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闭塞条件下追踪行车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澜 顾炎 毛节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14-519,共6页
论述了追踪行车模拟的必要性,讨论了其实际应用,介绍了模拟系统的构成,软件功能及硬件配置,并着重分析了追踪行车过程的模拟及核心模块的处理。最后给出现场实例进行模拟运算。
关键词 行车模拟 模拟系统 软件 铁路 自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中自行车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何其昌 范秀敏 +1 位作者 马登哲 陈聪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2237-2240,2244,共5页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是集动感及力觉提示、力学仿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于一体的动感模拟器系统,自行车动力学仿真模块是其仿真软件系统的核心。本文从分析自行车动力学特点入手,提出了两个弱耦合的动力学子模型——稳定性模型和振动...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是集动感及力觉提示、力学仿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于一体的动感模拟器系统,自行车动力学仿真模块是其仿真软件系统的核心。本文从分析自行车动力学特点入手,提出了两个弱耦合的动力学子模型——稳定性模型和振动模型来描述自行车在复杂路况下的运动,并研究了在模拟器环境下模型关键输入数据的获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 行车动力学 稳定模型 振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中的力觉反馈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其昌 范秀敏 +1 位作者 马登哲 张崇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5-797,805,共4页
力觉反馈系统是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模拟真实环境骑车过程中手把及脚踏板对骑车者产生的力反馈,使骑车者通过模拟器体验到真实骑车环境中的力觉。从骑车过程中骑车者的受力分析入手,设计了一套适合于交互式模拟器... 力觉反馈系统是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模拟真实环境骑车过程中手把及脚踏板对骑车者产生的力反馈,使骑车者通过模拟器体验到真实骑车环境中的力觉。从骑车过程中骑车者的受力分析入手,设计了一套适合于交互式模拟器的力反馈软硬件,并着重分析了将虚拟环境中的自行车与模拟器力反馈硬件系统之间的反馈力准确映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 力觉反馈系统 力反馈 行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系统关键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其昌 范秀敏 +1 位作者 陈聪 马登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22-1426,共5页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集计算机、机械与多媒体等技术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互式娱乐工具.在分析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各子系统(实时自行车动力学模型、视觉/听觉系统和运动生成系统)、体感模拟算法以及力反...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集计算机、机械与多媒体等技术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互式娱乐工具.在分析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各子系统(实时自行车动力学模型、视觉/听觉系统和运动生成系统)、体感模拟算法以及力反馈系统的关键技术,并讨论了整个系统的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 动力学模型 体感模拟算法 力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式自行车模拟器
5
作者 印松 殷跃红 +1 位作者 甘红胜 刘伟伟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4,共5页
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行车模拟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系统总体结构出发,介绍了基于Stewart平台的运动提示机构,它提供给人运动的感受;把手和脚踏板力觉提示系统,对人进行力觉提示;视觉仿真系统,显示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形,从而增强了自行... 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行车模拟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系统总体结构出发,介绍了基于Stewart平台的运动提示机构,它提供给人运动的感受;把手和脚踏板力觉提示系统,对人进行力觉提示;视觉仿真系统,显示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形,从而增强了自行车模拟器的逼真度。最后对系统集成及各部份信息交互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模拟 虚拟现实技术 STEWART平台 力觉提示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受模拟行车扰动后抗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邵旭东 莫然 +1 位作者 曹君辉 陈玉宝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探明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施工中受行车扰动后的抗裂性能,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为背景,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施工中行车引起的UHPC层顶面最大拉应变(以下... 为探明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施工中受行车扰动后的抗裂性能,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为背景,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施工中行车引起的UHPC层顶面最大拉应变(以下简称扰动幅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桥UHPC层在施工中受到的最大纵、横向扰动幅度分别为144με和60με;接下来,依照实桥结构,设计并制作6个模型试件;然后,将试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设1个不受扰动的对照试件和2个在UHPC凝结过程中接受扰动的扰动试件,两组试件的设计扰动幅度分别为160με和240με;最后,通过四点负弯矩静力试验对比了对照试件和扰动试件的抗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幅度不大于160με的扰动对试件的抗裂性能无明显影响;幅度大于160με的扰动对试件的UHPC层造成损伤,导致试件的名义开裂强度降低,因此,建议在实桥施工过程中将行车扰动幅度的限值取为160μ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试验研究 模拟行车扰动 抗裂性能 UHPC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的列控数据自动集成与可视化动态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宇 李华 +2 位作者 李赛飞 牛家祺 吴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192,共9页
为探究在列控数据验证领域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可视化效果差以及动态验证支持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基于BIM可视化的列控工程数据动态验证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场景构建方法,在Unity平台实现3D站场的自动集成,生成... 为探究在列控数据验证领域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可视化效果差以及动态验证支持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基于BIM可视化的列控工程数据动态验证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场景构建方法,在Unity平台实现3D站场的自动集成,生成接近真实的铁路站场;然后,基于铁路相关规范,采用连续碰撞检测技术实现列车运行的动态可视化仿真;最后,基于3D站场和列车仿真运行,完成对列控工程数据的动态验证。对于3D站场集成部分,该方案能够自动且迅速调用铁路基础设备模型,准确完成站场的3D构建,构建的设备包括线路轨道、道岔、信号机等。在列车3D模拟运行中,能够自动完成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及相应的信号机点灯、行车许可计算与执行、车地通信读取应答器数据等功能,并且能够根据行车许可,执行超速防护,控制列车在3D场景中仿真运行,模拟出铁路联调联试的场景。在模拟列车运行过程中,若出现失常,则判断该数据设计存在风险,验证结束并给出警告。代入黔常线咸丰站站场及相关区间数据进行实验,结果显示:(1)1LQG长度不符合规定,无法满足列车出站时80 km/h的初速度,建议1LQG长度由305 m增加至满足所有型号列车运行要求的525 m;(2)分相区与邻近信号机距离350 m无法满足CRH-200型列车正常运行通过分相区,数据存在问题,建议修正为524 m以上。该研究成果可为BIM方法在列控工程数据验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 列控数据 数据验证 参数化集成 可视化 行车模拟 动态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路贺伟 张宏超 +1 位作者 王健 郭仪南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4-629,共6页
应用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对AC20,AC16,AC13,SMA16,SMA13,SAC20共6种沥青混合料在48,54,60,66℃下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6种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深度、隆起变形与荷载作用次数关系曲线均明显存在两个阶段;沥青混合料稳定阶段... 应用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对AC20,AC16,AC13,SMA16,SMA13,SAC20共6种沥青混合料在48,54,60,66℃下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6种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深度、隆起变形与荷载作用次数关系曲线均明显存在两个阶段;沥青混合料稳定阶段的蠕变速率与温度呈较好的指数关系;隆起系数随荷载作用次数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在某小范围内波动.利用MMLS3可以很好地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变形和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荷载模拟设备(MMLS3) 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流变历程与模量演变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宏超 王健 +1 位作者 郭仪南 吴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为了解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采用MMLS3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足尺(Full scale)加速加载试验,并利用便携式路面分析仪对沥青混合料流变后的隆起和下陷部分的地震波模量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下陷量与隆起量的变化值... 为了解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采用MMLS3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足尺(Full scale)加速加载试验,并利用便携式路面分析仪对沥青混合料流变后的隆起和下陷部分的地震波模量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下陷量与隆起量的变化值不等;并且下陷处的地震波模量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而隆起处的地震波模量在逐渐减小.试验证明沥青混合料呈现非匀质流变,流变后的隆起处与下陷处的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流变特性 地震波技术 便携式路面分析仪 行车荷载模拟设备 地震波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LS3的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的尺寸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淑明 吴小虎 苏志翔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03-1509,共7页
通过在室内试槽中铺筑并振动碾压成型路面结构模型,然后使用小型加速加载试验设备1/3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进行加载,采集结构内多点的应变并加以分析,据此判定结构模型的合理尺寸.目前主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面层结构模型进行... 通过在室内试槽中铺筑并振动碾压成型路面结构模型,然后使用小型加速加载试验设备1/3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进行加载,采集结构内多点的应变并加以分析,据此判定结构模型的合理尺寸.目前主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面层结构模型进行了测试.初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影响区内,沥青层底的任一点上的横向拉应变远大于纵向的应变;随着荷载的移动,纵向应变发生压-拉-压的变化,横向应变始终为拉应变;根据面层底的应变分布情况,考虑到MMLS3轮载的特点,建议结构模型的纵向尺寸不少于100~120cm,横向尺寸不少于50~6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结构模型 1/3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 力学响应 沥青路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LS3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武金婷 叶奋 赵倩倩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4-659,共6页
运用最先进的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3(1/3model mobile load simulator)对常见的用于上、中面层的4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试验,提出了适合中国的MMLS3室内加速加载的各项试验参数.通过研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实际抗车辙性能,得... 运用最先进的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3(1/3model mobile load simulator)对常见的用于上、中面层的4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试验,提出了适合中国的MMLS3室内加速加载的各项试验参数.通过研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实际抗车辙性能,得出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优劣顺序为:SBS橡胶复合改性SMA-13,SBS改性AC-20C,SBS改性AC-13C,SBS橡胶复合改性OGFC-13,岩沥青改性AC-20C.由于OGFC-13的大空隙结构,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其强度、抗剪切性能及耐久性,不建议在重交通的高速公路上使用其作为表面层.高温重载或超限地区应加强中面层的优化设计.MMLS3加载试验及常规动稳定度试验在衡量空隙率差距小的沥青混合料时,两者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不同沥青混合料,当其空隙率差距大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或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 加速加载试验(APT) 沥青玛蹄脂(SMA) 开级配磨耗层(OGFC) 沥青混合料(AC) 高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in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s 被引量:5
12
作者 江志彬 李锋 +1 位作者 徐瑞华 高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603-3613,共11页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 A simul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delays and passenger delays an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in a large-scale rail transit network.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time varying original-destination demand and passenger path choice probability were given. Passengers were assumed not to change their destinations and travel paths after delay occurs. CapaciW constraints of train and queue rules of alighting and boarding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the time-driven simulation, the states of passengers, trains and other facilities in the network were updated every time step.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also tested in a real network, for demonstr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short train delay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passenger delays,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passengers may get benefits from the short delay. However, large initial train delay may result in not only knock-on train and passenger delays along the same line, but also the passenger delays across the entire rail transit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 simulation passenger delay train delay rail transit network TIMETA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