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电影中表演美学的本土特征探析:以“第二代”导演的实践为例
1
作者 朱国昌 窦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与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表演并不在同一个表现维度上,它们的判别标准也不同。中国早期电影表演形成了明显的中国式本土表演范式,凸显了鲜明的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美学的本土特征,它集中反映在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实践...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与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表演并不在同一个表现维度上,它们的判别标准也不同。中国早期电影表演形成了明显的中国式本土表演范式,凸显了鲜明的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美学的本土特征,它集中反映在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实践过程中,作品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美学 电影表演 中国早期电影 本土特征 表现维度 电影导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作品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2
作者 冯果 韩鸿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表演美学 澄怀味象 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任务下我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发展及对策 被引量:6
3
作者 余锦秀 余锦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5-100,共6页
近年来,我国音乐表演美学研究,包括音乐表演美学理论、音乐表演技术、音乐表演美学文献、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等都取得一定进展。同时,也存在着对音乐表演美学的理解和认识尚处较低层次等方面的不足。基于音乐表演美学专业教育与素质... 近年来,我国音乐表演美学研究,包括音乐表演美学理论、音乐表演技术、音乐表演美学文献、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等都取得一定进展。同时,也存在着对音乐表演美学的理解和认识尚处较低层次等方面的不足。基于音乐表演美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我国音乐表演美学必须重视音乐分析,实证研究,借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注意传统音乐的挖掘与整理,促使其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美学 成就 不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的错位:梅兰芳表演美学的困惑 被引量:5
4
作者 邹元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2,共6页
对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解释主要有两个路向,一是欧美、日本学界、演艺界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解释,一是梅兰芳对自己的表演美学精神的解释。这两种解释的内涵是极其错位的。梅兰芳的解释并不是从中国戏曲艺术的内在特征出... 对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解释主要有两个路向,一是欧美、日本学界、演艺界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解释,一是梅兰芳对自己的表演美学精神的解释。这两种解释的内涵是极其错位的。梅兰芳的解释并不是从中国戏曲艺术的内在特征出发,而是从西方戏剧的尺度来衡量,而欧美、日本学界、演艺界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解释却是从跳出西方戏剧的思维模式出发,极其同情的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国内学界的解释其实是没有任何解释,只是将梅兰芳的言论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直接拿来就认作"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表演美学 解释 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国产电影表演美学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厉震林 罗馨儿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2014年的中国国产电影表演美学呈现出了"洗练"与"持重"的文化姿态。人文类电影的表演成果突出,不乏力作,而且获奖众多。整体表演水准趋向平稳,完成度虽然高,但是突破少、惊喜少、亮点少,依然存在着诸多往年承袭而... 2014年的中国国产电影表演美学呈现出了"洗练"与"持重"的文化姿态。人文类电影的表演成果突出,不乏力作,而且获奖众多。整体表演水准趋向平稳,完成度虽然高,但是突破少、惊喜少、亮点少,依然存在着诸多往年承袭而来的创作弊病。出现了一批表现活跃、水平稳定的中青年演员,有望成为今后国产电影新的领军人物,而这种现象多见于男演员,女演员则相对表现较弱。合拍片的表演生态仍然需要培育以及优化,各种表演的文化身份力量博弈似乎并没有完全获得融合成为新质的结果,需要以后逐渐在文化博弈中逐渐形成新的东方表演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2014年 中国国产电影 表演美学 人文类电影 文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 被引量:2
6
作者 罗小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2,共5页
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先生的著作《粤乐艺境》汇集了他在理论研究、音乐评论、出访随笔等方面的几十篇文章。笔者以该书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他的音乐表演美学观,对同行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余其伟 表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下的中国钢琴表演美学 被引量:4
7
作者 万凡捷 王耀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4,共7页
钢琴表演美学的发展是思维与实践的发展,中国钢琴表演美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和”“虚静”“适性”“无极”思想对中国钢琴表演影响深远。中国钢琴表演中藏而不露的“中和”之美,心境转换的“虚静”之美,“适自我之性”... 钢琴表演美学的发展是思维与实践的发展,中国钢琴表演美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和”“虚静”“适性”“无极”思想对中国钢琴表演影响深远。中国钢琴表演中藏而不露的“中和”之美,心境转换的“虚静”之美,“适自我之性”与“适物的自然之性”的“适性”之美,呈现演奏作品音断意联、意犹未尽的“无极”境界,对于建构中国钢琴表演美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钢琴表演美学 中和 虚静 适性 无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不同的音乐表演美学观念和表演风格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一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6-87,共2页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流派及其美学观念,从总体上划分为四种:1.浪漫主义音乐表演;2.客观主义音乐表演;3.原样主义音乐表演;4当代新形式主义音乐表演。各种流派的音乐表演风格随其美学观念的不同而...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流派及其美学观念,从总体上划分为四种:1.浪漫主义音乐表演;2.客观主义音乐表演;3.原样主义音乐表演;4当代新形式主义音乐表演。各种流派的音乐表演风格随其美学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历史上音乐表演美学观念和表演风格的不同说明了音乐是表演者的艺术,使我们增进了对音乐表演实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艺术流派 音乐表演美学观念 音乐表演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琴论中的音乐表演美学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红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0年第2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古琴音乐 美学观念 表演美学 演奏过程 演奏者 琴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反”境电影表演美学研究
10
作者 冯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87,共7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社会转折与巨变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电影中的表演呈现出“反”境的美学特征。“反”作为老子的思想及言说方式,既是哲学范畴又是美学范畴,兼具“相反”与“返回”两个含义。就“相反”之意而言,“反...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社会转折与巨变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电影中的表演呈现出“反”境的美学特征。“反”作为老子的思想及言说方式,既是哲学范畴又是美学范畴,兼具“相反”与“返回”两个含义。就“相反”之意而言,“反”才是真正用以说明和显示的具体内容,显现为反面于儒家明德传统价值的另外一种价值取向;就其“返回”之意而言,则是指复归其性、其根,不背离自身本性的归真。在时代过渡期中出现的玩世不恭、疏懒等异行与主流文人传统文化根脉相碰撞后,形成了纵任放诞的“反”境表演美学观。电影中显现出的游戏反讽、闲散疏懒的城市知识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后计划经济时代转型影响下青年人既不作恶也不伪善,迷茫,抵抗,以异行寻找方向的独特言行、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表演美学 游戏化 城市知识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三个美学支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邦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类型。经过几代表演艺术家的接续努力,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独立审美品格的舞台表演范式和话语逻辑,并...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类型。经过几代表演艺术家的接续努力,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独立审美品格的舞台表演范式和话语逻辑,并在自身学派建设和体系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舞台表演艺术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领域之一,在国内外戏剧表演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艺术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表演美学、民间歌舞表演美学和西方戏剧表演美学构成了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三个主要美学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表演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 写意表演美学 写实表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演异托邦:当代中国剧场实践对城市公共空间感的拓展和建构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1,共7页
本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空间感和福柯建构的异托邦之间的理论联结,论述当立足于身体的当代剧场实践和表演空间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会拓展出超越“封闭想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想象”的公共空间的新空间感。此种由剧场... 本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空间感和福柯建构的异托邦之间的理论联结,论述当立足于身体的当代剧场实践和表演空间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会拓展出超越“封闭想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想象”的公共空间的新空间感。此种由剧场实践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而创造出的新空间感,本文称为“表演异托邦”。异托邦具有表演性特质,与表演艺术的表演性美学特质相通,“表演异托邦”的发生意味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打开和拓展,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当今中国弥漫的消费主义和结构性的阶层排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表演异托邦 公共空间 空间感 表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唱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效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2期8-12,161,共5页
中国传统唱论是干百年来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音乐遗产,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与理念应受到关注。本文从梳理新中国有关中国传统唱论的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对当今相关研究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国传统唱论 研究 音乐表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谿山琴况》与《琴声十六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红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2期45-46,共2页
《谿山琴况》与《琴声十六法》是中国明清时期两篇重要的古琴音乐表演美学方面的理论文献,这两篇重要的理论文献,虽然存在着某些相似相类的因素,但就其主旨而言,还是有其质的不同。本文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对其所蕴含的音乐表演美学思... 《谿山琴况》与《琴声十六法》是中国明清时期两篇重要的古琴音乐表演美学方面的理论文献,这两篇重要的理论文献,虽然存在着某些相似相类的因素,但就其主旨而言,还是有其质的不同。本文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对其所蕴含的音乐表演美学思想予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州提线木偶戏的音乐文化特质与当代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云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89,共7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处州境内还流传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剧种,无疑是戏曲艺术界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们了解处州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活态"资料。处州提线木偶戏是处州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特色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处州境内还流传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剧种,无疑是戏曲艺术界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们了解处州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活态"资料。处州提线木偶戏是处州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生动有趣。文章采用查阅文献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围绕处州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保护等展开论述,旨在为大家了解和探究处州提线木偶戏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州提线木偶戏 历史渊源 表演美学特征 功能 传承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琼剧现代戏创演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曙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1,167,共5页
如果以琼剧在新加坡的观众群规模、演出频率、剧团数量为标准,也许它不是最大剧种;但如果以现代戏上演的情况来说,琼剧剧团演出现代戏的历史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直有不少现代戏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至今,仍旧不时有现... 如果以琼剧在新加坡的观众群规模、演出频率、剧团数量为标准,也许它不是最大剧种;但如果以现代戏上演的情况来说,琼剧剧团演出现代戏的历史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直有不少现代戏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至今,仍旧不时有现代戏上演,观众也踊跃支持。本文从来自海南的琼剧团在新加坡演出现代性宣传抗日的《大义灭亲》开始,回顾琼剧现代戏在新加坡上演的历史图景,进而探讨仅有的这几部现代戏的表演美学与演出的文化意义。早期的现代戏与近期的现代戏的演出功能,也反映了不同时代里戏剧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现代戏的演出保留了鲜明的剧种特色,至今仍旧拥有一定的观众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新加坡 琼剧现代戏 表演美学 演出功能 剧种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