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闪下”内涵与表演形态的演进
1
作者
薛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38,I0003,共6页
“闪下”作为一种戏曲术语,最早在元刊本中就已出现,用来表示虚拟的下场行为,并含有急切、躲闪之意。受到戏曲题材及人物脚色的影响,“闪下”的内涵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与故事情节联系愈加紧密,在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方面,亦发挥着独到作用...
“闪下”作为一种戏曲术语,最早在元刊本中就已出现,用来表示虚拟的下场行为,并含有急切、躲闪之意。受到戏曲题材及人物脚色的影响,“闪下”的内涵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与故事情节联系愈加紧密,在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方面,亦发挥着独到作用,尤其与鬼魂角色搭配时,更衍生出特定的表演程式。由此,“闪下”不再是随时可被他词所替的状态,并脱离了原初的虚拟意义,成为一种实质性的下场动作。虽然仅是一个细小的科介提示,“闪下”的演变,既反映着剧本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更揭示出戏曲创作从“曲本位”到“剧本位”的脉络走向,它的存在与意义不应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下”
鬼魂角色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
6
2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舞
发展历程
傩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戏剧的版本形态与表演形态--以《拜月亭》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戚世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质特点。通过对《拜月亭》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藉以挖掘文本形态变化背后的表演形态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月亭》
版本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分析
4
作者
张静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6-287,共2页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先民们在长期茶事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形式,集戏、歌、舞等于一身极具地域性、文化性、表演性、娱乐性等特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经典曲目《睄妹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先民们在长期茶事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形式,集戏、歌、舞等于一身极具地域性、文化性、表演性、娱乐性等特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经典曲目《睄妹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睄妹子》源起、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情感,其次重点分析了《睄妹子》音乐形态与舞蹈形态,并突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茶文化内涵以及抨击封建落后礼教文化,追求自由恋爱。通过本文的分析,帮助欣赏者理解其歌舞中主题与内涵,扩大其受众群,培育采茶戏在当代生存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客家采茶戏
《睄妹子》
音乐
表演形态
茶文化内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研究
5
作者
张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在中国戏曲丑行中也是独树一帜,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态,自成一派。从舞蹈的视角看,本文对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之程式化特征、"手舞"之符号寓意、"足蹈&qu...
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在中国戏曲丑行中也是独树一帜,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态,自成一派。从舞蹈的视角看,本文对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之程式化特征、"手舞"之符号寓意、"足蹈"之形式意味、舞蹈语言形态之"动力定型"四个方面进行舞蹈形态的分析,一方面从理论上梳理和界定柯派女丑的动作语言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践上为中国戏曲"丑"行的表演提供借鉴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甲戏
柯派女丑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俊玲
《福建茶叶》
2018年第3期358-358,361,共2页
赣南采茶戏是流传在赣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其中以"两旦一丑"为最具代表性表演模式。而"旦角"又可分为"小旦"与"彩旦"。赣南采茶戏"两旦一丑"之间的关系大致概括为"彩旦来搭桥,正...
赣南采茶戏是流传在赣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其中以"两旦一丑"为最具代表性表演模式。而"旦角"又可分为"小旦"与"彩旦"。赣南采茶戏"两旦一丑"之间的关系大致概括为"彩旦来搭桥,正丑配小旦,反丑来捣乱,彩旦揍坏蛋"。当"三寸金莲式"的小旦遇上"夸张漫画式"的彩旦,最终形成了赣南采茶戏别具特色的女性舞蹈表演风格。本文旨在梳理与总结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的形成成因及其独具个性的人物性格特征,明晰赣南采茶"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和艺术价值,提升和完善赣南采茶舞蹈文化内容,整体促进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旦角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芷江侗族“孽龙舞”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
3
7
作者
覃嫔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8-170,共3页
芷江侗族孽龙源于侗族民间祭祀性活动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的一种独特的舞龙方式,与传统的"龙"在舞法技巧、宗教信仰、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无论在表演形态还是审美情趣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浓厚的民族特色、重要的学术、...
芷江侗族孽龙源于侗族民间祭祀性活动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的一种独特的舞龙方式,与传统的"龙"在舞法技巧、宗教信仰、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无论在表演形态还是审美情趣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浓厚的民族特色、重要的学术、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将以其表演形态和音乐形态为切入点,赏析芷江侗族"孽龙"精神张力和艺术震撼,着眼于芷江侗族孽龙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孽龙
表演形态
音乐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许云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6-152,共7页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又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又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的乐诗和徒诗形态。汉有《圣人制礼乐篇》,曹魏当国,改易其词作《太和时》以当之,至晋立,则令傅玄改易《太和时》作《云门篇》以代之,因此《圣人制礼乐篇》与《云门篇》非如孙楷第所说是同一篇歌词。所谓铎舞,其最初可能为北方民间舞蹈,后为汉室所采,参以周《大武》改编而陈于殿庭,舞时振铎以为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铎舞
《圣人制礼乐篇》
《云门篇》
《太和时》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闪下”内涵与表演形态的演进
1
作者
薛雪
机构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38,I0003,共6页
基金
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地方志所见演剧史料辑录与研究”(项目编号:23GZQN01)阶段性成果。
文摘
“闪下”作为一种戏曲术语,最早在元刊本中就已出现,用来表示虚拟的下场行为,并含有急切、躲闪之意。受到戏曲题材及人物脚色的影响,“闪下”的内涵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与故事情节联系愈加紧密,在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方面,亦发挥着独到作用,尤其与鬼魂角色搭配时,更衍生出特定的表演程式。由此,“闪下”不再是随时可被他词所替的状态,并脱离了原初的虚拟意义,成为一种实质性的下场动作。虽然仅是一个细小的科介提示,“闪下”的演变,既反映着剧本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更揭示出戏曲创作从“曲本位”到“剧本位”的脉络走向,它的存在与意义不应被忽视。
关键词
“闪下”
鬼魂角色
表演形态
Keywords
shanxia
ghost characters
performing form
分类号
I237 [文学—中国文学]
J81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
6
2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戏剧学术研究中心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基金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7)阶段性成果
文摘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关键词
中国傩舞
发展历程
傩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Keywords
Chinese Nuo Dance
Development
Main Genre of the Nuo Dance
Performing Forms
分类号
J70 [艺术—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戏剧的版本形态与表演形态--以《拜月亭》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戚世隽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文摘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质特点。通过对《拜月亭》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藉以挖掘文本形态变化背后的表演形态的演变。
关键词
《拜月亭》
版本
表演形态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G256.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分析
4
作者
张静
机构
邯郸广播电视大学
出处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6-287,共2页
文摘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先民们在长期茶事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形式,集戏、歌、舞等于一身极具地域性、文化性、表演性、娱乐性等特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经典曲目《睄妹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睄妹子》源起、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情感,其次重点分析了《睄妹子》音乐形态与舞蹈形态,并突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茶文化内涵以及抨击封建落后礼教文化,追求自由恋爱。通过本文的分析,帮助欣赏者理解其歌舞中主题与内涵,扩大其受众群,培育采茶戏在当代生存的土壤。
关键词
赣南客家采茶戏
《睄妹子》
音乐
表演形态
茶文化内涵分析
分类号
J617.5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研究
5
作者
张媛
机构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基金
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福建高甲戏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编号:12SKGC-QT17)阶段性成果
文摘
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在中国戏曲丑行中也是独树一帜,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态,自成一派。从舞蹈的视角看,本文对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之程式化特征、"手舞"之符号寓意、"足蹈"之形式意味、舞蹈语言形态之"动力定型"四个方面进行舞蹈形态的分析,一方面从理论上梳理和界定柯派女丑的动作语言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践上为中国戏曲"丑"行的表演提供借鉴和支持。
关键词
高甲戏
柯派女丑
表演形态
分类号
J701 [艺术—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俊玲
机构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处
《福建茶叶》
2018年第3期358-358,361,共2页
文摘
赣南采茶戏是流传在赣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其中以"两旦一丑"为最具代表性表演模式。而"旦角"又可分为"小旦"与"彩旦"。赣南采茶戏"两旦一丑"之间的关系大致概括为"彩旦来搭桥,正丑配小旦,反丑来捣乱,彩旦揍坏蛋"。当"三寸金莲式"的小旦遇上"夸张漫画式"的彩旦,最终形成了赣南采茶戏别具特色的女性舞蹈表演风格。本文旨在梳理与总结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的形成成因及其独具个性的人物性格特征,明晰赣南采茶"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和艺术价值,提升和完善赣南采茶舞蹈文化内容,整体促进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旦角
表演形态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芷江侗族“孽龙舞”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
3
7
作者
覃嫔
机构
怀化学院音乐系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8-170,共3页
文摘
芷江侗族孽龙源于侗族民间祭祀性活动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的一种独特的舞龙方式,与传统的"龙"在舞法技巧、宗教信仰、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无论在表演形态还是审美情趣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浓厚的民族特色、重要的学术、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将以其表演形态和音乐形态为切入点,赏析芷江侗族"孽龙"精神张力和艺术震撼,着眼于芷江侗族孽龙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侗族孽龙
表演形态
音乐
形态
分类号
J722.22 [艺术—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被引量:
1
8
作者
许云和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所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6-152,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府推故"(10FZW02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又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的乐诗和徒诗形态。汉有《圣人制礼乐篇》,曹魏当国,改易其词作《太和时》以当之,至晋立,则令傅玄改易《太和时》作《云门篇》以代之,因此《圣人制礼乐篇》与《云门篇》非如孙楷第所说是同一篇歌词。所谓铎舞,其最初可能为北方民间舞蹈,后为汉室所采,参以周《大武》改编而陈于殿庭,舞时振铎以为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关键词
铎舞
《圣人制礼乐篇》
《云门篇》
《太和时》
表演形态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闪下”内涵与表演形态的演进
薛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代戏剧的版本形态与表演形态--以《拜月亭》为例
戚世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音乐表演形态分析
张静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研究
张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
李俊玲
《福建茶叶》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芷江侗族“孽龙舞”的艺术特征
覃嫔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许云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