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干预MCAO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机制研究
1
作者 韩佳炜 杨继维 +3 位作者 殷秀梅 陈林玲 贾蓝羽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178,I0003-I0005,共11页
目的 本研究以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稳态及转化特征为切入点,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性蛋白和表型转化调节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以深入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管舒缩运动机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雄... 目的 本研究以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稳态及转化特征为切入点,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性蛋白和表型转化调节因子的表达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以深入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管舒缩运动机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30只用于电镜观察,30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30只用于ELISA检测)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n=9)、假手术组(n=9)、模型组(n=36)、电针组(n=36)。动物模型建立后,将模型组和电针组在术后3 h、6 h、24 h、72 h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组9只大鼠。采用Longa腔内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电针组予2 Hz/15 Hz,2 mA电针持续刺激“人中穴”20 min,其中3 h、6 h、24 h组仅在造模后即刻针刺1次,而72 h则每日针刺1次,其余组别在对应时间点给予抓取固定。采用NSS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透射电镜观察MCAO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免疫组化法检测表型标志性蛋白α-SMA和OPN表达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ELISA法检测表型转化调节因子PDGF-BB和TGF-β1表达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NSS评分在梗死后72 h明显降低(P<0.05);电镜下显示电针组呈收缩表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较同时相模型组增加;免疫组化和ELISA结果表明电针组α-SMA阳性表达在梗死后6 h、24 h、72 h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OPN阳性表达和PDGF-BB表达在梗死后6 h、24 h、72 h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电针组TGF-β1表达在梗死后24 h、72 h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人中穴可通过影响表型转化调节因子表达,减少梗死后表型异常转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为脑梗死后代偿血流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电针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 表型转化调节因子 “人中”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