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采后表皮蜡质与果实贮藏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苏慧 曾瑶英 +5 位作者 张家铭 熊玉帛 郭航宇 熊雯 龚林 周文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8-328,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葡萄采后表皮蜡质变化规律及其与耐贮性关系,本研究以夏黑葡萄及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SEM与GC-MS分析葡萄表皮蜡质微观结构与蜡质组分,分析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硬度、MDA、总酚等品质指标变化,研究表皮蜡质... 为探究不同品种葡萄采后表皮蜡质变化规律及其与耐贮性关系,本研究以夏黑葡萄及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SEM与GC-MS分析葡萄表皮蜡质微观结构与蜡质组分,分析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硬度、MDA、总酚等品质指标变化,研究表皮蜡质对葡萄果实营养品质及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葡萄表皮蜡质含量变化规律呈现“W”趋势,夏黑葡萄表皮蜡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阳光玫瑰葡萄(P<0.01),贮藏末期分别为36.66 mg/100 g和26.90 mg/100 g;SEM结果显示夏黑葡萄表皮蜡质结构呈堆叠片状晶体,孔隙较多,阳光玫瑰葡萄表皮蜡质在贮藏过程中晶体孔径较小或不存在孔径,结构分布均匀;两种葡萄表皮蜡质成分含量与其贮藏品质相关性呈现不同规律,蜡质主要成分为脂肪酸、伯醇、酯类、醛类、烷烃,分别占49.84%~81.00%、0.10%~11.68%、0~9.41%、0.43%~8.83%、0.90%~6.66%。贮藏过程中,果实失重率、脱粒率、MDA含量上升,硬度及还原糖、总酚、维生素C含量下降,贮藏品质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夏黑葡萄表皮蜡质中脂肪酸含量高,可加速果实细胞脂质过氧化,与失重率、MDA含量等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相一致,不利于维持果实营养品质;阳光玫瑰表皮蜡质中酯类含量与维生素C、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显著降低果实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葡萄表皮蜡质在不同品种葡萄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黑葡萄 阳光玫瑰葡萄 表皮蜡质 贮藏品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和棕榈酸处理对杧果叶片表皮蜡质的影响
2
作者 吴婧波 黄玉玉 +6 位作者 吴潇 王鹏 谷超 殷豪 齐开杰 詹儒林 张绍铃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5-1044,共10页
[目的]揭示外源试剂对杧果叶片蜡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金煌和台农1号两个杧果品种盆栽苗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T)、棕榈酸(PA)以及组合试剂喷施杧果叶片,利用氯仿提取叶片表皮蜡质,叶面积仪测量叶片表面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目的]揭示外源试剂对杧果叶片蜡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金煌和台农1号两个杧果品种盆栽苗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T)、棕榈酸(PA)以及组合试剂喷施杧果叶片,利用氯仿提取叶片表皮蜡质,叶面积仪测量叶片表面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叶片表皮蜡质的含量和化学组分。[结果]除100μmol·L^(-1)MT+200μmol·L^(-1)PA组合试剂处理后的金煌杧果叶片蜡质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他外源试剂处理组合均提高了两个杧果品种叶片表皮蜡质含量。100μmol·L^(-1)MT+200μmol·L^(-1)PA组合试剂处理对台农1号杧果叶片表皮蜡质含量提升效果最明显,是对照组的3.2倍,其中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了11.95倍。150μmol·L^(-1)PA处理可提高金煌杧果叶片表皮蜡质中C28、C29和C32醛类以及热农1号杧果中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使其蜡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87和2.05倍。[结论]不同外源试剂处理可改变杧果叶片蜡质脂肪族化合物的碳链分布和萜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影响总含量的变化。100μmol·L^(-1)MT+200μmol·L^(-1)PA组合试剂对台农1号杧果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150μmol·L^(-1)PA对金煌和台农1号两个杧果品种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提升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叶片 外源试剂 表皮蜡质含量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表皮蜡质及干旱响应研究进展
3
作者 温宏伟 单皓 +2 位作者 王裕智 张晋辉 杨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和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对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已初步阐明表皮蜡质的基础代谢途径,但小麦作为异源六倍体作物,其基因组复杂性导致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蜡质动态沉积与干旱信号转导的耦联机制仍不明确。文章系统综述了小麦表皮蜡质的化学组分、晶体结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理及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蜡质结构、组分和含量均影响抗旱性,尤其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皮蜡质可通过增加晶体密度和优化蜡质组分,显著降低非气孔水分蒸发;并阐明这些亲脂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分泌、组装及转运是由多个基因和复杂的分子网络协调控制的,包括ACCase介导的脂肪酸链延伸、由CER基因家族调控的醛类脱羧反应以及ATP结合转运蛋白等参与的蜡质分泌过程。这些基因和分子网络又会对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应激反应。因此,全面了解小麦表皮蜡质结构组分、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调控机理和干旱响应机制,对于在抗旱育种中利用表皮蜡质这一生物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表皮蜡质 干旱胁迫 化学组分特征 合成代谢途径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樱桃采后表皮蜡质形态及相关性质变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玉蕾 崔清亮 +2 位作者 王愈 刘亚平 张燕青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3,157,共8页
[目的]揭示不同品种甜樱桃耐贮性差异的原因,为其采后涂膜保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甜樱桃品种(红灯、雷尼、红玛瑙、友谊)作为研究对象,对采收时不同品种甜樱桃果皮蜡质的形态、果皮对不同溶液的接触角... [目的]揭示不同品种甜樱桃耐贮性差异的原因,为其采后涂膜保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甜樱桃品种(红灯、雷尼、红玛瑙、友谊)作为研究对象,对采收时不同品种甜樱桃果皮蜡质的形态、果皮对不同溶液的接触角以及红玛瑙樱桃在贮藏期间表皮蜡质形态、接触角、临界表面张力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4个品种甜樱桃在采收时表皮的蜡质分布和形态均存在差异,表皮对于同一种溶液的接触角存在显著差异;红玛瑙樱桃表皮蜡质在贮藏期间呈减少趋势;由于甜樱桃表皮的疏水性,在配制涂膜液时,向其中添加0.1%的吐温-20作为表面活性剂可显著提高涂膜液在其表面的润湿性;红玛瑙樱桃贮藏期间表皮对去离子水的接触角呈下降趋势,并且其临界表面张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结论]不同品种甜樱桃耐贮性的差异可能与其表皮特性相关联,在涂膜保鲜液中添加0.1%的吐温-20可使涂膜液更均匀地涂覆在甜樱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表皮蜡质 接触角 临界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京沧1号’枣果实表皮蜡质的影响
5
作者 杨莲 谭玉鹏 +5 位作者 王晨 耿阳 张政 吴斌 张平 赵晓梅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7-85,共9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枣果实表皮蜡质的影响,明确不同成熟度表皮蜡质的差异,为后续表皮蜡质与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初红期、半红期的‘京沧1号’鲜枣为试材,分别于低温(0±1)℃、货架(10±1)℃和常温(25... 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枣果实表皮蜡质的影响,明确不同成熟度表皮蜡质的差异,为后续表皮蜡质与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初红期、半红期的‘京沧1号’鲜枣为试材,分别于低温(0±1)℃、货架(10±1)℃和常温(25±1)℃条件下贮藏12 d,观察贮藏过程中果实表皮蜡质超微结构,并测定其蜡质含量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贮藏前初红期表皮蜡质存在大量裂缝,半红期果实表皮蜡质覆盖完整,且其表皮蜡质含量和组分种类高于初红期;贮藏结束时初红期果实表皮蜡质含量较高、种类更加丰富;果实表皮蜡质中主要化合物为脂肪酸、烷烃、烯烃、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其中二十烷、二十一烷、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含量较高;常温对果实表皮蜡质的影响最大,货架次之,低温影响最小。综上,低温能够延缓枣果实表皮蜡质的形成、保持蜡质的含量及种类不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对表皮蜡质变化与枣果采后贮藏品质相关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沧1号’ 表皮蜡质 贮藏温度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3 位作者 郭芸江 韩龙 唐华 玉永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7,共7页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在水热胁迫条件下,调查其叶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变化规律、蜡质含量与气体交换参数、脯氨酸及叶片相对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表皮存在致密的蜡质层,蜡质...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在水热胁迫条件下,调查其叶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变化规律、蜡质含量与气体交换参数、脯氨酸及叶片相对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表皮存在致密的蜡质层,蜡质晶体结构呈片状,无特殊的晶格方向。叶表皮蜡质主要由烷(1.98%~3.38%)、醇(79.97%~84.98%)、酯类(0.08%~0.24%)及其他少量未知物质组成(7.77%~13.38%)。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共同影响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敖汉叶表皮蜡质含量显著高于三得利。水分胁迫后烷类比例增加(81.22%~108.16%),醇类比例下降(3.32%~12.54%),强抗旱品种叶表皮蜡质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无显著变化(除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下降外),而弱抗旱品种蜡质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显著下降。说明表皮蜡质限制水分散失,蜡质组分中烷类物质可能主要具限制水分散失的功能。高温及水热互作胁迫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相对含水量下降,敖汉蜡质含量下降,三得利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表明在严重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关闭气孔和渗透调节来限制水分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高温 紫花苜蓿 表皮蜡质 抗旱性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叶表皮蜡质提取方法及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小云 陈信波 +3 位作者 徐向丽 刘爱玲 邹杰 高国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76,共4页
以水稻成熟叶片为材料,用氯仿和正己烷两种溶剂,采用常温法、加热法和常温加热结合法提取稻叶表皮蜡质.结果表明,氯仿作溶剂的提取效果好于正己烷,常温加热结合法提取表皮蜡质含量最高,加热法居中,常温法最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采... 以水稻成熟叶片为材料,用氯仿和正己烷两种溶剂,采用常温法、加热法和常温加热结合法提取稻叶表皮蜡质.结果表明,氯仿作溶剂的提取效果好于正己烷,常温加热结合法提取表皮蜡质含量最高,加热法居中,常温法最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常温加热结合法,用两种溶剂都能将叶表皮蜡质完全提取干净;采用加热法,用氯仿为溶剂能将叶表皮蜡质提取干净,而用正己烷为溶剂,叶片表皮蜡质还有少量呈不规则的小粒状残存;用常温法则两种溶剂都不能将稻叶表皮蜡质提取干净.提取时间对蜡质提取效果有明显影响,高温下(氯仿60℃或正己烷67℃)提取超过30 s,导致细胞内脂溶性成分渗出.综合蜡质含量和扫描电镜分析的结果,以氯仿为溶剂、60℃30 s提取是有效且简单易行的稻叶表皮蜡质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表皮蜡质 氯仿 正己烷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其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志飞 饶力群 +2 位作者 向佐湘 胡晓敏 王晓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17-1421,共5页
以14个高羊茅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试验中对干旱高温胁迫下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生理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热胁迫下高羊茅品种间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以14个高羊茅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试验中对干旱高温胁迫下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生理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热胁迫下高羊茅品种间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叶片蜡质含量与综合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和0.68(P<0.01);蜡质含量越高的品种,其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越低,水分利用效率越高,但所有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绝对值都较低。研究发现,在干热胁迫时,高羊茅叶片表皮蜡质可通过对气孔导度的调节来减少气孔蒸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其抗旱性;表皮蜡质含量可以作为高羊茅品种抗旱性鉴定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表皮蜡质含量 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高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湿度与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2 位作者 郭芸江 韩龙 唐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73-5280,共8页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设置空气湿度(45%—55%和75%—85%)和土壤水分胁迫(75%和35%田间持水量)处理,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组分及晶体结构、气体交换参数、水势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设置空气湿度(45%—55%和75%—85%)和土壤水分胁迫(75%和35%田间持水量)处理,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组分及晶体结构、气体交换参数、水势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独土壤水分胁迫时,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蜡质总量无显著变化;敖汉蜡质组分中烷类、酯类含量增加,醇类含量下降;三得利醇类含量下降,烷类、酯类含量变化不显著。低空气湿度胁迫时,两品种蜡质总量无显著变化,烷类和酯类含量显著增加,醇类含量显著下降,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熔融呈弥漫性,扩大了对叶表面积的覆盖,其蒸腾速率显著低于正常湿度。复合胁迫处理时,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继续呈弥漫性,烷类、酯类、未知蜡质组分含量均高于单独胁迫处理,醇类含量最低,而蜡质总量除三得利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各组分含量(除醇类)及蜡质总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蒸腾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蜡质总量与叶水势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敖汉蜡质总量显著高于三得利,蜡质组分中烷类物质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在复合胁迫下,强抗旱品种主要通过气孔因素控制水分散失,而弱抗旱品种通过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控制植物水分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空气湿度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表皮蜡质的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26
10
作者 顾俊 王飞 +2 位作者 张鹏 胡梁斌 徐朗莱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蜡质是植物与外部环境的界面,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叶表皮蜡质的成分、蜡质形态的分类学意义及蜡质对植物保水、防辐射和防病虫害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植物 表皮蜡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彦军 郭芸江 +2 位作者 唐华 李智燕 韩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84,共8页
选用紫花苜蓿强抗旱品种敖汉和弱抗旱品种三得利为材料,在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下,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晶体结构、叶片水势及紫外线吸光产物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敖汉品种叶表皮蜡质含量高于三得利;在紫外线与干旱复合... 选用紫花苜蓿强抗旱品种敖汉和弱抗旱品种三得利为材料,在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下,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晶体结构、叶片水势及紫外线吸光产物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敖汉品种叶表皮蜡质含量高于三得利;在紫外线与干旱复合胁迫时敖汉叶表皮蜡质含量和叶片水势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而三得利叶水势较对照无显著变化。说明在复合胁迫下,强抗旱品种通过增加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来维持较高的叶水势。复合胁迫和单独紫外线辐射下(0.05W/m2),紫花苜蓿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发生熔融,扩大了叶表面积的覆盖率,减少角质层蒸腾失水;在0.1W/m2紫外线辐射下,敖汉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出现平行于叶表而垂直分布于其他晶体之上的片层结构,提高了紫外线辐射反射率,有效减少强辐射对植株生理的影响。单独土壤干旱处理对紫花苜蓿蜡质晶体结构无显著影响。紫外线辐射对植株紫外线吸光产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对紫外线辐射有直接防御作用,这可能部分程度地推迟、替代通过生理代谢途径对紫外线的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旱 紫外线 紫花苜蓿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表皮蜡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永平 张爱民 +2 位作者 廖芳芳 付文婷 邢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77-81,共5页
植物的表皮蜡质覆盖于植物各器官和组织表面,是植物进行自我防护的一道屏障,在植物适应干旱环境以及各种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植物表皮蜡质的组成、形态结构、合成途径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存在的... 植物的表皮蜡质覆盖于植物各器官和组织表面,是植物进行自我防护的一道屏障,在植物适应干旱环境以及各种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植物表皮蜡质的组成、形态结构、合成途径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蜡质 化学组成 蜡质含量 蜡质结构 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的组分及晶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帅 罗文巧 +4 位作者 王聪 吴洪启 汪勇 王中华 权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9-956,共8页
为分析小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和晶体结构的差异,以表皮蜡质为绿色表型的小麦品种泰山4447和白霜状表型的济麦6097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分别提取穗部、叶鞘、穗下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七个不同器官的表皮蜡质,利用气相-质... 为分析小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和晶体结构的差异,以表皮蜡质为绿色表型的小麦品种泰山4447和白霜状表型的济麦6097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分别提取穗部、叶鞘、穗下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七个不同器官的表皮蜡质,利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GC-FID)对各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场发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器官表皮蜡质的晶体结构,并对小麦旗叶进行失水率检测。结果表明,两小麦品种各器官表皮蜡质的成分主要包含初级醇、二酮、烷烃、脂肪醛、脂肪酸、酯等脂肪族化合物。泰山4447和济麦6097的穗下茎、叶鞘和颖壳表皮蜡质中二酮的含量显著高于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济麦6097的旗叶、穗下茎、叶鞘和颖壳表皮蜡质中二酮的含量显著高于泰山4447各器官。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两个小麦品种的旗叶近轴面、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的蜡质晶体为片状结构,旗叶远轴面、穗下茎和叶鞘上的蜡质晶体呈管状结构,泰山4447的颖壳表皮蜡质中管状晶体和片状晶体共存,而济麦6097的颖壳表皮蜡质中晶体结构则完全为管状。泰山4447的旗叶水分非气孔性散失速率高于济麦6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蜡质成分 失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外源激素对‘玉露香’梨叶片表皮蜡质组分、结构及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潇 陈杨杨 +4 位作者 石新杰 齐开杰 曹鹏 殷豪 张绍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7-654,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外源激素氨基乙酰丙酸(AL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对植物叶片表皮蜡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玉露香’梨为试材,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的ALA、MeJA、SA及MeJA+SA,研究其对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组分、结构以及渗透...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外源激素氨基乙酰丙酸(AL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对植物叶片表皮蜡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玉露香’梨为试材,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的ALA、MeJA、SA及MeJA+SA,研究其对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组分、结构以及渗透性的影响。[结果]喷施外源激素后,与对照相比,ALA和MeJA处理的叶片蜡质总量均增加,SA处理的差异不大,而MeJA+SA处理的蜡质总量减少,且不同处理7 d时蜡质总量均高于14 d。喷施不同外源激素后蜡质各组分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ALA处理叶片酯类含量在7 d时减少而在14 d时增加,伯醇含量在2个时期均增加。MeJA处理叶片烷烃含量在7 d时增加而在14 d时减少。SA处理7 d时叶片蜡质组分影响较小,14 d时伯醇和酯类含量均增加。MeJA+SA处理叶片酯类含量在7 d时减少,而烷烃、脂肪酸含量在14 d时减少。其中,C27、C30、C31烷烃,C26、C28、C30伯醇和C16、C18脂肪酸是被激素诱导的主要蜡质成分。‘玉露香’梨叶片表面为薄膜状蜡质层,表面较平滑,有褶皱,无裂纹。ALA以及MeJA+SA处理后蜡质层褶皱减少,而MeJA处理后叶片表面褶皱明显增多、变密,且出现较多蜡质晶体。SA处理对蜡质结构影响较小。此外,ALA、MeJA和SA处理能够减缓叶片的水分散失,而MeJA+SA处理加快叶片的水分散失。[结论]本研究表明蜡质层的沉积与结构变化可降低渗透性,减缓叶片的水分散失。SA、MeJA和ALA处理可能通过增加C27以上碳链长度的烷烃含量,减少蜡质的失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乙酰丙酸 茉莉酸甲酯 水杨酸 表皮蜡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海禄 齐军仓 王祥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3,共4页
为了探究大麦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机制,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大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和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可促进大麦表皮蜡质的合成;大麦不同品种间蜡质含量差异显著... 为了探究大麦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机制,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大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和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可促进大麦表皮蜡质的合成;大麦不同品种间蜡质含量差异显著,抗旱品种的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干旱敏感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气孔导度显著降低,且抗旱品种降低幅度较干旱敏感品种缓慢;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且抗旱品种的增加幅度低于干旱敏感品种。品种因素对大麦叶片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较水分处理的影响大。大麦表皮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表皮蜡质对提高大麦抗旱性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干旱胁迫 表皮蜡质含量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表皮蜡质的组分及晶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聪 王嘉欢 +2 位作者 汪勇 王中华 权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3-700,共8页
为了解大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蜡质的组成及其晶体结构,以大麦品种Morex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其叶片、穗下茎和叶鞘三个器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大麦品种Morex表皮... 为了解大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蜡质的组成及其晶体结构,以大麦品种Morex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其叶片、穗下茎和叶鞘三个器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大麦品种Morex表皮蜡质中鉴定出烷烃、初级醇、醛、脂肪酸和二酮等20种主要化合物成分,且蜡质碳链长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C22~C33。大麦叶片中初级醇含量最高,以C26醇为主,其次是烷烃、醛和二酮,脂肪酸最少。大麦孕穗和扬花期,不同器官间蜡质总含量有显著差异,叶鞘最高,穗下茎最少。二酮在不同器官中都存在,其中,叶鞘和穗下茎中β-二酮的含量最高。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均为片状,而叶鞘和穗下茎表皮晶体蜡质结构均为棒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穗短柄草表皮蜡质组成分析及蜡质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婷婷 张芸芸 +7 位作者 孙瑜琳 王艳婷 王美玲 胡世玮 汪勇 史雪 权力 王中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9-975,共7页
为了解二穗短柄草各器官表皮蜡质组成及其晶体结构,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二穗短柄草穗下茎、叶、穗和旗叶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二穗短柄草表皮蜡质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成分... 为了解二穗短柄草各器官表皮蜡质组成及其晶体结构,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二穗短柄草穗下茎、叶、穗和旗叶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二穗短柄草表皮蜡质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成分,主要为初级醇、烷烃、醛和脂肪酸。其中,初级脂肪醇、脂肪醛和烷烃是其蜡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蜡质含量的96%。不同器官的蜡质成分比较相似,均以初级脂肪醇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脂肪醛、烷烃和脂肪酸。不同器官间蜡质总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穗和旗叶的蜡质含量比较高,分别为13.6和9.8μg·cm-2,而倒三叶和旗叶叶鞘最低,分别为4.9和4.7μg·cm-2。蜡质成分碳链长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C22~C32,其中以C26分布最多。初级醇中C26醇的含量最高,分别占叶片、穗和叶鞘中醇含量的94.6%、95.7%、91.4%,占穗下茎中醇含量的76.5%。烷烃中以C29烷烃含量最高,大约占60%左右;其次是C31烷烃,含量在叶片蜡质中大约为30%,穗下茎中是34.2%。醛中C26醛含量最高,约占叶片、穗和叶鞘中醛含量的91.5%~94.6%,占穗下茎中醛含量的74.4%。脂肪酸中C20和C22脂肪酸的含量较高,C26和C28脂肪酸的含量比较低。经扫描电镜观察,各器官表面的蜡质晶体结构均为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穗短柄草 表皮蜡质 成分 晶体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酮对两种杀虫剂毒力及昆虫表皮蜡质层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兆农 吕敏 +2 位作者 姬志勤 祁志军 吴文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1-73,78,共4页
以粘虫5龄幼虫为供试昆虫,测定了氮酮对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两种杀虫剂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对氰戊菊酯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两种浓度的氮酮对氰戊菊酯的增效作用基本相似;氮酮对甲基对硫磷几乎没有增效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粘虫5... 以粘虫5龄幼虫为供试昆虫,测定了氮酮对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两种杀虫剂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对氰戊菊酯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两种浓度的氮酮对氰戊菊酯的增效作用基本相似;氮酮对甲基对硫磷几乎没有增效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粘虫5龄幼虫的氮酮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表皮中蜡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试虫的蜡质层较处理组排列紧密,但不同浓度氮酮处理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酮 杀虫剂 毒力 昆虫表皮蜡质 增效作用 氰戊菊酯 甲基对硫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SA影响油菜叶表皮蜡质及菌核病抗性的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倪郁 王婧 +4 位作者 宋超 夏瑞娥 孙正圆 郭彦军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处于植物地上部分最外层的表皮蜡质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但表皮蜡质是否及如何参与油菜菌核病防御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选用2个抗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中双9号(抗性品种)和渝油19(感病品种),对水杨酸(SA)处理后的油菜... 处于植物地上部分最外层的表皮蜡质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但表皮蜡质是否及如何参与油菜菌核病防御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选用2个抗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中双9号(抗性品种)和渝油19(感病品种),对水杨酸(SA)处理后的油菜幼苗接种核盘菌,分析油菜病情指数、叶表皮蜡质含量和晶体结构特征、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A处理使中双9号病情指数显著下降,渝油19无显著变化,SA诱导了油菜抗性品种中双9号对菌核病的抗性。接种核盘菌后,中双9号PAL活性显著增加,而渝油19显著下降;SA处理植株叶片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接种植株。渝油19苗期叶表皮蜡质总量显著高于中双9号。SA诱导中双9号蜡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增加,柱状晶体结构减少,片状结构增加,扩大了蜡质层覆盖叶表面积。渝油19在SA处理后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晶体结构发生了与中双9号相似的变化,但渝油19蜡质晶体熔融后覆盖叶表面积小于中双9号。综合分析认为防御酶活性及叶表皮蜡质共同参与SA诱导中双9号抗性增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表皮蜡质 抗性 水杨酸(SA) 核盘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倪郁 宋超 李加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5-1512,共8页
以野生型拟南芥、蜡质不同程度缺失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通过施加50μW/cm2、长达10 d的UV-B辐射,研究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组分及蜡质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 以野生型拟南芥、蜡质不同程度缺失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通过施加50μW/cm2、长达10 d的UV-B辐射,研究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组分及蜡质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表皮蜡质松针状(CER1)、柱状、杆状(CER3、CER10与KCS1)晶体结构显著减少,球状蜡质晶体类型出现在CER6表面,无规则片状、膜状结构覆盖在KCS1与CER10茎表面。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类型无明显变化,但在部分区域积累了大量水平杆状、管状结构,增加了蜡质层厚度。UV-B辐射增强也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的分泌量。野生型在UV-B处理后一级醇、酸、醛含量显著上升,烷、次级醇及酮含量显著下降,蜡质总量增加不显著。一级醇含量的增加及酮和次级醇含量的减少在拟南芥各材料响应UV-B辐射中具有普遍性。UV-B辐射增强诱导了野生型CER3、CER4、KCS1基因表达的上调,其中CER4大量表达,促进了蜡质组分中一级醇、酸和醛含量的积累;CER1在UV-B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可能导致烷合成下游分支途径相关产物(烷类、次级醇及酮类)的减少。WIN1表达量的下调对蜡质总量没有显著影响。UV-B辐射增强使蜡质前体从烷合成分支途径更多地转向一级醇分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表皮蜡质 基因 UV-B辐射 蜡质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