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自我概念中的循环问题——一种表象主义批判的视角
1
作者 肖根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康德通过对休谟和笛卡尔关于自我问题的诊断,发现自我只能作为毫无内容的先验主体,对自我的追问无法通过直接认识,只能诉诸回溯性的反思模式。但是对自我的反思出现了循环论的问题,对自我的反思事先预设了对自我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康德... 康德通过对休谟和笛卡尔关于自我问题的诊断,发现自我只能作为毫无内容的先验主体,对自我的追问无法通过直接认识,只能诉诸回溯性的反思模式。但是对自我的反思出现了循环论的问题,对自我的反思事先预设了对自我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康德表象主义立场的分析,发现自我循环的问题不可避免,只有否定表象主义路线才有可能解决。通过对康德之后的反表象主义路径的分析,发现只有恢复行动的本原地位才能解决康德自我概念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先验 循环问题 表象主义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邢冬梅 毛波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本体论对称性原则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称,由此走向了实践建构意义上的生成论,它使科学论不仅摆脱了表象主义的困境,而且还展现出一种新的科学观——生成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 表象主义 生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与认知建构主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汤姆·洛克莫尔 员俊雅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51-60,198,共10页
认知建构主义是植根于古希腊的一种现代认知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对于康德、对于整个德国观念论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认识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批判哲学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因此是对所有形式的表象主义的反驳。
关键词 认知建构主义 德国观念论 批判哲学 康德 表象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四耕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研究性学习是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 ,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 研究性学习是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 ,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研究性学习 后现代特征 反本质主义 表象主义 反基础主义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查德·罗蒂论社会团结的理由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维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94,共13页
任何共同体都会面对内部整合问题,团结问题是共同体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界对团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罗蒂专门讨论了团结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在罗蒂看来,团结就是如何形成我们感的问题,具体说"我们... 任何共同体都会面对内部整合问题,团结问题是共同体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界对团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罗蒂专门讨论了团结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在罗蒂看来,团结就是如何形成我们感的问题,具体说"我们"意指哲学共同体中的反表象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主义者、改良左派。罗蒂基于反表象主义、族群中心主义和叙事转向为社会团结提出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 自由主义 表象主义 族群中心主义 叙事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看意识体验的主体性
6
作者 朱耀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如何消除意识体验特别是其中的感受质与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与功能之间的"解释性鸿沟"的问题,是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焦点。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qu... 如何消除意识体验特别是其中的感受质与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与功能之间的"解释性鸿沟"的问题,是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焦点。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即意识体验只有从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充分的把握,而无法被物理主义者所采取的"第三人称视角"所把握。意识体验"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和表象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的难解之谜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性鸿沟 感受质 随附性 表象主义 主体性 第一人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终结于无知──评罗蒂的哲学终结观
7
作者 李志江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41-46,共6页
关键词 罗蒂 哲学 哲学终结观 笛卡尔 洛克 康德 真理 反映论 表象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
8
作者 吴疆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2期44-51,共8页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吴疆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吴疆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现代新儒学 智的直觉 本体论 本质主义 牟宗三 西方哲学 熊十力 表象主义 现代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
9
作者 周昌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9-23,27,共6页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茅盾 旧文学 写实主义 “五四”新文学运动 《小说月报》 时代精神 周作人 陈独秀 表象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