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田寿藏的“表象性”艺术哲学论析
1
作者 李心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9,共8页
植田寿藏是日本昭和前期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贡献是构建了以"表象性"为核心的美学、艺术哲学体系。植田寿藏美学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艺术世界无限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充分体认与尊重;(2)多重意义上的... 植田寿藏是日本昭和前期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贡献是构建了以"表象性"为核心的美学、艺术哲学体系。植田寿藏美学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艺术世界无限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充分体认与尊重;(2)多重意义上的"对话"姿态;(3)"弱理论"品格。植田晚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治学理念,即"不是为了生活而学问,而是为了学问而生活",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纯粹性的坚守。实际上,在他的美学研究中,同样体现了他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自律价值、对它的纯粹性的坚守。这种自律的美学立场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免招致脱离社会、轻视内容甚至形式主义之类的批评。但是,如果考虑到植田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语境——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对外扩张、发动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他所采取的这种超越的立场恰恰显示了其理论的可贵价值。这也是植田美学能够获得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田寿藏 美学 艺术哲学 表象性 差异 对话 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创作直接对象的表象性与想象性
2
作者 黄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6-91,共6页
作为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艺创作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主观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渗透有主体因素的客观世界,其客观实在性实质上是经过主体意识过滤和改造,再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符... 作为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艺创作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主观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渗透有主体因素的客观世界,其客观实在性实质上是经过主体意识过滤和改造,再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显示出来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说文艺创作直接对象是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并不等于说文艺创作家可以凭空臆造,而是说他以自己的心造世界为中介,间接地反映作为文艺创作客体(或间接对象)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是人及其社会生活。在这个审美反映和艺术(语言符号性)创造过程中,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具有表象性和想象性。它以三种表象为感性存在形式,想象是它的本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直接对象 创造想象 想象表象 表象性 想象 间接对象 知觉表象 审美反映 客观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琴演奏的符号性表现
3
作者 李壮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2期92-94,共3页
音乐符号有他律为内容服务的一面 ,也有自律为形式服务的一面 ,体验符号性的表现是学习钢琴的学生必需掌握的感性知识。这种只可意会知识的获得 。
关键词 钢琴演奏 概念符号 表象性符号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里·斯万作品中女性身份的构建
4
作者 张黎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37-141,共5页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掠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1]而现代女性主义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掠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1]而现代女性主义电影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后经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文化身份的再确立和女权价值的重新认定,在电影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无疑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电影 娱乐形式 身份 叙述语言 老牌资本主义 妇女解放运动 表象性 国际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铭 孙启武 +2 位作者 柳静 任志洪 江光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81,共14页
基于模拟创伤研究范式,采用道路交通事故影片对159名健康大学生进行模拟创伤,考察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特质焦虑、特质分离和神经质)、工作记忆能力(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加工)对模拟创伤后不... 基于模拟创伤研究范式,采用道路交通事故影片对159名健康大学生进行模拟创伤,考察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特质焦虑、特质分离和神经质)、工作记忆能力(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加工)对模拟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数据驱动加工正向预测不同时段闪回(即时闪回、一周闪回和触发闪回)的数量、生动性、痛苦度以及一周侵入频率;(2)神经质正向预测触发闪回痛苦度,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负向预测一周侵入频率;(3)概念加工在注意控制与即时闪回痛苦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数据驱动加工是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主要影响因素;概念加工主要作用于早期急性应激反应,注意控制是其保护因素;神经质和工作记忆能力对闪回具有较长期的影响,且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创伤 闪回(侵入表象) 人格特质 工作记忆能力 创伤期间认知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部位与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的联结及其对动词习得年龄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永香 朱莉琪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2-921,共10页
在英语等语言中,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Golinkoff,Hirsh-Pasek,McDonough和Tardif(2009)发现,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 在英语等语言中,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Golinkoff,Hirsh-Pasek,McDonough和Tardif(2009)发现,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且可表象性可部分解释两种语言中动词习得年龄的变异。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汉语动词为何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本研究假设,早期动词与身体部位具有强烈的联结关系,从而导致汉语动词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研究1通过成人词汇联想任务,考察了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169个行为动词与身体区域的联结关系。研究2请成人评定了这些动词的可表象性,进一步考察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可表象性和习得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动词 身体部位 习得年龄 表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设计中字体视觉图语化的表现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艳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57,共3页
主要将平面设计中字体表现形式加以探析 ,使字体从纯识别记号的作用 ,上升转换到视觉图语化的表现中来 ,让其焕发出异彩 ,并形成平面设计中有意味的表现新视点。
关键词 字体创意 视觉图语化 文字 语意 表象性 原形 象意表现 平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电影教育的传播符号深度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97,共3页
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由文化意象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中国式电影教育则在这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产生、发展、传播过程之中举足轻重。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辉映下的中国式电影教育传播符号,已经成为一种标... 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由文化意象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中国式电影教育则在这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产生、发展、传播过程之中举足轻重。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辉映下的中国式电影教育传播符号,已经成为一种标志着中国文化软实力象征,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关键指标。中国式电影教育传播符号表象性繁杂、象征性丰富、意象性深远,由中国式映像视界所展现的中国式电影教育传播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教育 传播符号 视听手段 深度解析 电影符码 后现代社会 传播过程 影视艺术 表象性 文化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的形而上学”或“存在之思”?——简评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9
作者 申林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学”形同冰炭 ;邓文似是而非的指认只能证明存在之思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形而上学 表象性思维 存在之思 邓晓芒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是‘A’的‘A’”偏正短语的义项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戚盛伟 《汉语学习》 1986年第5期12-13,共2页
“不是‘A’的‘A’”,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不仅存在,而且有活跃的趋势。请看: 1.“不是文凭的文凭”(1984.9.25《中国青年报》标题) 2.“今天可以说是牛背生产队的一个不是节日的节日”(1984第四期《收获》) 3.“一种不是事业的事... “不是‘A’的‘A’”,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不仅存在,而且有活跃的趋势。请看: 1.“不是文凭的文凭”(1984.9.25《中国青年报》标题) 2.“今天可以说是牛背生产队的一个不是节日的节日”(1984第四期《收获》) 3.“一种不是事业的事业(1984第一期《当代》) 不仅在书面语言里,在我们日常交际中,此种句式也常有所闻。如:“不是批评的批评”、“不是厂长的厂长”等等。 这种偏正短语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偏”与“正”的对立关系上,“偏”部分的修饰成分正是对“正”部分的中心词的否定,造成了意义上的矛盾对立,按照正常逻辑,似乎是不能成立的。但他之所以成立,原因是“偏”项“A”与“正”项“A”中总有一项指表象,而另一项是指实质的。因而这种句式总是对某种事物或事象的表象的否定和对实质的肯定,构成了语义的深刻性。 应该指出这种短语的语义是有歧义的,即有两种解释的可能性。一种是偏项“A”指的是实质性的内容,正项“A”指的是表象性的内容,那么整个短语的语义是对“A”的语义的否定。语义公式可用“是‘A’而不象‘A’”来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正短语 文凭 句式 偏项 语义公式 批评的批评 表象性 语言形式 语言环境 日常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江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5,共4页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形而上学 原初形而上学 所是之整体 论证表象思维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解决小学不足龄入学问题
12
作者 王金华 《教育管理研究》 1998年第3期14-18,共5页
在过去的小学招生工作中,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义务教育法》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政策中关于年龄的规定,使得一大批不足龄儿童过早地进入长达9年甚至10多年的读书生涯。尤其是城镇。
关键词 入学问题 招生政策 教育行政 表象性思维 教育教学秩序 学籍管理 心理发展 小学教育 来择 思想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e vibration of vibrating device coupling two pendulums using multiple time scales method
13
作者 李珺 刘初升 +1 位作者 彭利平 王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134-2141,共8页
A model of vibrating device coupling two pendulums (VDP) which is highly nonlinear was put forward to conduct vibration analysis. Based on energy analysis, dynamic equations with cubic nonlinearities were established ... A model of vibrating device coupling two pendulums (VDP) which is highly nonlinear was put forward to conduct vibration analysis. Based on energy analysis, dynamic equations with cubic nonlineariti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Lagrange's equ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approximate solution, multiple time scales method, one of perturbation technique, was applied. Cases of non-resonant and 1:1:2:2 internal resonant were discussed. In the non-resonant case, the validity of multiple time scales method is confirmed, comparing numerical results derived from fourth order Runge-Kutta method with analytical results derived from first order approximate expression. In the 1:1:2:2 internal resonant case, modal amplitudes of Aa1 and Ab2 increase, respectively, from 0.38 to 0.63 and from 0.19 to 0.32,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ies have an increase of almost 1.6 times with changes of initial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typical nonlinear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e chaotic motion is found under this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vibration coupling pendulums multiple time scales method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