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洱海北部表流人工湿地氮截留的长效性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启斌 侯磊 +2 位作者 李能发 陈鑫 王克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85-1593,共9页
以洱海北部正常运行10 a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为期1 a的现场定点监测及文献调研,探讨洱海流域运行1、5、10 a的人工湿地氮截留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罗时江河口湿地上覆水无机氮浓度呈现显著干、湿季节分异,干... 以洱海北部正常运行10 a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为期1 a的现场定点监测及文献调研,探讨洱海流域运行1、5、10 a的人工湿地氮截留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罗时江河口湿地上覆水无机氮浓度呈现显著干、湿季节分异,干季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湿季(P<0.05);从空间分异看,湿地进水口TN、NH4+-N和NO3--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34、0.75、0.77 mg·L^-1,出水口浓度分别为2.01、0.42、0.45 mg·L^-1,表明正常运行10 a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仍具备氮截留能力。正常运行1、5、10 a后的人工湿地对TN、NH4+-N和NO3--N的平均截留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运行10 a后的罗时江河口湿地对TN、NH4+-N和NO3--N的平均截留效率分别为37.2%、34.6%和29.2%。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覆水中DO、ρ(NH4+-N)、COD/TN及温度是罗时江湿地氮截留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处于氧化环境的上覆水有利于硝化过程,但不利于反硝化过程,后续湿地恢复、建设、管理中应重点优化湿地中的反硝化过程,以提升氮截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流人工湿地 氮截留 长效性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污水脱氮效果及微生物分布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有志 刘永军 +1 位作者 熊家晴 王晓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59,共5页
对北方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脱氮效果及微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西安皂河试验人工湿地为例。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冬季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总氮与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6%、58.49%,并且氨化细菌沿程呈现递减的变化... 对北方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脱氮效果及微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西安皂河试验人工湿地为例。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冬季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总氮与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6%、58.49%,并且氨化细菌沿程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而亚硝化细菌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反硝化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氨氮质量浓度与氨化细菌数及亚硝化细菌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硝氮质量浓度与反硝化细菌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结果说明除了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外还存在其他的脱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冬季 表流人工湿地 脱氮效果 微生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表流人工湿地对高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熊家晴 马梅 +1 位作者 郑于聪 王晓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0-74,共5页
采用河砂、煤渣为基质构建了2组表流芦苇人工湿地,研究了第2年湿地对高污染河流污水的净化效果、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进水负荷为0.1 m/d连续运行1 a的条件下,河砂湿地和煤渣湿地对COD、BOD5、TN、NH4+-N、TP、SS的平均去除率分... 采用河砂、煤渣为基质构建了2组表流芦苇人工湿地,研究了第2年湿地对高污染河流污水的净化效果、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进水负荷为0.1 m/d连续运行1 a的条件下,河砂湿地和煤渣湿地对COD、BOD5、TN、NH4+-N、TP、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24%、90.16%、44.99%、41.20%、51.12%、91.80%和77.23%、89.59%、36.19%、25.35%、45.79%、90.11%,2者对COD、BOD5、SS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河砂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明显高于煤渣湿地。沿湿地流向方向COD、BOD5和TP、NH4+-N、TN含量下降速度逐渐减少,而SS含量在前1/4处已减少85%,随着进水污染负荷的增大,煤渣湿地受负荷的影响显著于河砂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流人工湿地 高污染河水 河砂 煤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SP水质模型在表流人工湿地中的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德坤 朱文博 +1 位作者 王洪秀 梁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4,共5页
首次对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水质模型进行优化来模拟预测表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变化。由于表流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作用的显著增强,通过模型率定所得WASP模型水力学、植物、生化反应的相关参数... 首次对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水质模型进行优化来模拟预测表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变化。由于表流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作用的显著增强,通过模型率定所得WASP模型水力学、植物、生化反应的相关参数值明显高于模拟天然水体时的推荐值。对改进后WASP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湿地水质(COD和NH4+-N)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证明改进后的WASP模型能够有效模拟预测表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P 表流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运行工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秦晓丹 孙贻超 +5 位作者 李莉 邵晓龙 于丹 刘琼琼 刘红磊 韩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841-6843,共3页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运行工艺。[方法]针对天津的气候特点,以冰下运行的方式,开展天津地区表流湿地冬季运行试验,研究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北方冬季运行工艺参数。[结果]虽然水质净化效果差于其他温暖季节(平均降低约20%)...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表流人工湿地冬季运行工艺。[方法]针对天津的气候特点,以冰下运行的方式,开展天津地区表流湿地冬季运行试验,研究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北方冬季运行工艺参数。[结果]虽然水质净化效果差于其他温暖季节(平均降低约20%),但是在天津地区表流湿地采取冰下运行的方式是可行的。北方表流人工湿地冬季冰下运行时应将出水口地势降低,防止出水口被完全冰冻,运行水深不宜<50~60 cm,可以在回流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以<4 d为宜),以维持水土界面不会冻结,并尽可能加大取水深度,以提高系统水温。[结论]该研究可为表流人工湿地在我国北方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流人工湿地 运行工艺 冬季 天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符东 付馨烈 +2 位作者 王成端 龚燕川 周绿山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598-605,共8页
设计并建造了由集水池、厌氧池、稳定表流人工湿地(F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组成的稳定表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依据地势建造,污水依靠重力流动,经过1个月驯化后,用于生活污水净化的中试研究。在设计水力负荷〔0.108 m^... 设计并建造了由集水池、厌氧池、稳定表流人工湿地(F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组成的稳定表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依据地势建造,污水依靠重力流动,经过1个月驯化后,用于生活污水净化的中试研究。在设计水力负荷〔0.108 m^3/(m^2·d)〕和高水力负荷〔0.180 m^3/(m^2·d)〕时,分别监测各单元及系统对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负荷下,系统对SS、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81.2%、87.7%、77.3%和86.3%,其中FSSFW对SS和COD的去除率均值高于SFCW和厌氧池,SFCW对NH3-N、TN和TP的去除率均值高于厌氧池和FSSFW,厌氧池对各污染指标去除的贡献最小;在高水力负荷下,系统对SS、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2%、73.1%、84.2%、69.0%和82.7%,SFCW对SS、COD、NH3-N和TN的去除起主要作用,FSSFW和SFCW对TP去除的贡献无明显差别,而厌氧池对各污染指标去除的贡献最小。该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在夏季运行的水力负荷可设为0.108~0.180 m^3/(m^2·d),冬季应严格按照设计水力负荷运行。在设计水力负荷下,系统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人工湿地 水力负荷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在东阳江流域制药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智锋 裘知 《绿色科技》 2011年第12期119-121,共3页
针对浙江省东阳江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结合东阳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在适宜地区建设A/O预处理、高效垂直潜流(二级)、表流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对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该湿地系统进水量16 000t/d,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影响东阳江水质的主要... 针对浙江省东阳江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结合东阳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在适宜地区建设A/O预处理、高效垂直潜流(二级)、表流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对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该湿地系统进水量16 000t/d,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影响东阳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4%、62.3%,出水COD、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5mg/L、3.77mg/L,从而能有效改善东阳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经济和运行管理上也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表流人工湿地系统 制药废水 深度处理 水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5
8
作者 左倬 陈煜权 +4 位作者 成必新 胡伟 朱雪诞 仓基俊 王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3-960,共8页
大型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持湿地结构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大型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内的群落特征,于2013年8月—2014年5月对盐龙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茭草(Ziz... 大型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持湿地结构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大型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内的群落特征,于2013年8月—2014年5月对盐龙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茭草(Zizania latifolia)、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表流人工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相关性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主要优势物种为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摇蚊幼虫(Tendipes sp.),但不同植物配置下优势物种有所差别。芦苇、茭草及狭叶香蒲湿地的年均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285、330、26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5.6、104.0、32.3 g/m2。茭草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数量、均匀程度上要高于芦苇及狭叶香蒲湿地,而后两者多样性水平相当。茭草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与软体动物密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总密度与水深呈显著(P<0.05)负相关,环节动物的密度与全氮(STN)、有机质(SOM)之间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正相关。研究为今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设计、管护以及长效运行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表流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环境因子 盐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罗时江湿地表层沉积物氨氮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王化 宝冬润 +3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李晓琳 侯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16-3424,共9页
以洱海上游的罗时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半年的野外监测,弄清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氨氮(NH_(3)-N)的时空分异规律,借助摇瓶试验法探究湿地入口沉积物NH_(3)-N的释放特征及水体离子强度(IS)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1)罗时江湿地上覆... 以洱海上游的罗时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半年的野外监测,弄清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氨氮(NH_(3)-N)的时空分异规律,借助摇瓶试验法探究湿地入口沉积物NH_(3)-N的释放特征及水体离子强度(IS)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1)罗时江湿地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NH_(3)-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45 mg·L^(−1)和0.23-8.89 mg·kg^(−1),干湿季差异均不显著(P>0.05);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NH_(3)-N浓度均沿水流方向显著下降(P<0.05),出水口NH_(3)-N平均浓度分别是入水口的59.2%和49.9%,湿地对水体NH_(3)-N有截留效果.(2)模拟试验条件下,沉积物NH_(3)-N累积释放量的变化范围为412.9-653.7 mg·kg^(−1),随提取次数的增加单次释放量逐渐降低;NH_(3)-N累积释放量湿地入口显著高于其他样点,干季高于湿季.(3)上覆水IS升高促进沉积物NH_(3)-N的持续释放,增加快速释放NH_(3)-N占比;上覆水处于弱酸条件下更利于沉积物NH_(3)-N的持续释放,同时提高快速释放NH_(3)-N占比.研究结果显示,表流湿地入水口沉积物是NH_(3)-N的主要富集场所,水化学条件变化导致NH_(3)-N向上覆水释放可能引起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流人工湿地 沉积物氨氮 释放特征 上覆水 PH 和离子强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尾水深度净化和湿地生态恢复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燕 孙景宽 +2 位作者 李田 陆兆华 谷广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7-310,共4页
以山东省滨州市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区内人工湿地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湿地工程为六级串联结构。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每个月对湿地工程进水口、出水口、各级湿地接口处进行采样,以考... 以山东省滨州市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区内人工湿地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湿地工程为六级串联结构。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每个月对湿地工程进水口、出水口、各级湿地接口处进行采样,以考察其对COD_(Cr)、TN、NH_3—N和TP的深度净化效果。结果表明,COD_(Cr)、TN、NH_3—N和TP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70.1%,85.0%,63.4%,71.0%,湿地工程出水COD_(Cr)、TN、NH_3—N和TP浓度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Ⅴ类、Ⅳ类和Ⅳ类标准,整体出水水质优于设计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低浓度污水净化效果良好,符合污水生态治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以尾水利用和湿地生态恢复为核心,构建了一种新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表流人工湿地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 深度处理 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