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
1
作者 万永革 王润妍 +1 位作者 靳志同 兰从欣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采用中心地震矩张量理解震源特性,不仅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地震矩张量结果,而且算法简单,优于前人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将中心地震矩张量分解为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发现位错源部分在近垂向挤压和近EW向拉张的力学状态下发生,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呈现垂向和SN向同时挤压和EW向拉张的矩释放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地质调查得到的申扎-定结裂谷带为陡倾角的正断层,我们推测定日地震的非双力偶矩张量为浅部倾角较陡、深部倾角较缓的铲形断裂滑动角自浅到深逐步变化的连续性滑动导致的综合结果。文中还搜集了定日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周围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资料,分别求得了余震和历史地震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并对其开展了同样的分析,发现得到的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的模式与主震一致,佐证了主震震源特性的分析结果。青藏高原SN向裂谷带的成因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定日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支持岩浆活动或下地壳底劈侵入和印度板块物质共同挤入的相关模型。根据定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解和裂谷带形状推测,地震矩张量中的非双力偶源于弯曲断层和滑动角的改变,为直观解释地震矩张量的非双力偶部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中心地震矩张量 补偿线性矢量 综合地震矩张量 裂谷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
2
作者 赵克常 张献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9-614,共6页
利用3次地下核试验及其附近3次天然地震的地震资料,反演获得震源地震矩张量,通过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地震的震源中有较显著的爆炸源(EXP),也有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和双力偶(DC)源。CLVD的物理机理是... 利用3次地下核试验及其附近3次天然地震的地震资料,反演获得震源地震矩张量,通过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地震的震源中有较显著的爆炸源(EXP),也有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和双力偶(DC)源。CLVD的物理机理是爆炸引起介质破裂,在地下核爆炸震源中占较大的比例。与地下核爆炸相比,天然地震一般为剪切位错模式,其震源中DC占较大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核爆炸 矩张量 爆炸(EXP) 补偿线性矢量(clvd) 双力(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波数据的地下核爆炸的全元素矩张量反演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永锋 李锴 +4 位作者 刘炳灿 姚国政 赵克常 张献兵 曾乐贵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5-950,共6页
区域分层介质模型下,可以将地震波场描述为矩张量各分量作为权重的基本格林函数的线性组合,利用该理论地震波场可以反演实际天然地震或地下核爆炸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中不同震源机制成分的比重,可以用来识别地下核爆炸,该系统方法越来... 区域分层介质模型下,可以将地震波场描述为矩张量各分量作为权重的基本格林函数的线性组合,利用该理论地震波场可以反演实际天然地震或地下核爆炸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中不同震源机制成分的比重,可以用来识别地下核爆炸,该系统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给出了基于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的水平分层介质模型的地震波场正演公式,并对基于该公式的单台反演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利用该公式对实际地下核爆炸进行反演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方法对利用区域少量甚至是单站记录数据检测、识别地下核爆炸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核爆炸 面波 格林函数 全元素矩张量反演方法 补偿线性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