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对“十七年”时期相关讨论的考察
1
作者 黄静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十七年"时期,对应戏曲现代戏创演的三个高潮,出现了三次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集中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58年,它的标志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召开。第二次出现在1960年,它由文化部举办的现代... "十七年"时期,对应戏曲现代戏创演的三个高潮,出现了三次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集中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58年,它的标志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召开。第二次出现在1960年,它由文化部举办的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衍生而出。第三次出现在1964年,为配合全国范围内的现代戏运动,北京、上海等地持续举办座谈会、各报刊纷纷开辟专栏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讨论提供阵地。三次讨论对戏曲现代戏创作方法的思考,是继清代戏曲学方法论后,对戏曲创作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全面增补和修缮。话题涉及文本和舞台两个维度的各方面,其中,"如何把握现代戏剧本构成的核心质素""如何继承和改造传统程式为表现现代生活服务"等参与度极高。三次集中讨论不仅具有实践层面的价值,即为现代戏创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具有观念史层面的价值,即戏曲本体观念和戏曲唯物史观通过论争被进一步推广和稳固。作为提供理论依据和批评标准的戏曲观念,其对讨论发生隐形操控作用的过程亦是其再次获得审视和认可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 程式 新曲调 戏曲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随着历史的思考——论当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美学关系的发展
2
作者 李书磊 《中州学刊》 1985年第6期86-90,共5页
这是我们当代人的思维难以摆脱但又必须摆脱的一种不良习性:我们往往用对于质的确认代替对于丰富多彩的量的分析,用对普遍真理的把握代替对于错综复杂的表现形态的思索。具体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我们长期以来满足于“文学是生活的... 这是我们当代人的思维难以摆脱但又必须摆脱的一种不良习性:我们往往用对于质的确认代替对于丰富多彩的量的分析,用对普遍真理的把握代替对于错综复杂的表现形态的思索。具体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我们长期以来满足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样一个远远谈不上深入的原则认识,很少有人思考过文学作为一种无法框定的精神现象在反映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甚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形态,并引入到繁纷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考察之中。这种思维习性不仅使得我们对于对象达不到一种完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使本质认识和普遍真理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意义。这种认识缺陷不仅是因为人类思维所常有的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作家 生活美学 历史的思考 契合关系 背离关系 作品 创作主体 诗歌 表现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反映生活本质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蔡运桂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42-47,共6页
文学作品必须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就会丧失文学指导人们认识生活这一重要的社会职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活的本质看法不同,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迥异.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人说它反映... 文学作品必须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就会丧失文学指导人们认识生活这一重要的社会职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活的本质看法不同,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迥异.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人说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是真实的;有人说它没有反映生活的本质,甚至是歪曲了生活,不真实.因此,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正确与否,就成为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本质 生活的本质 “四人帮” 论文学 社会生活 王晓华 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文学 表现生活 阶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理想谈艺术化的美和丑
4
作者 王畅 《河北学刊》 198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生活中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美。因为美学史上流行的关于艺术美仅仅能够而且仅仅应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狭隘观念,不仅不能够解释历史上的艺术实践,而且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它导至了虚假的艺术的产生,这就妨碍了甚至扼杀了真正的艺术... 生活中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美。因为美学史上流行的关于艺术美仅仅能够而且仅仅应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狭隘观念,不仅不能够解释历史上的艺术实践,而且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它导至了虚假的艺术的产生,这就妨碍了甚至扼杀了真正的艺术美的创造,使艺术堕落成为反动统治阶级掩盖现实,粉饰太平的假面。历史上的宫廷艺术和学院派艺术即是如此。法国拿破仑三世之所以赞赏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就是因为这类作品能够为他们消遣解闷,能够为他们与他们所统治的社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唱赞歌。卡巴内尔的《维纳斯诞生》画的裸体的维纳斯柔和、舒适地侧身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美 审美理想 艺术家 罗丹 生活 艺术化 对象内容 艺术作品 丑角 表现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书者·思索者·观察者
5
作者 陈涛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期78-79,共2页
鲁迅曾引述英国萧伯纳的一段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而已集·... 鲁迅曾引述英国萧伯纳的一段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而已集·读者杂谈》)联系当前创作界的一些情况来看,这一段话是很有启迪作用的。不能否认,现在确实存在着这么三类作家:读书者、思索者和观察者。 作家应该读书,这是无须多说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人类艺术的精华,作家要提高自己,丰富自己,除与生活保持密切关系外,还得下功夫读书,从中学习借鉴。但对于“读书者”,却不是上述的意思。它专指那些以书作为创作源泉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索者 观察者 作家与生活 表现生活 优秀作品 创作源泉 萧伯纳 鲁迅 杂谈 启迪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童心
6
作者 华克齐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51-51,共1页
寻找童心华克齐从古至会,不少人梦寐以求“返老还童”,国内外的绘画大师们也在其书画技艺炉火纯青之时在作品中添几分“童趣”,以求“归真”。唤起逝去“童真”,用孩子般的目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孩子般的想象去表现生活,... 寻找童心华克齐从古至会,不少人梦寐以求“返老还童”,国内外的绘画大师们也在其书画技艺炉火纯青之时在作品中添几分“童趣”,以求“归真”。唤起逝去“童真”,用孩子般的目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孩子般的想象去表现生活,又谈何容易呢?说来有趣,有时候,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心 心理和生理特点 《西游记》 审美意识 少儿出版社 绘画技巧 小朋友 成年人 表现生活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尼演剧体系中国化的成功实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剧现代戏演剧风格的形成
7
作者 陈宗花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1,共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界延续始自延安时期的斯坦尼体系中国化的理论思考与戏剧实践,豫剧现代戏是戏曲领域最杰出的代表。豫剧现代戏编创者将中国化的斯氏演剧体系作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探索的核心基点,创造性地将"下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界延续始自延安时期的斯坦尼体系中国化的理论思考与戏剧实践,豫剧现代戏是戏曲领域最杰出的代表。豫剧现代戏编创者将中国化的斯氏演剧体系作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探索的核心基点,创造性地将"下生活"规定为艺术创作核心原则与方法,并探索出编、导、演训练培养与创作方法,通过深入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探索形成独特演剧观念与演剧风格,在戏改中取得重大突破,并使豫剧现代戏具备开创流派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演剧体系 中国化 豫剧现代戏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 杨兰春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诗的构思和典型化
8
作者 毛乐耕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3期66-69,77,共5页
写诗,和从事其他文学艺术的创作一样,总得先进行构思.诗的构思,是指诗人在酝酿诗作时认识客观生活并给予艺术反映这一积极的形象思维过程.有人把写诗比喻为造房子,造房子应该先有篮图.诗的构思就是遵循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绘蓝图”... 写诗,和从事其他文学艺术的创作一样,总得先进行构思.诗的构思,是指诗人在酝酿诗作时认识客观生活并给予艺术反映这一积极的形象思维过程.有人把写诗比喻为造房子,造房子应该先有篮图.诗的构思就是遵循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绘蓝图”.诗歌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构思的优劣.诗的构思,是建筑在诗人对社会生活有了真切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的.拿当代诗歌创作来说,诗人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四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激励着诗人.同时,社会上仍然有不合理的现象,有逆流和阴暗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构思 诗歌创作 概括化 个性化 形象思维 林业工人 意境 表现生活 文学艺术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玠诗词楹联初探
9
作者 王利泽 王中格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71-73,共3页
余玠诗词楹联初探王利泽,王中格余是南宋晚期的优秀战略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宋史》卷四一六载余瑜“少为白鹿洞诸生”,投赵葵帐下,“作长短句上谒,蔡壮之,留之幕中”。淳二年(1242)余任四川制置使,上疏理宗皇帝,言当“... 余玠诗词楹联初探王利泽,王中格余是南宋晚期的优秀战略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宋史》卷四一六载余瑜“少为白鹿洞诸生”,投赵葵帐下,“作长短句上谒,蔡壮之,留之幕中”。淳二年(1242)余任四川制置使,上疏理宗皇帝,言当“视文武之土为一,勿有所偏重,偏必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楹联 《宋史》 苏轼 时代背景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壮志难酬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战国策·秦策》 表现生活 《阳春白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