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电弧对钨铜电极表面侵蚀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姚学玲 曾正中 陈景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24,共4页
基于热传导观点,选择了具有高熔点的金属钨和具有良好热传导性能的金属铜作为强脉冲电流放电开关,试验验证了在总转移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开关电极的侵蚀量和电极表面的侵蚀形态与单次电荷的转移量直接相关;从力学和热学观点出发,结合... 基于热传导观点,选择了具有高熔点的金属钨和具有良好热传导性能的金属铜作为强脉冲电流放电开关,试验验证了在总转移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开关电极的侵蚀量和电极表面的侵蚀形态与单次电荷的转移量直接相关;从力学和热学观点出发,结合钨铜材料的制作工艺,分析了脉冲电弧和电极之间的作用机理,认为在脉冲电弧作用下,钨铜电极表面裂纹与材料中的孔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弧 电极侵蚀 电极侵蚀 表面侵蚀形态 电荷转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侵蚀对玻璃微球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占文 唐永建 +5 位作者 李波 王朝阳 漆小波 陈素芬 刘一杨 翟世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研究了液滴发制备的玻璃微球表面受侵蚀后对微球表面形貌、耐外压能力和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玻璃微球表面受侵蚀后,表面出现斑点,最大斑点直径达到25μm。微球的杨氏模量由原来的54GPa下降到39GPa,平均耐外压强度下降约28%。... 研究了液滴发制备的玻璃微球表面受侵蚀后对微球表面形貌、耐外压能力和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玻璃微球表面受侵蚀后,表面出现斑点,最大斑点直径达到25μm。微球的杨氏模量由原来的54GPa下降到39GPa,平均耐外压强度下降约28%。微球在室温条件下对D2的平均气体渗透系数由原来的1.1×10-21mol·m-1·s-1·Pa-1增加到8.0×10-20mol·m-1·s-1·Pa-1,平均增加了约70倍,保气半寿命由147d降低到2d。文中分析了产生原因,主要是玻璃球壳中碱金属离子扩散和表面与水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玻璃微球 表面侵蚀 气体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30W的电弧行为高速摄像及表面侵蚀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静洪 任县利 +7 位作者 方继恒 陈松 谢明 王塞北 孙绍霞 李爱坤 朱刚 李再久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8,共5页
采用高速摄像的方法,研究了直流条件下Ag-30W电接触材料电弧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扫描电镜技术,探讨了在电弧烧蚀触头表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元素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电弧演化经历快速起弧、稳定燃烧和迅速熄灭3个过程。电弧烧蚀... 采用高速摄像的方法,研究了直流条件下Ag-30W电接触材料电弧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扫描电镜技术,探讨了在电弧烧蚀触头表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元素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电弧演化经历快速起弧、稳定燃烧和迅速熄灭3个过程。电弧烧蚀触头表面形貌由以钨为骨架、银为包裹层的大量凸丘组成。在电弧作用下,银包裹层可以有效保护钨骨架不被烧损,同时减少钨与空气的接触,减轻凸丘处电弧燃烧造成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电接触材料 电弧 高速摄像 熔桥 表面侵蚀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铒磷酸盐玻璃离子交换波导表面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韩秀友 初凤红 +2 位作者 蔡海文 方祖捷 赵明山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1,共4页
对离子交换波导制备过程中掺铒磷酸盐玻璃表面的侵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侵蚀的原因,提出镀K9玻璃薄膜的方法,对掺铒磷酸盐玻璃表面进行保护.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波导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平板波导的光学特性进... 对离子交换波导制备过程中掺铒磷酸盐玻璃表面的侵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侵蚀的原因,提出镀K9玻璃薄膜的方法,对掺铒磷酸盐玻璃表面进行保护.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波导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平板波导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K9玻璃薄膜不仅能够对掺铒磷酸盐玻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允许交换离子透过进入磷酸盐玻璃形成波导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铒磷酸盐玻璃 离子交换 表面侵蚀 K9玻璃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普通硅酸盐建筑物表面腐蚀的形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烨 刘光 +1 位作者 任春菊 李永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6-139,共4页
运用PH=5.0,4.0,3.0的人工模拟酸雨和pH=5.7的人工模拟自然降水,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建筑物表面进行了同步模拟降雨的试验,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被腐蚀的建筑物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酸雨的pH... 运用PH=5.0,4.0,3.0的人工模拟酸雨和pH=5.7的人工模拟自然降水,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建筑物表面进行了同步模拟降雨的试验,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被腐蚀的建筑物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酸雨的pH≤4.0时,普通硅酸盐建筑物表面被侵蚀过程明显加重,表层细粒的水泥颗粒被腐蚀掉,使亚表层的粗大颗粒暴露程度急剧增大,同时建筑物表面及亚表层微裂纹比率也急剧增高,从而使酸雨对建筑物的侵蚀过程在作用时间和作用面积上相对增大.故控制城市区域高浓度SO2的排放,减少强酸性酸雨的形成是保护城市建筑物及其人工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硅酸盐建筑物 表面侵蚀形态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石花洞地区奥陶纪灰岩^36Cl侵蚀速率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晁念英 潘欢迎 +5 位作者 刘存富 万军伟 王佩仪 姜山 何明 武绍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72-274,共3页
本文根据理论上灰岩中^36Cl的5个来源,论述了^36Cl在灰岩深度剖面上的4个分布特征,描述了^36Cl的采样方法和AMS的分析技术。计算出北京石花洞地区奥陶纪(O2)灰岩的表面侵蚀速率(ε=17.40μm/a)。
关键词 灰岩表面侵蚀速率 ^36Cl AMS 奥陶纪灰岩 侵蚀速率 石花洞 北京 深度剖面 采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模型的黏性沉积物侵蚀临界剪切应力及其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卢佩霞 徐永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450,共6页
为在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模型中考虑团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基于黏性沉积物团粒结构的分形模型,建立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与团粒粒径及有效密度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是团粒粒径和有效密度的... 为在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模型中考虑团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基于黏性沉积物团粒结构的分形模型,建立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与团粒粒径及有效密度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黏性沉积物表面侵蚀的临界剪切应力是团粒粒径和有效密度的幂函数,幂函数的指数是黏性沉积物团粒分维的函数;与Kranenburg模型、Son模型相比,基于分形模型的临界剪切应力模型更加合理,与试验数据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表面侵蚀 临界剪切应力 团粒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丸机叶片瞬时碰撞动力学行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天一 门秀花 +3 位作者 张泽文 蒋振峰 潘永智 付秀丽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船舶用钢的除锈处理是影响日常维护的关键工艺,而抛丸机叶片磨损断裂是影响除锈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本文叙述了抛丸机叶片磨损断裂形成机制、弹丸碰撞非线性动力行为及撞击侵蚀过程、叶片磨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叶片旋转... 船舶用钢的除锈处理是影响日常维护的关键工艺,而抛丸机叶片磨损断裂是影响除锈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本文叙述了抛丸机叶片磨损断裂形成机制、弹丸碰撞非线性动力行为及撞击侵蚀过程、叶片磨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叶片旋转软化效应下的振动响应与结构特性,分析了叶片材料的晶体取向、元素含量与磨损的关系,根据磨损机理(如摩擦、微切削、疲劳裂纹等)研究了相对应的冲撞侵蚀量化模型,总结了仿真与试验等手段在不同弹丸参数对叶片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对抛丸机叶片瞬时碰撞分析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丸机 叶片 碰撞非线性 磨损模型 表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翔 伍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53,共4页
在简述了纤维增强塑料筋的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比较了钢筋与纤维增强塑料筋的优缺点。以纤维增强塑料筋在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选取了两种不同基体材料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筋为实验对象,分析了这两种加强筋在海水环境中的加速腐蚀过程... 在简述了纤维增强塑料筋的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比较了钢筋与纤维增强塑料筋的优缺点。以纤维增强塑料筋在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选取了两种不同基体材料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筋为实验对象,分析了这两种加强筋在海水环境中的加速腐蚀过程,提出了海水环境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筋的拉伸强度的影响较小。分析了水分子的水解作用对不同基体材料表面侵蚀过程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提出了应该选择抗水解能力较强的基体材料作为海洋工程建设中使用的纤维增强塑料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塑料筋 力学性能 表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与中硼硅玻璃安瓿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国志 周永妍 +2 位作者 杨琴 李振江 李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2-2338,共7页
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与中硼硅玻璃安瓿瓶的相容性。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元素迁移试验中Li、B、Al、Si、Ti、V、Cr、Mn、Fe、Co、Ni、Cu、Zn、As、Sr、Mo、Cd、Sn、Sb、Ba、Hg、Pb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与中硼硅玻璃安瓿瓶的相容性。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元素迁移试验中Li、B、Al、Si、Ti、V、Cr、Mn、Fe、Co、Ni、Cu、Zn、As、Sr、Mo、Cd、Sn、Sb、Ba、Hg、Pb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观察、亚甲蓝染色试验、pH值、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考察药品对玻璃容器内表面的影响。结果在加速试验(温度40℃,相对湿度25%)、长期试验(温度25℃,相对湿度25%)条件下,迁移试验中22种元素均无明显变化趋势,远低于分析评价阈值,在安全限度内。在包装材料内表面侵蚀性试验中,无亚甲蓝染色现象;中硼硅玻璃安瓿无明显凹痕、腐蚀脱片,pH值、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也无明显变化。结论舒血宁注射液与中硼硅玻璃安瓿瓶的相容性较好,在说明书贮藏条件下保存时,有效期内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注射液 中硼硅玻璃安瓿瓶 相容性 元素迁移试验 包装材料内表面侵蚀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rpion back inspiring sand-resistant surfaces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俊秋 韩志武 +3 位作者 马荣峰 尹维 吕尤 任露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877-888,共12页
A new approach which adopted the idea of coupling bionics to improve erosion resistance was presented, by taking the desert scorp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nti-erosion characteristic rules and mechanism of deser... A new approach which adopted the idea of coupling bionics to improve erosion resistance was presented, by taking the desert scorp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nti-erosion characteristic rules and mechanism of desert scorpion's surface under the dynamics effect of gas/solid mixed media were researched, especially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urface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 creature flexibility and many other factors was studied. Simulation by CFD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relative erosion severity. Samples with the coupled bionic configurations and flexibility were produced. Experiment optimum design theory was employed to design experiment scheme. Silica sand of particle size of 105-830 ~tm was used as the erodent. The eros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validat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 And contras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best and worst test points of erosion resistance for four samples. Contrast tests show that the erosion resistance trend occurs in such order with the best erosion resistance as coupling sample, groove, smooth and flexibility, and smooth,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erosion resistances in sequence of 12.08%, 8.87%, 6.03% in the best test point. But in the poorest point, the increasing rate of erosion resistance is in sequence of 15.64%, 9.53%, 6.59%. The morphologies of eroded surface were examined by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possible wear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scorpion erosion resistance coupling bionics FLUENT experiment optimum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trasonic testing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on concrete under sulfate attack and cyclic environment 被引量:7
12
作者 姜磊 牛荻涛 +1 位作者 孙迎召 费倩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723-4731,共9页
The damage process of concrete exposed to sodium sulfate attack and drying-wetting cycles was investigated. The water to binder(W/B) ratio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solution were taken as variable parameters. T... The damage process of concrete exposed to sodium sulfate attack and drying-wetting cycles was investigated. The water to binder(W/B) ratio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solution were taken as variable parameters. Through the experiment, visual change, relativ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RDME) and the surface damage layer thickness of concrete were measured.Furthermore, SEM and therm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of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products of concrete.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rasonic velocity is related to the damage layer of concrete. It approves that an increase in damage layer thickness reduces the compactness and the ultrasonic velocity. The deterioration degree of concrete could be estimated effectively by measuring the surface damage layer and the RDME of concret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gypsum in concrete is less than that of ettringite in test, and some gypsum is checked only after a certain corrosion extent. When the concrete is with high W/B ratio or exposed to high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solution, the content of ettringit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corrosion time. However, the content of gypsum increases at a steady rate. The content of corrosion products does not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RDME change, and extensive amount of corrosion products can be formed before obvious damage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ate attack drying-wetting cycles damage layer thickness therm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