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低采样频率浮动车的行程车速信息实时采集技术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鲤 杨东援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8年第4期42-48,共7页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当前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动态交通信息的发布与预测是ITS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在各种外部因素下,道路交通状态呈现出随机变化的特性,使得动态交通信息的发布与预测成为一大难点.结合某城市的实际情况,本文...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当前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动态交通信息的发布与预测是ITS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在各种外部因素下,道路交通状态呈现出随机变化的特性,使得动态交通信息的发布与预测成为一大难点.结合某城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在定位误差、采样间隔、车辆类型、道路类型等因素影响下的行程车速估计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合出租车车辆的特殊信息,改进了低采样频率浮动车技术的估计算法,建立了空车数据处理模型;针对城市复杂和相似路段问题,提出了基于距离、方向角、连通性、历史数据以及车流方向等约束条件下的地图匹配算法;针对低采样频率浮动车数据,提出了考虑交叉口影响下的行程车速估计算法,通过实测数据评估了算法的性能;最后,针对不同检测技术的特征,提出了数据融合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车数据 行程车速 聚类分析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信仿真的手机切换扰动对车速误差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飞 夏军 崔亚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79-1484,共6页
根据真实移动通信环境特征配置仿真参数,建立试验场景,运用Matlab软件实现仿真,将移动通信仿真手段交叉应用于分析交通行程车速采集误差问题.进行切换路测仿真,对试验道路进行切换标定,反复多次试验拟合发现各切换位置扰动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真实移动通信环境特征配置仿真参数,建立试验场景,运用Matlab软件实现仿真,将移动通信仿真手段交叉应用于分析交通行程车速采集误差问题.进行切换路测仿真,对试验道路进行切换标定,反复多次试验拟合发现各切换位置扰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由此确定平均切换位置和切换路段长度;进行通信网络仿真,获取手机切换样本数据,利用样本切换时间差和切换路段长度,计算得到切换路段行程车速,将其与仿真试验设定的真实车速进行误差精度分析,从定量角度研究不同基站布局类型和切换控制准则2种主要影响切换扰动的因素对采样车速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切换扰动 行程车速 移动通信仿真 采样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出慢进”的城区出入干道的信号协调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金山 陆立峥 +2 位作者 崔金垚 戴剑敏 郭建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2,共5页
通过采取"快出慢进"交通协调控制优化策略,主线车流早、晚高峰时段的总停车次数比现有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案分别下降了40%和47%;主线车流由西往东方向的早、晚高峰时段的平均行程车速比现有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案分别提高了52%和7... 通过采取"快出慢进"交通协调控制优化策略,主线车流早、晚高峰时段的总停车次数比现有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案分别下降了40%和47%;主线车流由西往东方向的早、晚高峰时段的平均行程车速比现有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案分别提高了52%和76%,由东往西方向的早、晚高峰时段的平均行程车速比现有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案分别提高了105%和163%.表明"快出慢进"的交通管理策略能满足交通管理需求,提高主线车流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出慢进 信号协调控制 城区 出入干道 绿波带宽度 总停车次数 平均行程车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拥堵路段的判断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田薇 张锦明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拥堵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地判断拥堵路段,该文以嘉善县地感线圈采集的流量数据、嘉善县天气数据及路网数据为例,首先对原始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错误数据、补充缺失数据、处理冗余数据,为分析提供可靠数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拥堵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地判断拥堵路段,该文以嘉善县地感线圈采集的流量数据、嘉善县天气数据及路网数据为例,首先对原始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错误数据、补充缺失数据、处理冗余数据,为分析提供可靠数据;其次,通过车辆的平均速度计算路段平均行程车速,对照路段交通运行状态等级划分表判断道路的拥堵等级,并分别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上发现产生拥堵的规律、原因;最后使用可视化的方法分析天气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感线圈流量数据 平均行程车速 拥堵路段判断 时空相关性 可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交停靠影响下的城市干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被引量:6
5
作者 秦丽辉 裴玉龙 汪恩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0-96,共7页
为了给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与服务水平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开展平行式公交停靠干扰条件下城市干路路段交通调查,分析给出了邻近车道与间隔车道平均行程车速、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随公交停靠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为了给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与服务水平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开展平行式公交停靠干扰条件下城市干路路段交通调查,分析给出了邻近车道与间隔车道平均行程车速、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随公交停靠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关系模型.基于所建理论模型,给出了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与服务水平评价的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修正系数与阈值建议,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的增加,平均行程车速与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分别降低与增加,均满足二次函数关系.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越多、设计速度越高,实际通行能力的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修正系数越小,说明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越大;在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邻近车道的修正系数小于间隔车道,说明平行式公交停靠对邻近车道交通运行的影响要大于间隔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路 平行式公交停靠 平均行程车速 饱和车头时距 实际通行能力 修正系数 服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行车干扰下的城市干路路段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被引量:6
6
作者 秦丽辉 裴玉龙 白崇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1-67,共7页
为给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开展路侧自行车干扰条件下城市干路路段交通调查分析,给出了路侧自行车数量对其邻近机动车道平均行程车速、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的影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关系模型.基于所建... 为给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开展路侧自行车干扰条件下城市干路路段交通调查分析,给出了路侧自行车数量对其邻近机动车道平均行程车速、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的影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关系模型.基于所建理论模型,给出了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的路侧自行车数量修正系数建议,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提出了路侧自行车干扰下的城市干路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与分级建议,基于服务水平分析给出了设置机非分隔设施的路侧自行车数量阈值建议.研究表明:随着自行车数量的增加,平均行程车速降低,而饱和车头时距增加,均满足二次函数关系;路侧自行车数量越多、设计速度越高、实际通行能力的路侧自行行车数量修正系数越小,说明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越大;在服务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设计速度越高,对应的路侧自行车数量阈值越小,说明设计速度高的城市道路路段交通运行受路侧自行车干扰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路 路侧自行车干扰 平均行程车速 饱和车头时距 实际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drag analysis of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7
作者 李燕飞 田红旗 杨明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311-1315,共5页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new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on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k-e turbulence model. The results ...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new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on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k-e turbul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on the front surface of vehicle is positive, and others are negative. The maximum negative one appears as a "gate" shape on front surfaces. The pressure on vehicle increases with train speed, and pressure on vehicles with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smaller than that without it. The airflow around vehicles is symmetrical about train vertical axis, and the flow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along the axis to ground. Airflow around vehicles with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weaker than that without the structure. The aerodynamic drag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train speed, and it is minimum for the mid-vehicle. The linear coefficient for mid-vehicle without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29.75, nearly one time larger than that with the structure valued as 15.425. So,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rodynamic drag, the cross-loaded structure is more reasonable for the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axis X2K double-deck container vehicle loading form aerodynamic drag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