形均方根收敛至0.067倍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 驻留时间 大规模非负最小二乘法 正则化 面形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表面的分形结构和表征算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贵林 戴一帆 郑子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99,共3页
根据光学表面在微观结构上呈现出的统计自相似性,利用与尺度无关的分形模型描述了光学表面的结构特征,采用结构函数法对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分析了抛光表面的分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一阶自回归分形模型对抛光表面进行模拟的新方... 根据光学表面在微观结构上呈现出的统计自相似性,利用与尺度无关的分形模型描述了光学表面的结构特征,采用结构函数法对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分析了抛光表面的分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一阶自回归分形模型对抛光表面进行模拟的新方法,分析了界定尺度、模型参数对分形特征和分形维数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光学表面 分形维数 结构函数 界定尺度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表面的光散射测量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海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46-50,共5页
光学表面的光散射测量方法为目前测量光学元件表面散射特性的一种主要技术,主要包括角分辨测量法和总积分测量法.本文对上述两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讨论了散射测量方法发展... 光学表面的光散射测量方法为目前测量光学元件表面散射特性的一种主要技术,主要包括角分辨测量法和总积分测量法.本文对上述两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讨论了散射测量方法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方法 光学表面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轴对称光学表面超精密加工若干关键技术
15
作者 张元良 刘欣 +1 位作者 方加宝 陈懋圻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由于非轴对称光学表面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采用前馈控制法对快速伺服刀架的位置进行了补偿; 通过建立最小安装角数学模型,解决了单直线刃金刚石刀具切削非轴对称光学表面的干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查表-实时计算控制... 由于非轴对称光学表面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采用前馈控制法对快速伺服刀架的位置进行了补偿; 通过建立最小安装角数学模型,解决了单直线刃金刚石刀具切削非轴对称光学表面的干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查表-实时计算控制法,既节省了内存又缩短了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控制 非轴对称表面 超精密加工 光学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洁净室内工作活动对光学表面洁净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蒋一岚 苗心向 +1 位作者 吕海兵 Fu Zhibo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洁净室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其洁净度会对产品的合格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洁净室的各硬件配套都达标的情况下,日常生产过程中,人员和设备运行则是影响洁净室洁净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某光学元件加工制造的ISO 5级洁净室进行洁净度... 洁净室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其洁净度会对产品的合格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洁净室的各硬件配套都达标的情况下,日常生产过程中,人员和设备运行则是影响洁净室洁净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某光学元件加工制造的ISO 5级洁净室进行洁净度的监测,探讨洁净室内工作活动对光学表面洁净质量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表面 洁净度 影响因素 产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
17
作者 徐文东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2-53,共2页
在光学表面粗糙度测量中,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以其非接触测量,无需对作品表面进行镀膜处理,不受光学表面高度分布的限制,且高速和高精度,因而受到国内外光学测试专家的重视。 各种类型和性能的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领域... 在光学表面粗糙度测量中,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以其非接触测量,无需对作品表面进行镀膜处理,不受光学表面高度分布的限制,且高速和高精度,因而受到国内外光学测试专家的重视。 各种类型和性能的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本文将介绍的是一种新型激光光学表面轮廓仪,它吸收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各种粗糙度测试仪研究的成果,应用多项技术和特殊设计使仪器可在普通的环境下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轮廓仪 激光光学 粗糙度测试仪 光学表面 非接触测量 粗糙度测量 位相差 横向分辨率 光学测试 光调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表面成像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实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程伟 苏鲁 +4 位作者 商强 杜斌 吴艳龙 柏森 钟仁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11例(113例次放射治疗),其中男性8例(89例次有效照射),女性3例(24例次有效照射);年龄46~77岁...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11例(113例次放射治疗),其中男性8例(89例次有效照射),女性3例(24例次有效照射);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9岁。原发性肺癌6例,转移性肺癌3例,食管癌2例。均采用仰卧位热塑体膜固定,双手抱肘交叉放于前额。病人首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纠正摆位误差后,用OSI系统获取体表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从第二次治疗开始以参考图像为准用OSI系统进行预摆位,然后行CBCT扫描验证。记录两个系统每次扫描配准得出的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CBCT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3±3.15)mm、(-1.40±3.89)mm、(0.71±2.08)mm和(0.29±0.76)°、(0.36±0.81)°、(0.10±1.00)°;OSI系统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01±1.34)mm、(-0.12±1.26)mm、(-0.26±1.19)mm和(-0.14±0.57)°、(0.10±0.60)°、(-0.25±0.69)°。两系统相减得出的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5±3.42)mm、(-1.29±3.80)mm、(0.98±2.38)mm和(0.42±0.98)°、(0.26±1.16)°、(0.36±1.24)°(P<0.05)。x、y、z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相减后的标准差分别为3.42 mm、3.80 mm、2.38 mm。两套系统在旋转上的差异很小,标准差近1°。Catalyst^(TM)系统c-motion检测到的分次内误差,放射治疗过程中平移方向x、y、z方向分别为(-0.17±1.25)mm、(0.47±1.42)mm、(-0.17±1.96)mm,旋转方向rx、ry、rz分别为(-0.04±0.51)°、(0.13±0.42)°、(-0.19±0.76)°,各个方向最大偏离值(DEV)为(2.54±1.10)mm。结论 OSI系统与CBCT系统在探测与纠正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OS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分次内误差,由于胸部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受多种因素影响,OSI系统与CBCT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使用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 锥形束CT(CBCT) 胸部肿瘤 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影响杜瓦光学特性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璐 张磊 林国画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4-70,共7页
红外探测器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污染可能会降低系统的探测性能。杜瓦中窗片、滤光片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点、划痕,采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计算分析光学元件表面不同疵病等级情况下的光学参数,引入杂散辐射系数和信杂比的概念对杜瓦... 红外探测器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污染可能会降低系统的探测性能。杜瓦中窗片、滤光片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点、划痕,采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计算分析光学元件表面不同疵病等级情况下的光学参数,引入杂散辐射系数和信杂比的概念对杜瓦光学特性进行评估,合理判断光学元件的表面疵病容限。同时仿真分析滤光片位置造成的表面疵病对杜瓦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窗片、滤光片表面疵病等级增加,接收像面非均匀性增加、信号强度减弱,且在相同疵病等级情况下,滤光片与芯片距离越近,疵病对杜瓦光学特性影响越大,因此在杜瓦设计时必须严格控制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容限,并合理设置滤光片封装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元件表面疵病 杜瓦光学特性 疵病容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随机罗斯轨迹的光学表面中频误差抑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励城 张静 +3 位作者 付秀华 艾博 李鑫 黄贺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69-1373,共5页
光学表面的中频误差的控制长期以来一直是光学加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接触式的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技术,传统的加工路径如光栅式路径和螺旋线式路径通常会引入固有的中频误差,而新型的伪随机轨迹对机床的动态性能要求过高,使... 光学表面的中频误差的控制长期以来一直是光学加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接触式的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技术,传统的加工路径如光栅式路径和螺旋线式路径通常会引入固有的中频误差,而新型的伪随机轨迹对机床的动态性能要求过高,使其难以普遍应用。基于对伪随机轨迹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利用伪随机罗斯轨迹对光学表面中频误差进行抑制的方法。在保证加工路径不重合和遍历工件表面的基础上,建立了伪随机罗斯轨迹的参数模型。针对传统的加工路径和伪随机罗斯轨迹进行了工艺对比实验,并对干涉结果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路径对于低频误差均可以实现有效地抑制,而传统路径对于1/0.07 mm以上的频段误差会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伪随机罗斯轨迹则对于中频误差可以实现有效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随机罗斯轨迹 中频误差 光学表面质量 功率谱密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