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急性心肌梗塞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新视点 被引量:7
1
作者 郭静萱 牛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7-67,共1页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PTCA 冠状动脉 腔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禹 盖鲁粤 +15 位作者 李天德 沈宏 计达 杨庭树 陈练 孙志军 任艺红 苏绍萍 张志强 宋杨 金琴花 王有 李志坚 王立军 白启才 邵如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4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5
作者 刘闯 张金盈 +4 位作者 李华 邱春光 张丽 贾敏 黄振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8-70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后延迟及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43例AMI且静脉溶栓失败患者分为A、B2组,A组26例溶栓后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病变血管置入冠状动脉支架;B组17例溶栓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后延迟及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43例AMI且静脉溶栓失败患者分为A、B2组,A组26例溶栓后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病变血管置入冠状动脉支架;B组17例溶栓后90min急诊对“罪犯血管”补救性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分别于溶栓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4h、48h、72h及第7d采集静脉血测定CRP。于入院即刻、发病后8h、10h、12h、14h、16h、24h采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A组溶栓前CRP为(7.82±4.35)mg/L,术后24h、48h、72hCRP水平和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2.81±1.56)mg/L)CRP水平较溶栓前降低(P<0.01)。B组溶栓前CRP为(6.98±4.27)mg/L,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4h、48h、72hCR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1);术后第7dCRP水平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溶栓前CK-MB水平均高于正常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A组相比,B组发病后14h、16h、24h血清CK-MB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失败时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引起血清CRP水平升高,然后缓慢降低,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补救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攀 杨俊杰 +6 位作者 陈海威 邓安平 金至赓 高磊 郭军 陈韵岱 汪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入选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入选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DCB治疗的ISR患者86例,共96处ISR病变,所有病变均行OCT评估。根据是否使用ELCA,将病变分为ELCA+DCB组(n=30)和DCB组(n=66);并根据OCT评估的ISR病变内膜组织特征分为均质模式和非均质模式,比较两种不同模式对即刻管腔获益的影响。即刻管腔获益定义为治疗前后的OCT下最小管腔面积变化值(ΔMLA)。结果:ELCA+DCB组与DCB组相比获得更大的ΔMLA[(3.2±0.8)mm^(2)vs.(2.6±1.4)mm^(2),P=0.015]。在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ELCA+DCB组的ΔMLA大于DCB组[(3.0±0.9)mm^(2)vs.(2.2±1.1)mm^(2),P=0.030],但在非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两组ΔM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7)mm^(2)vs.(3.2±1.5)mm^(2),P=0.533]。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病变接受DCB治疗的患者(n=60)与ELCA+DCB治疗的患者(n=26)均无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vs.4.2%,P>0.05)。结论:ELCA联合DCB是治疗ISR的有效策略,较单独DCB治疗能够实现更大的术后即刻管腔获益,尤其对于OCT显示病变内膜组织均质模式ISR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被引量:10
7
作者 乔树宾 高润霖 +8 位作者 陈纪林 左鲁宁 杨跃进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徐波 吴永健 姚康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1-142,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适当处理对策。  方法 :对我院进行的所有 PTCA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行 PTCA治疗 172 8例 ,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6例 ,均为完全闭塞...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适当处理对策。  方法 :对我院进行的所有 PTCA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行 PTCA治疗 172 8例 ,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6例 ,均为完全闭塞性病变 ,发生率为 0 .35 %。3例漏入心包 ,2例形成冠状动脉左心室瘘 ,1例形成冠状动脉右心室瘘。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 ,穿孔全部闭合 ;无一例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  结论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并不常见 ,只要及时发现 ,恰当处理 ,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心病 冠状动脉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丽英 张艺 马均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5-276,共2页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病人的护理Nursingcareofpatientswith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杨丽英,张艺(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重...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病人的护理Nursingcareofpatientswith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杨丽英,张艺(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630037马均华(第三军医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成形术 冠状动脉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显明 王东琦 +1 位作者 崔长琮 王育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以及普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 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单支或二支以上≥ 70 %狭窄。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和非普伐他汀...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以及普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 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单支或二支以上≥ 70 %狭窄。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和非普伐他汀组 ,测定其PTCA术后即刻、5、10、15、2 0min冠状静脉窦血以及同时相外周血中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TCA术后即刻、5、10、15、2 0min冠状静脉窦血中ET含量较同时相外周血中高 (P <0 .0 1) ;NO含量较同时相外周血中低 (P <0 .0 1)。PTCA术后普伐他汀组冠状静脉窦血及外周血中ET含量较非普伐他汀组同时相低 (P <0 .0 1) ;NO含量较非普伐他汀组同时相高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应用普伐他汀可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内皮素 一氧化氮 普伐他汀 PTCA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被引量:16
10
作者 高润霖 姚康宝 +4 位作者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徐义枢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8期451-454,共4页
本文报道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中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在离心泵支持下进行。24例(92.3%)梗塞相关动脉PTCA成功。在成功... 本文报道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中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在离心泵支持下进行。24例(92.3%)梗塞相关动脉PTCA成功。在成功的患者每次最长的球囊加压扩张时间平均299.8±298.8秒,较常规PTCA长;扩张压力较常规PTCA小。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存活,非休克患者无死亡,无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急诊PTCA是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在操作方面,长时间加压扩张有助于使反复再闭塞的病变保持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休克 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袁正强 李芝峰 +6 位作者 曾力群 刘霞洪 徐敏 李杰 张文辉 刘丹 聂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择期PTCA组于发病后10±3.41天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再梗死,次要终点为临床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失随访5例(直接PTCA组和择期PTCA组分别为3例和2例),随访率为95.4%。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随访6个月内死亡、再梗死、介入治疗及精神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及支架术治疗AMI较择期PTCA及支架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 被引量:19
12
作者 贾永平 杨志健 +5 位作者 张寄南 马根山 徐晋丹 朱铁兵 曹克将 马文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变化,以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肌的可能影响。方法:对5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6、12...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变化,以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肌的可能影响。方法:对5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6、12、24、48和72小时的血清cTnI及CK-MB水平,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8例患者术前血清cTnI正常,术后6小时升高,12~24小时达峰值,48~72小时渐降至正常;31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nI均正常;10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nI均高于正常值。全部病例中仅3例患者CK-MB增高。血清cTn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及扩张次数有关。结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能会造成心肌微小损伤,cTnI为监测心肌损伤的可靠而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冠状动脉成形术 肌钙蛋白Ⅰ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中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3 位作者 舒茂琴 马均华 徐绍平 罗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4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血中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15例接受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12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h、3h、24h取血标本,...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血中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15例接受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12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h、3h、24h取血标本,用放免法测定血ET浓度,用化学反应法测血NO含量。结果:PTCA后1h、3h血浆ET浓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血中NO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者均于PTCA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PTCA后血中ET与NO的正常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血管张力增加;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内皮素 一氧化氮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杰 吴永健 +2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徐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总结自2015-01至2016-11在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应用ELCA治疗的3例CTO病变患者,导引钢丝在对侧冠状动脉造影指引下通过闭塞段病...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总结自2015-01至2016-11在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应用ELCA治疗的3例CTO病变患者,导引钢丝在对侧冠状动脉造影指引下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ELCA治疗后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ELCA器械操作全部成功、介入治疗全部成功。术中无1例发生血管夹层、穿孔、慢血流及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结论:应用ELCA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CTO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斌 冯莹 +4 位作者 靳立军 黄涛 乌汉东 董太明 赖毅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38-838,851,共2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的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 15例糖尿病患者和 5 7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浆 11-DH -TXB2 和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来反映血小板活化水平 ,并比较...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的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 15例糖尿病患者和 5 7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浆 11-DH -TXB2 和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来反映血小板活化水平 ,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 11-DH -TXB2 升高和cAMP降低水平 ,术后糖尿病患者的 11-去氢 -血栓素B2 (11-DH -TXB2 )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患者的cAMP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血小板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建文 林曙光 +3 位作者 陈鲁源 吴伟康 罗汉川 侯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8-411,共4页
观察冠心病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临床进行FTCA术后,外周静脉血心肌酶活性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外周静脉血和冠状动脉血中,SOD和CAT活性术后比术前显著下降(P<0.001),MDA含... 观察冠心病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临床进行FTCA术后,外周静脉血心肌酶活性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外周静脉血和冠状动脉血中,SOD和CAT活性术后比术前显著下降(P<0.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01),提示PTCA PTCA术后自由基损伤性因素增加,防御性因素削弱,从而发生了心肌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心病 腔内成形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32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7
18
作者 白辰 李京倖 +3 位作者 张帆 汪川 刘锐 顾承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2-985,共4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MVP)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同期行OPCABG和MVP术的CAD患者的...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MVP)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同期行OPCABG和MVP术的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CAD患者32例,每例患者平均移植血管3.69根;单纯人工瓣环成形26例,后叶矩形切除4例,腱索置换2例。住院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0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6~30个月;生存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4例;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微量反流8例,少量反流20例,中量反流2例;随访全部患者心功能指标LVESD、LVEDD、LVEF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等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冠心病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存患者,同期行OPCABG和MVP术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尖瓣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侯玉清 刘伊丽 +2 位作者 贾满盈 郭志刚 牛序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152,共1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管闭塞造成1000多例患者死亡。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血管闭塞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缺血和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小涓 于雅媛 +3 位作者 齐国先 张月兰 贾大林 曾定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中缺血和再灌注时 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 PTCA术对改善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性 4... 目的 :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中缺血和再灌注时 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 PTCA术对改善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5 .5± 10 .2 )岁 ,采用光盘连续监测记录 PTCA过程中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血压变化。分别于球囊扩张前 ,首次球囊扩张期间 ,球囊扩张后 5 s和反复多次扩张结束后 30、6 0、12 0、180 s,测定 QT间期和 RR间期 ,所有值均用 QTL C=QT+0 .15 4(1- RR)公式进行心率校正 ,QTd=QTmax- QTmin。结果 :QTd在球囊扩张期间比扩张前明显增大 (P <0 .0 5 )。 QTd在反复球囊扩张结束后的不同时间比扩张期间显著减小 (P <0 .0 1) ,同时 QTmax明显减小 ,而 QTmin不变。结论 :PTCA球囊扩张期间 ,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缺血使QTd增加 ,而再灌注后 ,QTd得到改善可能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QT离散度 PTCA 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