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写意性原则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周秦
-
机构
苏州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6,共6页
-
文摘
昆曲舞台是通过写意性的泛美观程序化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这一艺术原则渊源于汉民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传统审美理想 ,并集中体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等方面。
-
关键词
昆曲
舞台表演艺术
写意性原则
传统审美
表演程式化
时空背景
砌末
人物行当化
-
分类号
J801
[艺术—戏剧戏曲]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程式与受众:基于实验的戏曲电影认知效果探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严宇桥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4-87,共4页
-
文摘
一、戏曲电影的发展脉络和受众状况中国戏曲电影发展,按照高小健先生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中的观点,戏曲片发展的阶段主要有七个,分别是1905-1920年的初始试验阶段,1930-1949年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55年的成长阶段,1956-1963年的繁荣阶段,1964-1975年的极端政治化阶段,1976-1988年的新戏曲繁荣阶段以及1989年以后的整体衰落阶段[1]。根据高小健的论述,在戏曲电影中,戏曲相对于电影,核心特征是程式化表演和“舞台假定性”,即舞台和画面上的写意。戏曲电影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程式化表演的假定性和银幕的拟真性之间的矛盾[2],从整体上需要看受众出现的问题。分析当下受众状况,应当从戏曲电影本身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出发,从而推理分析出戏曲电影创作衰落的原因和表现。
-
关键词
程式化表演
电影史
假定性
戏曲电影
推理分析
拟真性
成长阶段
中国戏曲
-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