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caligenes sp.NX-3产威兰胶的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会 李莎 +2 位作者 冯小海 汪芙蓉 徐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在7.5L发酵罐上考察了Alcaligenes sp.NX-3产威兰胶的发酵工艺。选用葡萄糖为碳源,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初糖浓度下的细胞比生长速率和产物比合成速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补料方式对产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批补糖发酵工艺,威兰胶产量较... 在7.5L发酵罐上考察了Alcaligenes sp.NX-3产威兰胶的发酵工艺。选用葡萄糖为碳源,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初糖浓度下的细胞比生长速率和产物比合成速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补料方式对产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批补糖发酵工艺,威兰胶产量较分批发酵提高了13.6%,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发酵周期。在50L发酵罐上进行补料分批发酵放大实验,威兰胶产量高达27.0g/L,葡萄糖转化率由初始的44%提高到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兰胶 ALCALIGENES sp.NX-3 补料分批发酵 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酸杆菌代谢物摇瓶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帅 常忠义 +3 位作者 唐学明 高红亮 王晓云 金风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5-140,共6页
【目的】初步研究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代谢物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中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旨在为丙酸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以丙酸杆菌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 【目的】初步研究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代谢物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中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旨在为丙酸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以丙酸杆菌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dia)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以未补加碳氮源处理为对照,从发酵第4~7天,每隔24 h补加1次不同质量浓度的复合碳源(m(乳酸钠)∶m(葡萄糖)=3∶1)、不同氮源(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每天取样检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后对获得最佳补料条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补料时间。【结果】从发酵第4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和2 g/L酵母粉时,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菌活性在第8 d最高,为33.47 AU/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48 AU/mL(P〈0.05);每隔24 h补料1次与每隔12 h补料1次,对提高抑菌活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2、g/L酵母粉,可以明显提高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氏丙酸杆菌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亮氨酸摇瓶补料分批发酵实验 被引量:8
3
作者 伍时华 廖兰 +2 位作者 黄翠姬 梅春芬 韦福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0-132,共3页
进行了补葡萄糖、补醋酸铵和硫酸铵和全组分补料的摇瓶补料分批发酵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以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0g/L,初始醋酸铵和硫酸铵浓度分别为10g/L,于发酵过程第24h起每隔12h分4次补加全组分发酵培养基,摇瓶发酵72h产L-亮氨酸21.32g/L。
关键词 L-亮氨酸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缬氨酸高产菌XQ-8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伟国 钱和 +4 位作者 乎守涛 刘康乐 程国平 张苏龙 聂晓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4,共3页
在分批发酵优化条件基础上,通过对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包括产酸率、转化率和发酵周期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缬氨酸高产菌XQ-8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发酵72h左右,L-缬氨酸产量达72g/L,糖酸... 在分批发酵优化条件基础上,通过对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包括产酸率、转化率和发酵周期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缬氨酸高产菌XQ-8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发酵72h左右,L-缬氨酸产量达72g/L,糖酸转化率达38%以上,其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缬氨酸 补料分批发酵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赤酵母工程菌产植酸酶补料分批发酵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谢子文 王红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3,共5页
对毕赤酵母工程菌PP-MS-NPm-4-16进行了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经摇瓶试验确定了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生长阶段最适pH值为5.0,诱导阶段最适pH值为5.5,甲醇诱导浓度为30g/L,生长阶段添加豆油浓度为1.3%,诱导阶段豆油浓度为3%。在高密... 对毕赤酵母工程菌PP-MS-NPm-4-16进行了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经摇瓶试验确定了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生长阶段最适pH值为5.0,诱导阶段最适pH值为5.5,甲醇诱导浓度为30g/L,生长阶段添加豆油浓度为1.3%,诱导阶段豆油浓度为3%。在高密度发酵阶段,恒溶氧流加为最佳甘油补料方式,经过12h甘油补料,菌体密度OD600达145;甲醇诱导96h,酶活可达306.9k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补料分批发酵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结合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邓开野 谭梅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6-168,共3页
采用单一补料分批培养方式进行补料发酵时,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发酵过程中环境条件,来提高透明质酸(HA)的产量。和分批发酵相比,发酵液中HA的量提高大约3.5%。HA发酵... 采用单一补料分批培养方式进行补料发酵时,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发酵过程中环境条件,来提高透明质酸(HA)的产量。和分批发酵相比,发酵液中HA的量提高大约3.5%。HA发酵可以采用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方法来提高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HA发酵生产性能指标的现代发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生产木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申屠旭萍 俞晓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2-496,共5页
为了提高木霉素的发酵产量,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菌株LC2为生产菌,在10L发酵罐中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批发酵工艺中,在8%接种量、4L/min通气量和200r/min搅拌转速条件下,发酵72h时... 为了提高木霉素的发酵产量,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菌株LC2为生产菌,在10L发酵罐中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批发酵工艺中,在8%接种量、4L/min通气量和200r/min搅拌转速条件下,发酵72h时木霉素产量达到最大值149.6mg/L。在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分6次补料,使培养基中各成分的终浓度与分批发酵相同,木霉素的发酵产量提高到182mg/L,比分批发酵提高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素 哈茨木霉菌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昂 王耀耀 +3 位作者 仲伟潭 张雪霞 任志红 李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2期51-54,共4页
为大幅提高产两性霉素B菌株的发酵产抗水平,对外源性短链脂肪酸类前体物质及其添加时机、添加量进行优化,得到了两性霉素B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即在产两性霉素B菌株发酵培养24~56 h左右,一次性补入2~4 g·L^-1(以发酵液总量计)的丙酸... 为大幅提高产两性霉素B菌株的发酵产抗水平,对外源性短链脂肪酸类前体物质及其添加时机、添加量进行优化,得到了两性霉素B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即在产两性霉素B菌株发酵培养24~56 h左右,一次性补入2~4 g·L^-1(以发酵液总量计)的丙酸钠。该工艺解决了两性霉素B生物合成途径中内酯环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大幅提高了产两性霉素B菌株的发酵产抗水平。经15 t生产罐验证,最终实现了连续3批平均放罐效价达10977μg·mL^-1的发酵产抗水平,与采用原发酵工艺的生产罐批相比,放罐效价提高了3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前体物质 丙酸钠 补料分批发酵 放罐效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JW12脂肪酶的补料分批发酵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守文 徐柔 章克昌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1999年第2期23-27,共5页
研究了假单胞菌JW12脂肪酶在2L和25L容积发酵罐的补料分批发酵工艺.通过调整碳源补加速率,控制产酶期发酵液PH在8.2左右,能有效提高脂肪酶的酶活和表观生产率.在25L标准发酵罐中,连续补加吐温-80,最高脂肪酶... 研究了假单胞菌JW12脂肪酶在2L和25L容积发酵罐的补料分批发酵工艺.通过调整碳源补加速率,控制产酶期发酵液PH在8.2左右,能有效提高脂肪酶的酶活和表观生产率.在25L标准发酵罐中,连续补加吐温-80,最高脂肪酶酶活为129.2μmol/(min·mL),表观生产率为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脂肪酶 补料分批发酵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批发酵及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生产马杜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雪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以马杜霉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yumanense ZU-M3)为生产菌株,在3.7L发酵罐中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溶氧度是提高马杜霉素发酵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分批发酵工艺中,适宜的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分别为0.15m3&... 以马杜霉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yumanense ZU-M3)为生产菌株,在3.7L发酵罐中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溶氧度是提高马杜霉素发酵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分批发酵工艺中,适宜的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分别为0.15m3·h-1和500r·min-1,192h后马杜霉素发酵单位达7984μg·mL-1。采用分段控制搅拌速度的发酵工艺(0~60h为300r·min-1,60~120h为500r·min-1,120~192h为600r·min-1),更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马杜霉素发酵单位比固定转速时提高了7.9%。在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分10次补加培养基,使碳、氮源的总浓度与分批发酵相同,马杜霉素发酵单位提高到9645μg·mL-1,比分批发酵提高了15.7%;在连续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马杜霉素发酵单位可达10328μg·mL-1,比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了6.0%,比分批发酵提高了29.4%。该研究结果对于抗球虫药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杜霉素 发酵 分批发酵工艺 补料分批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模型化基础上对青霉素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亲民 谷达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研究发酵动力学、生物过程反应计量学、代谢流分布和代谢流控制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知识、实验及生产数据 ,对生产规模的青霉素反复补料分批发酵 (即半连续发酵 )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建立了一套包含 2 5个过程变量和一系列经济学... 在研究发酵动力学、生物过程反应计量学、代谢流分布和代谢流控制的基础上 ,结合专家知识、实验及生产数据 ,对生产规模的青霉素反复补料分批发酵 (即半连续发酵 )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建立了一套包含 2 5个过程变量和一系列经济学变量的改良机理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 ,预测了一些工艺参数和经济学参数的改变对发酵过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发现在保持最大生物质浓度、稀释速率 ,及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初始发酵液体积以及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对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模拟运算结果表明 ,葡萄糖和电力的价格降低 5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6 .35 %和 3.75 % ;中间放料间隔时间由 2 4h缩短为 12h和 1h(接近于连续发酵 ) ,全年利润可分别提高 7.2 2 %和 14 .11% ;初始发酵液装罐体积分数由 75 %提高到 85 % ,全年发酵利润可提高 5 .4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补料分批发酵 经济效益 预测 改良机理模型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文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6-8,18,共4页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在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对其产酸率、转化率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异亮氨酸产量达21.96g/L,糖酸转化率达15.34%.
关键词 L-异亮氨酸 补料分批发酵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提高D-泛酸的产量
13
作者 周海岩 周斌 +2 位作者 邹树平 张博 柳志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3,共6页
D-泛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医药等行业。由于化学法合成D-泛酸的成本高、环境污染大,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D-泛酸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重组大肠杆菌DPA21/pBCST3D的高产,在5 L发酵罐水平进行了发酵参数的优化,并在... D-泛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医药等行业。由于化学法合成D-泛酸的成本高、环境污染大,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D-泛酸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重组大肠杆菌DPA21/pBCST3D的高产,在5 L发酵罐水平进行了发酵参数的优化,并在补料分批发酵实验中对β-丙氨酸和葡萄糖的流加方式和浓度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D-泛酸的产量。通过优化确定了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6.8、溶氧15%;β-丙氨酸补料方式为与葡萄糖混合且质量浓度为40 g/L,通过比较2种不同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最终选择以脉冲式5~10 g/L的补料方式进行。在以上的发酵条件下,D-泛酸的产量达到41.5 g/L,较初始条件下提高了41.3%。研究结果为D-泛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D-泛酸 Β-丙氨酸 发酵优化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有机溶剂α-葡萄糖苷酶的补料分批发酵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群芳 李江华 +2 位作者 刘龙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8,共7页
作者研究了Bacillus licheniformis JXC-1在3 L发酵罐上产耐有机溶剂α-葡萄糖苷酶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p H恒定7.0,初始糖质量浓度25 g/L,搅拌转速600 r/min为最适产酶条件,酶活由104.6 U/L提高到了444.7 U/L。通过4种补料策略对其进... 作者研究了Bacillus licheniformis JXC-1在3 L发酵罐上产耐有机溶剂α-葡萄糖苷酶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p H恒定7.0,初始糖质量浓度25 g/L,搅拌转速600 r/min为最适产酶条件,酶活由104.6 U/L提高到了444.7 U/L。通过4种补料策略对其进行补料分批发酵研究,得出:4-5 h内补料速度为2.25 m L/h,5-6 h内补料速度为6.75 m L/h,6-7 h内补料速度为9 m L/h,7-8 h内补料速度为15 m L/h补加麦芽糖与蛋白胨效果最好,酶活达到872.5 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JXC-1 Α-葡萄糖苷酶 补料分批发酵 耐有机溶剂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天冬酰胺酶的补料分批发酵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云龙 刘松 +2 位作者 冯岳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L-天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EC 3.5.1.1,L-ASNase)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为实现重组L-ASNase的高产,在3 L罐水平研究了搅拌转速与补料分批发酵条件对Bacillus subtilis/ASNΔ25/B2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通过优化确定补料分批发... L-天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EC 3.5.1.1,L-ASNase)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为实现重组L-ASNase的高产,在3 L罐水平研究了搅拌转速与补料分批发酵条件对Bacillus subtilis/ASNΔ25/B2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通过优化确定补料分批发酵条件如下:发酵0~8 h搅拌转速:700 r/min;发酵8 h后搅拌转速:900 r/min;发酵16~28 h:恒速流加(18.75 mL/h)蔗糖(800 g/L),恒速流加(32 mL/h)酵母蛋白胨(200 g/L)和玉米浆(80 g/L)混合氮源。基于以上发酵条件,L-ASNase酶活在48 h可达到1413.6 U/mL,较分批发酵提高了66.2%,生产强度提高了24.6%。研究结果为重组L-ASNase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L-天冬酰胺酶 发酵优化 分批发酵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mucilaginosus SM-01补料分批发酵产胞外多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庆胜 闫玉洁 +2 位作者 马洋 李会 史劲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3,共4页
在5 L发酵罐上对Bacillus mucilaginosus SM-01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分批发酵时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选取60 g/L为最适初始葡萄糖浓度。进一步研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30 g/L时不同补料方... 在5 L发酵罐上对Bacillus mucilaginosus SM-01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分批发酵时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选取60 g/L为最适初始葡萄糖浓度。进一步研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30 g/L时不同补料方式对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补料为最适补料方式。采用分批补糖发酵工艺,即初始葡萄糖浓度为30 g/L,发酵后期分批次补加剩余30 g/L葡萄糖,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浓度可达到38.62 g/L,较分批发酵提高36.8%,葡萄糖转化率由47.0%提高至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mucilaginosus 胞外多糖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579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贾钧辉 郑宇 +3 位作者 杨青娟 张艳春 申雁冰 王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论文对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579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菌体浓度和最终芽孢浓度,为生防菌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为获得较高的最终芽孢浓度,分别优化了葡萄糖补加时机、浓度控制范围以及发酵过程pH。利用7 L发酵罐,当葡... 本论文对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579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菌体浓度和最终芽孢浓度,为生防菌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为获得较高的最终芽孢浓度,分别优化了葡萄糖补加时机、浓度控制范围以及发酵过程pH。利用7 L发酵罐,当葡萄糖浓度降至3.0 g/L时开始连续补加葡萄糖至3.0-6.0 g/L,发酵过程控制pH为7.0,培养24 h菌体浓度达到3.9×1010CFU/mL,继续培养至40 h芽孢浓度达到2.8×1010CFU/mL,分别是分批发酵的7.5倍和7倍。发酵过程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有较大影响,过高的葡萄糖浓度会抑制芽孢的生成,发酵过程控制合适的葡萄糖浓度有利于菌体浓度和芽孢浓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菌 枯草芽孢杆菌 芽孢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327^#的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子鹏 朱薇玲 +1 位作者 王小琴 黄浩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6期122-125,共4页
为提高放线菌327#发酵生产拮抗物质的产量,在摇瓶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考察了发酵过程中补加碳源和氮源对菌体生产拮抗物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36h补加0.5%大豆粉,48h补加1.5%葡萄糖,60h补加0.5%葡萄糖的补料方式获得了最佳... 为提高放线菌327#发酵生产拮抗物质的产量,在摇瓶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考察了发酵过程中补加碳源和氮源对菌体生产拮抗物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36h补加0.5%大豆粉,48h补加1.5%葡萄糖,60h补加0.5%葡萄糖的补料方式获得了最佳的补料分批发酵结果,拮抗物质产量最高,其产生的抑菌圈平均直径达(25.2±0.4)mm,比对照(22.3±0.4)mm有显著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327# 补料分批发酵 拮抗物质 摇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氮源在枯草芽孢杆菌补料分批发酵核黄素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尉文 张梦雪 王学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3-548,共6页
利用组合优化方法,探讨了铵盐和硝酸盐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和补料分批发酵核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盐可促进菌体生长,抑制核黄素积累;硝酸盐可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抑制菌体生长;而将铵盐和硝酸盐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8混合使用时既有利... 利用组合优化方法,探讨了铵盐和硝酸盐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和补料分批发酵核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盐可促进菌体生长,抑制核黄素积累;硝酸盐可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抑制菌体生长;而将铵盐和硝酸盐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8混合使用时既有利于菌体生长又可以提高产物产量,相比单一利用硫酸铵时产量提高了30%,达到812 IU/mL;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发酵后期采用NaOH调节pH,并严格控制铵离子的浓度低于10 mmol/L,相比对照组核黄素产量提高10%,达到5292 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枯草芽孢杆菌 无机氮源 补料分批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料分批发酵法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结构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浩博 游泽锐 +6 位作者 廖晓慧 侯诗雯 陈小露 李思漫 廖秋冬 李琳 陈思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3,共7页
补料分批发酵法是工业上常用的连续发酵生产手段。其中,引入新批次的液态培养基的过程可能会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凝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该研究探讨了2株木糖驹形氏杆菌ATCC 53582和ATCC 700178在补料分批发酵过... 补料分批发酵法是工业上常用的连续发酵生产手段。其中,引入新批次的液态培养基的过程可能会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凝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该研究探讨了2株木糖驹形氏杆菌ATCC 53582和ATCC 700178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数目、培养基碳源及氮源浓度的变化,并对补料分批法生产的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微观结构及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第7天,ATCC 53582的BC产量约是ATCC 700178的12倍。通过3次分批补充碳源、氮源和种子液,菌株ATCC 700178的BC产量最高,增长了5.9倍,但3次补料残留了约8~9 g/L的碳源。BC凝胶表现出强弹性特性,拥有纳米级纤维网络结构。菌株ATCC 700178分批补料生产的BC凝胶强度随补料次数增加而增强。该研究对连续生产品质稳定的细菌纤维素凝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料分批发酵 细菌纤维素 木糖驹形氏杆菌 流变学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