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对磁尾场向电流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程征伟 史建魁 刘振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利用Cluster卫星的磁场探测数据及ACE卫星的行星际磁场(IMF)探测数据,研究了IMF B_y分量(IMF|B_y|<10nT)对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PSBL)区场向电流发生率和密度的影响.研究显示:与IMF B_y分量为负时进行比较,IMF B_y分量为正时场向电... 利用Cluster卫星的磁场探测数据及ACE卫星的行星际磁场(IMF)探测数据,研究了IMF B_y分量(IMF|B_y|<10nT)对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PSBL)区场向电流发生率和密度的影响.研究显示:与IMF B_y分量为负时进行比较,IMF B_y分量为正时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更高,约55.6%;当IMF|B_y|>4nT时场向电流发生率占总发生率的77.4%;场向电流发生率随IMF|B_y|的增大而增大,且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当IMF B_y分量为正时,相关性更好;场向电流密度也随IMF|B_y|的增大而增大,同样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当IMF B_y分量为正时,相关性更好.以上结果表明,IMF B_y分量对磁尾场向电流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并且昏向IMF变化与场向电流变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 行星际磁场b_y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对地球磁层顶场向电流调制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晋滨 马志伟 +2 位作者 路立 周国成 刘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61,共6页
采用三维可压缩MHD数值模拟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 分量的变化对磁层顶重联区场向电流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行星际磁场通过模拟区x =-Lx 处左边界条件Bby来影响重联过程 ,从而改变重联区的场向电流 .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条件Bby的突然改变 ,能... 采用三维可压缩MHD数值模拟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 分量的变化对磁层顶重联区场向电流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行星际磁场通过模拟区x =-Lx 处左边界条件Bby来影响重联过程 ,从而改变重联区的场向电流 .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条件Bby的突然改变 ,能使重联区场向电流迅速增加 ,甚至达到增大一个量级的水平 .Bby本身的存在(即不为零 )也会使场向电流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由于行星际磁场By 分量不为零 ,而形成模拟区磁场By 不对称分布 ,这种不对称分布是场向电流不对称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结果是与Orsted卫星最新观测结果和地面观测结果相符合的 ,它表明行星际磁场By 分量对地球空间场向电流有较大的调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磁场的By分量 地球磁层顶场向电流 磁场重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IMF)B_y分量对磁正午前后区极光嘶声发生率的调制
3
作者 田葆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利用南极极点站(磁纬约75°)1986年31—38kHz频率的VLF波数据和卫星观测的IMFBy分量数据,分析研究了IMF晨昏分量By对高纬VLF极光嘶声统计发生率周日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马对极光嘶声的统计发生... 利用南极极点站(磁纬约75°)1986年31—38kHz频率的VLF波数据和卫星观测的IMFBy分量数据,分析研究了IMF晨昏分量By对高纬VLF极光嘶声统计发生率周日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马对极光嘶声的统计发生率的磁地方对(MLT)分布有明显的调制作用.磁正午前后的VLF统计发生率不对称,By为正,午后发生率大于午前;By为负,午前发生率大于午后.By极性对夜侧VLF发生频次的磁地方时分布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嘶声 By分量 对流电场 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主相多阶发展行星际起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佟亚男 刘四清 +2 位作者 张效信 林瑞淋 龚建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9-1456,共18页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阶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并对导致磁暴主相增加一阶的行星际起因做了初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有一半以上的中强磁暴主相具有多个发展阶段,其中一阶磁暴和多阶磁暴(包括二阶和二阶以上磁暴)在中等磁暴(-100nT%Dst*≤-5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8%和46.2%,在强磁暴(Dst*≤一10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6%和57.4%;(2)随着磁暴主相发展阶数的增加,磁暴主相的平均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3)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磁云与其他行星际结构共同作用都可能引起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4)有46.5%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与磁云本体共同作用引起,有34.9%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单独作用和磁云本体单独作用引起,其余的多阶磁暴是由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引起;(5)在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的事件中,鞘区磁场结构是影响磁暴主相多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与晨昏电场Ey、行星际磁场Bx南向分量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Ey和Bx阶段性的发展,磁暴主相也呈现多阶发展的趋势,且每阶Dst’极小值与该阶Eymax和Bxmi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耦合方程分别为Dst*min=-34.62—11.89×Eymax和Dst*min=-5.90+8.50×Bx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磁暴 DST指数 磁云 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星际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10月18—19日磁暴主相的行星际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杨 乐贵明 刘连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4-298,共5页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地磁指数SYM-H,同时考虑日地连线引力平衡点(L1点)太阳风地磁效应的滞后性,精确分析了1998年10月18-19日大磁暴主相的行星际源.分析结果表明,磁暴主相的行星际源仅为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太阳风(Shea... 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地磁指数SYM-H,同时考虑日地连线引力平衡点(L1点)太阳风地磁效应的滞后性,精确分析了1998年10月18-19日大磁暴主相的行星际源.分析结果表明,磁暴主相的行星际源仅为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太阳风(Sheath),磁云对磁暴主相没有贡献.这个磁暴事例的研究表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与太阳风动压的乘积是影响磁暴主相发展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太阳风动压 太阳风密度 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太阳风参数特征告诉我们什么?
6
作者 李琪 乐贵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本文研究了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与相应太阳风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并不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也不取决于太阳风电场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本文的研究证... 本文研究了2000年10月5日磁暴主相两个不同时段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与相应太阳风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并不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也不取决于太阳风电场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本文的研究证明,磁暴环电流增强期间环电流的变化速度,不仅取决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和太阳风的速度,还取决于太阳风的动压,而且太阳风的动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采用Burton et al.(1975)方程和O′Brien,McPherron (2000a)方程估算得到的2000年10月5日的两次地磁活动的强度远低于实际的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太阳风电场 太阳风动压 磁暴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