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录因子EB在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平 LI Chunguang 丁树哲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87,共7页
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是一种对骨骼肌糖、脂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因其在物质代谢和生物发生等表型变化中表现出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生物科学领域的关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EB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 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是一种对骨骼肌糖、脂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因其在物质代谢和生物发生等表型变化中表现出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生物科学领域的关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EB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并处于失活状态;在急性运动和耐力运动时发生转位,从细胞浆进入细胞核,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参与调控糖代谢相关的一系列信号途径如葡萄糖转运体基因的表达、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糖原合成等;还可调节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其结果增强了机体的运动能力。梳理TFEB在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运动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症等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靶点,同时也可能为运动适应骨骼肌表型变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EB 运动适应 骨骼肌 表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C7901-DC融合细胞疫苗表型变化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坤 余佩武 +1 位作者 高朋芬 饶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取SGC7901胃癌细胞-DC融合细胞疫苗,并对融合细胞表型变化进行检测,了解其变化特点,为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疫苗研究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聚乙二醇(PEG)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利用HAT、H... 目的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取SGC7901胃癌细胞-DC融合细胞疫苗,并对融合细胞表型变化进行检测,了解其变化特点,为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疫苗研究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聚乙二醇(PEG)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利用HAT、HT筛选培养系统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培养,获取纯净融合疫苗;应用直标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变化特点。结果SGC7901胃癌细胞-DC融合后,融合细胞具备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较亲代DC显著升高。结论SGC7901胃癌细胞-DC融合细胞疫苗具备独特形态学特点,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较亲代DC显著升高,成为其具备更强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C7901 DC 融合疫苗 表型变化 生物学效应 细胞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皮肤表现——33例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变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共1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前体 皮肤表现 细胞肿瘤 母细胞性 表型变化 形态学 临床病理学特征 WHO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CsMADSs拟南芥的表型变化及CsMADSs表达水平 被引量:1
4
作者 安玉兰 翟克清 +4 位作者 杨峰 雷玥 胡克玲 甘德芳 汪承刚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71-1679,共9页
为探究黄瓜Cs MADSs的功能,构建了黄瓜Cs MADS08及Cs MADS2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研究其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同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经潮霉素筛选及分子检测,获得阳性株,观察转基因后代植株的表型变化情况;实时荧... 为探究黄瓜Cs MADSs的功能,构建了黄瓜Cs MADS08及Cs MADS2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研究其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同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经潮霉素筛选及分子检测,获得阳性株,观察转基因后代植株的表型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s MADS08和Cs MADS21在转基因后代植株各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s MADS08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上,而Cs MADS21定位于细胞膜上。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Cs MADS08基因的拟南芥叶片发紫,侧枝少,且侧枝上出现莲座状的茎生叶;而过表达Cs MADS21植株的侧生花序及果荚都比野生型多,且花期早,果实成熟早。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MADS08基因主要在茎中表达,而Cs MADS21基因则主要在花中有高表达。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明确黄瓜CsMADSs基因的功能及培育黄瓜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MADSs 拟南芥 亚细胞定位 表型变化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泵入吗啡对炎性疼痛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邹望远 郭曲练 王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不同剂量的吗啡对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假手术组(F组)和吗啡组(M组),其中M组分为10μg.h-1(M1)、5μg.h-1(M2)、2.5μg.h-1(M3)三种不同剂量组,采...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不同剂量的吗啡对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假手术组(F组)和吗啡组(M组),其中M组分为10μg.h-1(M1)、5μg.h-1(M2)、2.5μg.h-1(M3)三种不同剂量组,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Alzet泵持续泵入吗啡或生理盐水1天后,构建福尔马林炎性疼痛模型,根据疼痛加权评分(PIS)评价吗啡镇痛效应,持续泵入7天后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表型变化。结果:(1)与NS组比较,M1、M2、M3组在福尔马林炎性疼痛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PIS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泵入剂量的增加,PIS逐渐下降,但三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NS组比较,吗啡泵入7天后M1、M2、M3组可导致CD3+、CD3+CD4+、CD3+CD8+数量及百分率降低,CD4+/CD8+降低,CD161+数量及百分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鞘内泵入吗啡(2.5μg.h-1)对炎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作用;(2)鞘内泵入不同剂量吗啡(10μg.h-1、5μg.h-1、2.5μg.h-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NK细胞 免疫抑制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表型变化 炎性疼痛 SD大鼠 鞘内置管 CD3^+CD8^+ CD4^+/CD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处理对胡麻种子萌发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郭秀娟 冯宇 +2 位作者 吴瑞香 王利琴 杨建春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49,共11页
【目的】探究Ca^(2+)对胡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揭示其调控机制,为胡麻种子萌发提供理论支持,拓展对Ca^(2+)作用机制的理解。【方法】用0.5%的氯化钙溶液对晋亚10号胡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晾干后,进行萌发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 【目的】探究Ca^(2+)对胡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揭示其调控机制,为胡麻种子萌发提供理论支持,拓展对Ca^(2+)作用机制的理解。【方法】用0.5%的氯化钙溶液对晋亚10号胡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晾干后,进行萌发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在5、10和15 h的Ca^(2+)处理前后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a^(2+)处理的胡麻种子露白率和出芽的时间明显地提前。通过对胡麻种子进行不同时间(5、10、15 h)的Ca^(2+)处理,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其基因表达变化,在Ca^(2+)处理5 h后,与对照组相比,筛选出135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58个,下调基因799个。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差异基因数量显著减少。在10 h时,差异基因减少至641个(上调385个,下调256个);至15 h时,仅剩168个差异基因(上调151个,下调17个)。此外,进一步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各组中最相关的模块及核心基因。【结论】在Ca^(2+)处理胡麻种子5 h组(H5)中,显著相关的Meblue模块包含147个基因,主要富集于碳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及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通路。而在15 h组(H15)中,显著相关的Mebrown模块包含141个基因,主要富集于碳代谢通路、类苯基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和亚麻酸代谢通路。此外,本研究重点筛选出35个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亚麻 种子发育 钙离子 差异基因表达 核心基因 表型变化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兰花辐射育种研究初报 被引量:28
7
作者 彭绿春 黄丽萍 +2 位作者 余朝秀 王玉英 李枝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32-336,共5页
以冬凤兰[Cymbidium dayanum Rchb.],竹叶兰[Arundian graminifolia(D.Don)Hochr.],碧玉兰[C.lowia-num(Rchb.f.)Rchb.],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L.)组培苗为材料,进行60Coγ射线不同剂量处理,统计各处理植株死亡率、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增... 以冬凤兰[Cymbidium dayanum Rchb.],竹叶兰[Arundian graminifolia(D.Don)Hochr.],碧玉兰[C.lowia-num(Rchb.f.)Rchb.],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L.)组培苗为材料,进行60Coγ射线不同剂量处理,统计各处理植株死亡率、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增殖率,并观察当代表型变异率和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冬凤兰、竹叶兰、碧玉兰、西藏虎头兰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20.72 Gy,26.31 Gy,29.88 Gy,41.04 Gy,出现了植株矮化、变粗、叶变宽、叶尖分叉、叶上有淡绿斑,叶扭曲等较明显的表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辐射诱变 半致死量 表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隆植物矮嵩草在放牧选择压力下的风险分散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志红 李希来 +2 位作者 乔有明 刘伟 王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62-68,共7页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矮嵩草草甸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humilis构件数量的季节动态、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的表型变化及死亡概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家畜放牧试验设 4个放牧强度处理 ,于 1999- 2 0 0 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矮嵩草草甸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humilis构件数量的季节动态、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的表型变化及死亡概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家畜放牧试验设 4个放牧强度处理 ,于 1999- 2 0 0 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矮嵩草草甸内进行。研究表明 ,增加放牧强度会延迟部分分蘖抽秆开花 ,未影响所测其他性状的季节动态特征 ;每分株分蘖数、死分蘖数、叶片数和死叶片数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提高 ,秆及死秆数在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秆百分比、每分蘖秆质量及每分蘖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 ;不放牧的对照处理中分蘖和分株死亡的概率大于重度放牧处理 ,在同一放牧处理中 ,分蘖死亡概率大于分株死亡概率 ,而分株死亡概率又大于源株死亡概率 ;构件较大的表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件 表型变化 死亡概率 放牧强度 风险分散 矮嵩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泵入吗啡对甲醛炎性疼痛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邹望远 郭曲练 +1 位作者 王锷 蔡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不同剂量的吗啡对甲醛炎性疼痛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3个不同剂量吗啡组(M组),分别为10μg/h(M1 ), 5μg/h(M2 ), 2. 5μg/h(M3),每组8只。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不同剂量的吗啡对甲醛炎性疼痛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3个不同剂量吗啡组(M组),分别为10μg/h(M1 ), 5μg/h(M2 ), 2. 5μg/h(M3),每组8只。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Alzet泵持续泵入吗啡、生理盐水。复制甲醛炎性疼痛模型, 7d后采用疼痛加权评分(PIS)评价吗啡镇痛效应,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NK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表型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1,M2,M3组在甲醛炎性疼痛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P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且有量效关系,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泵入吗啡7d后M1,M2,M3组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水平和NK细胞活性降低(P<0. 05);CD3+, CD3+CD4+,CD3+CD8+数量及百分率降低,CD4+ /CD8+降低,CD161+数量及百分率降低(P<0.05)。结论:鞘内泵入吗啡对炎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作用;鞘内泵入不同剂量吗啡( 10μg/h, 5μg/h, 2. 5μg/h)均可抑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免疫抑制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疼痛 对甲醛 吗啡 CD4^+/CD8^+ CD3^+CD8^+ T淋巴细胞增殖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仪检测 不同剂量 NK细胞活性 细胞表型变化 细胞免疫功能 生理盐水 单个核细胞 抗伤害作用 5μg SD大鼠 鞘内置管 疼痛模型 镇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钰静 黎昕 +4 位作者 马雲 李晓怡 曾鸿鹄 梁延鹏 宋晓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6,共10页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PrP)是个人护理品、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风险。为探究Pr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选择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实验生物,开展4 d和...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PrP)是个人护理品、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风险。为探究Pr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选择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实验生物,开展4 d和8 d的毒性实验,以24 h-LC_(50)与NOEC 24 h_(feeding)为参考依据,设置不同暴露浓度(0、0.3、12和480μg·L^(-1)),观察PrP暴露后大型溞的表型变化,并检测cat、gst、hr96、cyp314和vtg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0.3μg·L^(-1)PrP处理组暴露8 d后大型溞体表面积显著增长;12μg·L^(-1)PrP处理组在暴露8 d后,大型溞的体长、体高、壳刺长、复眼面积和体表面积均显著增长;480μg·L^(-1)PrP处理组在暴露4 d后,大型溞的体长和体高均显著增长。PrP具有心脏毒性,表现为各PrP处理组出现了心脏面积增加和心率失常的现象。各PrP处理组在暴露4 d后,解毒相关基因(cat、gst和hr96)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cyp314、vtg)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PrP暴露8 d后,cat、gst、hr96和cyp314等基因无显著变化,但各处理组vtg基因的表达量受到显著抑制。大型溞的表型变化和基因应答均表明PrP对大型溞具有毒性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Pr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大型溞 表型变化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影响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菊 金黎平 徐建飞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1期59-67,共9页
块茎是马铃薯的商品和营养繁殖器官,而温度是影响块茎形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针对温度对马铃薯块茎诱导和起始、膨大和成熟生长发育阶段表型变化的影响,对光合特性、源库平衡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对调控块茎形成的光... 块茎是马铃薯的商品和营养繁殖器官,而温度是影响块茎形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针对温度对马铃薯块茎诱导和起始、膨大和成熟生长发育阶段表型变化的影响,对光合特性、源库平衡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对调控块茎形成的光周期、植物激素、sRNA和糖类物质通路的影响,以及马铃薯耐热性评价和遗传改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了解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温度调控机理和培育耐热马铃薯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形成 温度 表型变化 调控机制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桔梗Ceremony Orcmge品种辐射诱变育种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淑英 王玉英 +5 位作者 李叶芳 何文俊 宗积意 宋莲 张宇欢 李枝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以洋桔梗Ceremony Orcmge品种组培苗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统计各处理植株死亡率、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增殖率,并观察当代表型变异率和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洋桔梗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为103.63 Gy,出现了植株矮化、叶... 以洋桔梗Ceremony Orcmge品种组培苗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统计各处理植株死亡率、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增殖率,并观察当代表型变异率和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洋桔梗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为103.63 Gy,出现了植株矮化、叶片变厚、扭曲、呈圆筒状,黄化、畸形等较明显的表型变化;在0~150 Gy剂量范围内,植株死亡率随照射射线剂量增加而增加,而增殖率与变异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桔梗 辐射诱变 成活率 增殖率 变异率 半致死剂量 表型变化 回归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1135基因对天蓝色链霉菌M145孢子形成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研究
13
作者 马军霞 张佩佩 +1 位作者 王世立 曹广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旨在研究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对天蓝色链霉菌M145菌株形态及次级代谢的影响。通过PCR-targeting方法获得重组质粒p SJ1135,通过接合转移将其导入天蓝色链霉菌M145,获得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co1135,并以p MS82为载体构建回补菌株△... 旨在研究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对天蓝色链霉菌M145菌株形态及次级代谢的影响。通过PCR-targeting方法获得重组质粒p SJ1135,通过接合转移将其导入天蓝色链霉菌M145,获得sco1135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co1135,并以p MS82为载体构建回补菌株△sco1135com,同时以p MS82为空载对照;随后对野生型菌株、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进行表型分析和抗生素定量观察。结果显示,表型分析及抗生素定量测定发现,在YBP培养基上△sco1135产孢明显延迟于野生型M145,放线紫红素(ACT)产量明显增加,突变株培养基中ACT产量是野生菌株培养基中的2-3倍;转录分析结果表明,48 h时突变株部分与产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野生型降低了50%-75%,72 h时突变株部分与产ACT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野生型提高13-20倍。sco1135基因参与调控M145的孢子形成及次级代谢产物ACT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蓝色链霉菌M145 sco1135 表型变化 孢子形成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叶片解剖结构与植株耐热性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邱毅敏 王伟 +2 位作者 胡杏 孙苗苗 倪建中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69-81,共13页
为研究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叶片解剖结构与其耐热性的关系,以7个杜鹃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胁迫实验,观察其表型遭受高温胁迫后的变化情况,计算不同品种热害指数;利用电镜扫描观察参试杜鹃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11项指... 为研究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叶片解剖结构与其耐热性的关系,以7个杜鹃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胁迫实验,观察其表型遭受高温胁迫后的变化情况,计算不同品种热害指数;利用电镜扫描观察参试杜鹃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11项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其表型变化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杜鹃不同品种间,11项解剖结构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项解剖结构指标在叶片结构差异中所起的作用近似,基于11个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7个参试杜鹃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其耐热性排序为:‘宝玉’>‘丹顶’>‘白香玉’>‘霸王红’>‘瑞紫’>‘红苹果’>‘西子妆’,这与高温胁迫后不同品种的表型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 高温胁迫 综合评价 表型变化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病毒感染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病毒抗原的表达和改变
15
作者 张源淑 杨金铭 《预防兽医学进展》 2000年第2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猪瘟病毒 PBMC 淋巴细胞亚群 增殖力 表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
16
《中国畜牧业》 2023年第7期12-13,共2页
蜜蜂所研究揭示熊蜂工蜂和蜂王的肠道微生物差异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昆虫资源与育种团队研究发现,在熊蜂发育过程中,肠道微生物可能对工蜂和蜂王表型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 蜜蜂所研究揭示熊蜂工蜂和蜂王的肠道微生物差异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昆虫资源与育种团队研究发现,在熊蜂发育过程中,肠道微生物可能对工蜂和蜂王表型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肠道微生物 蜜蜂研究所 熊蜂 团队研究 传粉昆虫 表型变化 蜂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cement paste b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永佳 Jason Mote David A. Lang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115-1121,共7页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ement paste (water-to-cement mass ratio of 0.5) at different ages. By using the Amira software, component p...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ement paste (water-to-cement mass ratio of 0.5) at different ages. By using the Amira software, component phases of the cement paste such as pores, hydration products, and unhydrated clinker particles were segmented from each other based on their 3D image grey levels;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were also calculated with the software, and the data are 61.2%, 0% and 38.8% at the beginning of hydration and 11.8%, 78.5% and 9.7% at 28 d age, respectively. The hydration degree of cement paste at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cquired by loss on ignition (LOI)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data reasonably agre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ndicates that micro-CT is a useful and reliable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 structure evolution of hydrating cement p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3D image MICROSTRUCTURE cement pas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