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最大摄氧量实验室直接测试方法结果比较、回归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岭 吴文腾 +4 位作者 罗嘉铭 樊凯文 王华叶 李志广 段小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男运动员分别采用Bruce法(方法1)、功率自行车90秒递增负荷法(方法2)、跑台1分钟递增负荷法(方法3)3种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试,每两种方法测试间歇期为1周。自变量为3种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因变量为最大摄氧量。结果:(1)3种测试方法最大摄氧量的组间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方法3>方法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种方法测试结果个体差值的频数统计显示,测试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高于方法2约6 ml/min·kg,高于方法3约3 ml/min·kg;(3)同等跑台跑速下,方法3的平均血乳酸高于方法1,且方法3达有氧阈、无氧阈的跑速均低于方法1约一个速度单位(1 km/h);(4)方法1与方法2、方法1与方法3测试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模型与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模型检验拟合度R2分别为9.25、9.05。结论:(1)Bruce法在评价运动员阶段最大摄氧量的最大值方面效果最好,其它两种方法与其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用于不同测试方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2)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可分别采用适合其能力特点的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3)有氧阈、无氧阈对应的跑速、心率变化区间可作为把控有氧阈、无氧阈训练强度的有效、便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跑台测试 功率自行车测试 差值分布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效应的高速铁路路基压电俘能方法研究
2
作者 陈晓斌 金伟涛 +3 位作者 谢康 吕金 熊家坤 吕鑫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01-3014,共14页
为了充分利用高速列车运行中产生的振动能量来解决复杂环境下采集设备的供电问题,将压电技术应用于铁路工程中,而现在针对高铁路基的压电俘能新方法的探究尚不明晰,缺乏相关的结构研究以适应路基发电的需求,导致路基内的振动能以热量的... 为了充分利用高速列车运行中产生的振动能量来解决复杂环境下采集设备的供电问题,将压电技术应用于铁路工程中,而现在针对高铁路基的压电俘能新方法的探究尚不明晰,缺乏相关的结构研究以适应路基发电的需求,导致路基内的振动能以热量的形式消散。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基于压电效应理论,结合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特点设计出压电俘能装置HRS-PEH(High-speed Railway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建立高速铁路路基压电俘能新方法;其次,通过室内列车荷载模拟试验,探究动载振幅、频率和外接电阻等关键参数对HRS-PEH发电量的影响;最后开展现场行车试验,进一步验证HRS-PEH装置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 HRS-PEH的开路电压随动载振幅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频率无明显关系,而负载电压随动载频率和振幅的增加,均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故可在工程应用中将HRS-PEH布置在基床表层顶面、钢轨正下方,即可获得最大发电量。2) HRS-PEH的输出功率整体上随外接电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故存在最优外接电阻使得HRS-PEH发电量最大。3)行车试验发现,若将HRS-PEH布置于高铁路基基床表层,当CRH5型高速列车仅以55 km/h低速运行时,HRS-PEH就可收获0.71 J电能,可以满足路基健康监控设备的正常工作需求。研究成果可高效利用列车振动能量转换为无污染电能,推动铁路“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路基 压电理论 室内试验 行车测试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站减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小培 王启好 +1 位作者 梁延科 刘麦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0-937,1038,1039,共10页
为研究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减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减振特性,进行了橡胶材料试验、落轴试验及现场行车试验。从轨道理论减振性能、轨道内部振动分布规律及传递机理、车站现场振动响应等多维度,依据橡胶硬度、加速度时频特性、振动插... 为研究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减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减振特性,进行了橡胶材料试验、落轴试验及现场行车试验。从轨道理论减振性能、轨道内部振动分布规律及传递机理、车站现场振动响应等多维度,依据橡胶硬度、加速度时频特性、振动插入损失及候车厅振级等指标,研究了减振无砟轨道的作用机理及振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减振CRTSⅢ型板式轨道采用的橡胶减振垫在室温下平均硬度为48.5,理论上可实现对35.65 Hz以上振动的控制;落轴引起的振动在减振无砟轨道结构中自上至下传递时高频分量衰减迅速,随着与落轴点距离的增大,轨道振动先减小后增大;相比普通无砟轨道,减振无砟轨道的底座板振动插入损失接近10 dB;采用减振CRTSⅢ型板式轨道,能有效控制列车过站时引起的车站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站振动 减振无砟轨道 橡胶硬度 落轴试验 现场行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车试验数据的发动机油换油周期预测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利欣 魏雷 +3 位作者 刘建芳 贾丹 段海涛 李健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8-224,共7页
车用发动机油的不合理更换导致我国润滑油消耗量不断升高,使用成本增加,并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中通过对7辆在常规城市工况条件下运行的民用轿车进行多个换油周期行车测试,定期采集润滑油样并应用PDSC方法检测试验油样的起始氧化温度... 车用发动机油的不合理更换导致我国润滑油消耗量不断升高,使用成本增加,并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中通过对7辆在常规城市工况条件下运行的民用轿车进行多个换油周期行车测试,定期采集润滑油样并应用PDSC方法检测试验油样的起始氧化温度,依据测试获得的312组试验数据样本,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与车辆运行里程和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现行换油周期偏于保守,换油时的润滑油的起始氧化温度值较高,仍具有优良的氧化安定性,属于过度更换.因此,我国车用润滑油的换油周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数据分析发现,所建立的模型简洁直观,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以及预测精度,可供车主在决定更换润滑油时进行简单、方便和直接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润滑油 行车测试 换油周期 多重线性回归 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