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毅 肖异珠 +3 位作者 杨致邦 欧阳莹 李咏梅 罗晓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recombine exfoliative toxin A,r ETA),为深入研究表皮剥脱毒素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E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recombine exfoliative toxin A,r ETA),为深入研究表皮剥脱毒素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E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基因组中扩增ETA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QE30,构建重组质粒p QE30-ETA。将p QE30-ETA转化表达菌E.coli M15,优化诱导表达条件,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经Ni2+-NTA树脂纯化后,注入BALB/C小鼠皮下,观察皮肤病理改变,鉴定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 QE30-ETA序列分析显示插入的基因片段全长927 bp,与基因文库中的ETA序列完全吻合。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约为27 k D,在IPTG终浓度0.1 mmol/L,诱导时间4 h,可得到最大表达量的可溶性蛋白,约为20%。Western blot显示与S.aureus产生的ETA蛋白在同一位置,重组蛋白经Ni2+-NTA树脂纯化后蛋白纯度达90%以上,注射重组蛋白的小鼠表皮内出现水疱和裂隙。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QE30-ETA,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S.aureus表皮剥脱毒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表皮剥脱毒素a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表皮剥脱毒素A、B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霞 马琳 +3 位作者 沈叙庄 杨永弘 张桂荣 王咏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脓疱疮和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两者病原菌分泌表皮剥脱毒素(ET)的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分离脓疱疮和SSSS患者的病原菌并保存,应用反向乳胶凝集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生ET的型别。结果60株SA中,51株(85%)检... 目的探讨脓疱疮和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两者病原菌分泌表皮剥脱毒素(ET)的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分离脓疱疮和SSSS患者的病原菌并保存,应用反向乳胶凝集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SA)产生ET的型别。结果60株SA中,51株(85%)检测到有ET产生,其中表皮剥脱毒素A(ETA)阳性3株(5%),表皮剥脱毒素B(ETB)阳性8株(13%),ETA和ETB均阳性40株(67%)。30株来源于SSSS的SA,29株(97%)有ET产生;单纯ETB阳性者8株(27%);ETA和ETB均阳性21株(70%)。来源于脓疱疮的30株SA中,22株(73%)有ET产生;单纯ETA阳性3株(10%);ETA和ETB均阳性19株(63%)。其中来源于非大疱型脓疱疮的SA共15株,10株(67%)有ET产生。单纯ETA 1株(7%);ETA和ETB均阳性9株(60%)。来源于大疱型脓疱疮的SA共15株,12株(80%)有ET产生;单纯ETA 2株(13%);ETA和ETB均阳性10株(67%)。结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来自儿童脓疱疮和SSSS的SA以产ET菌为主,其中大部分可同时产生ETA和E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疱疮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表皮毒素 反向乳胶凝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软组织及创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毒素基因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家德 陈惠玲 +4 位作者 叶惠芬 凌艳英 李焕庭 杨银梅 周小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及创伤感染的金葡菌携带的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表皮剥脱性毒素(ETs)基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的tst基因的特点。方法对连续收集的皮肤软组织感染中分离的90株金葡菌,采...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及创伤感染的金葡菌携带的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表皮剥脱性毒素(ETs)基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的tst基因的特点。方法对连续收集的皮肤软组织感染中分离的90株金葡菌,采用多重PCR同时检测金葡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mecA基因、PVL基因,采用PCR法检测TSST-1及EtsA、B基因。结果金葡菌mecA基因阳性47株(占金葡菌52.2%)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1株MRSA的EtsB基因阳性,1株MRSA的TSST-1阳性,有7株金葡菌携带PVL基因,其中3株为mecA基因阳性株(MRSA)。结论金葡菌可分泌多种毒素,携带PVL毒素的金葡菌常可以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尤其对产毒的MRSA感染引起足够的重视,是防控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毒素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杀白细胞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轲 杨李转 +1 位作者 贾土妹 杨振存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5-225,共1页
关键词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表皮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的快速诊断 被引量:5
5
作者 庞传超 崔绍山 +1 位作者 王爽 赵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6-527,共2页
目的 :早期准确地诊断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 ( SSSS)并使其得到及时治疗。方法 :选取编码剥脱毒素的金葡菌基因 eta和 etb的特异核苷酸序列为引物 ,以 SSSS患者原发皮损的疱液或结痂经裂解处理后为模板进行 DNA扩增 ,与 ELISA检测... 目的 :早期准确地诊断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 ( SSSS)并使其得到及时治疗。方法 :选取编码剥脱毒素的金葡菌基因 eta和 etb的特异核苷酸序列为引物 ,以 SSSS患者原发皮损的疱液或结痂经裂解处理后为模板进行 DNA扩增 ,与 ELISA检测培养分离菌株的剥脱毒素的结果对比。结果 :34例 SSSS患者 PCR阳性率 eta 61 .74%、etb 2 1 .0 %、eta和 etb 1 1 .76%;ELISA阳性率 ETA2 9.41 %、ETB1 1 .76%、ETA和 ETB2 .9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 ,PCR方法较 ELISA方法敏感、准确。结论 :PCR技术对 SSSS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烧灼性皮肤综合征/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表皮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赵俊英 王晓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76-478,共3页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嗜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所致。本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成...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嗜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所致。本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成人较少见,可能与成人肾脏代谢和排泄毒素能力较强有关,伴有免疫缺陷及肾衰等疾病的成人也较易发生本病[1]。SSSS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毒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43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文静 李渝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98-1899,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的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43例既往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统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编码基因et... 目的:探讨小儿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的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43例既往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统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编码基因eta、etb的检测进行诊断。将43例患儿(男25例,女18例,年龄15 d~8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轻、重2组,轻组11例,重组32例。重组再随机分为重Ⅰ、重Ⅱ2组,每组各16例。轻组采用苯唑西林钠25~50 mg/(kg.d)静脉滴注;重Ⅰ、重Ⅱ组采用苯唑西林钠25~50 mg/(kg.d)加头孢拉定50~100 mg/(kg.d)或头孢唑林钠20~40 mg/(kg.d)静脉滴注;重Ⅱ组再加用甲基强的松龙0.5~1.5 mg/(kg.d)静脉滴注,疗程5 d。患儿隔离治疗,加强护理,记录患儿皮肤水疱开始干涸时间、红斑开始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SSS多发生于婴幼儿,其ET编码基因多为阳性(eta占65.12%,etb占18.60%e,ta、etb占9.30%)。经治疗后,轻组患儿水疱开始干涸时间、红斑开始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重Ⅰ、Ⅱ组(P<0.05),重Ⅱ组短于重Ⅰ组(P<0.05)。各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感染是小儿SSSS发病的常见诱因,早期诊断和敏感抗菌素的使用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重症患儿的治疗上,短期、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烧灼性皮肤综合征 表皮毒素 聚合酶链反应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