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谈谈文艺创作表现感情的问题
1
作者
马玉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5期33-37,共5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作品要以情感人,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文艺创作的经验总结,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国人帮”统治文坛的时候,以情感人竟成了文艺创作的大忌。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个问题不但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作品要以情感人,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文艺创作的经验总结,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国人帮”统治文坛的时候,以情感人竟成了文艺创作的大忌。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个问题不但被人们重新提出,而且在小说、戏剧、电影等方面确实也出现了一批思想深邃,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冲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禁区,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那么,在已有的基础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把感情表现得更深厚一些,健康一些呢?这是摆在文艺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感情
文艺创作
文艺家
“四人帮”
文艺作品
和事件
光子
以情感人
祥林嫂
陆文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歌:集中地反映生活还是集中地表现感情
2
作者
刘求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9-64,共6页
本文认为,何其芳关于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的提法并不符合所有诗歌的实际。能够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首先是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小说和戏剧文学等。中外诗论都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艾青关于诗...
本文认为,何其芳关于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的提法并不符合所有诗歌的实际。能够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首先是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小说和戏剧文学等。中外诗论都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艾青关于诗是表现比较集中的思想感情的提法更具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特征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
比较集中的思想
感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漫谈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3期38-40,共3页
近几年来音乐舞台表演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但也有些表演显得平庸无奇,或华而不实,特别在感情表现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故不能打动欣赏者的心灵。笔者曾从几首古代诗词中读到过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方面的有关内容,感触颇深...
近几年来音乐舞台表演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但也有些表演显得平庸无奇,或华而不实,特别在感情表现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故不能打动欣赏者的心灵。笔者曾从几首古代诗词中读到过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方面的有关内容,感触颇深。谈于此,供作参考借鉴。 (一) 以情感人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特色和力量之一。古往今来,优秀的表演者也总是力求能准确地揭示音乐作品深刻的内涵,并通过传情传神的音乐表演,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大有例证的。 我们从唐代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的描绘中;便可感受到深刻隽永的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乐声忽而昵软轻柔,忽而刚强奔放,忽而隽永清丽,忽而飘逸远扬,忽而众音纷呈,忽而孤弦绝响。既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似轻柔流畅的诗意表现;又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
感情
表现
《琵琶行》
音乐表演艺术
想象与联想
音乐作品
艺术效果
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
表现感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起伏线索和表现方法
4
作者
童伟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38-140,共3页
《记念刘和珍君》记叙刘和珍君烈士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三个小段,其余多为抒情和议论,而抒情更多于议论.文中有对革命青年忧国忧民、临危不惧精神的热烈赞扬,有对爱国青年惨遭虐杀的沉痛哀悼,有对反动派及其帮凶倒行逆施的切齿痛恨,也有...
《记念刘和珍君》记叙刘和珍君烈士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三个小段,其余多为抒情和议论,而抒情更多于议论.文中有对革命青年忧国忧民、临危不惧精神的热烈赞扬,有对爱国青年惨遭虐杀的沉痛哀悼,有对反动派及其帮凶倒行逆施的切齿痛恨,也有对人们继续战斗的热烈希望.文中虽然抒发了多种感情,但悲愤却是贯串全文的主要感情,是全文的基调.可是,初读《记念刘和珍君》不易把握这条主线,会感到文章段落之间若断若续,似乎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于没有弄清文章感情起伏的线索和特点的缘故.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
方法
感情
表现
三·一八惨案
起伏
生平事迹
文章
作者
青年
内在联系
临危不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植根生活的感情之花
5
作者
吴荻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6期102-103,共2页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同志都把文艺归结为生活的反映,要求文艺主要发挥认识作用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清代赵翼说过:“眉月弯弯耐人看,文似观山不喜平。”这话是符合事实的。可是弯弯眉月究竟为什么好看呢?能反...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同志都把文艺归结为生活的反映,要求文艺主要发挥认识作用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清代赵翼说过:“眉月弯弯耐人看,文似观山不喜平。”这话是符合事实的。可是弯弯眉月究竟为什么好看呢?能反映什么本质规律?山平又为什么不好呢?是因为不能说明真理吗?这恐怕只能从美与不美上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意义
认识作用
作家
生活中
本质意义
赵翼
真理
审美感
表现感情
花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情——艺术的血液
6
作者
杨忻葆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56-65,共10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次对演员们说:“从我们实际的经验上抽引起来的那些感情,转移到我们的角色上——这正是赋予剧本以生命的东西。”他把这种能力,看作一个演员必备的极高的修养。其实何止演剧,一切艺术创作要有生命,都离不开感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次对演员们说:“从我们实际的经验上抽引起来的那些感情,转移到我们的角色上——这正是赋予剧本以生命的东西。”他把这种能力,看作一个演员必备的极高的修养。其实何止演剧,一切艺术创作要有生命,都离不开感情。感情之于作品,犹如血液之于人体:它们都是内在的、热腾腾的,它们不停地流动着,把生机带遍全身。人有了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思想观点
表现感情
钱谦益
毛诗序
沧浪诗话
古代作家
表现
方式
修养
别林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就是感情——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情描写
7
作者
王国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78-78,共1页
以往大多数军事题材影片往往较注重描写外在事件、外部行动的矛盾与冲突,对“英雄壮举”常常大书特书,而对“儿女之情’却不敢越雷池一步。《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不落窠臼,大胆创新,它摒弃了原小说中较多的巧合,而是将外...
以往大多数军事题材影片往往较注重描写外在事件、外部行动的矛盾与冲突,对“英雄壮举”常常大书特书,而对“儿女之情’却不敢越雷池一步。《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不落窠臼,大胆创新,它摒弃了原小说中较多的巧合,而是将外在事件、外部行动的矛盾与冲突同内在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与冲突
大胆创新
花环
军事题材
描写
内心世界
影片
高山
艺术力量
感情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人之“乐”
8
作者
樊美筠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6-90,共5页
古人之“乐”樊美筠后人所谓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明确的“乐教”意识就已经产生,不过,古人之“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侧重点,了解这一点,不仅...
古人之“乐”樊美筠后人所谓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明确的“乐教”意识就已经产生,不过,古人之“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侧重点,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音乐教育有借鉴和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
《吕氏春秋》
《乐记》
“德”
声音流
音乐教育
表现感情
乐象
乐之
表现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戏曲音乐的功能
被引量:
2
9
作者
汪人元
《艺术百家》
1987年第4期115-119,共5页
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不论是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古老剧种,还是近现代兴起的各地方剧种;也不论是以演唱作为主要手段抒情表意、叙述事件的唱工戏,还是几无唱念的做工、武打戏中,都无法离开音乐——至少,任...
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不论是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古老剧种,还是近现代兴起的各地方剧种;也不论是以演唱作为主要手段抒情表意、叙述事件的唱工戏,还是几无唱念的做工、武打戏中,都无法离开音乐——至少,任何演出都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戏曲艺术
武打戏
剧种
戏剧人物
戏曲表演
节奏
表现感情
戏剧冲突
音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也谈文艺创作中的情与理
10
作者
王世德
《文史哲》
1982年第1期37-40,共4页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等同志论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现不揣浅陋,谨述个人点滴浅见,作为补充。我们平时谈论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自己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切体会,就很难讲得很有信心,很有感情,很流畅动人。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要把一个题材写得生动,能吸引人的兴趣,打动人的心灵,首先当然要这个题材是群众有兴趣的,有重要的意义,能给群众以正确健康的审美教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与理
题材
审美
感情
思想
感情
文史哲
托尔斯泰
生活感受
表现感情
重要意义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审美规律
11
作者
王世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41-47,共7页
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它能指导人们按照审美规律去进行审美活动.那么,审美规律有哪一些呢?现有美学论著零散地讲到了一些审美规律,但却没有专章专节明确提出审美规律来论述.本文想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审美规律
审美要求
审美活动
形象
欣赏美
欣赏者
表现感情
审美意识
审美
感情
审美心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鲁迅小说的情理趣
12
作者
甘竞存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50-54,共5页
我们欣赏、研究、评价任何作家的作品都需要从审美感受出发,需要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情、理、趣乃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如果仅仅强调一个方面就难免失于偏颇。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只突...
我们欣赏、研究、评价任何作家的作品都需要从审美感受出发,需要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情、理、趣乃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如果仅仅强调一个方面就难免失于偏颇。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只突出一个“情”字,普列汉诺夫就批评他:“说艺术只是表现人们的感情,这一点也是不对的。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补充说:如果艺术只表现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鲁迅作品
理趣
艺术感染力
托尔斯泰
艺术论
表现感情
祥林嫂
思想
感情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药眠的长诗《悼念》的几点印象
13
作者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8-81,共4页
当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时,谁都会记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作曾经掀起的感情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天安门广场的诗歌运动,到李瑛、郭小川、柯岩、阮章竞,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诗的膂力,支撑着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这个蔚为奇观的艺术...
当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时,谁都会记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作曾经掀起的感情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天安门广场的诗歌运动,到李瑛、郭小川、柯岩、阮章竞,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诗的膂力,支撑着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这个蔚为奇观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感情的世界。周总理逝世,人民的悲痛之情是难以言喻的,人民对“四人帮”疯狂迫害总理的罪行极其愤恨,这种悲愤的感情在1976年、1977年是异常强烈的。诗人们是在这种感情潮流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但是,到了1978年、1979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热情开始冷却,人民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一片历史狼籍,开始认真思考历史和现实,诗人们也在巨大浩劫造成的满目疮痍和精神废墟面前睁开了眼睛,开始走向冷静的理性解剖和哲学的沉思。被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黄药眠
周总理
周恩来总理
感情
表现
长诗
巨大影响
四人帮
历史发生
个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谈文艺创作表现感情的问题
1
作者
马玉田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5期33-37,共5页
文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作品要以情感人,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文艺创作的经验总结,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国人帮”统治文坛的时候,以情感人竟成了文艺创作的大忌。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个问题不但被人们重新提出,而且在小说、戏剧、电影等方面确实也出现了一批思想深邃,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冲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禁区,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那么,在已有的基础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把感情表现得更深厚一些,健康一些呢?这是摆在文艺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表现感情
文艺创作
文艺家
“四人帮”
文艺作品
和事件
光子
以情感人
祥林嫂
陆文夫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歌:集中地反映生活还是集中地表现感情
2
作者
刘求长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9-64,共6页
文摘
本文认为,何其芳关于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的提法并不符合所有诗歌的实际。能够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首先是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小说和戏剧文学等。中外诗论都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艾青关于诗是表现比较集中的思想感情的提法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
诗歌特征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
比较集中的思想
感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漫谈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放
机构
四川音乐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3期38-40,共3页
文摘
近几年来音乐舞台表演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但也有些表演显得平庸无奇,或华而不实,特别在感情表现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故不能打动欣赏者的心灵。笔者曾从几首古代诗词中读到过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方面的有关内容,感触颇深。谈于此,供作参考借鉴。 (一) 以情感人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特色和力量之一。古往今来,优秀的表演者也总是力求能准确地揭示音乐作品深刻的内涵,并通过传情传神的音乐表演,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大有例证的。 我们从唐代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的描绘中;便可感受到深刻隽永的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乐声忽而昵软轻柔,忽而刚强奔放,忽而隽永清丽,忽而飘逸远扬,忽而众音纷呈,忽而孤弦绝响。既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似轻柔流畅的诗意表现;又有“
关键词
音乐表演
感情
表现
《琵琶行》
音乐表演艺术
想象与联想
音乐作品
艺术效果
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
表现感情
分类号
J604.6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起伏线索和表现方法
4
作者
童伟民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38-140,共3页
文摘
《记念刘和珍君》记叙刘和珍君烈士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三个小段,其余多为抒情和议论,而抒情更多于议论.文中有对革命青年忧国忧民、临危不惧精神的热烈赞扬,有对爱国青年惨遭虐杀的沉痛哀悼,有对反动派及其帮凶倒行逆施的切齿痛恨,也有对人们继续战斗的热烈希望.文中虽然抒发了多种感情,但悲愤却是贯串全文的主要感情,是全文的基调.可是,初读《记念刘和珍君》不易把握这条主线,会感到文章段落之间若断若续,似乎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于没有弄清文章感情起伏的线索和特点的缘故.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
表现
方法
感情
表现
三·一八惨案
起伏
生平事迹
文章
作者
青年
内在联系
临危不惧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植根生活的感情之花
5
作者
吴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6期102-103,共2页
文摘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同志都把文艺归结为生活的反映,要求文艺主要发挥认识作用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清代赵翼说过:“眉月弯弯耐人看,文似观山不喜平。”这话是符合事实的。可是弯弯眉月究竟为什么好看呢?能反映什么本质规律?山平又为什么不好呢?是因为不能说明真理吗?这恐怕只能从美与不美上来解释。
关键词
美学意义
认识作用
作家
生活中
本质意义
赵翼
真理
审美感
表现感情
花朵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情——艺术的血液
6
作者
杨忻葆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56-65,共10页
文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次对演员们说:“从我们实际的经验上抽引起来的那些感情,转移到我们的角色上——这正是赋予剧本以生命的东西。”他把这种能力,看作一个演员必备的极高的修养。其实何止演剧,一切艺术创作要有生命,都离不开感情。感情之于作品,犹如血液之于人体:它们都是内在的、热腾腾的,它们不停地流动着,把生机带遍全身。人有了血液。
关键词
艺术作品
思想观点
表现感情
钱谦益
毛诗序
沧浪诗话
古代作家
表现
方式
修养
别林斯基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就是感情——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情描写
7
作者
王国平
机构
上海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78-78,共1页
文摘
以往大多数军事题材影片往往较注重描写外在事件、外部行动的矛盾与冲突,对“英雄壮举”常常大书特书,而对“儿女之情’却不敢越雷池一步。《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不落窠臼,大胆创新,它摒弃了原小说中较多的巧合,而是将外在事件、外部行动的矛盾与冲突同内在动作。
关键词
矛盾与冲突
大胆创新
花环
军事题材
描写
内心世界
影片
高山
艺术力量
感情
表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人之“乐”
8
作者
樊美筠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6-90,共5页
文摘
古人之“乐”樊美筠后人所谓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明确的“乐教”意识就已经产生,不过,古人之“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侧重点,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音乐教育有借鉴和启...
关键词
“乐”
《吕氏春秋》
《乐记》
“德”
声音流
音乐教育
表现感情
乐象
乐之
表现
情感
分类号
J609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戏曲音乐的功能
被引量:
2
9
作者
汪人元
出处
《艺术百家》
1987年第4期115-119,共5页
文摘
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不论是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古老剧种,还是近现代兴起的各地方剧种;也不论是以演唱作为主要手段抒情表意、叙述事件的唱工戏,还是几无唱念的做工、武打戏中,都无法离开音乐——至少,任何演出都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之中。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戏曲艺术
武打戏
剧种
戏剧人物
戏曲表演
节奏
表现感情
戏剧冲突
音乐化
分类号
J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也谈文艺创作中的情与理
10
作者
王世德
出处
《文史哲》
1982年第1期37-40,共4页
文摘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等同志论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现不揣浅陋,谨述个人点滴浅见,作为补充。我们平时谈论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自己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切体会,就很难讲得很有信心,很有感情,很流畅动人。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要把一个题材写得生动,能吸引人的兴趣,打动人的心灵,首先当然要这个题材是群众有兴趣的,有重要的意义,能给群众以正确健康的审美教育的。
关键词
情与理
题材
审美
感情
思想
感情
文史哲
托尔斯泰
生活感受
表现感情
重要意义
作品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审美规律
11
作者
王世德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41-47,共7页
文摘
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它能指导人们按照审美规律去进行审美活动.那么,审美规律有哪一些呢?现有美学论著零散地讲到了一些审美规律,但却没有专章专节明确提出审美规律来论述.本文想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审美规律
审美要求
审美活动
形象
欣赏美
欣赏者
表现感情
审美意识
审美
感情
审美心理规律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鲁迅小说的情理趣
12
作者
甘竞存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50-54,共5页
文摘
我们欣赏、研究、评价任何作家的作品都需要从审美感受出发,需要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情、理、趣乃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如果仅仅强调一个方面就难免失于偏颇。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只突出一个“情”字,普列汉诺夫就批评他:“说艺术只是表现人们的感情,这一点也是不对的。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补充说:如果艺术只表现感情。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鲁迅作品
理趣
艺术感染力
托尔斯泰
艺术论
表现感情
祥林嫂
思想
感情
作家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药眠的长诗《悼念》的几点印象
13
作者
毛宣国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8-81,共4页
文摘
当我们回顾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时,谁都会记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作曾经掀起的感情风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天安门广场的诗歌运动,到李瑛、郭小川、柯岩、阮章竞,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诗的膂力,支撑着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这个蔚为奇观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感情的世界。周总理逝世,人民的悲痛之情是难以言喻的,人民对“四人帮”疯狂迫害总理的罪行极其愤恨,这种悲愤的感情在1976年、1977年是异常强烈的。诗人们是在这种感情潮流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但是,到了1978年、1979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热情开始冷却,人民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一片历史狼籍,开始认真思考历史和现实,诗人们也在巨大浩劫造成的满目疮痍和精神废墟面前睁开了眼睛,开始走向冷静的理性解剖和哲学的沉思。被称为“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黄药眠
周总理
周恩来总理
感情
表现
长诗
巨大影响
四人帮
历史发生
个性特征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谈谈文艺创作表现感情的问题
马玉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诗歌:集中地反映生活还是集中地表现感情
刘求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音乐表演的感情表现漫谈
张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起伏线索和表现方法
童伟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文艺——植根生活的感情之花
吴荻
《社会科学研究》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感情——艺术的血液
杨忻葆
《文艺理论研究》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艺术就是感情——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情描写
王国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古人之“乐”
樊美筠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略论戏曲音乐的功能
汪人元
《艺术百家》
198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也谈文艺创作中的情与理
王世德
《文史哲》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论审美规律
王世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试论鲁迅小说的情理趣
甘竞存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黄药眠的长诗《悼念》的几点印象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