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程式的外部影响
1
作者 索南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国内许多学者用舶来的帕里洛德理论分析探讨中国的叙事长诗,史诗《格萨尔》也不例外,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史诗落脚于藏民族文化传统中,从宗教意识观念和藏族叙事传统两个方面来分析说唱艺人表演程式的外部影响,
关键词 《格萨尔》 表演程式 宗教意识 叙事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花儿”程式表演的自发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茹兰 邓光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69-73,共5页
为了介绍海外对“花儿”研究的情况,本刊特发表美国赵茹兰教授和日本中原律子女士的两篇论文。鉴于国内读者,对花儿及花儿会比较了解,所以,我们约请甘肃省花儿研究会副理事长魏泉鸣副教授对这两篇论文作了删节,尚祈作者、译者见谅。
关键词 表演程式 花儿会 主旋律 观众 爱情 歌队 莲花山花儿 表演 自发性 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式与动作规范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汉钟 蔡汉权 李粉玲 《福建茶叶》 2013年第2期47-50,共4页
潮州工夫茶称为中国茶艺的活化石,它在2008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216茶艺(潮州工夫茶)。文章对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式进行分解,并对潮州工夫茶的冲泡动作要旨进行规范,初步形成"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 潮州工夫茶称为中国茶艺的活化石,它在2008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216茶艺(潮州工夫茶)。文章对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式进行分解,并对潮州工夫茶的冲泡动作要旨进行规范,初步形成"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式"。成果旨在发扬潮州民俗文化,促进茶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州工夫茶艺 茶道表演冲泡程式 冲泡动作规范 茶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写意性原则 被引量:7
4
作者 周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6,共6页
昆曲舞台是通过写意性的泛美观程序化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这一艺术原则渊源于汉民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传统审美理想 ,并集中体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等方面。
关键词 昆曲 舞台表演艺术 写意性原则 传统审美 表演程式 时空背景 砌末 人物行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式与受众:基于实验的戏曲电影认知效果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严宇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4-87,共4页
一、戏曲电影的发展脉络和受众状况中国戏曲电影发展,按照高小健先生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中的观点,戏曲片发展的阶段主要有七个,分别是1905-1920年的初始试验阶段,1930-1949年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55年的成长阶段,1956-1963年的繁荣... 一、戏曲电影的发展脉络和受众状况中国戏曲电影发展,按照高小健先生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中的观点,戏曲片发展的阶段主要有七个,分别是1905-1920年的初始试验阶段,1930-1949年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55年的成长阶段,1956-1963年的繁荣阶段,1964-1975年的极端政治化阶段,1976-1988年的新戏曲繁荣阶段以及1989年以后的整体衰落阶段[1]。根据高小健的论述,在戏曲电影中,戏曲相对于电影,核心特征是程式化表演和“舞台假定性”,即舞台和画面上的写意。戏曲电影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程式化表演的假定性和银幕的拟真性之间的矛盾[2],从整体上需要看受众出现的问题。分析当下受众状况,应当从戏曲电影本身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出发,从而推理分析出戏曲电影创作衰落的原因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式表演 电影史 假定性 戏曲电影 推理分析 拟真性 成长阶段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武术与中国戏曲艺术的融汇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龚双安 闵阳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1991年第1期80-86,共7页
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许多方面是通过艺术形象加以表现的。中华武术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萃,是竞技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结合,如果我们从民族文化系统的总体角度来作以光照,不难发现,它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的涵盖下... 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许多方面是通过艺术形象加以表现的。中华武术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萃,是竞技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结合,如果我们从民族文化系统的总体角度来作以光照,不难发现,它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的涵盖下坐成、发展,演变为集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艺术 娱乐性 戏曲流派 表演程式 程式 人物形象 戏曲程式 演员 戏曲舞台 武术套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术对戏曲武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2,共2页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在文学、绘画、表演等诸方面都有展现。秦汉时期角抵百戏,武术、杂技、舞蹈、马术、幻术等节目同场演出,规模宏大。许多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繁盛。汉画像砖、石等文物中所刻画的《聂政自屠》...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在文学、绘画、表演等诸方面都有展现。秦汉时期角抵百戏,武术、杂技、舞蹈、马术、幻术等节目同场演出,规模宏大。许多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繁盛。汉画像砖、石等文物中所刻画的《聂政自屠》、《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历史人物、故事,生动塑造了武士、剑侠的雄浑气质。可想而知这些人物或是武技高超,或是侠肝义胆,或是斗智斗勇。汉画像中手持兵器人相决斗和人与兽决斗的生动场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武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这些历史遗存,与我国传统剧目及其表现形式有极相似之处,从而得知,古代摊戏、角抵百戏、隋唐参军戏、宋元杂剧等剧种的产生,戏曲剧目、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与中华武术有着深刻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戏曲剧目 戏曲表演程式 演变 武功 民族文化现象 历史人物 出土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回族秧歌探析
8
作者 高鹏 马丽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秧歌是中国北方汉族流行的一个古老的歌舞品种,由于地境、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秧歌各具地域风采的个性。河南回族秧歌通过穆斯林自己的习俗,世代相传。笔者通过剖析中原南顿回族秧歌的歌舞及乐舞结构,探解宋都古乐舞杂剧... 秧歌是中国北方汉族流行的一个古老的歌舞品种,由于地境、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秧歌各具地域风采的个性。河南回族秧歌通过穆斯林自己的习俗,世代相传。笔者通过剖析中原南顿回族秧歌的歌舞及乐舞结构,探解宋都古乐舞杂剧的"队舞"形式,揭示其蕴涵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并论基于民族学的原理,提出回族秧歌,系属"民族同化"论题中河南项城县回民对周围强势汉民先进乐舞的融化,从而将其升华到学科论证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秧歌 表演程式 民俗文化 民族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古代乐舞的中国渊源——基于中韩“抛球乐”乐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文章分别概述了中国"抛球乐"的兴衰与韩国"抛球乐"的流变,并分析了中韩两国"抛球乐"在表演程式、表演机构、使用乐器、舞蹈动作、音乐歌词、规模、服装等方面的异同,并将此作为朝鲜古代乐舞的中国渊源及... 文章分别概述了中国"抛球乐"的兴衰与韩国"抛球乐"的流变,并分析了中韩两国"抛球乐"在表演程式、表演机构、使用乐器、舞蹈动作、音乐歌词、规模、服装等方面的异同,并将此作为朝鲜古代乐舞的中国渊源及中韩文化艺术交流与交融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古代乐舞 朝鲜 表演程式 抛球乐 中韩文化 对比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象无形——中国戏曲“大美论”之一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国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4-61,92,共9页
“大象无形”,本是老子论述世界万物生成规律时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大”是无所不包的意思,即老子自已所说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王弼为其作注曰:“万物皆归之以生。”因而,他将“大象”理解为“能包统万物”的“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大象 生成规律 王弼 天象 “大” 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 哲学概念 表演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舞台的记忆 文明历史的再现——“福建戏曲大观”巡礼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莉 《中国博物馆》 2010年第1期78-85,共8页
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至2006年,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戏曲大观”是福建博物院2002年新馆落成后的基本陈列之一。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 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至2006年,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戏曲大观”是福建博物院2002年新馆落成后的基本陈列之一。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该陈列通过文物及相关资料的展示,并融入戏曲艺术的舞台、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要素,突出表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完美结合的艺术氛围,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动态的戏曲表演程式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台 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 历史 文明 戏曲表演程式 高科技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姚澄
12
作者 梁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7-61,77,共6页
五十年代初,我国戏曲舞台上升起了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明丽照人,尤其是她那独具魅力的唱腔和表演,风靡了广阔的江南城乡,倾倒了深情的万千戏迷。她,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青年锡剧演员,——姚澄。 姚澄,是旧... 五十年代初,我国戏曲舞台上升起了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明丽照人,尤其是她那独具魅力的唱腔和表演,风靡了广阔的江南城乡,倾倒了深情的万千戏迷。她,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青年锡剧演员,——姚澄。 姚澄,是旧社会苦水里泡大的一株小草,也是新社会阳光下长成的一朵红花。她出生在苏南水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生计维艰,父亲脾气暴躁,嗜酒如命,但爱唱滩簧,高兴时常教她哼上几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舞台 锡剧 滩簧 唱腔 江南 演员 农民家庭 苏南 表演程式 新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戏曲舞蹈的特征
13
作者 王永敬 《艺术百家》 1987年第1期136-139,共4页
戏曲舞蹈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它的特征,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艺术实践问题,尤其是编演现代戏,如不认真研究戏曲舞蹈的特征,就很难创造富有戏曲个性的表演程式。戏曲舞蹈的特征,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借助服饰道具。
关键词 戏曲舞蹈 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 艺术实践 服饰 道具 现代戏 芭蕾舞 古代舞蹈 虚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粤剧电影的文化循环范式与跨域传播研究
14
作者 张亿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12,共6页
“一旦电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气质和气候,呈现为风貌迥异的形态,戴上后天的民族标志。”(1)自光影乍现,中国电影于各地的肇兴多与传统戏曲相关,京剧之于北京,亦如粤剧之于中国香港。溯源中国香港影史,拥有中国第一部... “一旦电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气质和气候,呈现为风貌迥异的形态,戴上后天的民族标志。”(1)自光影乍现,中国电影于各地的肇兴多与传统戏曲相关,京剧之于北京,亦如粤剧之于中国香港。溯源中国香港影史,拥有中国第一部海外放映的电影、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演员严珊珊的银幕首秀、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中国香港第一部使用特技摄影的电影等众多头衔的《庄子试妻》(黎北海,1914),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即剧本、造型与表演程式都取材于粤剧《庄周蝴蝶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程式 传统戏曲 电影女演员 黎北海 《庄子试妻》 粤剧 中国香港 蝴蝶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打片还是要以“打”为主——与黄文锡同志商榷
15
作者 祁海 《电影文学》 1984年第7期85-87,共3页
《电影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黄文锡同志的《‘功夫片’的文学性与其他》一文,我拜读之后,认为黄文的意见有对的一面,但某些观点又未免失之偏颇,显得“因噎废食”了。黄文指出许多功夫片存在着有“打”无戏的倾向,这确是事实。近... 《电影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黄文锡同志的《‘功夫片’的文学性与其他》一文,我拜读之后,认为黄文的意见有对的一面,但某些观点又未免失之偏颇,显得“因噎废食”了。黄文指出许多功夫片存在着有“打”无戏的倾向,这确是事实。近年来,银幕、荧屏上的一些武打片中的武打往往混同于体育馆的武术程式表演,根本不成为“戏”,因此给人一种“为打而打”的滥打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打片 “打” 同志 电影文学 程式表演 功夫片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