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坑地表沉降的偏态分布函数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易顺 潘家军 +3 位作者 王艳丽 徐晗 白强强 杨志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141,179,共8页
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尤其是坑外地表沉降,而过大的地表沉降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基坑地表沉降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在基坑地表沉降变形表征函数和表征指标方面研究的不足,利用偏态... 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尤其是坑外地表沉降,而过大的地表沉降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基坑地表沉降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在基坑地表沉降变形表征函数和表征指标方面研究的不足,利用偏态分布函数描述坑外地表沉降规律,并对沉降曲线的变形表征指标进行研究,形成一套适用于地表偏态沉降形式的变形表征指标体系,继而提出坑外地表沉降的偏态分布函数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2个工程实例,验证偏态分布函数及其指标体系和预测公式的适用性,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利用偏态分布函数来描述坑外地表沉降曲线更为合理;结合沉降曲线包络面积、最大地表沉降及其位置等指标,提出以显性表征指标和隐性表征指标为核心的坑外地表沉降曲线表征指标体系;利用偏态分布函数展开回归分析和预测研究,发现地表沉降曲线与实测数据总体上较为接近,说明偏态分布函数在基坑地表沉降研究中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地表沉降 偏态分布形式 表征函数 表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梦贞 秦鹏 初人杰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1,共6页
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主要依赖图像局部特征,提取特征受到干扰时,人脸表情识别准确率低。因此,设计深度学习网络的新型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方法。依托于图像局部优化保留法重建图像结构信息,得到降维后的近红外人脸图像。应用点分布模型检... 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主要依赖图像局部特征,提取特征受到干扰时,人脸表情识别准确率低。因此,设计深度学习网络的新型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方法。依托于图像局部优化保留法重建图像结构信息,得到降维后的近红外人脸图像。应用点分布模型检测出人脸上所有关键点,抽取出人脸表情识别的感兴趣区域,运用深度学习网络架构搭建人脸表情分类识别模型,通过调整识别模型的参数得到人脸表情的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识别结果的Acc平均值达到了0.95,很大程度提升了近红外人脸表情识别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网络 近红外图像 人脸图像 特征提取 表征函数 表情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频率对油井套管清蜡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紫衡 姜民政 +2 位作者 董康兴 任智慧 赵喆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0-107,共8页
超声波清蜡工艺以其良好的工程适应性、智能化程度高及对环境污染性小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为了研究超声波频率对油井套管清蜡效果的影响,以Huygens-Fresenl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点声源(超声波)声场积分模型,推导出声... 超声波清蜡工艺以其良好的工程适应性、智能化程度高及对环境污染性小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为了研究超声波频率对油井套管清蜡效果的影响,以Huygens-Fresenl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点声源(超声波)声场积分模型,推导出声压、声强及声场指向性系数的表征函数,并结合实际工况,考虑了声衰减问题;随后选取6组工业中常用的超声波频率,利用数值分析软件Comsol和Matlab,分别对表征函数与声衰减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6组待测超声波频率中,频率为28、40及80 kHz的3组超声波传播性相对良好,可作为实现超声波用于油井套管(内径124 mm)内长距离清蜡作业的声波频率;声波最佳辐射角范围为-20°~20°,在此范围内同一功率下,单个换能器所产生的声强值在超声波频率为80 kHz时最大,40 kHz时次之,28 kHz时最小。所得结论可为超声波技术在油井套管清蜡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套管清蜡 超声波 声波频率 声压 Comsol软件 表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传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39,共9页
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油藏工程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利用广义油藏工程... 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油藏工程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利用广义油藏工程方法,筛选用于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研究的基本相似准则及关键参数,建立能够表征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特点和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的主控因素表征函数,构建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依据代表性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实际参数,应用单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求解出该模型的各项系数。利用多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分析该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油藏实际采收率与理论模型公式计算采收率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可靠性,对定量评价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效果、完善低渗透油藏CO_(2)驱评价方法和油藏工程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采收率 理论模型 表征函数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P-模糊算法在卷烟制丝过程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得丽 高立秀 +3 位作者 孙成顺 张彪 陶彪 敖茂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95-203,共9页
目的为解决现有制丝评价系统粗放,只注重质量结果的评价,忽略控制过程本身的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工艺现状和过程控制数据分布特点的综合评价与管控方法。方法通过在工段、工序、工艺参数多层级间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 目的为解决现有制丝评价系统粗放,只注重质量结果的评价,忽略控制过程本身的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工艺现状和过程控制数据分布特点的综合评价与管控方法。方法通过在工段、工序、工艺参数多层级间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间指标权重,基于模糊算法建立百分制质量指数表征函数,最终通过批次综合得分Sbatch模型进行工艺质量评估。结果新构建的评价模型精准科学地评估了批次全工序过程控制水平,根据综合得分,可以实时追溯批次弱项指标并改进,批次优秀率(批次综合得分大于95分)达91.2%。结论构建了集约的制丝评价体系,从工艺参数到工序深入挖掘分析生产过程控制情况,实现了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变,给生产操作工和工艺管理员提供实时借鉴,不断提高过程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丝工艺 层次分析法 模糊算法 百分制质量指数表征函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magnetorheological(MR) cell with individual currents
6
作者 郑佳佳 王新杰 +2 位作者 欧阳青 李延成 王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557-2567,共11页
Magnetorheological(MR) cell with multi-coil was designed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controllable transmission torque by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length. Individual input current was proposed to maximize its potential for... Magnetorheological(MR) cell with multi-coil was designed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controllable transmission torque by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length. Individual input current was proposed to maximize its potential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generating large yield stres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based on which a prototype MR cell was fabricated and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individual input currents. A good correlation was identified betwee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EA pred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consumption can be reduced to 42.4%, maintaining large transmission torque, by distributing the total current(2 A) to three individual magnetic coils. In addition, optimal results of four input currents considering a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ar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weighting factor λ. The advantage of this design, such as lower power consumption and more control flexibility, makes it more competitiv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at require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rheological(MR) cell multi-coil individual current power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