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制备及表界面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玉 杜竞 +4 位作者 许鸷宇 古月 毛建军 党杨斌 周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6,共6页
目的以甲酸、甲醛、长链伯胺、环氧氯丙烷、甲醇和三氯甲烷为原料制备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2,2'-硫酸钠-3,3'-烷基二甲基氯化铵)-N,N-丙烷基]甲胺(C_(12)SAPA、C_(14)SAPA和C_(16)SAPA)。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 目的以甲酸、甲醛、长链伯胺、环氧氯丙烷、甲醇和三氯甲烷为原料制备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2,2'-硫酸钠-3,3'-烷基二甲基氯化铵)-N,N-丙烷基]甲胺(C_(12)SAPA、C_(14)SAPA和C_(16)SAPA)。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疏水链长度的表面张力、Krafft点和热稳定性,考查了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抗温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和提高采收率效果。通过FTIR和^(1)H-NMR确认了目标产物的合成。结果随着疏水链从C_(12)H_(25)增加到C_(16)H_(33),临界胶束浓度(CMC)减小,γ_(CMC)表面张力增加。随着疏水链的增加,Krafft点增加,在9℃以上具有良好的溶解性。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SAPA、C_(14)SAPA和C_(16)SAPA)的抗温能力分别可达153℃、157℃和150℃;抗盐性大小为:C_(14)SAPA>C_(12)SAPA>C_(16)SAPA,C_(14)SAPA抗盐性达到5×10^(4)mg/L。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大小为:C_(12)SAPA>C_(14)SAPA>C_(16)SAPA,C_(12)SAPA和C_(14)SAPA效果更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达到10^(-2)的数量级。模拟油藏地层环境下,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别可提高采收率12.63%、10.91%和9.87%。结论合成的3种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界面活性和驱油性能,在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Gemini活性 表界面活性 耐温抗盐性 岩心驱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碳点的表界面性能与驱油性能
2
作者 卢仁玲 赖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0,共8页
高界面活性纳米驱油材料的制备是纳米技术在超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中应用的关键问题。考察了自制两亲碳点(CDs)的表界面活性,研究了无机盐和老化温度对两亲CDs界面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两亲CDs的油膜剥离性能和润湿反转性能,通过岩心驱... 高界面活性纳米驱油材料的制备是纳米技术在超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中应用的关键问题。考察了自制两亲碳点(CDs)的表界面活性,研究了无机盐和老化温度对两亲CDs界面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两亲CDs的油膜剥离性能和润湿反转性能,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两亲CDs的驱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亲CDs具有与表面活性剂相似的表面张力曲线,其临界胶束浓度和平衡表面张力分别为150.21 mg/L和28.43 mN/m。在60℃、100 g/L NaCl和25 g/L CaCl_(2)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界面活性,可将油水界面张力由0.578 mN/m分别降低至0.032 mN/m和0.015 mN/m。此外,两亲CDs具有优异的油膜剥离性能和润湿反转性能,经两亲CDs处理后,油膜面积分别减少了79.3%,并且具有润湿反转能力,可将亲油玻璃片表面的水滴接触角由109.2°降至44.8°。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85 g/L NaCl和10 g/L CaCl_(2)条件下,两亲CDs驱油效率为17.4%,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因此,两亲CDs作为一种高界面活性的耐高温耐盐纳米颗粒,在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碳点 表界面活性 耐温抗盐性 驱油性能 润湿反转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结构对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曹玉朋 杨伟光 +3 位作者 姜亚洁 鞠洪斌 王亚魁 耿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79-2984,共6页
以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棕榈酰胺丙基二甲基胺、1,4-二氯丁烷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四种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G-C、CG-PC、CG-B和CG-PB)。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认,并通过对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泡沫性和... 以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棕榈酰胺丙基二甲基胺、1,4-二氯丁烷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四种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G-C、CG-PC、CG-B和CG-PB)。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认,并通过对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泡沫性和乳化性等性能的测定来阐述分子结构(疏水碳链和无机反离子)对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Br^(-)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优于含Cl^(-)的,碳链上酰胺基团的引入导致表面活性降低;反离子对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影响不大,未带有酰胺基团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含有Cl^(-)(未带酰胺基团)的乳化性能强于含有Br^(-)(酰胺基团)的;含Br^(-)的泡沫性能稍强于含Cl^(-)的,含酰胺基团的起泡能力较差,但泡沫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双子活性 疏水碳链 无机反离子 /界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建益 钱飞 +3 位作者 方银军 张永金 胡学一 夏咏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6,221,共7页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具有水生毒性而亟需开发其替代物。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由于安全性较高,且理化性能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接近,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潜在的替代物。以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为原料、氯磺酸为硫酸酯化试剂,合成了壬基...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具有水生毒性而亟需开发其替代物。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由于安全性较高,且理化性能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接近,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潜在的替代物。以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为原料、氯磺酸为硫酸酯化试剂,合成了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其中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5)硫酸钠和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9)硫酸钠(5和9分别为其环氧乙烷加成数)的酯化率分别可达90.91%和91.06%。结果表明,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5)硫酸钠水溶液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硫酸钠(AES)具有相近的表界面活性。合成产物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具有和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相当的润湿及泡沫性能,比AES具有更好的润湿、泡沫及乳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聚氧乙烯醚 活性 表界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润植 张群 +3 位作者 李书沐 沈刚 许萍 唐亚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5-1850,共6页
为了考察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的性能,以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11-(3,4-二甲基-苯基)-硬脂酸甲酯、3-二甲胺基丙胺、1,3-丙磺酸内酯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3种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并采用^(1)HNMR及MS进行了结构确认... 为了考察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的性能,以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11-(3,4-二甲基-苯基)-硬脂酸甲酯、3-二甲胺基丙胺、1,3-丙磺酸内酯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3种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并采用^(1)HNMR及MS进行了结构确认。对样品进行了表面张力、耐温耐盐性、泡沫性能、油水界面张力性能测试,发现3种长脂肪链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均具有良好的表/界面活性、泡沫稳定性、乳化能力、耐盐性及耐温性;长脂肪链中引入芳烷基增强了11-(3,4-二甲基-苯基)-十八烷基酰胺丙基-N,N-二甲基磺基甜菜碱(C_(18)DAMSB)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及表面张力分别为1.57×10^(-5)mol/L、28.89 mN/m,低于油酸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UC_(18)AMP3SB)及硬脂酸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RDMSA);UC_(18)AMP3SB疏水链中的双键使其耐盐性优于C_(18)DAMSB和RDM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活性 磺基甜菜碱 /界面活性 乳化性能 泡沫性能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 AFM measurements of morphology and interaction force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 between DTAC/CTAC and mica 被引量:2
6
作者 XIE Zhen JIANG Hao +1 位作者 SUN Zhong-cheng YANG Qin-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182-2190,共9页
The adsorption of dedecyltrimethylammoium chloride(DTAC) and hexadecyltrimethylammoium chloride(CTAC) on muscovite mica substrates was examined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Adsorption morphology images and inte... The adsorption of dedecyltrimethylammoium chloride(DTAC) and hexadecyltrimethylammoium chloride(CTAC) on muscovite mica substrates was examined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Adsorption morphology images and interaction forces of cationic surfactants at solid-solution interfaces were measured in tapping mode and Pico Force mode, respectively. The ima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dsorbed structure was varied by a variety of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The adsorbed layer on mica was monolayer at first, and then became bilayer. A striped adsorbed structure was observed in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CTAC,which could not be found in any other concentrations of DTAC. For force measurements, the repulsive force was exponentially decreasing with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till a net attractive force appeared. A largest attractive force could be observed at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close to the point of charge neutraliza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hydrocarbon chain length on adsorption. An adsorption simul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gi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tionic surfactants and m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cationic surfactants interaction forc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